2010年常州高新区国民经济设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4f5d1627bb4cf7ec4bfed057.png)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运行良好的大环境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认真落实“扩大开放年”各项工作部署,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0.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85.3亿元,增长11.8%。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1:44.7:50.2。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0%;其中税收收入372.2亿元,增长31.5%。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5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33.7万人,增加24.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6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3.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7.9%,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类下降5.5%,交通与通信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5.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8%。
年末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2.6点和135.2点,分别较上年末提高10.6点和11.0点。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7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种植业237.1亿元,增长5.0%;牧业实现产值203.2亿元,增长3.2%。
201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486b861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0.png)
201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1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市统计局2011年)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苏州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的总目标,以加快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注重稳定发展和加快转型相结合,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相结合,巩固优势和推进创新相结合,妥善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奋勇拼搏,创先争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2010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综合经济全市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8.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2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38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56.9:41.4。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1.4%。
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5.8%、55.5%和37.6%。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8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2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全市各级财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49%。
2010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10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cd2ee990daef5ef7ba0d3ce5.png)
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关于2010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加快”,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灾后恢复重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全省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全省经济加快发展。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10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8565.2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5850.4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1%和2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8:47.4:36.8调整为14.7:50.7:34.6。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9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GDP的56%,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65.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7.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590.4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2837.1亿元,增长13.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1%。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6%。
全部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5.9%。
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0%,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
全部原燃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1%。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企业家信心回升,企业生产状况持续好转。
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2,比上年提高11.5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8.8,比上年提高8.2点。
其中,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改善最为明显,企业景气指数分别较上年上升14.2点、10.7点、9.3点。
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8de98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c.png)
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第一篇: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统计调查与分析2011年第5期总第225期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简报及阶段工作总结2010年我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区管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普办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全区各相关部门以及各级普查办共同努力,完成了普查准备、正式登记、数据处理等工作。
一、初步汇总数据普查初步汇总数据显示,本次普查共登记集体户和家庭户90412户。
普查时区内居住人数283151人,其中港澳台和外籍人员1181人;常住人口269483人;户籍人口182573人;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1月1日出生人数2178人;死亡人数440人。
分镇(办事处)明细二、阶段工作总结(一)健全机构,提供组织保障二月份我区成立了区普查领导小组,设立了区人口普查领导办公室,各镇(办)也成立了相应机构。
普查工作进行中,区普查办公室先后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全面部署阶段工作任务。
对普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超前谋划,提出刚性要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普查现场进行沟通协调,做到时间倒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普查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宣传,营造普查氛围普查工作期间,加大了宣传力度,悬挂横幅、标语80余条,张贴宣传画册、公告1200余张,发放至住户一封信9万余张,住户告知单8万余份。
通过多形式、多手段的集中宣传,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增强了参与和配合意识,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搞好培训,建设高素质普查队伍全区共抽调普查员、指导员1620名,其中选聘大学生普查员895人。
为节省经费和提高普查质量,将4所高校和60家企业(建筑工地)划定为独立的普查区,抽调328名普查员完成区域内普查任务。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对普查员及普查指导员分七批进行培训,利用电化教学,对入户技巧、普查小区图的绘制、普查表的填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听”与“做”相结合,进行实地入户培训,有效的提高了普查员的业务水平,为人口普查试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00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https://img.taocdn.com/s3/m/66058f7c336c1eb91a375db1.png)
常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在中共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全市经济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外向经济呈现积极变化,社会事业稳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环境日益改善。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再上台阶。
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9年(下同)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336.8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218.5亿元,增长12.1%。
三次产业结构为7.5:56.1:36.4。
人均GDP17625元,比上年提高1791元。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地方财力明显增强。
全市完成财政收入60.2亿元,增长22.4%;地方财政收入32.9亿元,增长28.7%。
财政支出32.2亿元,增长25.2%。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增速有所加快,产业投向更趋合理。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4亿元,增长12.8%,增幅较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
其中,基本建设完成59.1亿元,更新改造完成67.5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30亿元,分别增长31.4%、12.6%和17.6%。
投资方向更趋合理,城镇集体以上投资中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1%、32.7%和64.2%。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02.2亿元,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常州锅炉厂新增3000蒸吨GEF高效工业锅炉制造能力;东风农机集团新增5000台大中型拖拉机制造能力;华源蕾迪斯有限公司新增2万吨/年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常州港扩建年新增80万吨吞吐量等。
价格价格水平仍处低位,下降幅度有所趋缓。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下降2%,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下降0.5%,下降幅度均低于上年。
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下降4.5%,衣着类下降4.7%,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0.3%,医疗保健类上升1.8%,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升1.7%,居住类上升3.8%,服务项目类上升11.7%。
2010年中国各市GDP排名
![2010年中国各市GDP排名](https://img.taocdn.com/s3/m/c7989bd9a58da0116c1749bf.png)
115、日照市1025.08亿元12.5%(山东16)
116、宿迁市1015.21亿元13.7%(江苏13)
117、揭阳市1008.99亿元19.6%(广东14)
118、曲靖市1005.50亿元13.1%(云南2)
119、营口市1002.43亿元17.8%(辽宁4)
172、晋城市730.5亿元13.7%(山西7)
173、邵阳市730.33亿元14.6%(湖南9)
174、荆门市730.07亿元15.6%(湖北7)
175、丹东市728.87亿元15.8%(辽宁10)
176、南平市728.73亿元11.7%(福建8)
177、铁岭市722.13亿元16.0%(辽宁11)
89、柳州市1275.74亿元15.8%(广西2)
90、株洲市1274.85亿元15.3%(湖南5)
91、焦作市1247.6亿元11.9%(河南7)
92、周口市1227.9亿元11.1%(河南8)
93、邢台市1210.62亿元12.2%(河北7)
94、汕头市1203.25亿元13.7%(广东10)
95、珠海市1202.58亿元12.8%(广东11)
165、衢州市752.78亿元13.3%(浙江9)
166、乐山市743.92亿元16.2%(四川8)
167、十堰市736.8亿元19.5%(湖北9)
168、玉溪市736.49亿元12.8%(云南3)
169、宁德市736.45亿元15.0%(福建9)
170、辽阳市735.33亿元16.0%(辽宁9)
171、绥化市733.4亿元14.8%(黑龙江5)
5、苏州市9168.91亿元增13.2%(江苏1)
2010年全国各省GDP数据及增速
![2010年全国各省GDP数据及增速](https://img.taocdn.com/s3/m/077dda92b0717fd5360cdcb2.png)
2010年全国各省GDP数据及增速排名1、广东 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2010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均GDP折合接近700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江苏 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江苏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09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00美元。
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
3、山东 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据山东省统计局发布消息,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4、浙江 27100亿元同比增长11.8%据初步统计,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8%。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
5、河南预计2.2万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2%左右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预计全省生产总值(GDP)达2.2万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2%左右。
6、河北 201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2010年,河北省生产总值(GDP)实现201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增速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
这标志着河北省GDP正式跨入2万亿元俱乐部行列,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7、辽宁预计1.75万亿元年均增长13%到2010年末,预计辽宁省生产总值(GDP)达到1.75万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
8、四川 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2010年四川省GDP达到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出全国4.8个百分点。
常州高新区简介
![常州高新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e722f3d5727a5e9856a6145.png)
常州高新区简介1、基本情况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最早成立的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5.63平方公里。
经两次区划调整后,2002年4月,在高新区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地域面积扩大至439.16平方公里,目前下辖6镇3街道,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北区委书记)为常州市委常委。
2、经济实力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预计),同比增长2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33.2%,占全市份额达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2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完成1700亿元、1680亿元、1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21%、25%。
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末的3.4:71.3:25.3调至2010年的2:67:31,在全省开发区中的综合排名跃升至第5位。
天合光能成为建区以来首家销售破百亿元企业,小松、现代超50亿元,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总数突破200家,利税超亿元企业达18家。
3、产业情况目前常州高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传统产业和光伏、新能源车辆、生物医药、创意等四大新兴产业。
光伏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引进光伏产业链配套项目20个,天合光能500兆瓦、协鑫光伏650兆瓦项目建成投产。
动漫艺术周成功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化节展,创意产业基地集聚软件、动漫、网游企业400多家,全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全面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以太平洋美诺克、康辉医疗、千红生化等企业为龙头,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企业创新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力提高,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80亿元,同比增长2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计达189家,占全市40%。
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17项,获国家项目立项32项。
引进海归人才51名,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院士工作站3家,获得授权专利2500件,全区孵化器和加速器总面积达到78万平方米。
2000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a792656e58fafab069dc0289.png)
常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在中共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全市经济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外向经济呈现积极变化,社会事业稳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环境日益改善。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再上台阶。
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9年(下同)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336.8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218.5亿元,增长12.1%。
三次产业结构为7.5:56.1:36.4。
人均GDP17625元,比上年提高1791元。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地方财力明显增强。
全市完成财政收入60.2亿元,增长22.4%;地方财政收入32.9亿元,增长28.7%。
财政支出32.2亿元,增长25.2%。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增速有所加快,产业投向更趋合理。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4亿元,增长12.8%,增幅较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
其中,基本建设完成59.1亿元,更新改造完成67.5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30亿元,分别增长31.4%、12.6%和17.6%。
投资方向更趋合理,城镇集体以上投资中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1%、32.7%和64.2%。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02.2亿元,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常州锅炉厂新增3000蒸吨GEF高效工业锅炉制造能力;东风农机集团新增5000台大中型拖拉机制造能力;华源蕾迪斯有限公司新增2万吨/年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常州港扩建年新增80万吨吞吐量等。
价格价格水平仍处低位,下降幅度有所趋缓。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下降2%,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下降0.5%,下降幅度均低于上年。
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下降4.5%,衣着类下降4.7%,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0.3%,医疗保健类上升1.8%,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升1.7%,居住类上升3.8%,服务项目类上升11.7%。
常州市2010年城市经济及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常州市2010年城市经济及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ef4fbb269dc5022aaea0015.png)
常州市城市调查报告一、常州城市发展概况:(1)城市概况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北纬31°9′~32°4′、东经119°8′~120°2′,东濒太湖,邻近上海、苏州、无锡,西与南京、镇江接壤,南与安徽交界,北襟长江。
常州地貌类型属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
南为天目山余脉,西为茅山山脉,北为宁镇山脉尾部,中部和东部为宽广的平原、圩区。
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平原水网地区高低相差2米左右。
全市土地总面积4384.5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18万公顷,陆地面积36.18万公顷,水域面积7.33万公顷。
中文名称:常州外文名称:Changzhou别名:龙城、毗陵、延陵、淹城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东下辖地区:天宁区等5区2市政府驻地: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电话区号:0519邮政区码:213000面积:4385平方公里人口:440.71万人(2008年末)方言:吴语太湖片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中华恐龙园、天宁寺等机场:常州奔牛机场火车站:常州站等车牌代码:苏D市花:月季市树:广玉兰地理位置: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2)人口情况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59.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常住人口445.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
全市暂住人口132.1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3.2%,其中暂住一年以上人口46.3万人,下降11.5%。
2010年,常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37元,比同期城市居民收入增速高出2.3个百分点,这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就业门路拓宽,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各项惠农政策到位,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高。
此外,常州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保持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09.2亿元,比年初增长14.4%。
城市居民人均支配收入262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3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6%、12.9%。
2010年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10年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861fa561caaedd3383c4d399.png)
2010年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展主题,按照“跨越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谐共享”的总体要求,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市呈现出经济运行高开稳走、内外需求协调运行、效益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健康发展局面。
【综合】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5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24.52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750.54亿元,增长13.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325元,折合9580美元,比上年增长12.0%。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4.5:58.2:37.3,调整至4.2:57.4:38.4,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就业、税收增长的贡献得到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9.0%。
从运行质量看,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匹配性得到改善,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19.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快于GDP增幅17.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7.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全年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28家、创业实验(训)基地22家,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培训人数16.74万人,扶持创业6.1万人。
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4.59万户、注册资本1718.9亿元、从业人员77.5万人,比上年分别净增1.7万户、1102.4亿元和31.7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5.49万户、注册资本276.1亿元、从业人员29.9万人,比上年分别净增5.7万户、231.5亿元和13.7万人。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12亿元,占GDP的比重56.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22.76亿元,增长41.5%,占比58.5%,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https://img.taocdn.com/s3/m/f24c47f2f61fb7360b4c6597.png)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0.1)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12日在常州市钟楼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区长金建勇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钟楼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钟楼发展最具挑战的一年。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一季度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大幅下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困难和危机面前,我们紧紧依靠区委的正确领导,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始终高扬“创新、发展、提高”主旋律,牢牢把握建设“实力钟楼、优美钟楼、幸福钟楼”大方向,在认清形势中坚定信心,在应对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创新思路中破解难题,在统筹协调中凝聚力量,全力以赴保增长、促发展,保投入、促调整,保稳定、促和谐,终于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全力应对危机挑战,经济实现企稳回升。
围绕保增长促发展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开展项目、金融、政策、央企、资本五大对接,积极推进20项重点工程(工作),全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分别增长13.5%、13%;规模工业产值570亿元、利税37亿元,分别增长15%、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投入47亿元;工商注册外资3.54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05亿美元,均提前一个月完成市下达任务;自营出口12亿美元,降幅逐月收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亿元,增长18.2%。
一是有效投入扎实推进。
118个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03亿元,占年计划的110%,40 个项目竣工投运。
12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亿元,占年计划的101%。
组织各类招商推介活动9个批次,设立驻京、沪、穗经贸联络处,外资大项目取得突破,注册外资超1000万美元项目达15个。
201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cd0e5df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c.png)
201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1年)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显著进展,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合经济运行高开稳走、持续向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09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9.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1753.9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16609.8亿元,增长13.1%。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2∶53.2∶40.6。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354.8亿元,增长38.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731.4亿元,增长13.0%,占GDP比重为40.9%,提高1.0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六大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0647亿元,比上年增长38.0%。
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5.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0.2%,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和0.8个百分点。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2∶1,收入差距是全国较小的省份之一。
三大区域均呈较快发展态势,苏中、苏北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继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
2010年常州高新区国民经济设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常州高新区国民经济设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01e86dc7d5bbfd0a79567336.png)
2010年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50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保增长促民生,育产业调结构,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区域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荣获常州市辖市、区目标考核第一名。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5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同比增长23.5%(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6.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9亿元,同比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334.88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工业增加值315.2亿元,同比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155.1亿元,同比增长25.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67.2:30.4调整为2:67:31。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 达84750元,同比增长22.4%,按现行汇率折算达1.28万美元。
地方财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在上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8.44亿元,同比增长50.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08亿元,同比增长35.87%。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11.2%,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年末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85.54亿元,比年初增加107.64亿元,同比增长28.48%;贷款余额304.16亿元,比年初增加49.96亿元,同比增长19.64%;存贷比62.64%,同比下降4.63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 5.3%;其中多种经营产值11.27亿元,同比增长6.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3.5%。
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9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0.48万亩;组织申报省、市等各类农业项目57个,成功获得省、市扶持项目42个,其中省、市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11个,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补贴1972万元;已建成蔬菜、果品、花卉等农业专业园区(基地)20个,形成了果品农业、设施农业、种源农业、休闲农业及畜禽养殖业等五大重点产业,建成西夏墅特色草坪、罗溪镇灯塔秧苗、西夏墅镇牛郎籽山药、西夏墅镇浦河食用菌、罗溪镇鸦鹊丝瓜及孟河镇万绥林果等6个农业特色村;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1只、绿色食品3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个;创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培育出怡泰牌固体饮料、巢嫄牌无花果茶、绿秀牌草菇等市级名特优农产品8只。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ad98364e336c1eb91a375dfd.png)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在全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编制完成的。
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总体规划,对于我区牢牢把握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迈向基本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纲要在对全区发展基础、发展形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是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我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背景“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加快“两个率先”和实现富民强区目标,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区、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四大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和克服金融危机影响,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
一、“十一五”发展评估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3%,到2010年总量达到500亿元,人均GDP 按户籍人口计算达11.1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达8.48万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6.1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445亿元。
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末的3.4:71.3:25.3调整为2010年的2:67:31。
2010年末高效农业面积3467公顷、设施农业面积567公顷,建成千亩农业园。
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09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8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47家。
2010年常州市教育统计公报
![2010年常州市教育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fb75bf7d168884868762d674.png)
2010年常州市教育统计公报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388所,在校学生60.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12.3万人,普通中专(含职业中专)3.6万人,技工学校2.8万人,职业高中0.7万人,普通中学18.8万人,小学22.2万人,特殊教育761人。
另有在园幼儿9.7万人,成人高校及成人中专4.1万人。
教职工达4.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5万人。
科学确定中长期改革发展愿景,研制《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未来十年常州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区域教育现代化全面达标,年内7个辖市、区均被省政府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区),3个辖市、区获评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县(市、区)。
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校安工程各项目开工率达100%,少年宫三期、刘国钧高职校和西藏民族中学新校区等千万元以上教育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切实加快, 3所学校与国外学校缔结友好学校,新增聘外资格学校6所,AFS项目、“汉语桥—汉风龙韵”国际中学生夏令营等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教育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编制教育信息化专项规划,新摄制春晖工程精品课200节(自制优质资源达200G)、名师导学100节,市一级校园网占比达80%。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我市被确定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并启动创建工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并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调整义务教育热点学校施教区。
新增省优质幼儿园6所、省优质小学21所、省优质初中10所,在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人数比例达75%以上。
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达100%,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99.9%,18-22周岁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9%。
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公办学校吸纳比例85.1%,全年筹措、发放帮困助学金2700多万元。
200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a6087083d4d8d15abe234e08.png)
200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凝心聚力,负重奋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总量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指标增长速度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力显著增强。
2004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跃上千亿元平台,达到11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下同)15.5%,增幅创最近10年来的新高。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1.2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647.7亿元,增长17.6%,其中工业增加值584.7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401.7亿元,增长14.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2:57.7:37.1调整为4.7:58.8:36.5,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市人均GDP达31665元,比上年增长21.1%,按现行汇率折算相当于3825美元。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5.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9.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3亿元,增长32.6%。
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上升,按可比口径计算,由上年的15.1%提高到16%。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结构有所改善,民间投资领域拓宽。
200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643万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45.1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工业完成投资3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2.9亿元,增长31%。
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2010年发展报告7.4
![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2010年发展报告7.4](https://img.taocdn.com/s3/m/8118e74a804d2b160b4ec043.png)
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2010年发展报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载体,是我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源头,造就高层次创业人才的成长摇篮,是区域创新、创业的至高地,在推动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园区建设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在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十一五”规划时期,我市的孵化器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从2005年的4家增加到2010年的39家(含加速器2家),从孵化器类型上来看,既有综合型孵化器又有专业型孵化器;从孵化器资本构成来看,也已从单一的国有资本,呈现出股份制、民营资本等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一、2010年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概况至2010年末,我市孵化器总建筑面积已达304.22万平方米,其中实际孵化面积为253.3万平方米,占比83.3%,有入孵企业3130家,其中毕业企业407家。
37家孵化器中国家级7家,省级14家,市级16家,另有省级加速器2家。
2010年是我市孵化器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全年认定市级孵化器11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2家,新增省级孵化器5家和省级加速器2家。
通过开展市级孵化器认定工作,为我市省级孵化器的培育、组织申报及认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010年我市新增的5家省级孵化器,有4家来源于已认定的市级孵化器。
2010年下半年,我省首次开展省级加速器申报认定工作,我市共组织6家加速器申报,被认定2家,占全省首批认定10家加速器的20%,这预示着我市科技企业孵化进入了新的延申发展阶段。
二、建立面向全市的孵化器服务体系随着孵化器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孵化服务功能的不断提升,我市孵化器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为全市孵化器的交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建立全市的孵化器网络管理平台为提升我市孵化器信息化管理水平,经过1年多的需求调研和功能设计,于2010年10月份初步完成了“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50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保增长促民生,育产业调结构,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区域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荣获常州市辖市、区目标考核第一名。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5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同比增长23.5%(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6.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9亿元,同比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334.88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工业增加值315.2亿元,同比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155.1亿元,同比增长25.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67.2:30.4调整为2:67:31。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 达84750元,同比增长22.4%,按现行汇率折算达1.28万美元。
地方财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在上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8.44亿元,同比增长50.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08亿元,同比增长35.87%。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11.2%,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年末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85.54亿元,比年初增加107.64亿元,同比增长28.48%;贷款余额304.16亿元,比年初增加49.96亿元,同比增长19.64%;存贷比62.64%,同比下降4.63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 5.3%;其中多种经营产值11.27亿元,同比增长6.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3.5%。
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9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0.48万亩;组织申报省、市等各类农业项目57个,成功获得省、市扶持项目42个,其中省、市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11个,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补贴1972万元;已建成蔬菜、果品、花卉等农业专业园区(基地)20个,形成了果品农业、设施农业、种源农业、休闲农业及畜禽养殖业等五大重点产业,建成西夏墅特色草坪、罗溪镇灯塔秧苗、西夏墅镇牛郎籽山药、西夏墅镇浦河食用菌、罗溪镇鸦鹊丝瓜及孟河镇万绥林果等6个农业特色村;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1只、绿色食品3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个;创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培育出怡泰牌固体饮料、巢嫄牌无花果茶、绿秀牌草菇等市级名特优农产品8只。
万顷良田工程建设列入国家“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累计投入2.9亿元,建成标准良田8902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2个,4040户农民变股民,吸引了大娘水饺、菜根香、怡泰食品等多个优质农业项目。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建管并重,农村环境不断提升,累计有88个村全面完成“三清一绿”整治任务,22个村通过市级“五化三有”整治标准验收;农村改革不断深化,30家合作社列入省市合作社名录,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新增社员1421人。
农村水环境明显改善,疏浚河道21条,完成土石方255.7万方,新建泵站3座,改造泵站8座;全区长效管护河道168条,沟塘长效管理940个;清淤了26个行政村498个沟塘,清淤土方142.8万方。
三、工业工业经济量质并举,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8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1389.3亿元,同比增长27.4%。
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82.2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58.3亿元,同比增长26.9%。
工业企业整体效益水平在较高平台上实现了快速增长,呈现效益增长快于产销增长的良好发展格局。
实现利税137.3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113.7亿元,同比增长31.9%;实现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长40.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88.3亿元,同比增长42.5%。
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双降,规模以上企业亏损数130家,占规模企业比重为12.8%,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5亿元,比上年下降37.72%。
五大产业呈现总量扩大、份额提高、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1125.5亿元,同比增长29.2%,占规模工业比重达8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其中装备制造业610.5亿元,同比增长34.5%;新材料业264.9亿元,同比增长14.0%;新能源及环保节能业136.9亿元,同比增长54.7%;电子信息业64.2亿元,同比增长34.8%;生物技术及制药业49.1亿元,同比增长12.2%。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860.1亿元,同比增长29.6%,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三资、民营双轮驱动,三资企业完成产值810.4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9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24.2%,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为58.3%和58.5%;实现利税73.8亿元,其中利润6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0%和54.4%。
民营企业完成产值575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5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和31.2%,增幅高于规模工业2.8个和4.3个百分点。
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区1018家规模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47家,比上年增加52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8家,比上年增加6家;利税超亿元企业17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利润超亿元企业14家,比上年增加4家。
其中:天合光能、现代工程机械、小松工程机械、华润包装、国电常州发电分别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0.5亿元、64.6亿元、63.8亿元、45.9亿元、25.9亿元。
乡镇工业发展平稳,镇、街道完成工业总产值1255.2亿元,同比增长19.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25.8亿元,同比增长19.0%;实现利税98.3亿元,同比增长31.5%。
企业上市成效显著,其中康辉医疗在纽交所上市,天合光能在纽交所完成增发再融资,星宇车灯、千红制药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会审核。
四、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5.1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56亿元,同比增长18.5%;服务业完成税收27.78亿元,同比增长41.9%,占总税收比重为30.96%。
专业市场规模壮大,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大型亿元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七大专业市场全年实现市场成交额446.92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龙成钢材市场、长江塑化市场交易额双双突破100亿元,成为引领商品流通业快速发展的龙头骨干。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富都商贸、金陵江南等10家重点餐饮住宿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亿元,百盛、万达、沃尔玛等知名商业品牌强势入驻。
汽车消费持续增长,21家汽车4S店全年销售汽车2.37万辆,同比增长22.16%;实现销售收入41.15亿元,同比增长37.72%。
旅游业蓬勃发展,积极对接上海世博会,拓展旅游市场,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三河三园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先后建成开放。
环球恐龙城成为全市首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省首家5A级文化创意类主题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98万人次,同比增长40%;实现营业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66%。
恐龙谷温泉、三河三园、恐龙城大剧场全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4181万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有效投入规模扩大,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1.44亿元,同比增长25.71%,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入2.12亿元、274.25亿元和145.0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0.5%、65.07%和34.43%。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74.25亿元,同比增长24.39%;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累计投入227.7亿元,同比增长36.18%,增幅高于工业投资12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83%,比重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民营投资热情高涨,贡献份额明显提升,全年完成投资263.83亿元,同比增长44.1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2.6%,比重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房产开发高位运行,全年完成投资100.83亿元,同比增长35.37%;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741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开工329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29.21%和71.94%;竣工房屋面积11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76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10.06亿元。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在建项目909个,同比增加266个;列入市重点的26个建设项目中,中石油、正大集团2个项目为前期准备项目,其余24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项目开工率达100%,累计完成投资102.4亿元,其中天合光能500MW垂直一体化、华美光伏一期、特雷克斯、华润包装一期、捷佳创精密机械等7个项目竣工投产,环球恐龙城项目中的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建成投运;小松工程机械、常林工程机械、星宇车灯、兴荣高科、中新图锐、高铁场站等项目进展顺利。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全年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2亿美元,同比增长6.4%;注册外资实际到帐8.1亿美元,同比增长7.9%。
全年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7个,同比增长97%。
其中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7个,比上年增加5个;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个,比上年增加5个;总投资超10亿美元的正大能源化工甲醇制烯烃项目顺利签约,成为建区以来最大的外资项目。
五大产业实际利用外资3.86亿美元,占制造业的比重达97%。
全年共有44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5.59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4.52亿美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6.5%和55.2%。
外贸出口形势喜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6.68亿美元,同比增长53.96%;其中出口51.07亿美元,同比增长49.22%;进口35.61亿美元,同比增长61.31%。
三资企业实现出口37.19亿美元,同比增长52.13%;外贸公司实现出口4.91亿美元,同比增长24.13%;自营生产企业实现出口8.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08%。
出口市场不断拓展,美国、欧盟传统出口市场同比分别增长68.17%和51.87%,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出口额分别为3.66亿美元、1.19亿美元和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6.11%、44.16%和63.34%。
全年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已达849家,其中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87家,同比增长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