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安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9高二上·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___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____________。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____________。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
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
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___________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司空见惯责无旁贷迫不及待一目了然
B . 不可或缺义不容辞迫在眉睫一览无余
C . 司空见惯义不容辞迫不及待一览无余
D . 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迫在眉睫一目了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3)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 .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7·阳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
“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
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 . 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
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 . 《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 . 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 . 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 . 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 . 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 . 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 . 《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 . 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3. (12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在深夜祈祷
江少宾
佛香盘旋。
从我家的防盗门到她家的防盗门,不过五米,这段花岗岩铺就的楼道,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她刻意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和左邻右舍发生任何交集。
说是左邻右舍,其实就是门对门。
城市到底不比乡下,所谓的邻居,往往都是陌生人。
这让我想到一位古稀老人,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租住在庐州城南的一片平房里。
老人的腰身已经完全佝偻了,又有些耳背,因此基本上不和邻居们走动。
有一次,我撞见老人在走廊里拾起一张窝成一团的纸币,心里有些好奇,当我将手习惯性地探向自己的口袋时,老人立即举起那张窝成一团的纸币,“可是你的?”我笑着摇了摇头。
“真不是你的?”老人继续举着那张纸币,他的穷追不舍既让我有些诧异,又有一些难为情。
我正想着如何脱身,邻居们忽然都从门后闪了出来,他们的神情让我确信,他们已经知道了我和老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那时候防盗门还不太盛行,但每家每户都要在木门外面再安装一道铁栅门,铁栅门上蒙着一层深色的薄纱。
深色的薄纱,自然的隐身术,遁藏着无数双偷窥的眼睛。
他们果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眉飞色舞,仿佛老人捡到的不是一张脏兮兮的面值五元的纸币,而是一笔惊人的巨款。
那张脏兮兮的面值五元的纸币,最终还是无人认领,但那一次非凡的经历,却让老人养成了捡钱的习惯。
然而,老人捡钱的频率实在太高了,第一天,他在走廊里举着一枚硬币,“菊花”中间有一个小孔;第三天,他又在走廊里举着一枚硬币,“菊花”中间有一个小孔……这时候大家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原委,老人于是挨家挨户地敲门。
没有人开门,大家都在忙着,没有人愿意为这个自作聪明的老人浪费哪怕一分钟!我承认自己也没有开门,我不愿意陪老人玩这种拙劣的把戏,那只会沦为大家的笑柄。
那时候,我还无法理解这个行为怪诞的老人。
我在那片平房里寄居了三年。
三年里,没有一个人来探望过这个弯腰驼背的古稀老人。
他从何而来?膝下有无儿女?邻居们都不知道这些信息,唯一能够确认的是,老人姓秦,自称“退休职工”。
在漫长的独居生活里,老人的耳朵已经完全聋了,腰几乎弯成了虾米。
他不再频繁地捡钱,也不再理会邻居。
长日里,离群索居的秦老活像一个藏在薄纱后面的幽灵,从他门前路过时,我总能看到幽暗的客厅里浮着一张呆滞的脸。
所谓的“客厅”,其实只有五六个平方,陈设也非常简单——左边,靠墙,放着一把藤条已四处断裂的太师椅,太师椅的左前方,横着一张矮矮的窄窄的玻璃小茶几;右边,靠墙,挤着一张四四方方的餐桌,餐桌上的黑白电视机只有十四吋,看上去比秦老还老,布满各种伤痕。
秦老喜欢躺在太师椅上,只看电影频道,而且始终静音。
如今,转眼二十年过去,城南的那片平房已经消失了,连同平房一起消失的,还有那些我曾经无比熟悉却又完全陌生的邻居们。
每次经过城南,我总会想起弯弓一样的秦老,他的孤独,一眼望不到尽头。
他的无助,一眼望不到尽头。
我不知道秦老是否健在?然而,秦老在抑或不在,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正如对门那个隐身的邻居,在我的世界里,他们,都只是过客。
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世界的过客,不同的只是,我们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或深或浅、或长或短而已。
在坚硬的城市里浮游,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孤独的,无处安放的灵魂,在深夜里祈祷着俗世的平安与肉身的健康。
为此我时常悲不自禁——世界那么大,但始终只有一隅,和我们紧密相关。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我的“隐身的邻居”,有什么作用?
(2)老人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举着相同的硬币在走廊上徘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秦老的形象。
(4)文章以《谁在深夜祈祷》为题的用意是什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情感?
4. (9分) (2017高三上·开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
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
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
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 2020 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
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
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
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
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的四分之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
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 . 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 . 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D . 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
B . 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C . 中国在全球老龄化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D . 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E .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17·台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
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
迁秘书令、始平王师。
以例降爵为伯。
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
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
”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
”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
实有未尽。
”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
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
寻以萧赜死,停师。
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
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
诏兼侍中。
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
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未几,拜仪曹尚书。
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
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
服阕,兼太尉长史。
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
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
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
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
屡有表闻,朝廷不纳。
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
滨淮诸戍,由备得全。
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
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
二年卒官,年四十八。
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 .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乎生。
C .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 .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
B . “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 . “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D . “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 . 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 . 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
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 . 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
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4)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
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②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
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一下·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 ,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释】①望夷宫:秦国宫名。
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 . 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 . “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 . 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2)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
A . 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陶渊明《桃花源诗》)
B .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韩愈《桃源图》)
C .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
(刘禹锡《桃源行》)
D .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王安石《桃源行》)
(3)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
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