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陈烨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第6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做事为核心,让学生在开放、鲜活的课堂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健全的人格品质,拥抱阳光,健康成长。
为此,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摒弃灌输、说教的教学方式,以体验、互动的教学模式为主,让学生透过生活情境去发现,通过社会热点去探寻,借助实践活动去体验,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意韵。
一、运用生活场景,增强体验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挖掘生活中的场景,勾起学生的生活记忆,让学生在这些场景中看到生活的影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为此,教师可将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场景搬到课堂中,营造生动的生活情境,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衔接,确保教学的生动性、充盈性、时代性,让学生在游戏互动、角色扮演等情境体验中有所感悟,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
例如,在《我的劳动感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一曲《劳动最光荣》拉开了这堂课的序幕,小话剧演员也随之到位:这是周日的清晨,闹铃响了,妈妈赶紧起床做早饭,爸爸也来到院子里收拾花草,而孩子居然在睡懒觉。
看到这一情景,爸爸、妈妈商量决定给孩子好好上一堂劳动课。
收拾屋子、洗衣服、拖地板……孩子忙得满头大汗,可是望着被自己打扫干净的屋子,开心地笑了,他知道了劳动很累,但是却很光荣,也很幸福!话剧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假日生活,让他们汇报周末的劳动感受,很多学生读了自己的劳动日记,还约定一起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
生活场景的有效运用,使这堂课获得了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引入了生活这一活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多了真实鲜活的场景,多了欢声笑语。
二、链接社会热点,拓展视野
苏霍林姆斯基说过:“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
”教师借助网络,将社会热点在课堂中呈现,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一起就某个问题展开辩论,开阔视野,碰撞思维,深化认知。
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评价现象,不断关注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例如,在《绿色小卫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播放了《看不见的地下水污染容易修复难》的新闻视频,严肃指出当前我国地下水污染的问题,那些不可回避的重金属超标、农药渗透、废水排放等图片触目惊心。
学生有了深刻的感触,有的说:“我找不到语文课本中描述的清澈的小河,也找不到那欢快游动的小鱼,这是为什么?原来,我们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如此严重,我们还在等什么呢?”有的直接问责:“情况如此严峻,我们为什么还在坐以待毙?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接下来,学生就如何防治地下水污染展开了讨论,畅所欲言。
有的从法律角度,有的从监管部门角度,有的从日常生活角度,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保理念逐渐深入每个学生心中。
时事内容的加入,国内外大事件的辩论,热点问题的探究,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多了几
分厚重感和时代感。
学生的眼界得到扩展,认识得到提升后,就敢于指点江山,乐于关注当下,其社会责任感自然增强。
三、开展实践活动,体验感悟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如通过去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文化馆和教育基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地方来
获取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在实践
的平台中大展身手,在主题活动中深化对生活的体验,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尊重别
人的劳动成果,用一段意义深刻的经历,点亮童年的生活。
例如,在《法律护我成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到家庭、学校、社区
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实地调查身边的法律事件,获取直接体验。
第一小组的学生针对未成年人
受虐待事件到社区做了调查,发现一些同龄人遭受家暴,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他们发现有一个女生经常遭到继父的辱骂,甚至是拳打脚踢,直
到被社区居委会发现,才向有关部门作了申诉。
于是,第一小组的学生一起给这个女孩写了一
封信,信上写道:“得知了你的情况,我们很震惊,也很着急。
如果身边的人伤害了我们,我
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未成年人保护法》《青少年儿童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都是最好的盾牌。
我们建议你拨打求助热线,通过司法部门或民政部门来帮助自己维护权益……”
立足实践,以行促知。
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体验生活,
进行社会调查、参观游览、社区服务等,从而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的目的。
四、巧借现代媒体,突破界限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社会,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这就更需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
师要有世界的眼光、开阔的胸怀,为学生打开更多的窗口,让他们在课堂上看到“地球上的各
个角落”。
基于此,教师可利用现代媒体,并借助网络技术,带着学生“去旅行”,看撒哈拉
沙漠、珠穆朗玛峰、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等,听爵士、朋克、嘻哈、民族风等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了解异域风情和文化风俗。
例如,在《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一曲《You and me》拉开了教学
的序幕。
透过大屏幕,学生与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小朋友“打招呼”,不同的肤色、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生活,美国的万圣节、西班牙的斗牛节、瑞士的滑雪节、中国的风筝节……让学生知道原来世界是这样的。
世界很大,也很小。
借助现代媒体,教学突破了时空界限,打开了学生的眼界,有效促进
了学生的社会性、世界性的发展。
五、布置多元作业,走向生活
“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决不能关在封闭的教室里强制输入,而是要走向自然、社会和生活”,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业不能纸上谈兵,而要让
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要让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去感悟生活、体验人生、品评社会规则等,要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让我们来寻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大家布置了社区调查作业:寻找你身边
的中国文化,并找出代表人物,试着去采访一下。
有个学生的报告非常精彩,他采访了社区文
工团的京剧票友郑爷爷,还专门把他表演的京剧选段《智斗》录了下来,获得大家的好评,国
粹就在身边,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能找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走出课堂,在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创
作等过程中,直接发现并试图解决问题,深刻认识到真善美的内涵,并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
行为准则。
总之,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块纯净而神奇的土地,只要在那里种上爱、责任和善念的种子,就会开出最美丽、最绚烂的花朵。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要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运用
多种教学手段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逐步走进
生活、认知社会,全面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久隆小学)
(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