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1 蝙蝠和雷达》优质课教学设计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词,理解“横七竖八、证明、反复”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相关仿生学的资料,提升信息搜集与处理水平。
5.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
1、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蝙蝠飞行的秘密。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激趣导入
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理解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
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使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二、初读课文,弄清大意
1.按学习提示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四人小组学习。
3.互助交流.
(1)读生字词,相关句子。
(2)理清文章脉络。
4.质疑,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新授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齐读)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能够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继续学习课文,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解了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航的安全。
)
3.过渡:
你们还记得蝙蝠夜里飞行的特点是什么?那么蝙蝠夜里飞行为什么能这么灵巧呢?这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方法是什么呢?
二.学习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三次试验的方法是什么?用三个字概括。
(蒙眼睛、塞耳朵、封嘴巴)
指名回答
2、细读第一次试验。
⑴试验是在什么环境下实行的?
⑵理解词语:“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⑶科学家为什么首先蒙上蝙蝠的眼睛实行试验呢:(眼睛一般是用来看东西、辨别方向的。
)
⑷试验结果怎么样呢?
⑸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⑹老师引读,巩固这个段的知识。
3.自学第二、三次试验
蝙蝠夜里飞行不是靠眼睛探路,那是靠什么探路呢?
学生自学,软件显示,填写表格,同桌交流意见,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4.理解句子
课件显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⑴齐读句子。
⑵理解“证明”的意思。
⑶“配合”是什么意思?(配合是分工合作)
⑷为什么要用“配合”一词?
软件显示:学生观察三次试验的飞行情况,理解句子含义。
⑸再读句子,加深理解。
三.学习第7自然段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呢?这仍然是个迷,科学家为了揭示这个秘密,又实行了深入研究。
1.轻声读第7自然段,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又继续实行了研究,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吗?(不容易)文
段的哪一句让你体会到这个点的?
A指名答。
你的回答很精彩,我们看看这两个句子:
B比较句子: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C从“反复、终于”你感受到什么?
2.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用语言来把科学家的艰辛读出来啊。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的什么秘密呢?
软件显示:蝙蝠探路的过程
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4.师画线路图,把蝙蝠飞行的秘密表示出来。
老师小结。
(板书)
5.说话训练。
根据板书,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先学生自由说,课件显示,再指名说。
四、自学第八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从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中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为什么飞机就能安全飞行呢?最后一段解释得非常清楚,同学们读完以后就会明白了。
1.自读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4.比较一下蝙蝠的探路方法。
课件显示:雷达的探路方法是怎样的?
师:归纳:蝙蝠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共同点是什么?(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
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1.雷达的发明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科学叫仿生
学。
(阅读课后资料袋)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
2.总结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会在生物的启示下将会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
课后,大家能够阅读12课中的《大自然的启示》一文,相信将会带给你更多的启发。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嘴障
碍
和
物
教学内容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
它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了蝙蝠为什么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本文的语言简洁,在叙述上,逻辑性强,思路很清晰。
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段落大意,它是第三组教材里,学生初步学习归纳段意的较佳材料。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科学知识写得很清楚,有条不紊,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紧密,所以要继续重视词句训练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科学知识很感兴趣,他们很想弄清楚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这节课里,既要弄懂科学知识,又要实行语言文字训练。
所以,学生带着这个科学知识上的疑问实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大,积极性高,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状态。
在理解水平方面,该班学生已养成课前预习课文的习惯,初步掌握了读懂课文的方法,基本上能借助字典等工具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反思:
在课前,我增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水平。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
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体现自我。
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
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个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
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使用到课文中的语言,仅仅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
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理解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今后,我将再接再厉,持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