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综合经典练习题(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小学从“东外环怪坡”上骑自行车下来,他并没有蹬踏板,却发现自行车越越快,根据这一生活现象,同学们提出的最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是()
A.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是否越来越大?
B.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通过的路程是怎样变化的?
C.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D.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D
解析:D
【详解】
A.已知下坡过程中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速度一定是越来越大。

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A不符合题意;
B.自行车无论如何运动,只要在运动,路程一定是增加的,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B不符合题意;
C.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压力和路况是一定的,其它影响运动速度的因素不明确。

此问题不容易探究,C不符合题意;
D.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但是不是匀加速还是一般的加速运动,利用刻度尺(测绳)和秒表,测量不同路段(或时间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就可以得到不同路段(时间段)的速度及全程的平均速度,比较测量结果就能确定速度变化的规律。

此问题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
B.误差是难免的,所以减少误差是不可能的
C.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减少误差
D.如果测量次数非常多,取平均值,误差就不存在了C
解析:C
【详解】
A.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有测量就一定存在误差,故A错误;
B.误差难免,但优化实验方案可以减小误差,故B错误;
C.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案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D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误差仍然存在,故D 错误。

故选C 。

3.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2∶3,运动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1,则甲、乙的通过路程之比是( )
A .3∶1
B .3∶2
C .4∶3
D .3∶4C
解析:C
【详解】
由题意可知,速度之比为 23v v =甲乙 时间之比为
2=1
t t 甲乙 根据s vt =可知,路程之比为
224==313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故AB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C 。

4.如图所示,“天舟一号”飞行器和“天宫二号”空间站在轨道上对接成功。

此时我们说“天宫二号”是静止的,则选取的参照物可以是( )
A .地球
B .太阳
C .“天舟一号”
D .“天宫二号”C
解析:C
【详解】 A .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二号”相对地球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A 不符合题意; B .以太阳为参照物,“天宫二号”相对太阳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B 不符合题意; C .以“天舟一号”为参照物,“天宫二号”相对“天舟一号”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C 符合题意;
D .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时,不能以被研究物体作为参照物,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5.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判断两物体的速度大小
关系为( )
A .v v >甲乙
B .v v <甲乙
C . v v =甲乙
D .无法确定B
解析:B
【详解】 由图像可知,当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相同时,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由s v t
=可知 v v <甲乙
故选B 。

6.从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s v t
=
可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 .速度随时间或路程的改变而改变
D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或路程无关D
解析:D
【详解】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不会变化,速度大小与时间或路程无关,仅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故选D 。

7.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运动的
B .乙图中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地面为参照物
C .丙图中站在地球上的人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 .丁图中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C
解析:C
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
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详解】
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联合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故A错误;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电梯与乘客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

C.站在地球上的人如果他以自己为参照物,自己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故C正确;
D.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相对于受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C。

8.甲、乙先后从同一位置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比乙早出发2s,甲运动6s
时通过的路程为6m,此时甲与乙间的距离为2m,在a、b、c三条图线中,有一条是描述乙的运动情况的。关于运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像为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乙一定是图像中图线a
B.图像为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乙可能是图像中图线b
C.图像为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乙可能是图像中图线c
D.图像为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乙一定是图像中图线b C
解析:C
【详解】
图像横坐标是时间t,纵坐标是路程s,故图像为路程s与时间t关系的图像;由题,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s,所以乙运动时间
t=6s-2s=4s
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m,所以乙运动的路程可能是
s=s甲+2m=6m+2m=8m
也可能是
s′=s甲−2m=6m−2m=4m
由v=s
t
,乙的速度可能是
v =s t =8m 4s =2m/s 也可能是 v ′=
s t '=4m 4s
=1m/s 由图线a ,当s =8m 时,t =4s ,所以图线a 表示的速度 v a =8m 4s
=2m/s 由图线b ,当s =8m 时,t =5.5s ,所以图线b 表示的速度
v b =
8m 5.5s
≈1.45m/s 由图线c ,当s =6m 时,t =6s ,所以图线c 表示的速度 v c =6m 6s
=1m/s 由此可知,a 、c 都有可能是乙的s −t 的图线,所以ABD 错误,C 正确。

故选C 。

9.小明一次50m 短跑过程训练中,测得从起点到达不同位置所经历的时间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明通过第2个10m 所用的时间为4.00s
B .前20m 小明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小明通过距离0点20m 处的速度一定为5m/s
D .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6.25m/s D
解析:D
(1)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关键就在于分析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

(2)平均速度等于路程除以在这段路程上所用的时间,和某时刻的速度无关。

【详解】
A .由图可知,小明通过第2个10m 所用的时间为2.00s ,故A 错误;
B .小明每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前20m 小明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 错误;
C .小明通过距离0点20m 处的平均速度为 ''
'205s 4s m m/s v t === 故C 错误;
D .由题意可知,路程s =50m ,所用时间t =8s ,所以平均速度
6.25s 8s
50m m/s v t ===
故D 正确。

故选D 。

10.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 .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
C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2倍
D .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B
解析:B
【详解】
A .由图像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 时两同学相遇,甲行驶的路程为
4m-1m =3m
故A 错误;
B .由图像可知,相遇时甲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3km ,乙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1km ,由s v t
=可知,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故B 正确; C .由图像可知,相遇前甲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3km ,相遇后甲同学5min 行驶了1km ,由s v t =
可知,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故C 错误; D .由图像可知,整个过程,甲经过的总路程为4km ,总时间为15min ,甲的平均速度为
4km 4=km /min 15min 15
s v t ==甲甲甲 乙经过的总路程为2km ,总时间为15min ,乙的平均速度为 2km 2=km /min 15min 15s v t =
=乙乙乙 显然=2v v 甲乙,故D 错误。

故选B 。

11.在一年一度的四会市“端午龙舟赛”中,有人对某组在平行赛道上比赛的甲乙两队龙舟的速度与时间关系进行了仔细研究,得出了甲乙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刻,甲队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0-t1时刻甲队与乙队运动的距离相等C.t1时刻甲乙两队的速度相等D.t1时刻甲运动速度比乙运动速度大C
解析:C
【详解】
A.0-t1时刻,甲队速度不断增加,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0-t1时刻,乙队的平均速度较大,甲队与乙队运动的距离不相等,故B错误;
CD.t1时刻甲乙速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此时甲乙两队的速度相等,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2.在观光电梯上,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D.以路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C
解析:C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果没变化,就静止。

【详解】
A.乘客在电梯中并不走动,乘客之间无位置的变化,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静止的,故A不正确;
B.乘客在电梯中不走动,那么相对于电梯就无位置的变化,所有乘客都是静止的,故B
不正确;
C.乘客随电梯向上运动时,离树越来越远,向下运动时,离树越来越近,乘客相对于树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C正确;
D.乘客相对于行驶的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动与静的描述是相对的,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要看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变化。

13.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A .10cm/s
B .9cm/s
C .8cm/s
D .7cm/s B
解析:B
【详解】 由图示可以看出:这里滑块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要么以尾部为标准,要么以头部为标准,都要计算上自身的长度,即
40cm+5cm=45cm s =
运动时间为
211435051435005s t t t =-=-=∶∶∶∶
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45cm =9cm/s 5s
s v t =
= 故选B 。

14.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v ,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2v ,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221v v v - B .钢轨的长度为1221
v v t v v - C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121
v v v - D .钢轨的长度为(v 2-v 1)t B
解析:B
【详解】
因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即
21v v >
设钢轨的长度为s ,则声音在钢轨和空气传播的时间分别为
22
s t v =,11s t v = 由题意知 2121s s t t t v v -=
-=
解得 1221v v t v v s =
- 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 22221211
21
s t v v t
v v v v v v v t -=-== 故选B 。

二、填空题
15.如图所示是在同一道路上一个骑车者和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像,请仔细阅读图像后回答下列问题:
(1)骑车者和跑步者________同时出发(填“是”或“不是”);
(2)跑步者跑了60s 后,骑车者与跑步者相距________m 。

不是50【详解】(1)1由图像可知跑步者从0s 开始出发骑车者从10s 开始出发所以不是同时出发(2)2骑车者的速度为跑步者跑了60s 骑车者骑行的时间由可得骑车者骑行的路程由图像可知跑步者60s 跑的路程
解析:不是 50
【详解】
(1)[1]由图像可知,跑步者从0s 开始出发,骑车者从10s 开始出发,所以不是同时出发。

(2)[2]骑车者的速度为
200m =5m/s 50s-10s
s v t =
= 跑步者跑了60s ,骑车者骑行的时间 60s -10s=50s =t
由s v t
=可得,骑车者骑行的路程 5m/s 50s=250m s v t ==⨯骑行骑行骑行
由图像可知,跑步者60s 跑的路程s 跑步=200m ,两者相距
250m-200m=50m s ∆=
16.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s -t 图像。

由图像信息可知,v 甲:v 乙=_____;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2∶3,则s 甲:s 乙=_______。

8∶316∶9
【详解】1由图像可知第6秒时甲的路程为80m乙的路程为30m故v甲:v乙=8∶32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2∶3v甲:v乙=8∶3由s=vt可知s甲:s乙=16∶9
解析:8∶3 16∶9
【详解】
[1]由图像可知,第6秒时,甲的路程为80m,乙的路程为30m,故v甲:v乙=8∶3。

[2]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2∶3,v甲:v乙=8∶3,由s=vt可知s甲:s乙=16∶9。

17.在完成作业教材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题时,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制成一个单摆(如图所示),要测出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即周期),怎样做能测得更准确你的测量方法是_______。

完成作业时你曾经做出一个周期是1s的“秒摆”,当时测量出它的细线长约是___________。

见解析025m【详解】1如果只测量单摆摆动1次所用的时间误差太
大;为减小误差可以测出摆动n次的时间t则摆一次的时间为2实验时使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一颗小螺丝帽拉离平衡位置让其自由摆动调整细线的长解析:见解析0.25m
【详解】
[1]如果只测量单摆摆动1次所用的时间,误差太大;为减小误差,可以测出摆动n次的时
间t,则摆一次的时间为t
n。

[2]实验时,使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一颗小螺丝帽,拉离平衡位置,让其自由摆动,调整细线的长度,用秒表测出摆一个周期的时间近似是1s,即得到一个“秒摆”,利用刻度尺测得它的细线长约是0.25m。

18.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匀速行驶,由两车的s-t图可知(如图),乙车速度为
________km/h ;t =0时,甲车在乙车前方200米,乙车追上甲车还需________s 。

40【详解】1根据公式可以算出乙车速度为2
根据公式可以算出甲车速度为乙车追甲车的追击速度为乙车追上甲车还需时间为
解析:40 【详解】 [1]根据公式s
v t
=
可以算出乙车速度为 200m 20m/s=72km/h 10s
s v t =
==乙乙 [2]根据公式s
v t
=
可以算出甲车速度为 10350m 200m =15m/s 10s
s s s v t t -=
==甲甲- 乙车追甲车的追击速度为
20m/s 15m/s 5m/s v v v =-=-=乙甲追
乙车追上甲车还需时间为
0200m
=40s 5m/s
s t v =
=追追 19.某同学用卷尺测自己的身高为1.724m ,那么这卷尺的分度值是_____,数据中的准确值是_____,如果改用cm 作单位,该同学的身高应记为_____cm 。

1cm172m1724【详
解】1由身高1724m 可知数字2是倒数第二位即厘米位对应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2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计值其余的为准确值所以准
解析:1cm 1.72m 172.4 【详解】
[1]由身高1.724m ,可知数字2是倒数第二位,即厘米位,对应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
[2]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计值,其余的为准确值,所以准确值为1.72m ;
[3]如果改用cm 作单位,1m=100cm ,该同学的身高应记为172.4cm 。

20.某蜗牛爬行的路程和时间如图,请你填完下表。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 =______cm
t =_______s
v =_____m/s
7020135×10-3【详解】1图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末端刻度值为270cm 因此蜗牛爬行距离为;2图中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min 秒针所指的示数为20s 故蜗牛运动时间为;3蜗牛爬行速度:
解析:70 20 1.35×10-3
【详解】
[1]图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末端刻度值为2.70cm ,因此蜗牛爬行距离为
2.70cm s =;
[2]图中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min ,秒针所指的示数为20s ,故蜗牛运动时间为
20s t =;
[3]蜗牛爬行速度:
30.027m 1.3510m/s 20s
s v t -==⨯=
三、解答题
21.长沙南湖路隧道全长6000m 。

在隧道口有一交通标志牌如左图所示。

(1)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一辆小车通过该隧道至少需要多分钟?
解析:(1)车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40km/h ;(2)9min (1)在公路旁这个标志表示最大速度,单位是km/h ; (2)知道路程和速度,求出时间。

【详解】
解:(1)这个标志牌表示车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40km/h 。

(2)根据s
v t
=
可知,车通过隧道需要的最少时间是 6km 0.15h 9min 40km/h
s t v ==== 答:(1)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车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40km/h ;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一辆小车通过该隧道至少需要9min 。

22.在某路口有一处斑马线,一辆长10 m 、宽2.2 m 的客车正以1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在马路上,如图所示。

当客车的车头与斑马线上的B 相距60 m 时,马路边上的小王同学正好从斑马线上的A 点出发沿AB 方向穿过马路,A 、B 间的距离为8 m 。

假设客车司机没有礼让行人。

求:
(1)客车车头到达B 点的时间
(2)若小王同学以2.5m/s 速度快速穿过斑马线,当客车车头到达B 点时他通过的路程 (3)为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小王同学穿过马路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1)6s ;(2)15m ;(3)1.5m/s 【详解】
解:(1)客车车头到达B 点的时间
1160 m 6s 10 m/s
s t v =
==车 (2)若小王同学以2.5m/s 速度快速穿过斑马线,当客车车头到达B 点时他通过的路程
21 2.5 m/s 6s=15m s v t ==⨯小王
(3)客车穿过B 点所用时间为
1260 m+10m
7s 10 m/s
s s t v +=
=
=车车
小王同学安全穿过马路的最小速度为
'28 m 2.2m
1.5m/s 7s
AB s s v t ++=
=≈车宽小王 答:(1)客车车头到达B 点的时间为6s ;
(2)若小王同学以2.5m/s 速度快速穿过斑马线,当客车车头到达B 点时他通过的路程为15m ;
(3)为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小王同学穿过马路的速度不能小于1.5m/s 。

23.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离高楼350m 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20m 后,司机刚好听
到鸣笛的回声,求汽车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解析:10m/s 【详解】 声音传播的距离
s =350m+350m ﹣20m =680m
声音传播的时间
680m 2s 340m/s s t v =
== 所以汽车行驶速度为
1120m =10m/s 2s
s v t =
= 答:汽车行驶速度为10m/s 。

24.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表。

(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
车次 萍乡北开 南昌西到 运行距离 G1346 08:38 09:40 240km G1692 08:49 10:05 240km G1482
09:11
10:31
240km
解析:(1)G1482;(2) 180km/h 【详解】 (1)由图知
30km s =,60km/h v =
到达萍乡北站所需的时间为
30km 0.5h 60km h
s t v =
== 他们8:20开车出发,到达萍乡北站的时间为8:50,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爷孙俩只能赶上G1482次车。

(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乘坐G1482到达南昌所用时间
21410:319:11h 3
t t t '=-=-=
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240km 180km h
4h 3
s v t ''=
==' 答:(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G1482次车;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80km/h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