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推出已经有十多年光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材而言也要常教常新、与时俱进,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针砭时弊的指出教材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和教学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以期在未来教材改革中能引起学者们的共鸣。
标签: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改革建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加之,自己的从教时间的逐年增长,对历史教材和教学有了一定的思考,当然困惑也就随之而来,历史教学与教材的整合以及讲授等暴露一些问题,下面提出本人的粗浅认识,仅供参考。
一、历史教材图片的选择要科学
(一)历史图片可以更具故事性和趣味性
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在教材上对着图片进行乱涂乱画的现象,生气之余也为他们的“创作”表示些许“赞叹”。
不是给林则徐加上了眼睛,就是给陈独秀画上了胡须,或者搞一些恶作剧漫画。
学生的再创作无意在“篡改”历史,也说明学生对历史教学以及教材的不满。
作为历史教师痛定思痛,要认真反思教学的同时,也要深刻的反省教材图片是否真正的服务我们的教学,现行的人教版历史教材,虽然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变迁,由“繁琐”到“简约”。
但是历史教材的图片的选择要更具科学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还有图片的清晰度上一定要进行技术的处理的。
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节中,如果能增加精选一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这样学生就可以增强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深刻原因的理解,也增强了历史的横纵联系,这样更具科学性。
而自由阅读卡的设计应该旨在拓展知识的同时,注重故事性让学生乐于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又如在解析《步辇图》时,教师让学生观看图片唐太宗和禄东赞的表情,图片模糊根本就观察不到,何来的分析呀,所以教师往往都草草结束的。
(二)历史图片可以更具漫画性和幽默感
在试卷中可以看到一些具有漫画和幽默感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但幽默,还直接能体现历史的本质,使学生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纵观人教版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中规中矩的图片,所以缺少时代感,缺少学生易接受的元素。
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吸引力自然会大打折扣,图片引用的目的就值得商榷和考究。
例如“折断的烟枪”图片直接可以凸显“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凸显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更能引申到当今社会我们向“毒品”說不的决心。
又如“西安事变”主题的一张图片,直接能反映出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和根本原因以及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迫蒋介石抗日,也进一步理解了西安事变是一场爱国“兵谏”,而不是一场政治性的“兵变”更加理解了这场壮举,背后的隐形知识和本
质性的内容的理解。
二、历史教材教学内容要更具直观性和系统性
历史教材的编写要具有直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直观的把握教材的内容基础上凸显系统的历史脉络的特点。
例如,我讲述自己和教师们的研讨和困惑: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中史参社历史教师三群”,因为这里会有历史教师的困惑和历史教学的思考,网名“开心一笑”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的领导人,他是否也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吗?”“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于是我积极地跟贴与五湖四海的历史教师们紧紧地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最后当然问题明朗化了,分析下来真的是教材编排的直观性和系统性值得考究的。
其实问题的关键是题目“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个“和”字,将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的理解题目,当然也就会对教学产生影响。
而这一误会在题目更改一下,有可能就拨云见日了。
“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这个问题也是因为教材交代的不够详细导致的。
教材用了这样一段文字“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部分教师没有理解“高潮结束”是否就是大革命的结束。
所以人为的造成了两种结论:一种是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结束于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另一种是开始于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结束于1814年拿破仑下台,法国封建王朝复辟。
当然,从题目的一个“和”字和大众认同是结束于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
困惑产生容易化解起来往往要抽丝剥茧,层层分析,得出结论的。
很显然,这一困惑是众多历史教师的困惑,教材如何直观明了的介绍明白法国大革命的始末,显得尤为关键。
三、历史教材章节编排更具紧密性
历史教材的编排往往是以时间为线索的,因为历史具有时间的连贯性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编排要更具科学性和紧密性,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为例,当我们从侵略与反抗一直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以时间为线索的,就像坐标轴一样从起点到正方向,而经济和社会生活及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两个单元,就像看一场穿越剧一样。
如果将经济和社会生活能分散的按时间线索穿插到时间轴中,我想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也会使历史的时间线索更加明显,知识的体系更加紧密。
现行的教材在讲授和学习中总有些跳跃,学生以往建立的知识结构和时间体系容易打乱,学生的理解上就会造成障碍。
四、运用教材深挖教材的内涵与外延
(一)紧握逸闻趣事,还学生心灵以“美妙”的历史天地
历史上的逸闻趣事是学生无法从教材上了解到的,也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因而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
逸闻趣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节,讲了左
宗棠西征的重要一站即是嘉峪关,公元1873年陕西直隶总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伊犁时经过嘉峪关,面对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关城,提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为雄关又添了几分威严和雄壮。
此外,林则徐也曾经被贬新疆也途经此关。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假如你是林则徐和左宗棠你的心理感受?”,对比两人途径嘉峪关的心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这会呈现给学生完美的心理天地。
(二)紧抓课堂导入,还学生以“明快”的历史天地
常言道,良好的肯定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讲课导入的好,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中屡试不爽的是引诗入课,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讲“唐朝的衰弱”时,可引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句名诗,这样,既讲述了唐朝衰弱这一历史知识,又增添了文学情趣。
讲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们不妨引用毛泽东那首著名的《七律·长征》,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历史课不再是枯燥乏味,学生也仿佛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激发起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敬意,认识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再如讲授1949年渡江战役时,引用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尤其是那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党中央“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如此成功地在轻松明快的课堂气氛中,走进历史,探讨历史知识便水到渠成了。
(三)紧靠史论结合,还历史以“真实”的天地
可供課堂利用的史料主要包括教材上的和教材外的两种。
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等等。
恰当地引用史料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有趣。
直接使用教材上的史料。
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30页的漫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在帝烽火戏诸侯的场面;而八年级下册第28页的那幅“两个小孩骑在一头猪上的漫画”则生动地再现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在讲授红军长征这段历史时,可让学生直接看教材提供的“红军长征中吃的野菜”图片,真切感受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及其不畏艰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引用教材外的史料。
如在分析1947年人民解放军反攻的意义时,可直接引用毛泽东对这一事件的评价语:“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史论结合,学生自然会真切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心灵更容易贴近历史。
总之,历史教材的运用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顺利的对知识进行理解、把握和消化,进而生成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和体系,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历史教材更要与时俱进,而不应该是老生常谈,作为教师面对一成不变的教材,容易产生倦怠。
教师的倦怠容易传染给学生,学生学习也就会一知半解或者不知所云。
让我们认真思考教材,深挖教材,教材不变,我们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就要更新,就要创新,就要与时俱进。
历史变迁,教育常新,让我们期待历史教材改版和更新的有一个春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