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清华(深度好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访清华(深度好文)
文 /博乐
“不是公园,胜似公园。

”清华,总是给人迷一样的色彩。

十年前,曾在清华门短暂的停留,没来得及多看一眼,就匆匆离开了,心里一直感觉很遗憾,多想着能再来清华,好好体味他的韵味。

去年的初秋,梦想终于实现了,应一位好友的邀请,专程再来清华,而且热心的好友还请了一位清华的老师当我们的导游,真是太感谢他们了。

我们首先来到了荷塘园,这是朱自清老先生《荷塘月色》的地方。

走在荷塘边的小路上,别有一番风情,片片荷叶舒展着,在微风中轻舞,朵朵艳丽的荷花多姿多彩,有的像羞答答的小姑娘含苞待放,有的像正在表演的少女华彩绽放,颜色有红的,有粉的,有白的。

轻风拂面,带来淡淡的清香。

依山而建的是荷墉月色亭,亭顶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点点金光,亭子上悬挂着黑色的匾额,大笔书写着“荷塘月色“四个大字,字体也若荷叶般饱满,荷花般秀丽。

老师介绍说,这座亭子是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这里写下著名散文《荷塘月色》而修建的。

荷塘月色亭所在的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它的前身是康熙"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原来是皇家园林呀,好不一般!
漫步在池塘边的小路上,可以看到西北角上一个灰白色的人物雕塑,静静地凝望着面前的荷塘。

老师说,那就是朱自清像,所在的位置正是当年朱老先生写《荷塘月色》时所在的位置。

站在朱老先生的身后,放眼望去,面前池塘上烟雾轻漫,荷花、荷叶在垂柳的衬托下更加的迷人,自已也仿佛回到了那月光皎洁的晚上,“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看着我如痴如醉的模样,好友和老师笑了,说好多人专门晚上过来看这里的景色,真的别有一番滋味呢。

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荷塘,我们顺着一条小路向北走去,不远处,看到一座座老式建筑,橙黄色的砖,多角的楼顶,院里古式的长廊上方长满了绿色的青藤,茂密的枝叶长满了走廊的顶部,走在其间,点点阳光从绿叶中透射进来,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道。

此情此景,我仿佛回到了明清时代的大学学堂,如果再穿上那时的黑色西装,背上墨绿色的书包,手上再拿上一本线装的老书,对了,旁边还有一位清新
的女同学相伴,多梦幻的情景啊。

“清华的古建筑一直保存的很好,现在有些电影还在这里取景呢,而且这些建筑至今还在使用,有的是院系的教学楼,有的是实验室。

这是一个学校的底蕴,一个学校的文化,也是清华引以为豪的地方。

”老师也自豪的介绍说。

再往前方走,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景点“水木清华”了。

这里是清华园最幽静之处,也是学生晨读和休息的好地方。

山林之间掩映着玲珑典雅的古亭,门额上方悬挂着一块大大的匾额,上书“水木清华”,字体庄美挺秀,乃咸丰御笔。

为何起名叫水木清华呢?老师说这是缘自东晋谢混的《游西池》所记:"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意思是说,每当夕阳西下,群鸟齐集水边,欢快鸣叫;池水清澈,映照着池边绿艳的花草。

加之亭后面有一幽静的水池,所以就用了上面的诗句,题匾为“水木清华”。

清华是清秀,华芳之意。

据说咸丰登基后,曾据此将工字厅一带由“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并御笔题写了“清华园”三字,这就是“清华园”和“清华大学”得名的由来。

亭正中门两侧有两个长长的红色木柱,镌刻在长面的是长长的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老师说这是清道光年间的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也是我见过的最长的对联了,似诗又像联,真有大家风范。

亭前清澈的万泉河水蜿蜒流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和小溪,与池塘连成一体。

这里的池塘水清见底,夕阳的余晖倾泻下来,亭亭玉立
的荷花,墨绿欲滴的荷叶,相依相靠,如仙子在泛光的水面上玩耍,周围的假山也如此的俊秀,把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也许是受几百年来无数大师和学子的熏陶,这里的一水一木,都特别的有韵味,也滋润着一代代清华学子高洁的志趣和情操,真是绝佳的妙境!
时间过的真快,夕阳渐渐西下,此时的清华校园是那样的幽静,我们漫步在茂密的林荫大道上,两侧的大树挺直,茂盛,有的要两三个人才能抱过来,很多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树了,它们与清华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经历了无数的坎坷,见证着清华的成长。

远处的树林里,巨大的石碑上镌刻着朱红色的印章,上面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三三两两的学生有的在林间小石凳上读书,有的在交流,还有的拿着画夹,正用手中的笔,描绘着眼前的风景……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此行清华的最后一个景点:清华园二校门。

这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

二校门是为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常被人们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
征。

作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它始建于1909年,可惜的是文革时间,被红卫兵以“破四旧”为由拆除,现在的校门是1991年重建的。

这是一座左右对称的建筑,中间是主校门,两侧是小门,下方以圆为主,顶部以方为主,上方树立着高耸的旗杆。

是典雅?是流畅?此刻忽然感觉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那种意境了。

风风雨雨,岁月沧桑。

清华门,仿佛一位老者,作为清华的一分子,默默地见证着清华的沧桑,也见证着清华的成长。

三三两两的游人,在她面前留念,是那样的兴奋,那样的激动,就像十年前我初到这里的心情一样吧。

站在这里,望着远处的百年清华大礼堂。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舍得离去。

想留下点什么?也许除了脚印,什么也留不下;想带走些什么?也许除了敬仰,什么也带不走。

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徐志摩的那首诗《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