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康德批判时期人类学中的人类经验取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5期兰州学刊No.5 2I)06总第152期L a n zhou k a n Gen era l.No.152
·哲学研究·
试论康德批判时期人类学中的人类经验取向
胡云峰
(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主要立足于对康德批判时期的主要著作的解读,揭示出被康德实践理性原则遮蔽着的人类经验取向,这种取向在康德批判后期的人类学中上升为主要地位。

本文还阐述了这个取向对于全面理解康德哲学、探讨康德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等方面
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康德;人类学;人类经验取向
[中图分类号】13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06)05—0014—03
作者简介:胡云峰,安徽潜山人,复旦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方向博士生。

目前人们对于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知识论上统“它自行地开始了它在感观世界中的主体,而不是这个行动在它觉的“哥自尼革命”的意义,而是比较关注于它的人文向度,特别里面开始了自身。

”HJ为了保证原因概念和因果范畴具有持存是他引出于《纯粹理性批判》、详实发挥于《实践理性批判》的人性,康德设定理性也“具有”经验性的品格。

类理性和自由的主
题。

像张能为先生在其专著《康德和现代哲这时康德已经觉察到人的两面性:一方面作为现象世界的学》Il J中,就是沿着“康德和现代经验主义”、“康德和现代人本主人,人必须服从经验性的法则,和其他自然物一样具有经验性的义”两条主线,对于康德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进行探讨的。

而品格;通过单纯的统觉来内在地“自知”,自己成为自己的“现在最近出版的《从康德到马克思》一书中,通过对康德的书信的相”。

另一方面,人还具有理智的品格,其知性超越于低层次的解析,俞吾金先生所论证的也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出发点和动力感性接受性,其理性则完全超越一切经验性的力量,只是按照理即自由和自然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旧J而前不久张汝伦先生在
念来思考自己的对象和规定知性;知性对自己的概念进行经验为康德逝世二百周年而写的纪念文章中,所谈的也几乎是康德性的运用,理性的先验运用则自由地赋予人的行动以先天应然
如何用实践理性和自然公意的目的论来挽救理性危机。

引3当前性。

国人对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兴趣还是停留在理性和自由这
一主
由于规定了人的经验性存在,康德并不介意对人进行经验
性的观察研究:
题之上,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种经验性的品格方面没有什么自由,但惟有按照这种然而,就在人们普遍重视和津津乐道于康德批判哲学中的
品格我们才能考察人,如果我们只是想观察人,并如同人类学中先验自由原则的时候,人们却忽视了康德人类学中的经验取向。

所做的那样,从自然之学上研究人的行动的动因的话。

”1
人们要么局限于理论理性的范围之内谈论康德的经验取向,要
并且预测:
么在谈论康德人类学时局限于抽象的自由原则。

其实,随着康
如果我们有可能把人的任意之一切现象探测到底,那就决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实用人类学》的翻译出版,人类经验
不会有任何单独的人的行动上我们不能肯定地预言并从其先行取向在康德人类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向我们显示出来。

本文写
的诸条件中作为必然地来认识的。

L6j
作的目的就是要把那种隐藏在先验知识论和本体论之下、潜在
他认为:理性和理智的品格我们并不能认识它,而只是通过于整个康德批判时期哲学的那种人类经验的取向揭示出来。


现象来表示它,这些现象本来只是把感观的方式直接提供给我种人类经验取向按其本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关切
们认识的。

人类生理需要、激情、欲望等自然倾向和属性以及由此发动的人
行动的真正的道德性(功与过),哪怕我们自己的行为的道类活动;二是尊重对人类进行的经验方面的考察,如历史学、人德性,对我们都仍然是隐藏的。

我们的责分只能够与经验性的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考察等。

品格相关。

[7]
根据陈尘若编写的《康德生平和著作年表》中的划分方法,可见康德还是充分认可经验性的品格对于揭示人类自由、本文康德批判时期指的是1770年康德辞谢耶拿大学提出的担责任和理智品格的作用,并没有完全抹杀了它。

任哲学讲座教
授聘请到1804年他去世。

在简明介绍《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内容的《未来形而上学导
论》(1783)中,就在他极力树立科学的、批判的形而上学之时,康康德人类学中的经验取向其实并非在批判晚期才萌生,而德开始有某种朦胧的实用人类学的想法。

他说:
是在其批判早期就有所显示:在《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初版)形而上学不仅整个必须是科学,而且在它的每一个部分上中,在区分了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的基础上,康德提出自由的原必须是科学,否则它什么也不是;因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纯粹因性是能够和自然的因果必然性相调和的观点。

理性的思辨来说,所依据的是一些总的看法。

在形而上学之外,作为一种“理智的品格”,前者表示感观世界的主体作为自概然性和良知固然有它们有益的、合理的使用,不过这种使用是在之物表现的、独立于时间条件的原因性;作为为一种“经验性根据一些完全不同的原则的,而这些原则的权威有多大,则永远的品格”,后者则表示感观世界主体在现象序列中表现的原因取决于它们对实践的关系上。

L8j 性。

后者可以被知性认知,但前者却只能被知性超验地“设想”:从这段话看,康德一方面否认了概然性和良知这种经验性万方数据
第5期试论康德批判时期人类学中的人类经验取向15
范畴作为科学形而上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在科学的形而上学之我们对于大自然的理解,除了知性经验的物理原则之外,我们还外有条件地肯定了它们的有益和合理的运用,这种运用具有实可以从目的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的考察,进而可以上升到理用的色彩。

性普遍性和至善的高度。

相应地,康德期望能够在历史的合目这里康德的态度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是一致的,即认可的性的概念中获得克服实践领域中的紧张关系的钥匙。

所以,人类学的经验取向。

只是这时由于他的工作重点是建立一个批他不得不回到了历史的思考中。

判的科学形而上学学体
系,为实践理性和人类自由原则开辟道路,所以,尽管这种取向能够得以承认,但是它又面临着被这种在康德
对历史思考中,人类经验占有明显重要的位置。

道德形而上学“边缘化”的危险。

在1784年发表的《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一文中,康德开篇就指出:
在康德道德实践哲学中,虽然他一直强调实践理性和先验无论A-4r]根据形而上学的观点,对于意志自由可以形成怎自由法则,但是他一直也没有否认或忽视与之相对应的人的自么样的一种概念,然而它那表现,亦即人类的行为,却正如任何然王国和人的感观冲动、欲望等的存在。

别的自然事件一样,总是被普通的自然律所决定。

历史学是从在《实践理性批判》(1788)中,康德的主要的工作还是奠定事于叙述这些表现的;不管它们的原因可能多么地隐蔽,但是历人类实践的最高原则,即先验自由法则。

这里,康德极力批判那史学却能使人希望:当它考察人类意志自由的作用的整体时,它种把道德原则建立在个人欲望和情感感受上的经验主义做法,却可以揭示出它们有一种合规律的过程【12J 而认为人的道德原则应该在于人的理性本身以及人的自由意这里康德肯定了人类历史表现为被某种“自然律”决定着志。

但是在其辩证论的部分,康德通过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派的的。

这种规律具有这样的特点:
比较,他看到自由原则和幸福原则的矛盾。

在解决如何连接这当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心意并且往往是彼此冲突地在追两个原则的难题的时候,康德依然使用了在第一批判中用到的求着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却不知不觉地朝着他们自己所不认识区分现象和本体的办法,来克服自由和幸福之间的紧张关系。

的自然目标作为一个引导而在前进着,是为了推进它而在努力他认为,由幸福原则产生德行的意向是绝对虚妄的;而德行意向着;而且这个自然的目标即使是为他们所认识,也对他们会是无必然产生幸福仅仅在被视作感觉世界中的因果性形式的范围内关轻重的。

[13] 才是虚妄的(因为在感观世界因果性看来,这种连接只是偶然这种自然律无疑是具有理性和道德意义的,它就是人类历的),而当我们把自己思考为一个知性世界的本体的时候,这种史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虽是人类理性的充分展现,其展现的过德行作为原因、幸福作为结果的联系也就是必然的了,也只有在程则是充满着自然的、无数的偶然历史事件和行动。

由于目的后者意义上,作为实践理性的对象总体、德行和幸福统一的至善被淹没在各种利益的角逐、罪恶和灾难之中,所以康德把这种目才是可能的。

[9】的性的实现看成“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

在这个历史过程康德看到人类实践领域内自然王国和道德王国的协调一致中,原来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那种应然和实然、彼岸和此岸之间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只有根据实践理性才是客观的,尽管的紧张对立得到了暂时的化解。

之所以是暂时的,是因为这种人类表象这种可能性的途径却是主观的,即通过信仰;而在感觉统一并不是建立在后来马克思提出的社会能动实践的基础上,世界中,两者协调的可能性是虚妄而不可靠的。

这样理性的鸿而是寄托于曾在外在自然的合目的性中表现自己的“天意”。

康沟把实践理性和幸福的感性追求划分开来,一个在本体的彼岸,德独断地相信,这种“天意”同样会应验于人类的自然史。

但是,一个在经验和感观世界的此岸,道德法则从彼岸命令指导着感到历史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康德算是找到方向了,尽管他还没有性的此岸,感性的此岸则只能信仰着道德的彼岸。

走上通往问题的最终解决的道路。

而到了晚年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1797)的时候,康德毫在这篇文章末尾,康德还明确表示在用先天的世界历史观不讳言人类的行为是受感官冲动和刺激之类的爱好的影响:念来理解、统摄历史时,并不反对经验地编撰历史:人类的选择的行为,作为人类,事实上是受这些冲动和刺激说我要以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条先天的线索的世界历的影响,但不是由它们来决定的。

因此,如果这种选择行为与理史观念来取代对于具体的、纯粹由经验而构成的历史的编撰工性决定的既成习惯无关,那么,它本身就不是纯粹理性决定的,作,那误解我的观点了。

这仅仅是关于一个哲学的头脑(当然它但是,它可以因纯粹意志的决定而采取行动。

【10J还是十分熟悉历史的)从另外一种立脚点出发所能够探讨的东康德把直接受这种爱好决定的行为称为“非理性的兽性的西的一种想法而已。

行为”,而把受纯粹理性决定的行为称为“自由意志的行为”。

而在其生前亲自整理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实用人类学》人类的行为,则常常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即使受纯粹意志的决中,康德则更加向前迈进一步,干脆抛开自己在批判哲学中的定,依然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所以人类行动并非纯粹按照“物自体”——那个不可知的人的本体问题,而试图运用经验总实践理性的。

可见,尽管康德把自由意志作为人类行为的理解结的方法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在前言中,他说:原则时,在解释人类行为的发动机制时他还是不得不考虑人身在人用来形成他的学问的文化中,一切进步都有一个目标,上的自然原则。

即把这些得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人世间;但在他能够把它们用到底如何才能填平这种实践理性和感性世界之间的鸿沟于其间的那些对象中,最重要的对象是人:因为人是他自己的最呢? 终目的。

所以。

根据他的类把他作为具有天赋理性的地球生物在《判断力批判》(1790)中,他试图运用反思的判断力这一来认识,这是特别值得称之为世界知识的,尽管他只占地上创造中介来沟通普遍和特殊、理性和知性、自由与自然之间的分离。

物的一部分。

[14]
特别是他提出了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概念,这为康德克服先验自这段话中康德把人的“类”的研究抬高到世界知识的高度,由取向和人类经验取向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了解决的可能性。

这足以标明其在人类经验取向上发生了重大的飞跃,因为在《未这种自然目的作为一种“能动的概念,一种自身决定而又能决定来形而上学导论》中,作为偶然性的知识这种知识是被排斥在其他物的共相”ulJ出现,推动着有机生物界整体朝前进化。

由此,形而上学之外的,如今为了实用的目的,康德决心大胆地走出万方数据

兰州学刊总第152期
种形而上学之外。

以那种仅仅停留于自然和自由的划分方法丢掉了人类自身活动由于康德这里丢开了人的“物自体”,又没有后来才被马克这一重要历史要素。

采用人类学的框架可以避免这种习惯思维思发现的人类社会现实的能动基础,他只好在人的自然本性和导致的遗忘。

人类理性的最终目的之间跳来跳去,115j也因此,一旦康德勇敢其二,它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康德和现代哲学的关系。

例地折回到人类经验中来,这种折回是冒着导向一种现象主义和如,当我们探讨康德对后来现代实证主义的影响时,不仅有个知实用主义的危险的。

u6J识论层面,还有一个人类经验的层面。

今天人们谈论实证主义邓晓芒先生是这样总体评价康德实用人类学的:的时候,由于其在上个世纪受到诸流派的批判的影响,今人多少它(指康德的实用人类学——引者)是康德进行他的先验冒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

其实,在实证主义早期的孑L德那里并险的初衷,它引导人们去作先验人类学的(或先验人类学的原不乏其对人类的命运的关怀,以及人类经验取向。

在这一点上,则)的探讨;而在这一探讨除了一些空洞的“超验”假设之外毫无本人认为在康德这里已经预设了通往实证主义道路的可能性。

实质性结果时,又作为一个唯一可以把握到的领域而实现着的忽视人类经验取向这一维度,就关闭了一条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批判哲学的诺言:要建立一种确实符合人的需要的哲学。

【17 J通道,恰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张能为先生的那本著作中看到的邓先生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翻阅一下康德的生平和著那样。

作,我们便会发现在批判时期的早期、在《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之同样当我们探讨康德对马克思的影响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前,康德就已经发表了一篇《评莫斯卡提所写的关于兽类和人类康德对实践领域的开辟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也要看到康德的构造的不同》的论文(1771年),还出版了一本《论人种差异》这种人类经验取向对马克思的影响。

在较早期的《巴黎手稿》中(1775年)。

再看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出版之后、《实践理性批探讨“异化”的部分,我们依然可以读到:马克思把人定义为一个判》出版之前的1784年和1785年,正是他关于历史思考的重要现有的、有生命的、类的存在物,也把人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时期,这期间发表了《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答由的存在物来看待。

至于马克思中后期关于社会历史观点更加一个问题:启蒙运动是什么?》、《评赫德尔<历史哲学观>》、《论离不开这种人类经验取向的影响。

人种概念的确定》等论文。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在整个批判总之,人类经验的取向为我们考察康德对现代哲学的影响时期也始终没有放弃对历史和人类学的关注,即使在构建批判开辟了新的空间。

的先验哲学体系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这种关注。

其三,它有利于提醒我们在进行哲学研究时要克服简单片总之,那在第一批判中被肯定、在第二批判中被范导的人类面的抽象理智思维和自然思维。

为了认识对象,我们的思维总经验取向,终于在康德历史和人类学的研究中重新获得了新生,是需要抽象的,而抽象思维的特征就是抓住一点,略去其余。

黑在历史的舞台上生动活泼地跳跃着,实践理性则退到了幕后。

格尔曾举罪犯为例:当我们称呼一个人为罪犯的时候,我们总是四把他作为一个坏人来看待;却不问其在其他方面可能是一个充至此,我们揭示出了康德批判时期哲学中的这种人类经验满道德情感的人,或爱其妻子,或行侠仗义等等;今天的人们常的取向,那么这种揭示又有什么意义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常把康德哲学称为“先验哲学”,其实这种称呼本身就预设着划点。

分自然和自由的框架前提,加上习惯思维置“自然”于人类活动其一,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康德哲学的整体面貌。

过之外,所以导致那曾贯穿整个批判时期的人类经验的取向被忽去,我们对康德哲学主要局限在知识论的框架内来理解,结果我视。

总之,我们不仅要从对康德哲学僵硬的认识框架中跳出来,们发现我们忽视了其在《实践理性批判》、《关于法的形而上学原也要在哲学研究时从那种简单片面的抽象思维中跳出来。

理》、《关于善的形而上学原理》中论述的人类实践法则和价值原则,这种原则更加具有知识论所无法达到的本体论精神。


是,【收稿日期】2006—01—12
我们认识到:纯粹理性批判对于实践理性批判只是一个引导和参考文献
序曲而已。

[1]张能为.康德和现代哲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9.而现在随着人类经验取向的揭示,我们发现这种自然法则[2]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M].桂林:广西师和自由法则仍然不能概括全部康德的思想和精神。

诚如邓先生范大学出版社,2004.6.所指出的:我们必须从人类学的立场来考察康德整个哲学体系,[3]张汝伦.莱茵哲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4][5][6][7]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把康德的三大批判看成为先验人类学,实用人类学本身看成是
2004.438,444,444,445.
经验性的实用人类学。

H8J本人认为,虽然康德没有使用先验人
[8]康德著.庞景仁译.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类学这一概念,虽然如海德格尔提出的——把人类学作为其整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68.
个体系的基础会遇到很大的逻辑上的困难和矛盾,119j但是从康
[9]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6.德整个批判时期对人类学的关注、以及晚年作《实用人类学》来
[10]康德著.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看,邓先生的这种看法相对于以上两种理解模式又前进了一步,9.17.
更加能概括康德在整个批判时期的成就。

[11]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145.这种经验取向在逻辑上即使不能作为康德哲学立论的基[12][13]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础,也可算是康德哲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为没有2005.1,2,22.人类经验这一支撑,无论批判的知识形而上学,还是批判的道德[14][15][16][17][18]康德著.邓晓芒译.实用人类学[M].上海:世纪出形而上学;无论是人类历史,还是人类本质都无法得到解答。

这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1,10,18,19,2,17.
[19]Ma rti n He id e gg e r,K an t and th e Pr ob l em of Metaphysics,Indiana Uni—
也是康德晚年回归经验人类学的缘故。

v e rs i ty Press,1962.P220—221.
由于人们按照习惯思维把“自然”放在知识论的框架内来理
[责任编辑:王望]解,指人的活动对象和环境,而不是指人类自身的活动本身,所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