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记叙文阅读限时训练(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记叙文阅读限时训练(一)(共5道大题,每题14分,限时60分钟)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活着
①台风将至的那天下午,我原本与客栈的老板娘约定,要搭她的车去
海鲜市场,但是到银滩走了一圈回来,我突然改了主意,决定先去市区逛逛。

②烈日当空,灼热的空气纠缠成一个巨大的、白光闪闪的线团,把海滩、街道、路旁的海鲜大排档、高高低低的建筑物,一股脑地裹在里面它
在燃烧,闷声不响,让空气几近微呛。

我在客栈后面的小卖部里买了一瓶
矿泉水,顺便打听一下去市区的公交车路线。

按照店主的指点,我斜斜穿
过马路,打算去对面的站点等车。

③马路正中的绿化带里稀稀落落种了些行道树或者说是灌木,因为这
条路显然是新建的,移植来的植物还未长成气候。

接近十字路口,有一棵
树倒是长得高大,而且居然还在开花。

我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

嗯?怎
么可能?我踏上石阶,捏住一枚尖尖的树叶。

那灰绿色的叶片像极了柳叶,但是既厚又硬,接近蜡质,而背面几乎是银灰的。

④竟然是,一棵夹竹桃。

⑤我停在那里仰头看它,一时间简直喘不过气。

天太热了。

在十一月,
这异乡的阳光和街道恍如幻觉。

睽违多年①
,你怎么会在这里?你桃红的花
朵吐出我多少年前就无比熟悉的粉黛香气。

旁边枝上的那一小簇刚刚开败花瓣的边缘变成了枯褐色,但靠近花心的地方还是红的,像灰烬里包裹着一颗跳荡的心。

⑥夹竹桃,我祖母偏爱的花。

许多年里,我们家一直养着几棵。

它们似乎很容易成活,至少繁殖相当简易——在空酒瓶中注入清水,剪下筷子长的一截枝条插入瓶中,瓶口用湿泥封住。

如此静置一两个月,枝条下方会生出雪白的长根,入春便可移进花盆。

祖母和母亲常持此瓶馈赠邻里和亲友,如对方欣悦收下,她们便满面春风,谆授以养殖之法,仿佛热心得过分的送子观音。

在我看来,这种花寻常得近乎贫贱,花的香味也像一个土气村姑,为什么她们如此热衷于让它芳泽远播、香火绵延?
⑦总的来说,这种叫夹竹桃的植物喜欢活着,喜欢繁衍像被切成两段的蚯蚓,不仅不会死去,反而执意要以双倍生还——原始的生物本性往往是泼辣的,反衬出人类的矫情。

当年我不太喜欢这花,但是也说不上讨厌;我只是觉得麻烦——活着就是一件麻烦的事。

⑧事实是,我在二十岁上罹患抑郁症而不自知。

有一天我和父亲拌了几句嘴,一转身,听见旁边的房间里,祖母低声责备我父亲:“孩子上次差点救不回来了你不记得?”我想,大概没有人比祖母更害怕我会死去,虽然她从来不曾问起。

⑨后来我慢慢忘了想死这件事,也许是体内的血清素和多巴胺②
趋于
正常,如同植物茎管里流淌的隐秘汁液——造物在其中加入了何种成分,用
以催生花朵或删除落叶?为什么夹竹桃执意在身体里暗藏毒汁,仍不能阻
止娇嫩的花苞被蚜虫啃啮?这世界只呈现它的物理表象,却很少暴露它幕
后的主使者。

⑩再后来祖母住的老房子拆迁,那时冬天已近,祖母问我要不要那棵
夹竹桃它已经长到了两米多高。

相比于这个高度,它脚下的粗陶花盆实在
太小,还不知何时磕掉了半只手掌大的一块,浇水时总会有一半水淌到外面。

它看上去相当营养不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

见我犹豫着没有答腔,祖母叹口气,说:“没人要就只能扔了。


⑪其实我不喜欢这花还有一个原因:它冬季也不落叶,必须移入室内。

那么多个冬天,房间里虽然生着炉子,仍能看得见口中呵出的白气,我眼
见它的叶子落满厚厚的灰尘,谁能一枚一枚地擦洗它们?这些积灰的叶子
开始自暴自弃,先是变得枯干,然后卷翘起来,但是仍然并不肯脱落,就
那样用千百只枯干的指头戳住你,让你知道,有这样一种活着。

祖母盼望
她回迁的新居可以铺上地暖,脚踩在上面,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人老了,
骨头深处蚀开深广的空洞,怕冷,怕风,怕前后左右的沟坎和凄清。

但那
片回迁楼整整建了六年,内中的曲折千回百转,之后又因资金缺欠,迟迟
不能交付使用。

我的祖母,终是没有等来她的新居。

⑫那棵她希望可以托付给我的夹竹桃呢?祖母故去,许多事情再也无
从问起。

【注】①暌违:分离,不在一起。

②血清素和多巴胺:体内产生的一
种神经传递物质,和人的感觉有关,会影响人的情绪。

(1)请分别从夹竹桃、祖母和“我”的角度,谈谈你对文题“活着”的理解。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及作用?
(3)阅读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4)作者在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在我看来,这种花寻常得近乎贫贱,花的香味也像一个土气村姑”“当年我不太喜欢这花,但是也说不上讨厌”“其实我
不喜欢这花还有一个原因”,似乎在反复强调对夹竹桃的厌恶。

那么作者对
夹竹桃的真实感情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5)联系文章,参照下面两则材料任—形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寄语(不
超过45字)
材料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材料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宗璞《紫藤萝瀑布》)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冰湖
①“爹,溜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打网漂子,扔到船上。

刚遛了几下就
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
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

他掂
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

“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


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不!”儿
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

”“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
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

他忙招呼儿子起网。

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
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

翻起的湖浪骤然变
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

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

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

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
个接一个扑向船舷。

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
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

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
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

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

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
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

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
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

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
狂地砸着冰。

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

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

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

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

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

此刻,他的棉衣
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

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
粗气。

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

他几乎再也
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

可当他看见
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

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
地躺在冰面上。

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
船桨,把它甩了出去。

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
子附近那片柳树林。

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
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

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⑪“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
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
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
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
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
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

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⑫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

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
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1)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情节。

溜网打鱼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看到
希望
(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3)请分析下列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

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

(4)文中的爹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回答。

(5)在文中,爹反复让儿子去上学,读完本文,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你
想对爹说些什么?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

因为只有
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
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
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②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
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

他希望以后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
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
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
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以悲伤地、坚决地
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
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

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
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

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极,10月29日,
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

11月12日,他们到
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经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
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
去的英雄垒了一石墓。

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
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选段的大意。

(2)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词语“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
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3)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中“悲伤地”与“坚决地”是否矛盾?为什么?
(4)联系文章思考,作者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
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向牛致敬
侯志明
一想到即将进入辛丑之年就一遍遍想到了牛,想到了塞北的牛。

小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半农半牧的地区,为了生存,家家都要养几头
牲口,比如马、驴、骡、牛等,我们家都养过。

就从我们饲养过的牲口来说,牛是最省事的。

它不像马。

马只要不干活,或者说只要有空,就不住嘴地吃,晚上也从不躺下休息一会儿。

驴骡
也是这样。

但牛不同,吃饱了就会躺下休息,一边休息,一边不慌不忙地
咀嚼吃到胃里的东西。

只是每次躺下的时候,会毫无例外地长吁一口气,
仿佛要吐出一天的劳累或者心中委屈。

牛有委屈吗?我曾问过母亲。

母亲像叙述她亲自经历的事一样告诉我:牛原来是天上的一位神,玉皇大帝看到人们为了活命,天天干活,很辛苦,就派了牛到人间传话:一周七天,五天休息,两天干活儿。

可是牛太笨,
把玉皇大帝的话传反了,传成了两天休息五天干活儿。

玉帝知道后十分生气,把牛喊来,抬腿一脚踢到了牛嘴上,把牛的上牙给踢掉了,所以牛从
此就没了上牙,只有下牙,而且把它发配人间,帮助人们干重活,牛很后
悔很责怪自己的笨,一躺下就想起这件事,就要长长出一口懊悔的气。

母亲讲的,我虽然觉得不符合温柔敦厚的牛的性格,不相信,但觉得
有意思、好玩,所以至今记得。

牛干活时从不贪婪地去找东西吃,因为没了上牙,笨嘴笨舌,夏天的
小草基本吃不到,冬天多数时候吃的也是最廉价最粗糙的小麦秸秆。

牛也是我们家最大的帮手。

它不但比马比驴能负重,而且也认干。


如耕地,我曾问父亲,为什么不用马和驴?父亲告诉我:牛,劲大,有耐性,好使唤。

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田里禾苗壮,一步一点头。

父亲大概不知道,牛的美德,自古就有赞美的诗。

在我的印象中,不管是干活还是走路,牛从来都是不慌不忙,从来
都是踏实认干,甚至有点温良恭俭让。

我也见过牛发脾气,那是在被牛虻
叮咬后,它会挣脱一切羁绊,哪怕是正在拉的犁、正在拉的车。

它跑时会
把尾巴直直地向上竖起来,不顾一切,直到甩掉它的敌人。

就像我们平时
说的脾气大的人发脾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实人发脾气,一旦发了,如
雷霆万钧山崩地裂的吓人。

牛有时候会这样,但很少见。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杀过鸡杀过猪杀过羊,但从来不曾杀过牛。

我们
家不杀牛,并不意味着不吃牛肉。

在大集体、生产队时,逢年过节,我们
最欢喜的就是生产队杀牛宰羊。

我就清楚记得,有一次,又要过什么节了,生产队又准备杀牛。

这次
杀的是一头个头不大、还在奶着一个不到一岁小牛犊的母牛。

因为它的前
腿跌断了,一天比一天瘦了起来,所以生产队决定把它杀了给大家过节。

早晨,当几个黑脸的汉子,把它从圈里牵出来时,一贯温顺灵性的它,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忽然左突右蹦、前冲后踢起来,表现得十分威猛。


这一闹,许多人惊呆了。

就在人们不知道如何是好时,这头牛突然又变得
乖顺起来。

它左瞅瞅右看看,仿佛在求救,又仿佛在寻找它的孩子。

当在
场的人再次被震惊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的时候,它昂起头“哞”地叫了一声,
然后“扑通”跪到了地上,接着,眼泪扑簌簌地流了出来……之后,它没再做
任何挣扎。

那天,当我把该分的肉拿回家时,并没有往日的兴奋。

我的脑子完全
被那叫声被那眼泪和那一跪占据了,挥之不去。

直到中午,当牛肉在锅里快煮熟的时候,我听到外面传来异样的声音,像哭声,像嚎叫。

我推开门,走出院子,看见的是,晌午的牛群正在回到村里,正准备
到井台饮水、路过刚刚杀牛的现场,头牛或者看到了什么,或者闻到了什么,总之它发现了自己的同类自己的亲人的血,于是它第一个昂起了警觉
的头,放声嚎叫起来。

其他的牛,听到嚎叫,全部停下了脚步,一样警觉
地昂起头,发出粗壮的、声音各异的嚎叫。

有的牛还把脚深深地插入土里,愤怒地将土抛向天空抛到背上。

所有的牛先是嚎叫,继而号哭,此起彼伏……
几十年过去了,那场面至今难忘,那声音依然清晰地在我的耳际回响,令我一天天感觉到,牛一点不像牲口,牛更像人,人应该向牛致敬。

牛年好种田,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挂在嘴上的这句话,与其说寄望天时,毋宁说笃信牛性:吃苦耐劳忠厚善良一定与吉祥相伴!
(1)文章倒数第五段中,“那天,当我把该分的肉拿回家时,并没有往日的兴奋”与前文哪句话呼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若将“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田里禾苗壮,一步一点头”(唐·李家
明《吟牛》)一诗换成“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

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明·李东阳《北原牧唱》)一诗可否?为什么?
(3)通读全文,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向牛致敬”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笔下牛的形象,鲜明突出,让读者印象深刻。

请结合文章内容,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文中是如何表现牛的形象的。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

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
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

我的碗里便漂着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

初夏的傍晚,浓郁
的槐花香笼罩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
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

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
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

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

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
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外面疯玩的我“勾”了回来。

滚烫
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

“奶奶的手怎么不
怕烫?”我奇怪。

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真是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
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

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
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
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
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

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
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

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
就拿去卖。

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

亲戚中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

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
又舒服。

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
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

枕头是金黄缎面的,
上面绣了一朵莲花。

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
面是粉白色。

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
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
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

只是每次
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
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

”“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
奶奶给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
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
大的金戒指。

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A】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
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⑪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

奶奶照
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

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

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

【B】那种温馨是
我一生难忘的。

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
一点?
(选自《意林》,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整条街上的人都
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

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
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描写。

B.文中画横线【A】处是说“我”只是想为奶奶尽量多做点事,以此得到自我
的心灵安慰,表现了“我”因无法多为奶奶做有用的事的愧疚之情。

C.文章第⑧段写了奶奶的“送老衣”以及“我”看到“送老衣”时的心酸感受,这
段文字虽然能更进一步表现奶奶的手巧,但与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
的温暖”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

D.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

(2)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分析画线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

①“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②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3)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B】处在文中的作用。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分析)
(4)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