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应主动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GLISH ON CAMPUS
2022年40期总第636期
英语教师应主动挖掘教材中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要点
摘 要: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直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篇目较少,可以挖掘出文化意识培养元素的语篇、语句易被教师忽视,因此教师需要增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性,遇到相关内容及时有效利用。

本文依托教材实例提出教学建议,以期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初中英语
作者简介:程上瑄(1999-),男,英国雷丁大学文学硕士在读,高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文化意
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

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文本材料就是教材,因此将教材涉及中外文化的内容进行有效解读、分析差异、适当引申是培养
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背景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公布。

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两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心。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工业时代知识课程观的跨越,也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观的改变。

新课标中的“文化意识”更加强调文化知识内化为人的身心素养、外化于人的行为举止,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要立足本国,融通中西,不仅要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也要传承中国文化,更要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对比中外文化差异,教师应在不断地教学实践和思考中探索适用于本地区、本校、本班级的培养学
生文化意识的方法。

三、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要点的策略
英语教学所涉及的文化内容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还应当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外文化异同时,说出他们自己认为的中外文化优缺点。

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即便学生的观点有些不妥,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观点。

四、教材实例
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直接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语篇不多,再加上考试题中直接考查文化知识的题目较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重视,但文化意识的培养又涉及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比较中外生活、学习等的语篇、语段。

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各个单元中Reading部分的语言点占到整个单元的60%甚至更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迫于考试压力,多数教师对Reading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简单进行泛读、精读后便草草结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第二课时语言点的教学和操练上,对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更是如此。

在中考中,九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占比很高,因此语言点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疏忽教材中涉及的可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语篇。

本文就以九年级上册Unit5 Reading部分的“Music without boundaries”一文为例,深挖可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要点。

(一)语篇背景介绍
谭盾,著名作曲家,1958年出身于湖南长沙。

1978年,谭盾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取得音乐硕士学位。

1986
程上瑄
79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40期总第636期
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留学,后获得音乐艺术博士学位。

他的作品《水》十分特别,演出时台上全是水,水即独奏乐器。

谭盾为此专门做了50多种有关水的装置,以便让水发出不同的声音。

2008年谭盾为北京奥运会创作了颁奖音乐。

(二)语篇的中心内容
本文描述Sandy同学阅读一篇有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生平文章,先引出谭盾创作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从而介绍谭盾的出身、兴趣起源、学习经历、创作经历。

最后总结谭盾的作品体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

(三)教学实例参考
笔者认为,这一语篇中有三处可以作为增加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材料,分析如下:
第一处:In 1978, Tan entered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Beijing. Eight years later, he went on to study in the USA. There he got to know great musicia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Line 12)
教师可设置如下两个问题:
Why did Tan Dun choose to study in USA, not other countries?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but USA is a developed country,could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y and developed country as you know?
以上两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旨在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表达,依靠自己的认知来描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较小的切入点,用已学过的常用表达来展开说明。

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西方国家的异同点。

针对问题一,查阅资料得知,谭盾去美国攻读的是博士研究生,但在课本语篇中没有详细阐明,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美国博士研究生学制通常是5年,中国为3年左右。

教师还可以以此延伸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学制异同。

西方国家硕士研究生学制通常为1-2年,而中国通常为3年,将此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时,家境条件以及学业成绩良好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可以选择出国读研。

教师或可以简要搜集资料比较中西方音乐教学方面的差异。

针对问题二,由于九年级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学生得出的答案比较浅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最贴近生活实际的电子产品入手,联想出电子产品方面的差异。

由于学生大多拥有智能手机,每天都会接触手机,教师可以针对使用苹果手机和使用国产品牌手机的学生,让他们尝试表达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外观、运行速度、手机画质、使用感受、寿命比较等。

虽然最终讨论出来的答案可能并不准确,每个学生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目的在于让学生遇到不同国家生产的产品时,能够主动思考产品之间的异同点,这也是增强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好手段。

第二处:Tan has helped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He has successfully brought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together. The music for Beijing Olympics uses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the sounds of an ancient Chinese bell, though it is in a Western style. (Line 23)
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Many of them like listening to Western music, Why don't you prefer to listen to Chinese music? Try to tell me the difference.
Do you know the reason why did Tan Dun use Western style and ancient Chinese bell to compose music?
问题一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认识世界、探索世界最活跃、最渴望的时期,也最容易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据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中西方音乐的异同点,及时引领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世界音乐文化。

针对问题二,多数学生可能仅能想到谭盾这么做是因为这样可以使音乐更好听,或者旋律能让更多人听懂接受。

教师应该深挖其中的用意,比如,本届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既要符合中国人对音乐的欣赏评判标准,同时也要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接受这种旋律,更要体现中国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包容性和欢迎各国人民来到中国的开放性,最后总结谭盾这样设计音乐旋律的用意,从而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第三处:In his works,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common object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modern Western music all mix together to make a new type—music without boundaries. (Line 29)
本段话在整个语篇的最后一段,也是揭露文章主题思想的重要语句,无需针对此处设置答案相对较为浅显或答案一定会集中在某些方面的问题,而且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设置5分钟左右的小组讨论环节。

笔者认为问题可以设置如下两个,供大家参考: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 I think all things without boundaries as long as it is good to spread the excellent culture, do you know the other cultures combine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give you 5 minutes to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Can you tell me some unique cultures of Western countries?
80
ENGLISH ON CAMPUS 2022年40期总第636期
You'd better list the things will do.
以上两个问题较之为前两处设置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不仅需要学生拥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储备,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视学情而定,针对英语基础整体较薄弱的班级,可直接取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或降低问题难度。

若班级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好,大部分学生英语成绩优良,可尝试引出这两个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作出补充和评价结束后,教师还应当用英语展示出更多的中西方文化,在扩充学生词汇量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西方文化。

在班级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好情况下,可以尝试分析问题如下:
针对问题一: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探讨宗教文化。

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上已经学习过,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用英语简单表达出此类知识,做到学科之间的知识融会贯通。

针对问题二:大部分学生能快速想到的西方独有的文化就是万圣节,在七年级上册学过相关内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快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作为该题的答案,还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结语
综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指中西方社交礼仪、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异同需要学生学习比较,更应当深挖教材中有关西方生活其他方面的内容。

笔者认为,只要是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存在异同点,教师都可以单独挑出来对比比较。

这样做既可以增长学生知识,提升学生思维敏捷性,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与此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方面不要太过着急,不要过于盲目,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相关内容便进行讲解、讨论,唯有如此才可以使学生对文化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文化意识培养也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王蔷.全面和准确把握英语课程内容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前提[J].英语学习,2022(4):18-33.
[2]《英语学习》编辑部.谈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及培养途径——访《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王守仁[J].英语学习,2022(4):34-39.
[3]王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8):89-90.
[4]朱泽权.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为、难为与作为[D].江南大学,2019.
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