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与政治格局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大战与政治格局特点
本世纪上半期内,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在政治格局上与20世纪以前的许多次战争相比有许多特点。
(一)世界大战是对殖民地瓜分结束后矛盾发展的产物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世界不再是彼此隔离与孤立,而是开始走上相互联系的时代。
但是,这种相互联系是通过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通过它们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剥削、垄断;政治压迫、控制、统治;军事屠杀、征服、镇压而获得的。
这一过程从15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才完成,从拉丁美洲到非洲、亚洲广大地区被作为殖民地基本上瓜分完毕。
在此期间,伴随着欧洲掌握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的更替的是,商业资本向手工业资本,最后向工业资本的转移。
在地域的变化上,例如,开始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葡萄牙,后来是莱茵河口的荷兰,最后是欧洲大陆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
这一过程中,经济、政治、军事的斗争纠合在一起。
斗争往往是由军事来决定结局的,也就是说依靠战争来决定的。
在战争中,有帝国主义向殖民地发动战争,有各帝国主义之间为殖民地而在殖民地土地上进行的战争,还有各帝国主义之间为殖民地而在欧洲大陆上展开的战争。
比较起来,后一种战争特别重要,霸主的兴衰往往是通过它来实现的。
然而,这种战争由于矛盾多,情况复杂,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往往是好多国家纠合在一起,成为多国战争。
因此,两次世界大战也是这一过程中,同样是为扩展自身,争夺领土,控制殖民地,以及争当霸主而进行的战争。
这一点与过去相比可以说是共性。
但是,也有许多与前不同的特性。
首先,因为殖民地在世界已瓜分完毕,各有其主。
但在瓜分所得中,有多,有少,有肥,有瘦。
另外,在工业化过程中,原来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独占魁首,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德、法、俄、日……跟了上来,不但逐渐抢了原来英国的份额,而且有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在经济上不但接近英国,甚至超过英国。
这种不平衡发展是客观存在。
老牌的英、法、俄获得大片殖民地与领土,美国不但在向西部发展过程中获得大片领土,而且借“门罗主义”,掌握着拉丁美洲,打败西班牙又抢到些殖民地,而德、意等则感到自己所得份额太少,遂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二次大战,由于一战的矛盾没有解决,德国一战中失败,不但殖民地未能增加,反而已有的也全部丧失,甚至赔了老本,把在欧洲的土地也丧失一部分,丧权辱国,耿耿于怀。
日本、意大利更是想在重新划分世界中抢得更多的份额。
三国的利益一致,形成法西斯轴心,企图通过侵略战争达到自己目的——成为世界霸主。
其次,过去战争涉及国家不多,卷入地区不大,所用时间不长。
这两次战争则不同,不仅把大多数欧洲国家卷进去,而且把欧洲以外的国家拖进去。
在战场地域上,不仅从欧洲扩大到亚洲,甚至太平洋西部各岛与澳大利亚都成了战场,遭到战火的洗礼。
第一次大战花了四年多,二次大战在欧洲打了近六年,在亚洲则打了八年多。
在卷入国家方面,第一次大战主要是欧洲六国,即英、法、俄与德、奥、意。
前三个为协约国,后三个为同盟国,是3:3。
可是,战争后期,意大利转向协约国,其比例则成为4:2。
到最后,俄国因十月革命退出,但美国加入,仍然维持着原比例。
日本虽参战抢夺了德国控制的地区,但并未出兵参加欧洲的战争,却也享受到参战的好处。
所以,一次世界大战,关键是八个国家,战场是在欧洲。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并不是阵容分明,而是逐步明朗的。
这点与一次大战不同。
在亚洲,开始是中、日对垒。
在欧洲是英、法对德、意,苏联则不属于上述两集团。
德、意、日原先是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而结成柏林-罗马-东京的侵略轴心,后又逐步发展成三国军事同盟,成为法西斯侵略集团。
而英、法集团因法国战败、退出,只有部分力量继续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后来苏、美等国家参加才形成美、苏、英、中等国家反法西斯的同盟国。
所以,二次大战中,除德、意、日外,加上美、苏、英、中、法,仍然是八国,只是苏联代替了俄国,
中国取代了奥国。
关于战争爆发地,两次大战的欧洲战场都起始于东欧。
第一次大战,起于塞尔维亚(即后来的南斯拉夫),第二次大战,起于波兰。
亚洲战场则初现于中国。
虽然原因是多样的,但共同之点都是从弱处入手。
东欧是个多民族地区,一次大战前大多为他人所统治,一次大战后才建独立国家。
国家面积相对小,加上彼此之间,民族地区相互镶嵌,领土纠纷多,是个矛盾汇集地区。
夹在大国之间,既是大国以其作为扩张的前沿,缓冲的中间地带,又是迫使其作为自身集团的伙伴或附庸的对象。
总之,这里是大国为了各自利益争夺的场所,有欧洲“火药桶之称”。
中国在刚从清政府时有被瓜分的危险的境遇中走出,由于自身的落后,便成为日帝的侵略对象。
不过,中国国土大、人口多,有能力拿起武器抗击侵略,使侵略者陷入绝境,并取得最后胜利。
(二)世界大战中的政治格局
两次大战的政治格局在空间上可以说既有相同性,亦有差异性。
一战的战场限于欧洲,二战则超出了欧洲,扩大到北非、亚洲与太平洋,大大扩大了范围。
在欧洲战场上,一战时,主战的国家是德、奥,应战的国家先有英、法、俄,后有意大利。
日本军事行动较早,但限于亚洲,仅取得德国的租界地与岛屿,并未出兵欧洲,参与战斗,影响不大。
欧洲战场,主战的德、奥位于中部,而俄与英、法分列东、西,形成相互呼应两面夹击,而德、奥则分兵东、西两面应付。
意大利参战,虽然在德、奥南面开辟了新的战场,使德、奥三面受敌,但意大利力量有限,并未对德、奥造成严重威胁。
对德、奥来说,东、西两个战场,相比之下西面压力稍大于东面。
就应战的英、法、俄来说,英、法位于西边,而俄则位于东边。
在战场方面,虽然东、西两面分别对德、奥施加影响,但比较起来西边的压力大于东面。
在西边,是英与法组成联军对抗的只是德国,奥国未参与,形势是二对一。
战场在法国的北部,战线波动不大,从开始到结束,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在东边,是俄国对抗德、奥两国的军队,也是一种二对一的形势。
战场在波兰境内,后期又转入俄的西部,战线变动较大。
在战场上,俄军对奥军具有优势,而俄军对德军则又处于劣势。
由于德、奥两国介于中间,而且海军力量有限,虽然德国实行潜艇政策,对英国在大西洋上的运输造成一定的威胁,但对自身获得与海外联系,物资供应方面,则无法得益,形成被包围与被封锁状态。
这对两国的后期作战增加许多困难,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德、奥两线作战方面,战争后期由于帝俄的国内革命,终于退出战场,使德、奥减去了东面战场的压力,可以调东线的兵力于西线,集中力量与英、法决战。
可是,当德与苏签订和约时(1917年11月30日开始谈判,1918年3月3日签署和约),美国参战已近一年(1917年4月6日美对德宣战),而且大量军队已开赴西欧战场,使精疲力尽的英、法力量大为加强,而陷于强弩之末的德国已无回天之力,在内外交困情况下,终于失败。
一战的对立双方是从德、奥与法、俄、英开始的,意是后参与者。
意大利是衡量自己的利弊,虽参加德、奥同盟,却迟迟不参加战争,在讨价还价中,争取到有利地位才从同盟一方转向英、法、俄的协约一方。
而英国则从其对待欧洲大陆的传统政策出发,平衡法、俄与德、奥的力量,只是当德国的海上力量将威胁到英国海军权威时才逐步转向法、俄,与其站在一起。
日本一战前,在亚洲是与英国相联系,当战争爆发后,即参加英、法一方,对德宣战,既抢了德国在华利益以增强其对中国的控制与影响,又强占了德国在西太平洋上的诸岛,使日本在西太平洋上地位大为提高,日本从此也成为一个海上军事大国。
这就增加其与英、美在西太平洋的矛盾。
美国虽然位于美洲,与欧、亚两洲都有大洋相隔,但其文化与传统方面亦多与英国有密切联系,在多方面亦多倾向英国。
当其看到英、法难以取胜,而德国实施的潜艇政策又引起美国舆论躁动之时,遂出兵参战。
其在英、法取胜与结束战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次大战情况与一次大战相比,虽然在欧洲战场上亦是德、意位于中间,取代了当时德、奥地位,而东、西战场上,东面苏联取代了帝俄,英、美取代了英、法,仍是对德、意实行夹击之势。
但是,更多是其不同之点。
首先,二战是分成欧洲与亚洲两大战场,而不是一个战场。
而欧洲战场又有东、南、西三个战场。
在亚洲战场,则又有陆上战场与海上战场。
因此,其情况较为复杂。
其次,不论是欧洲战场还是亚洲战场都是几种力量参与其间,不单纯只是两方。
在欧洲有英、法,德、意与苏联,可以说是三种力量在进行角逐,只是到德、苏战争爆发后才形成与法西斯相对立的反法西斯阵线,由三种力量变为两种力量。
在亚洲,亦是中国,苏联,英、美与日本的矛盾,前三种力量只是在日本袭击珍珠港以后才形成直接联系。
而欧、亚两个战场至此也才相互联系起来。
第三,上述的各种力量的对立协调并不是一开始就像一战那样阵线分明,而是随着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二战中,由于涉及的地域辽阔,而且又出现了欧、亚两个战场,德、意、日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分别在欧、亚两洲,所以两面作战情况相当突出。
虽然两国作战涉及国家较多,情况也各不相同。
德、意与日本,由于是处于东、西两面战线的作战,被夹击的特点相当明显。
而英、美则处欧、亚两洲分兵作战形势十分突出,相比之下,美国的此特点最明显。
苏联则处于法西斯轴心国两面受敌状态,虽未同时作战,但需两面应付。
所以,在这场战争中,各国则往往因策略的失当而导致失败。
因此,对每个国家来说,在其参战前后及参战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成为成败的重要关键。
(三)各主要参战国地缘政治特点及所采取的策略
1.德国:作为二战的欧洲策源地的德国,其位置居于中欧,西边有法国,东边有波兰、捷克等,而这些国家的后面是苏联。
可以说,德国仍然是介于法、苏之间。
从一战的经验来看,两面为敌,两面作战是德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则是德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法国从普法战争以来是德国的宿敌,两国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
对付法国已非易事,而法国后面还有英国。
法国与英国在欧洲大陆政策上虽有矛盾,但是,当德国力量强大,而法国显得处于劣势时,英国就站在法国一边。
德国要想在欧洲称霸时,首先就要击败法国,所以,在作出这一决策时就必需考虑如何对付英、法的联合。
还有,英、法是拥有大量殖民地的既得利益者。
殖民地多在世界上有相当影响,所以,英、法既是德国称霸不可调和的对立力量,也是其称雄世界,重新瓜分世界所必须战胜的力量。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德国采取的策略有二:第一,在欧洲大陆寻找盟国,既可以增强自己的力量,又可以分散英、法的力量。
一战时,德的盟国是奥匈。
而此时,奥匈已分裂为许多小国。
说德语的日耳曼人的奥地利已成为一个小国,作用与地位已非昔比。
虽然后来为德国吞并,但对德国力量增长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意大利由于法西斯势力崛起,与英、法矛盾加剧,遂使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利害一致而结盟。
由于意大利位于地中海的中部,对英、法的侧翼产生严重威胁,影响英国与远东联系的交通线及英、法在北非的利益。
第二,如何避免苏与英、法联合,迫使德国应付两面作战的局面。
苏联经过革命,特别是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国内的工农业的发展使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军事装备,武装力量已相当强大,特别是国土面积大,环境特殊,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力量,已不是一战时的经济落后国沙俄。
一战后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实行的是与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公有制。
特别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遭到严重困难,工人大量失业,生产急剧下降,而苏联却情况相反,生产飞速发展。
这就更增加资本主义的大国对苏的偏见、歧视与嫉恨,于是世界上出现反共的逆流。
德、意法西斯对国内民主与工人阶级的镇压,对外的反共叫嚣既是其内、外政策的反映,又是其转移西方国家视线,实现其侵略野心的借口。
德、意不但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而且还把日本拉了进来。
尽管法国想与苏联联合抑制德国,但在英国绥靖政策影响下,法国
只好倾向英国,背离与苏联的联合,妄图以绥靖政策把法西斯侵略势力东引。
德国的反共政策既达到了离间英、法与苏联结盟,避免被夹击的危险,同时把日本拉在一起,又造成了对苏联夹击的形势,使其对付东面的苏联增加了牵制的力量。
虽然德国联合了意日、离间了法苏、影响了英国、牵制了苏联,但其在发动战争的序列上则颇费心机。
英法与苏联都是其打倒对象。
从军事方面考虑,如先进攻苏联,则难以取胜,在相持中不仅消耗双方力量,而且会使英、法坐收渔人之利,正中英、法之计。
如果先进攻英、法则有可能促进英、法与苏联合,反而使自己落入东西两面被夹击的局面。
为此,德国采取声东击西策略避免上述两难境地,即造成东进之势,使苏感到形势危急。
在此局势下,德与苏达到妥协,稳住苏联,不使其参战,使其枪口向西,以击溃英、法。
执行这一策略德国首先袭击英、法,击败法国,但限于海军力量不足,只好与英国隔海相望。
当德国以其占领大片欧洲领土之势又转向苏联。
在进攻苏联前夕,又派其核心成员赫斯只身去英国,谋求与英国妥协,以利在进攻苏联时,仍只在一个方向作战。
但是,这次希特勒德国的美梦破灭了,即未能与英妥协,反而使英与苏站在一起,并且后来又有美国等参加,仍然逃不脱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及蹈两面作战旧辙。
另外,对苏联的估计过低,以为6月下旬发动进攻,到入冬前结束战争,不管届时情况如何,苏联军事已被击溃,无力再战;不管英国是否能与德国妥协,则德国称霸之势已定,英国只是海上孤岛危在旦夕,德国称雄世界之时在望。
然而,主观估计大错特错,先被阻于莫斯科城下,继又败于斯大林格勒,大部分兵力损失于东线。
意大利的投降,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法西斯德国在这种地缘政治形势下,非失败莫属。
2.英国:英国是世界殖民地最多的帝国,长期是世界第一海上强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居于首位。
虽然在一战中力量有所衰落,但是仍然在世界上居于重要地位。
在欧洲,位于大陆之外的岛上,对欧洲事务向来是采取平衡政策,既反对任何一个国家充当霸主,又要保持自己的居于左右形势的有利地位,不容任何力量向其挑战。
一战后,由于德、奥的战败,帝俄的革命,英、法是战胜国,所以在欧洲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在战时,英、法是联合作战的盟友,但战后,对于法国势力的增长,采取对德扶持的政策,以削弱法国的影响。
当德国的势力上升,又采取绥靖政策,牺牲小国利益,满足德国要求,把祸水东引。
当德国吞并奥地利,攫取苏台德,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准备向波兰进攻,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战争已迫在眉睫之时,作为与波兰订有盟约的英国,对苏提出的互助条约仍然三心二意,虽然表面上谈判,实则进行拖延。
另一方面,英国又在背后与德国秘密谈判,搞两面政策。
当德发动对波战争后,英、法被迫向德宣战,可是却眼看着德国侵占波兰,则在西线按兵不动。
这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仍然对和平存有幻想,另一方面也是在绥靖政策的影响下,英国对战争的准备不足,军力未充分动员起来,百姓思想也无准备,甚至存在恐惧心理。
虽然那时,英国利用其海外势力对德国实行经济封锁,但收效不大。
当德国作好准备,于1940年5月10日向西线展开进攻时,张伯伦因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而下台,丘吉尔上台才下定英国坚决抗击德国之决心。
丘吉尔上台,正是德迅速在西线取得胜利之时,英、法陆军的失败,敦刻尔克的撤退,德军占领法国,使英军退回本土。
德国动用空军对英国轰炸,海上潜艇袭击来打击英国,虽然英国利用自己的空军和海军顶住了德军攻势,但孤军奋战,困难重重。
随着形势的发展,英国既须在本土抵抗德军攻势,又面临有北非战场及远东的战场,使原来兵力不足的英国更感困难。
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是争取美国的支持,二是改善与苏联关系,以图增强自己的力量与牵制德国的力量。
美国当时由于孤立主义的“中立法”的影响,对英国的支持受到限制。
1941年3月“租借法”的通过才使英国获得大批援助。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进攻,12月7日日本对珍
珠港的偷袭,才使英国与苏、美等国组成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共同抵抗德、意、日法西斯。
由于英国的力量的不足,在远东海上对日本侵略的抵抗已全部由美国承担。
在北非及后来在西欧开辟的第二战场,都是英、美联合对付意大利与德国,而美军在数量上则超过英国,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英、苏、美共同打击德、意的战争中,第二战场的开辟是彼此矛盾的焦点。
在德国发动对苏的进攻后。
虽然三国联合反对德国,但在当时,绝大部分的德军力量则放在苏联一方,基辅失守,列宁格勒被围,莫斯科已兵临城下,形势相当危急。
虽然苏联顶住了德国的进攻,但压力则十分巨大。
为减轻自身压力,苏联要求美、英于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
在1942年上半年,英、美曾考虑下半年开辟第二战场。
但是,由于丘吉尔的消极态度并未实现。
到1943年8月只是在意大利登陆。
直到1944年6月,当苏军已把德军逐出自己国土,并进入东欧其他国家,法西斯德国力量已大为削弱,败势已难扭转之际,始在法国西部登陆。
这其中,虽然有英军与美军分别被北非与太平洋战场所牵制及物质条件的不足有关,但也反映了丘吉尔考虑如何减少自己力量的损失,保住自己在北非、中东与巴尔干的利益,以及担心战后一个强大的苏联出现,将给英国带来的威胁。
3.苏联:苏联是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东西相距8000千米。
在战略上,其优势是由于地广,回旋余地大,气候寒冷,其他国家军队实难适应。
这点在拿破仑征俄失败中表现十分明显。
但是,其不足在于东、西相距过远,难以互动及时支援,往往顾此失彼,这点在日、俄战争中已有明证。
在沙俄时代,俄国有一定实力,它人口多,军队多;同时,它又是个弱国,军队装备差,训练不足。
苏联经过革命,无论在工业,还是在社会组织方面都有很大变化,不能不使西方对它重新予以评价。
苏联在战胜西方国家经济封锁、政治孤立重新进入国际舞台之后,又处在德、意、日反共浪潮和战争威胁日益明显情况下,苏联则面临着被东、西夹击与被首先进攻的危险。
苏联采取的对策是对内加紧战备,对外尽量推迟战争的爆发,避免两面作战的威胁。
对内,首先是加速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与军事工业的发展,以增强军事装备。
其次是将工业基地向乌拉尔和其以东比较安全、难以受到攻击的地区转移。
第三是进行肃反、清理内部,避免遭受颠覆之害。
这些工作虽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肃反扩大化伤害了自身的力量,军事干部的损失影响了战争初期部队战斗力的发挥。
对外,苏联尽量设法与法、英等签订互助条约,求得以集团力量制止德、意的侵略,防止战争的爆发,特别是防止自身作为西方绥靖政策的牺牲品。
但是由于法国欣赏英国的绥靖政策,排斥苏联,牺牲小国,满足德国扩张的“慕尼黑”活动,从而使法苏、捷苏互助条约作废。
在1939年,当战争一触即发之时,苏仍提出与英、法缔结三国同盟。
当时形势对苏联相当紧张。
在东边,日本再度试探苏联的虚实,于1938年七八月挑起张鼓峰事件之后,又在1939年5月—8月挑起诺门坎事件。
在西边,德国正在准备入侵波兰。
在东、西两面吃紧之时,与英、法谈判结盟事又告失败,遂接受德国提出的,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可以避免德国的进攻,不受英法绥靖政策之害;同时,在东方,亦制止日本扩大边境事件的阴谋。
这样,既达到苏联推迟自身被迫作战的时间,又解除被东、西夹击的危险。
结果,使战争首先从英、法开始。
在德、苏战争爆发前,苏除继续加强其战备工作外,还采取把边界向西推移的“东方战线”政策。
尽管苏联边界向西有较大推进,但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所起作用不大,既有损于苏联的形象,又影响一些邻国后来加入法西斯轴心,反而与苏为敌。
在1941年4月13日,即在德、苏战争爆发前两个多月,苏联又和日本签订两国中立条约。
这样,对苏来说,可以稳住东部防线,加强西部防线;对日本来说,在其南进对英、美作战
时,减轻了来自苏联压力。
但是,双方亦都明白,这只是一种脆弱的平衡与妥协,情况很容易变化,所以,彼此仍然均部署重兵防变。
不过,这种脆弱的平衡局面的维持,对苏后来的对德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作用。
1941年6月22日德、苏战争爆发,苏虽作了不少准备工作,但对战争的突发性则准备不足,比较注意进攻,忽视防御,使自己遭到重大损失,给德国迅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虽然1941年下半年在战争中,兵员、物资、国土都受到重大损失,但终于击溃德军于莫斯科城下,粉碎德军半年击败苏联的企图,使二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德国的侵略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从此,德军在苏军打击下,节节败退。
1944年6月,第二战场的开辟,东西夹击德军之势遂成。
约一年后,德国法西斯彻底失败,希特勒自杀,以无条件投降告终。
在东线,日本经过两次边境挑衅事件并未获得好处。
另一方面随着日、美矛盾的发展,日本估计苏、德战争德会很快取胜情况下,确定了“南进”为主的策略,为避免苏联的牵制,遂达成苏日中立的协议。
在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上,为加速日本投降及减少美军损失,确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出兵对日作战。
为此,苏于8月8日向日宣战。
日本8月15日宣布投降。
4.日本:日本是亚洲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强大的军国主义国家。
由于日本在1927年的田中奏折中就明确提出,要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要征服中国就要从满蒙开始的战略。
为此,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公开出兵侵占我国的东北。
接着,又侵占我国的热河、察哈尔、内蒙古以及河北省的长城以南地区。
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件,终于激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日本原以为,给中国以打击,击溃其主力以后中国就像过去那样屈服、妥协。
但是,这次却决心抵抗,结果使日本陆军的相当部分兵力陷于中国战场。
这时,在中国的抗战的背后还有苏联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因此,日本要解决对中国的战争也需要与世界形势相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与德、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后,又与德、意组成三国军事同盟以增强其对华战争的影响,对支援中国的国家施加压力。
德、意法西斯国家在欧洲准备发动侵略战争之时,日本于1938年与1939年两次挑起对苏边境事件,特别是后一次(1939年5月11日—8月31日)在苏蒙边界的诺门坎事件,日军集结了好几万人的部队(最后伤亡共5万人)并配有大量火炮、坦克和飞机,可以说是相当规模的战斗。
这既是测试苏军的力量,也是与欧洲形势相配合。
正当战斗激烈之时,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虽然,这次冲突于8月31日结束,但日本以停止与德国关于缔结军事同盟谈判表示不满与抗议。
后来,当德意日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后,日本即站在德、意一边,与英、美相对峙,特别是在亚洲,日本则担起与美国冲突的担子。
同时,也表示在“北进”与“南进”的战略选择上倾向于“南进”。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内部南进与北进两派意见又争论起来。
其结果认为,苏、德战争解除了北方的牵制,是南进的好机会,应加速南进,但如果苏、德战局发展有利于日本时,则日本应马上向西伯利亚进军。
在选择南进的考虑上,日本认为,在维持与扩大战争上,已受到战略物资(如石油)的严重制约,这只有南进才能予以解决。
在兵力上,虽陆军在华受到牵制,感到有所不足外,但海、空军力量仍有相当实力。
不过,美国工业生产能力比日本大得多,一旦动员起来,就会使日本处于劣势。
为此,日本采取虚假谈判以应付美国,实则抓紧准备以突然袭击方式击溃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空军力量,趁机占领东南亚,再以其资源击败美国。
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虽然偷袭珍珠港成功,并迅速占领东南亚,然而却激起美国击败日本决心,加上美国武器生产迅速增加,而日本在海、空军武器大量消耗难以补充情况下无法与美国对抗,陆军也因陷于中国战场而感到严重不足。
特别是在失去了制空权与制海权的情况下,驻守各岛工事中的日军则一筹莫展。
美国则采取跳岛战术,不是一个岛屿,一个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