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心理课堂——情绪ABC理论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心理课堂——情绪ABC理论教案
一、教学背景
情绪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易冲动,因此,让他们认识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有效的调控方法,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自己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三、教学过程
1、两可图导入
师:同学们看上面的图片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过渡语)同样的一幅图,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种现象。

同样,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从一个角度考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换个角度去思考,豁然开朗.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气氛。

2、秀才做梦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秀才,寒窗苦读十载,到了科举的时候就进京赶考,住在一间出过很多状元的客栈,一天晚上他连续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见他扛着锄头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见自己在大雨中戴着斗笠还披着蓑衣;第二个梦见自己跟心爱的表妹躺在床上,但是背对着背。

醒来后,秀才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就去附近的庙里找一位大师给他解梦,大师听完他的描述后连连摇头说不好了。

秀才问为什么?大师就把他的见解娓娓道来:第一个梦你在墙上种白菜,
那不是白种吗?第二个梦你戴着斗笠还披蓑衣,那不是多此一举吗?第三个你和你心爱的表妹躺在床上但是背对着背,那不是没戏吗?所以说啊,我劝你还是别参加考试了。

秀才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决定放弃考试回去准备明年再来,在客栈退房的时候,客栈老板觉得很奇怪,这小伙书读得不错啊,怎么还没到考试的时候就要回家去呢?于是他就问秀才怎么回事?秀才见老板平时对他挺照顾的,就把事情的经过跟他说了,老板听完,连连摇头说秀才糊涂,明明是好兆头嘛,怎么会是白种、多此一举、没戏呢?
秀才问为什么?老板也娓娓道来:你在墙上种白菜,那不是高中吗?你戴着斗笠还披蓑衣,那不是有备无患吗?你跟你表妹背对着背,那是说你小子到了翻身的时候啦!
秀才听完恍然大悟,决定留下来参加考试,结果,秀才高中状元.
(过渡语)相同的事件,评价角度(积极、消极)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就是说明评价和情绪结果之间的关系的.
设计意图:用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情绪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与对事件的评价有关,从而引出艾利斯的ABC理论。

3、知识导读
3。

1 情绪(生理、认知、心理)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
3.2情景再现
李伟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一天中午,正在出板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李伟听后心里美滋滋,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

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李伟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李伟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你行,我不干了.”说完就走了,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想一想
情境中的李伟表现了怎么样的情绪?
师:情绪是可以管理的,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快乐生活。

3.3 情绪ABC
A(Activating events)表示诱发性事件,B(beliefs)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事情的一些看法、解释.C(Consequences)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是直接由诱发情绪A引起的,即A——C,同样是进行高中会考,
结果两个人的数学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过渡语:我们通常认为“某某事情使我产生了某某情绪”,其实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对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则引起不同的情绪。

生活实例:
1.我这么努力学习,这次应该考好的。

(付出了应该要有收获)
2。

学习成绩不好,还没有什么特长,是个没用的人.(把学习成绩、爱好特长等同整个人生)
3。

几次考试都没有考好,没有信心了。

(糟了,没有希望了)
不合理想法的三特征
1.绝对化:一定、必须、应该、怎么能不这样。

2.过分概括:以偏概全,用一个方面否定全局。

3.糟糕透顶:发生了事情只看到最坏的结果.
学生活动:请就以下事件,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想法,并注明每一种想法下的情绪。

(1)有人对你说:“你这人真好”,你会想到什么?
他喜欢我,真好!—---高兴、开心
他仅在安慰我吧!—---伤心,生气
我不怎么样,这人干嘛?—-—-怀疑、困惑
哼,讨好我,想利用我!—---厌烦、敌意
(2)在路上,你主动给老师、朋友打招呼,对方没有理你。

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不理他呢?
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他了,她生气不理我?
他或许是没看见我或者有急事呢?
(3)你的好友说周末会找你去逛街,但整个周末他都没有和你联系.
想法1:情绪1:行为1:
想法2:情绪2: 行为2:
想法3:情绪3: 行为3:
想法4 情绪4:行为4:
想法1:这个人一点都不讲信用
情绪1:讨厌、生气
行为1:不理他
想法2:他根本不当我是朋友
情绪2:气愤
行为2:不理他
这些想法都是消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的情绪也是消极的。

想法3:他可能突然有急事来不及通知我
情绪3:谅解
行为3:不受影响,继续做自己的事
想法4:他不会是来找我时出了什么意外吧?
情绪4:担心
行为4:马上想办法联系他
积极的想法,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4)1、写下一件最近让你特别烦恼的一件事情(无须写姓名)交上来;注明ABC;
2、随机抽取,看看我们能否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该同学.
4、管理情绪的方法
a.转移注意力。

b.合理发泄情绪.(踢猫效应)
①哭——适当地哭一场;
②喊--痛快地喊一回;
③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④动——进行体育运动。

c.认知调节法(情绪ABC)
5、课后拓展:踢猫效应
故事: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合理宣泄情绪)
6、教师总结
可见怎么想决定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当事件无法改变时,若想改变情绪,首先要改变想法.发生相同的事情,若我们的认知想法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只要找到非理性的认知想法并驳斥它,以合理的认知和想法取代之,人就会产生新的情绪,拥有较好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