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2.品读议论、抒情语段,体会多种抒情方式的表达效果。
3.关注事件叙述,理解直述和引述交替运用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体会抗美援朝的艰苦,从而更好地理解志愿军战士的伟大。
2.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了解学情,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影片《长津湖》片段。
师引导:同学们知道影片反映的是哪段历史吗?拍摄的是哪群人?(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
2.咱们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是如何战斗和生活的呢?作家魏巍为了向祖国人民报告这些,曾两次深入朝鲜前线,写下了一篇篇感人的通讯,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
(出示作家简介)
3.同学们读题目,题目有什么特点?(问句)你会重读哪个音?明确“最可爱”。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资料,可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时代背景,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建立阅读基础。
二、预习交流
1.字词闯关
hàn()然侵略.()鸭绿.()江坚rèn()
qiān()逊军隅.()fù()灭掷.()下摁.()倒迸.()裂bāi()断过yǐn()什.()物huò()亮犁耙.()
2.内容须知
①谁是最可爱的人?哪个段落回答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设问的作用:点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②“可爱”在哪里?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引导学生从修辞、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这组句子。
排比,从四个方面高度赞扬志愿军战士,表明他们实际上不平凡、不简单。
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符合通讯的特点。
顺势出示关于通讯的相关知识。
课件呈现: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③文中叙述了他们可爱的哪几件事?
学生交流: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是预习时必须做到的,课上的反馈会督促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
三、松骨峰战斗
1.提问: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松骨峰战斗,你会用哪个词?(壮烈)
2.何处显壮烈?学生用圈点法、批注法阅读第5段。
数字中显壮烈: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敌我力量悬殊,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战斗持续了整整8个小时,打死300多个敌人。
)动作中显壮烈: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
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一系列的动词,写出战士们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决心。
)定格的画面中显壮烈: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
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战士们牺牲的场景是谁告诉作者的?(营长)由营长说出这番话,有什么作用?(真实可信)营长说这番话是时候,语调是缓慢的,感情是沉重的,学生有感情朗读。
(这像极了《长津湖》中战士们冻成冰雕的一幕,播放视频)师小结:这是一支令对手都肃然起敬的队伍,松骨峰战斗3连120多人,最后只剩下7人,但是“人在,阵地在”,靠的是什么?是意志的坚韧和刚强,是革命英雄主义。
3.师有感情地与学生对话。
师: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
生:(预设)佩服、心疼、震撼
师: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生:(预设)我们的战士的确非常可爱。
师: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生:(预设)我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师引导:这段话用了呼告、反问的修辞,并在文中反复出现,既突出了中心,又以强烈的感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松骨峰战斗是一场荣誉之战,极其壮烈。
围绕“壮烈”二字,让学生细读文本,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从形式上,到战士们的行为,再到战后的情景,能够营造一种情绪上的层进。
但单从文字上,学生很难被触动,而视频会增强感染力。
四、马玉祥火中救孩子
1.生读第9段: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明确过渡段的作用,知道下文将要写什么)。
2.简要补充白求恩事迹,让学生对国际主义精神有初步了解。
马玉祥同样是有着“大爱”的人。
(出示马玉祥图片,学生用原文描述他的样子)
3.何处显大爱?
学生跳读课文,圈点,批注后进行交流。
①神态描写: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
②语言描写:“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③动作描写: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只是在地上乱摸。
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的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
④心理描写:“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
顺势出示下面这段文字,引导学生明确直述和引述的区别。
(课件呈现)他觉得朝鲜人民和祖国的人民是一样的,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他能够进去,在朝鲜也应该进去。
他就踹开门,扑了进去。
直述:把事情的经过叙述的简明清晰。
引述:揭示马玉祥的内心世界,将他品质的纯洁和高尚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听音频,朗读)
⑤环境描写:(课件呈现)
火又盛,烟又大
火苗呼呼的,门窗的纸已经烧着
滚滚的浓烟
满屋子黑洞洞的烟,眼也睁不开,脸烫的像刀割一般
明确作用:环境越恶劣,越能烘托马玉祥救人时的奋不顾身。
4.小结: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在告诉我们马玉祥是最可爱的人,可当有人这样称呼他时,他却这样说-----
语音:我马玉祥只是一名有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普通战士,同千千万万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的那点功劳又算得了什么?
让学生再次感受志愿军战士气质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以“何处显大爱”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以突出人物品质的方法。
“关注事件叙述,理解直述和引述交替运用的作用”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赏析松骨峰战斗环节时,对引述已有了初步了解,再加上此环节中两个语段的比较阅读和思考,学生能明确二者穿插使用的好处,从而领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五、防空洞谈话
三问三()三答品质精神
三问三笑三答品质精神
不觉得苦吗笑了笑
兴奋
怎么能不觉得?我在这里吃
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
民不吃雪。
乐于为祖国人
民吃苦的幸福
观
爱
国
主
义
精
神
想不想祖国笑起来谁不想哩?任务完成的怎么
样了?
时刻牢记祖国
人民的嘱托
有什么要求笑着什么也不想要,想要“朝鲜
解放纪念章”。
贡献很大
要求很小
朝历时两年零九个月,297万人入朝,19余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战地长眠。
(出示相应图片)
这其中也包括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他是第一位志愿军战士,也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第六位亲人。
(图片)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所以,作者由衷地说: (PPT 呈现)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以表格形式梳理内容,清晰直观,使学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淳朴谦逊的气质、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补充抗美援朝的相关数据、人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总结 1.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
2.播放视频《祖国不会忘记》 七、学以致用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有谁?请你以“叙述+议论抒情”的方式为他
们写一段颁奖词。
(预设)邓稼先:1950年,刚满26岁的邓稼先从普渡大学毕业,被人们戏称为娃娃博士。
拿到博士学位的邓稼先,拒绝了美国的丰厚条件,冲破一切阻碍回到祖国,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中去。
1958年,钱三强教授受党中央委托,交给邓稼先一个艰巨而保密的任务,生产大炮仗,也就是原子弹。
这是邓稼先多少年追寻的报国梦,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回到家里,他跟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
”妻子问:“调到哪?”邓稼先沉默良久,嘴角微微颤动着挤出三个字:“不能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隐姓埋名28年之久,没有依靠任何外援,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这真是“青云报国志,拳拳赤子心”啊。
第2课时
一、导入
1.滚动播放最可爱的人的图片,配音乐《我和我的祖国》,学生跟唱。
三个典型事例 松骨峰战斗 火中救小孩 防空洞谈话 意志坚韧刚强 品质纯洁高尚 气质淳朴谦逊
胸怀美丽宽广 革命英雄主义 国际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开头议论抒情 结尾议论抒情 谁
是
最
可
爱
的
人
2.交流上节课写的“我心中最可爱的人”颁奖词。
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创设氛围,从学生的交流中引出“选材的典型性”这一话题。
二、关于选材
1.出示魏巍创作本文的源起:“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
我到朝鲜去,看到战士们面临的任务是那样艰巨,作战环境是那样艰苦,但是战士们很英勇,而且这种英勇的普遍性是空前的。
怎样表现这一主题呢?最本质的东西,是对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厚的同情和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英雄主义。
所以,我从采访所得的100多个例子中选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
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学生谈一下读了这段文字的感受。
(预设:主题+深入生活+选择典型事例+情感真实)
意志坚韧刚强松骨峰战斗英雄群体奋勇杀敌
舍生忘死英雄
主义最
可
爱
品质纯洁高尚火中救小孩英雄个体舍己救人
爱朝鲜人民国际主义
气质淳朴可爱胸怀美丽宽广防空洞谈话英雄个体爱国、责任、
荣誉
爱国
主义
讨论明确:3个事例,合起来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打败侵略者是志愿军入朝的首要任务,因此最先说;事例2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感情,深层是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也是抗美援朝斗争的思想意义之一;而爱国主义这是最根本的层面,因此放在总结的位置来说。
设计意图:上节课已对三个例子进行分析,但不够全面,本环节加深学生的了解。
让学生思考作者对这三个事例的选择和顺序的安排,旨在让学生明白:选材要典型,组材要有序。
这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帮助。
三、关于抒情
1.品词,领会叙事中饱含的深情。
用ppt展示: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
这时候,勇士们是()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向敌人()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的火苗,把敌人()住,让身上的火,
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明确:“仍然”能凸显出战士们英勇顽强的钢铁意志;“摔”的果断、“扑”的英勇、“抱住”的坚决,都在这看似朴实的叙事中一一体现,饱含着作者最深情的赞美。
2.品句,领会描写中饱含的深情。
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为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
明确:神态描写,写出了马玉祥的疲惫,表现作者观察仔细以及对志愿军战士的心疼。
3.品段,领会议论抒情的表达效果。
师: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汹涌澎湃,不可抑制,除了通过叙事倾泻情感,还运用议论抒情让感情喷泻。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与抒情有机融合的段落并朗读,然后从人称、句式、修辞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批注在旁边。
开头:以议论抒情的句子,以第一人称开门见山地抒写自己在朝鲜的感受,用激情感染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并用设问句式(修辞)表达中心——最可爱的人是志愿军战士。
结尾: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引起共鸣。
运用排比修辞展现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并把它和志愿军在朝鲜奋不顾身杀敌联系起来,照应开头,进一步强调中心。
中间: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用呼告、反复、反问直抒胸臆,突出强调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4.小结:作者通过强烈的感情词、反复、呼告、排比、反问等多种方式,把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嵌入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中。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赞美的深情。
设计意图:通过品词、品句、品段,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涵咏咀嚼,在字里行间去触摸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强烈的抒情性。
四、拓展阅读
红旗飞舞
魏巍
第三阶段的作战地区在北汉江以西、金化以东和金城以南的弓形战线上。
郭祥所在的第五军,对这里的地形比较熟悉,被调到这个地区来,准备对黑云岭的敌人展开进攻。
7月12日上午,师政治部派人来授予担任突击任务的三连一面红旗,要他们把它插上黑云岭的主峰。
三连的战斗情绪顿时达到沸腾状态,全连都在红旗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黄昏时分,突击营向前开进。
邓军和周仆站在交通沟旁边,
与出击的战士们一一握手。
军文工团和师文工队的男女队员敲锣打鼓,喊着口号,说着快板。
松树杈挂着的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播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与《歌唱祖国》的歌曲。
“小钢炮”在前面高高地举着红旗,战士们一个个挺着胸脯,步伐越发显得威武雄壮了。
敌我阵地之间,横隔着一道宽阔的金城川。
为了在攻击时避免敌人炮火的拦阻射击,同时为了迅速而突然地攻上敌人阵地,指挥员们费了许多心思,才想出一个新奇的办法,就是事先在敌人的山脚下秘密地挖一些屯兵洞,使部队在攻击之前偷偷地潜伏在这里。
郭祥的突击营于当晚午夜时分偷渡过那道宽阔的大川,在敌人山脚下的林莽之中潜伏下来。
这种战斗方式,使各级指挥员在精神上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
他们惟恐敌人有一丝一毫的察觉,也惟恐哪一位战士在敌人盲目的射击下负伤而忍受不住。
郭祥和老模范蹲在一个小小的洞子里,真是觉得百爪挠心,实在难捱。
终于天又黑下来。
总攻时间一秒钟一秒钟地迫近了。
通讯员小牛两只眼眨也不眨地望着我方阵地。
当秒针刚刚踏上下午九点钟时,只听他尖声尖气地欢叫了一声:“看,信号弹飞起来啦!”话音未落,人们就觉得身子猛地一震,炮火的风暴遮天盖地地轰鸣起来。
郭祥和老模范等人立即出了洞口,向我方阵地一望,只见三颗红色的信号弹,还飘坠在空中。
数百门大炮出口的闪光,像连续不停的闪电,把半面天空照得通红。
尤其是成批的火箭炮弹,拖着长长的火尾巴从顶空穿过,像赤红的钢板一样,倾泻到敌人的阵地,使整个的大地都为之震动。
这场炮火急袭,整整进行了20分钟。
霍地又腾起三颗绿色的信号弹,郭祥立即跃出洞口,举起驳壳枪高喊了一声:“同志们!冲呵!”部队在激越的冲锋号声中,向着黑云岭的主峰冲去。
在火光与硝烟中,可以看到三连突击排的前面,有一面鲜艳的红旗,火团似地在向前滚动。
冲在最前面的是乔大夯率领的爆破组。
他们拿着爆破筒,挟着炸药包,向前飞快地跑着。
山坡上共有七道铁丝网,已被炮火摧毁了五道,第六道也被他们迅速炸开,只剩下最后一道了。
一个战士接着扑上去爆破。
烟尘还没有散,乔大夯就领着爆破组的同志冲了上去。
哪知冲到跟前,才发现这道足有两公尺宽的屋脊形铁丝网,只炸开了一道小口,仍然不能通过。
乔大夯立刻塞进一根爆破筒准备拉火,后面一片冲杀声,回头一看,火光里闪着一面红旗,突击排已经冲了上来,只有几步远近,爆破已经来不及了。
地堡里的敌人已经清醒过来,重机枪正哗哗地射击着。
如果让红旗退回去,同志们就会遭到更大的伤亡。
乔大夯心里一急,登时出了一身大汗。
他立刻对爆破组大声喊道:
“同志们!爆破来不及啦!我们不能让红旗老等在这里。
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到啦!”说着,他把手里的爆破筒往旁边一扔,就趴到了铁丝网上。
爆破组的其他四个同志也纷纷丢掉了炸药包和爆破筒,挨着他那长大魁伟的身躯,在铁丝网上趴成了一排。
乔大夯还一个劲儿地挥动着他的手臂,大声地喊:“同志们!快过去呀!快过去呀!”其他几个组员也跟着喊:“不要犹豫了!”“为了胜利,快过去吧!”突击排的同志停下来了,怎么忍心从自己同志的身上踩过去呢!连长齐堆心里热辣辣的,不知怎样处理才好。
带领突击排的副连长疙瘩李更急得什么似的,摆着手说:“不行!不行!快下来组织爆破!”这时,郭祥和他的通讯员小牛已经赶了上来。
他见到这种情景,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乔大夯听见郭祥的声音,又几乎用哀求的声调说:“营长!你就快下命令吧!为了胜利,你就让大家快踩过去吧!”郭祥回头一看,红旗已经停止前进,后面还拥挤着数百名战士,队伍里正在不断地增加着伤亡,就把心一横,牙一咬,把驳壳枪果断地一挥,说:“同志们!踩过去!”
这一声号令,响彻云霄,震人心魂。
在中国大地上,这一支战胜千难万险、冲过雪山草地的铁军,今天不得不踏着自己同志的肉身前进了。
他们仿佛在一刹那间变成了生着羽翼的天兵飞上了主峰,那面在主峰上飘扬的红旗,在硝烟与火光中也显得更加鲜红了。
①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数百门大炮轰击敌人阵地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志愿军进攻炮火的猛烈。
B.文章情节设计别具特色,主线清晰,高潮部分主要了采用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的迅速发展,使情节紧凑,矛盾冲突非常集中。
C.文章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叙述人能够随时关注志愿军战士的言行,灵活自由地反映战争场景。
D.疙瘩李不愿从战士身上踩过去,体现了他的优柔寡断与心地善良;郭祥指挥战士们踩过去,体现了其雷厉风行与坚决果敢。
②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多次写到的“红旗”的作用。
③魏巍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与刚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样“最可爱的人”的。
学案呈现,学生做完后,教师引导明确。
①D(“优柔寡断”错)
②是文章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红旗一路在前,永不退缩,表现了志愿军英勇无畏的品质;彰显主题,象征着
军魂与胜利,激励士兵,歌颂了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结构和谐、严谨。
③用细节凸显人物个性。
如通讯员小牛“两只眼眨也不眨地望着”“尖声尖气地欢叫”,在紧张兴奋中体现他的纯洁与勇敢。
用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乔大夯的无畏、郭祥的果敢都是通过自身语言,表现了他们的坚韧与刚强。
用场景烘托人物状态。
如出征时,领导送别、文艺表演、播放歌曲,烘托出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
运用群像描写,塑造多个人物形象,全面反映时代风貌。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阅读量,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熏陶。
五、实践作业
1.仿写句子
祖国的山河是那样的------和-------,
祖国的人民是那样的------和-------,
祖国的历史是那样的------和-------,
祖国的未来是那样的------和-------。
2.观看《伟大的抗美援朝》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