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让胡路区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让胡路区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

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

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晚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毁于一旦。

这些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

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

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

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结果会大不一样。

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沉痛留传责无旁贷全力以赴
B . 沉痛流传义不容辞全神贯注
C . 沉重流传责无旁贷全神贯注
D . 沉重留传义不容辞全力以赴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 .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C .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 .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 .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 .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一下·湛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岀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
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虛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

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

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

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 .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C . 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D . 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 . 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C . 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D . 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 . 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C . 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D . 文罩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3. (9分)(2017·涞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定老调是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保定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

保定老调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汉族民歌俗曲河西调,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

1884年左右,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1918年左右,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

老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流行在当地的高腔和河北梆子的影响,并吸收当地说唱艺术的精华,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出现较正规的职业班社,并开始进入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繁荣时期。

1949年后,保定一带成立了高阳、定县、阜平等专业老调剧团。

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王贯英等。

老调成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唱腔是保定老调音乐的主体,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老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

老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烈、慷慨的民族特质。

保定老调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唱腔板式有十余种,曲牌多来自于京剧、河北梆子、昆曲,常用的曲牌有军乐类、喜乐类、哀乐类、宴乐类等。

文场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相同,都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保定市老调剧团是在高阳县老调剧团的基础上组建的。

1953年,高阳县老调剧团成立。

1958年秋月,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在保定市河北礼堂(现河北影剧院)观看了演出。

邓小平同志称赞“保定有宝,应加扶植”。

为此,保定地委、专署于1959年5月,调配干部并充实艺术力量,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

1960年,剧团带着经过重点改编的《潘杨颂》进京演出,获得了成功。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北京的艺术界专家观看了演出。

同年,《潘杨颂》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引起很大反响。

“文革”期间,保定市老调剧团一度改唱京剧现代戏。

1973年,老调恢复,先后移植了《红灯记》《平原作战》《盘石湾》《小刀会》《朝阳沟》《红灯照》等剧目。

1978年,又恢复了《潘杨颂》等一批保留传统剧目。

1980年8月,排练了该团创作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忠烈千秋》,再次进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正在召开的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及首都群众演出,获得成功。

同年12月,《忠烈千秋》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保定市老调剧团全体演职员坚持文化下乡,走遍了保定的山山水水,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大部分城市、乡村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由于老调不断更新剧目,年年创出精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市场的强者。

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春节期间在市内演出,给市民送上了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填补了城市观众多年看不上大戏的空白。

这一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赏。

(1)
下面对保定老调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保定老调是河北省戏曲剧种之一,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保定老调曾先后在北京演出四次,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

其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具有忠烈、慷慨的民族特质。

C . 1949年后,老调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保定一带成立了一些专业老调剧团。

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王贯英等。

D . 保定老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曲牌源于京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其文场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相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老调发展中有一些前辈艺人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开创了老调先声的生行演员韩大仓,1918年左右的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

B . 保定老调的历史已有二三百年,可以追溯到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保定老调擅演老生和袍带戏,多以大戏的姿态出现。

C . “文革”时期,迫于形势,保定老调剧团一度改唱京剧现代戏。

73年老调恢复后,又移植了这些剧目。

78年又恢复了《潘杨颂》等一批保留传统剧目。

D . 保定市老调剧团是在1953年成立的高阳县老调剧团基础上组建的。

1958年秋月,国家领导人观看过剧团演出,邓小平给予高度评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1980年,保定市老调剧团创作了历史故事剧《忠烈千秋》,该团携该剧再次进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人大代表及首都群众演出,获得成功。

B . 邓小平同志看了演出后,称赞“保定有宝,应加扶植”。

而保定地委、专署也于次年调配干部并充实力量,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促进了老调的发展。

C . 保定市老调剧团不断更新剧目,坚持文化下乡,走遍了保定,甚至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城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市场的强者。

D . 城市观众也有看戏的需求。

从2003年开始的连续三个春节期间,保定市老调剧团都在市内演出,给市民送上了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赏。

4. (12分)(2017·北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①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

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

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

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

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

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

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

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

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

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

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

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

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

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

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

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

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

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

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

男人穿着时尚的T 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

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

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

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

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

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

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

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

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

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

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①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恬然:自然放松。

沉静从容
B . 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 . 盘算:精打细算
D . 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 . 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 . 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 . 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3)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4)
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6分)
(5)
文章叙写了玛利亚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

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6)
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

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 .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

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 . 《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

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新年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 . 《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

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的统治阶级对阿Q 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扬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部郎中赠兵部侍郎阎公神道碑铭并序
欧阳修
阎氏世家于郓。

其先曰太原王宝,以武显于梁、晋之间,实佐庄宗,战河上,取常山,功书史官,爵有王土。

郓之诸阎,皆王后也。

周广顺二年,以郓州之钜野、郓城为济州,阎氏今为济州钜野人也。

公生汉、晋之间,遭世多虞,虽出将家而不喜战斗,独好学,通三礼,颇习子、史,为文辞。

是时钜野大贼有
众千余人,以公乡里儒者,掠致贼中,问以谋略。

公毅然未尝有所言。

而为人状貌奇伟,举止严重,有威仪,贼皆惮之,莫敢害。

贼平,公还乡里,以三礼教授弟子。

大宋受命,天下将平,公乃出。

以三礼举中建隆某年某科,历汉州之金堂、虢州之湖城二县尉,迁濮州濮阳令,皆有吏绩。

太宗皇帝遣使者行视天下,使者还,言公可用。

召见奏事,语音鬯然,殿中皆耸动。

太宗奇之,拜太子洗马,知岳州。

吴越忠懿王再朝京师,籍其所有浙东、西之地,纳之有司。

天子以为新附之邦,乃以禁兵千人属公安抚其人,遂知苏州。

五代之际,江海之间分为五,大者窃名号,其次擅征伐,故皆峻刑法,急聚敛,以制命于其民。

越虽名为臣属之邦,然阂于江淮,与中国不相及者久矣。

公以齐鲁之人,悉能知越风俗而揉以善政,或摩以渐,或革以宜,推凡上之所欲施,宽凡民之所不堪,恩涵泽濡,民以苏息。

政成召还,以国子博士知济州,又知晋州。

真宗即位,问公何在?左右具言所以然,即时召之。

已在道,拜金部郎中、知青州。

其后,郓州守臣某临遣,对殿上。

真宗问郓去青远近,守臣对若干。

真宗曰:“为吾告之,将召也。

”已而见召,行至钜野,遇疾。

使者临问慰赐,满百日,赐告下济州,伺疾少间,趋就道。

已而疾病,以某年某月某日薨于济州,享年七十有七。

赠兵部侍郎,葬于钜野大徐村。

呜呼!士患不逢时;时逢矣,患人主之不知;知矣而不及用者,命也。

惟公履道纯正,生于多艰,而卒遇太平,以奋其身,又遭人主之知,尝用矣,而不暇于大用以殁。

殁而无章焉,则其遂不见于后世乎!
(选自《欧阳修集》)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遭世多虞虞:忧患
B . 籍其所有浙东、西之地籍:登记
C . 以禁兵千人属公安抚其人属:交付
D . 悉能知越风俗而揉以善政悉:了解
(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阎公的祖上是依靠武艺显名于唐末乱世的,后来依靠战功获得爵位。

阎公出生武将世家,却凭借学识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

B . 在治理吴越之地的过程中,阎公了解越地风俗,顺应民心,以施恩感化为主,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