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惠安200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泉州惠安200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请敬畏规则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转,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闯红灯。

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汹涌着一车人,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转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
....,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

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

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

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

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

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

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

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

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

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

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

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

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

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选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和。

(4分)
12.引用诸葛亮《出师表》的话,哈佛校长的做法就是“,”。

(2分)
13.下面对文中词语揣摩,说法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 题目“敬畏”一词表达出对“规则”的一种庄严感、使命感。

B.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做决策时混乱局面,表达出作者的反感。

C. 第⑥段的词语加引号作用相同,都是为了强调提示。

D. 文章最后一句的两个“真正”可以去掉,才能与开头“漠视”一词相照应。

14.下列对文句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第②段说“不遵循规则”的人“其实很苦很累”,表明作者对这类人的否定和鄙夷之情。

B. 第⑦段引述的文字是为了阐明人们能自觉遵守规则是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真正进步。

C.第⑨段说“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这与古人说的“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观念是吻合的。

D.哈佛倡导的理念和中国人敬畏的权威是一致的,都是按规章制度办事。

15.有人说,“无知者无畏”。

你同意吗?请结合生活实例简析你的理由。

(3分)
【参考答案】
11.论点: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

(2分)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和事例论证。

(2分,每空1分)
1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分,每空1 分,错、漏、添一字,扣0.5分)
13.A (3分)
14.D(3分)
15.简例1分,理由1分,表述清楚1分。

(3分)
(08福建泉州惠安)
地震的前兆
①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

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以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震前地下发声、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

②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

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③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④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
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
..由多种原因
造成,不一定
...都是地震的预兆。

例如;井水和泉水的小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昧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⑤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⑥地震活动异常。

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

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⑦地形变异常。

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⑧地球物理变化。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⑨地下流体的变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

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16.选文说明对象是,主要从和两方面介绍的。

(3分)17.分类别是本文运用最鲜明的一种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8.如果要把下面一则材料补充到文段中,最合理的安排是在()(3分) [材料]据《泉州晚报》报道,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之后,惠安辋川一村民发现家中的水井突现异常。

水井水位不断上涨,不到半个小时,井水居然溢出井口,不断往外流出。

居民见状疑云重重。

他们通过记者联系到泉州市地震局,连夜彻查后揭开谜底:原来是自来水倒灌。

[选项]A.第①段 B. 第③段 C. 第④段 D. 第⑤段
19.下列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文段属平实说明。

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等多种方法,让读者获得“地震前兆”的相关知识。

B.选文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总分式”。

C.第④段中划线一句,前面有“可能”,后面的“不一定”就可删掉,一样体现用词准确、
严谨,充分体现科学的态度。

D.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最基本区别就在于是否需要借助仪器来测量。

【参考答案】
16.地震前兆(1分)宏观前兆(1分)微观前兆(1分)
17.举例1分,作用分析2分。

例,选文以人们对前兆的感知程度,分成宏观和微观两类前兆现象分析,使说明的对象“地震的前兆”解说得有条理,层次清楚。

18.C(3分)
19.C(3分)
(08福建泉州惠安)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意思。

(2分)
21.请用简炼的词语或词组概括出一家四口的性格特点。

(4分)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
22.下面的各项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

B. 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

以“背”为线索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C. 文章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既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又强化主体意识,突显使命感。

D. 本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如“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人自然怡人的印象,预示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前途。

23. 结合文意,品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说说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3分)
24.同样是“背”,下面一则消息中的张吉万与文中的“我”,在同样的举动中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简析。

(4分)
[报道]“5·12”大震后的16日,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张韩,早上5点出发,
吃力地走了12个小时,走出受困深山区。

同行的爷爷、奶奶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

小吉万告诉记者说,他很爱妹妹。

【参考答案】
20.文章叙写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表现一家人和美关系,颂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

21.我:孝顺、责任心强。

母亲:宽容、体谅。

妻子:贤良、孝顺。

儿子:活泼可爱。

(1分)
22. B(3分)
23. “整个世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它说明了我们身上具有的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分,意对即可,其中表达通顺占1分)
24.一样是心中有“爱”。

文中的“我”是中年人,敬老爱幼,表达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成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爱”;张吉万在危机时刻为长辈承担起保护妹妹的责任,展现的是小男子汉的风采,是一种对亲人真挚纯真的亲情之“爱”。

(意对即可,答出“爱”1 分,简析2分,句意清楚1分)
(08福建泉州惠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