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于其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因头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可以适用于长期输液的成人,另一方面也大大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从而使其现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

除此之外,它在抢救危重症患者及由于休克而需要大量补液的患者时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减少患者由于静点而反复穿刺血管的次数,从而保护患者血管,减少液体外渗。

在临床工作中,笔者也对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积累了较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现将其总结如下。

输液方法
套管针的选择INS标准: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最细、最短的导管。

同时考虑患者的年龄、静脉局部条件、输液的目的和种类、治疗时限及患者的活动需要,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血管的选择: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同,则我们选择的静脉也不相同。

一般患者应选择走向粗直、柔软、有弹性、易于触及、充盈良好,碰触后不易滑动,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如果是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予静脉留置针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患者将要进行的手术操作,静脉留置针留置好后,应便于手术时麻醉师进行相关的麻醉操作和抢救,确保对患者的输血输液顺利通畅。

止血带的应用:选择在穿刺部位上方10~15cm处扎止血带。

扎止血带不可过紧,以防阻断动脉血流,以容纳两指为宜;时间不可过长,不应超过2分钟。

消毒面积:消毒面积应>8cm×8cm。

熟练穿刺:将输液器上的针头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排尽套管针内的空气,祛除针套,旋转松动留置针针芯,调整针头斜面,操纵者操作者右手持针,以15°~30°角在血管上方进针,进针速度要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5°~15°,在平行向前进针少许。

恰当送管:左手拇指、示指固定侧管,右手固定针翼,同时拇指下压绷紧皮肤,左手缓慢将软管全部送入静脉,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观察无外渗后,左手拇指、示指固定侧管,右手快速拔出针芯。

牢固固定: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穿刺部位,使贴膜下缘与留置针针翼下缘平齐,胶布“U”型固定延长管并固定针头,在无菌贴膜上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

正确冲管:用等渗盐水将导管内残留的药液冲入血管内,避免刺激局部血管,并减少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应用于两种药物之间或封管前。

临床主要采用脉冲式,即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造成小漩涡,加强冲管效果。

正压封管:封管是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的重要环节。

正压封管要确保套管内
充满封管液。

方法:将头皮针拔剩针尖在肝素帽内,推注稀释的肝素液,边推药边退针,使推药速度大于拔针速度,拔针后,用小夹子卡住延长管,胶布妥善固定。

留置时间:一般静脉留置针可留置5~7天,每2天更换1次留置针无菌贴膜,针眼处用碘伏擦拭消毒。

常见并发症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

当患者发生静脉炎时,会发现有红色线状物延患者静脉走形,患者觉局部组织有炎症的红肿热痛的一般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全是的表现,如高热、寒战等。

为了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时,务必要严格做到无菌操作,穿刺处每天用碘伏消毒并更换无菌贴膜;稀释静脉输注药物,减少对血管的刺激,若输注高渗溶液时应选择最大和最合适的静脉,以减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留置针留置完毕后,要定期观察患者局部的反应,在每次输液时均应仔细检查,观看相关部位是否出现炎症反应,并仔细询问患者有无红肿热痛的异常感觉,如患者诉不适,则应立即拔管,并更换输液部位。

对患者觉不适的部位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2次/日,每次20分钟。

若发现已经有感染迹象,则应报告主治医师,遵医师医嘱对患者进行处置。

液体外渗:当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留置针重新穿刺,同时抬高外渗侧肢体以减轻水肿并给予热敷,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少疼痛和水肿。

在工作中为了预防液体外渗应选择材质柔软的留置导管;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减少留置针侧肢体的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给予约束;正确选择穿刺部位,避开关节处穿刺;正确的穿刺技术;严密观察,及早判断。

导管堵塞:为避免导管堵塞,在输注高营养液体后或治疗前后应正确冲管,并严格遵守封管原则。

皮下血肿:当由于各种原因,如操作技巧欠佳、动作不熟练等导致静脉留置针行静脉穿刺时失败,则会穿破患者的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

为了尽量减少此种情况的出现,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穿刺时做到稳而准。

并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穿刺部位,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