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
家共识(全文)
NE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约为5%-10%。

在5岁以下儿童中,尿床是正常现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NE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在10岁以下儿童中,NE的发病率约为15%,其中男孩高于女孩。

在15岁以下青少年中,NE 的发病率约为5%。

NE不仅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心理和社交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NE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NE是一种常见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5%-10%,男孩高于女孩。

NE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

三、诊断
NE的诊断应该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

病史采集应包括尿床的频率、持续时间、时间规律、尿床发生前是否有尿意和尿失禁的情况、白天是否有尿失禁等。

体格检查应包括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的检查。

相关检查包括尿常规、尿培养、尿路超声、尿流率、膀胱造影、尿道压力测定、神经系统检查等。

NE的诊断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尿失
禁,如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脊髓损伤等。

同时,还应注意与白天尿失禁、尿频、尿急等区分。

推荐:NE的诊断需要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

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尿失禁,注意与其他症状区分。

四、治疗
NE的治疗应根据病因及病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NE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行为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尿床日记、遵守排尿规律、限制饮水、吸收性内裤、尿床警报器、尿床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抽搐药、抗抑郁药、抗利尿激素等。

物理治疗包括电刺激、针灸、按摩等。

NE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推荐:NE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行为治疗是首选,需长期坚持,注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NE(夜间遗尿)的发生率因定义不同而不统一。

根据ICCS的定义,2005年我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中尿床的发生率为11.8%,5~18岁儿童总体发生率为4.07%。

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和社会福利院中成长的儿童中的发生率
更高。

如果父母一方有NE病史,孩子NE的发生率为40%,父母双方有NE病史,孩子NE的发生率高达70%。

最近的研究发现,与10年前相比,我国儿童NE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5岁儿童中NE的发生率为15.3%,5~18岁儿童NE的发生率为7.88%。

调查显示这可能与尿不湿使用增多和把尿训练减少有关,尿不湿使用时间越长,把尿时间开始越晚,NE的发生率越高。

遗尿症具有自愈倾向,在生长发育期每年约有15%的NE儿童自愈。

但最终仍有1%~2%儿童NE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除此之外,NE发生还与患儿的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自身因素包括性别、下尿路其他症状以及肠道和其精神行为功能状态等。

男性NE发生率略高于女性,这些性别差异多在青春期前消失。

排尿异常、便秘及功能性大便失禁也是NE相关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居住环境等。

母乳喂养和良好培养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成员和谐关系有助于预防NE的发生。

NE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为夜间尿量和膀胱容量间的不匹配,伴有夜间膀胱充盈觉醒神经控制异常。

常见相关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和中枢神经
系统神经递质及受体异常等。

夜间遗尿发病机制及常见病因见表1.
NE的临床症状分类和分型较为复杂。

根据症状的特点和
发病机制,可将NE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NE是
指没有明确病因的NE,继发性NE是指有明确病因的NE。

根据夜间遗尿的发生时间和症状特点,可将NE分为两型:夜间
多尿型和夜间少尿型。

夜间多尿型NE是指夜间尿量增多,常
见于膀胱容量小或夜间尿量过多的患者。

夜间少尿型NE是指
夜间尿量少,常见于夜间膀胱充盈觉醒异常的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因,NE还可分为神经源性、非神经源性、混合型和
功能性NE等。

排尿日记是评估NE患儿尿量、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
状的重要工具。

家长或患儿应记录每天的液体摄入量、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尿失禁情况等信息。

排尿日记可以帮助医生确定NE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3.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评估NE患儿器官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包括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肛门直肠等方面的检查。

泌尿系统检查应包括外阴、尿道、会阴、前列腺、膀胱等
部位的触诊和压痛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应包括肌力、感觉、反射等方面的检查。

心血管系统检查应包括血压、心率等指标的测量。

4.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估:
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尿培养、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葡萄糖、甲状腺功能、性激素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B 超、膀胱造影、尿路造影等检查。

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NE患儿的病因和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排尿日记是一种记录自然状态下排尿相关数据的方法,包括每次排尿时间、尿量等参数。

学龄期儿童应连续记录1周尿床情况和2天白天排尿日记。

使用排尿日记表需要辅助工具,如电子称、量杯和尿不湿。

排尿日记可以准确计算患儿的膀胱容量和夜间尿量,判断是否伴有下尿路症状和烦渴症等,为治疗提供预后信息。

夜间多尿是指至少50%尿床夜晚夜间尿量超过同年龄段儿童预期膀胱容量的130%。

夜间尿量是指入睡后产生的尿液总量,包括晨起首次排尿量。

膀胱容量小是指小于预期膀胱容量的65%。

最大排尿量是24小时内出现的单次最大排尿量,需要至少3天的排尿日记确定。

体格检查包括生长发育(包含外生殖器检查)、腭扁桃体肥大或其他睡眠呼吸困难的体征、腹部触诊、腰骶部和会阴部检查以及下肢神经系统检查。

腰骶部隐性脊柱裂常有相应部位的背部包块、小凹、多毛、色素沉着、臀裂不对称和异常步态、异常腱反射、不对称性足萎缩和高足弓等。

内裤潮湿可能提示白天尿失禁。

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尿常规,以排除糖尿病和无症状的泌尿系感染等。

晨起首次尿比重可以判断去氨加压素治疗NE的
疗效。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和盆腔超声检查、腰骶部X线平片
或磁共振检查以及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

这些检查可以发现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膀胱壁厚度、残余尿量和直肠是否有粪块。

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对诊断有显著白天排尿症状和反复泌尿系感染的患者有帮助。

尿动力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尿流动力学和膀胱排空功能,以及诊断是否存在梗阻或神经性膀胱等问题。

尿动力学检查一般不需要进行MNE。

但对于有尿道、膀
胱病史或家属无法记录排尿日记的RNE和NMNE患儿,需要
进行尿动力学检查以明确膀胱功能障碍类型,以便更精准地治疗夜间遗尿。

常用的筛查方法是自由尿流率联合B超测定残
余尿量,可用于判断是否需要微创性尿流动力学检查。

充盈期膀胱和尿道同步测压有助于发现逼尿肌过度活动和尿道不稳定。

夜间动态尿动力学检查更符合患儿尿床发生的生理条件,可以明确患儿夜间膀胱功能障碍的类型及严重程度。

推荐对NE患儿常规进行尿流率和超声测定残余尿量筛查。

若初筛结果异常,或怀疑有膀胱或尿道功能异常者,以及NMNE和RNE需进行微创膀胱压力-流率检查,有条件者进行同步膀胱尿道测压、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必要时进行夜间动态尿动力学检查。

心理评估也很重要,因为20%~40%的NE患儿伴随精神
或行为异常。

如果患儿存在逐渐加重的集中注意力或研究困难、孤僻、暴力倾向等,应及时到精神科就诊。

遗尿症分型及辅助检查流程图详见图1.
NE治疗原则为重视基础治疗,依据病因和临床分型选择警铃(叫醒)和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包括DDAVP、M受体拮抗剂等。

夜间多尿型选择DDAVP治疗,膀胱功能异常型则可能对DDAVP治疗抵抗,而对警铃疗法更敏感,可联合M受体拮抗剂。

针对混合型患儿,可选择DDAVP联合警铃疗法,或联合M受体拮抗剂等。

尿道功能异常(尿道不稳定、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选择生物反馈和括约肌(会阴部)电刺激疗法。

其他型(膀胱容量和夜间尿量均正常)患儿则给予警铃疗法或DDAVP治疗。

伴有晚上觉醒障碍者睡前口服健瑙素(盐酸甲氯芬酯胶囊)。

NE的基础治疗包括作息饮食调节、行为治疗、觉醒训练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旨在让家庭认识到夜间尿床不是孩子的错,避免指责患儿,鼓励其正常研究和生活,同时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减轻心理负担,积极参与治疗。

作息饮食调节主要是帮助家庭制定规律作息时间,避免食用含茶碱、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晚餐定时宜早且宜清淡,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行为治疗则主要是培养良好的排尿排便惯。

觉醒训练是指在膀胱充盈至即将排尿时将其从睡眠中完全唤醒至清醒状态排尿。

警铃疗法是ICCS推荐的NE一线治疗方案。

该方法通过
感应器报警唤醒患儿,让其在清醒状态下排尿,逐渐建立起患儿膀胱充盈和大脑觉醒之间的联系。

使用遗尿警铃需要连续使用2~4个月或使用到连续14天不尿床。

通常使用8~10周起效,治愈率为30%~87%,复发率为4%~55%。

但睡前限水和排空
膀胱会降低治疗效果,在停止使用警铃之前需要进行强化训练,连续14天干床后方可停止使用。

遗尿警铃不适用于每周尿床
<2次的患儿、不愿使用NE警铃的患儿或家长、期望快速有
效治疗的患儿家长以及对患儿持消极态度或责备患儿的家长。

DDAVP是一种口服或鼻喷药物,可减少夜间尿量,是
NE的二线治疗方法。

DDAVP不适用于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低钠血症、血液高凝等患者,并需遵循医师建议和剂量。

DDAVP的治疗效果有限,且存在复发率高的问题。

因此,建
议在使用DDAVP时,应结合基础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DDAVP是ICCS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可以通过增加肾
脏对水的重吸收,调节肾脏离子分泌,减少尿液量。

同时,DDAVP还可以通过调节膀胱自发性收缩活动,改善患儿觉醒
障碍,使其对夜晚膀胱达到完全充盈时能够觉醒。

在遗尿警铃
治疗失败后和家长拒绝使用遗尿警铃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DDAVP。

药物一般在临睡前1~2h服用,若疗效不佳可增加剂量。

DDAVP一般用于6岁或以上患者,治疗MNE治愈率为30%,部分有效率为40%。

停药时逐渐减药可以降低复发概率。

DDAVP口服片剂用药(停药)方案见图2.
M受体拮抗剂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适用于
DDAVP治疗无效,排尿日记提示膀胱容量小或尿动力学检查
提示有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儿。

非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主要
包括托特罗定、奥昔布宁和消旋山莨菪碱等;选择性M受体
拮抗剂主要为索利那新。

使用时要参照儿童剂量使用,每个疗程需3~6个月,注意口干和便秘等不良反应。

最近,选择性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米拉贝隆已经用于儿童膀胱过度活
动症的治疗。

其主要通过选择性激动膀胱的β3肾上腺素能受体,使逼尿肌主动舒张,增加储尿容量。

盐酸甲氯芬酯适用于伴有夜间唤醒困难的NE患儿,可以
促进脑细胞的氧化还原代谢,增加对糖类的利用,清除体内多余氧自由基,起到引起觉醒、振奋精神、兴奋呼吸等作用;可
提高大脑皮质对排尿反射的敏感性。

治疗剂量为100mg,睡
前半小时口服。

丙咪嗪是一种镇静剂,可以减少夜间尿量,减轻夜尿症状。

但是,丙咪嗪的不良反应较多,如嗜睡、头晕、恶心、呕吐等,且易成瘾性,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

患儿除夜间遗尿外,还伴有白天排尿异常症状,如尿急、尿频、尿失禁等。

3.夜间遗尿(NE):指患儿在夜间睡眠中出现意识丧失
的情况下,发生大小便失禁。

4.膀胱尿道功能分型:根据膀胱活动和尿道括约肌功能
的不同,将NE分为膀胱过度活动型、尿道不稳定型和混合型。

5.警铃:一种夜间遗尿治疗辅助器具,当患儿出现尿意时,警铃会发出声音提醒患儿及时起床排尿。

6.M受体拮抗剂:一类治疗NE的药物,通过抑制M受
体的作用,减少膀胱的收缩,从而减少夜间尿床次数。

7.DDAVP:一种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可减少夜间尿量,降低夜间尿床次数。

8.ICCS:XXX(XXX)。

9.盆底生物反馈治疗:通过电极探测盆底肌肉的收缩和
松弛情况,帮助患儿研究正确的排尿姿势和盆底肌肉训练,从而改善尿道不稳定等症状。

10.经皮神经电刺激:一种治疗NE的物理疗法,通过电
刺激尿道旁神经,改善膀胱过度活动和尿道不稳定等症状。

丙咪嗪是一种治疗NE的药物,适用于大龄NE患儿,对
警铃、DDAVP和M受体拮抗剂治疗无效的患儿。

治疗剂量为睡前单次给药,联用M受体拮抗剂可提高疗效。

但是,其最
严重但罕见的并发症包括心脏毒性和肝毒性,使用前应检查心电图是否有心律失常。

现在已不再作为治疗NE的一线药物。

中医汤药治疗NE历史悠久,不同医生使用的治疗方案也
不同,通常使用补脾益肾缩泉等药物的合剂。

针灸治疗以补肾固涩、调整脏腑、振奋阳气为主,整体与局部并重,有单穴也有复穴。

顶线穴中亦可结合电针、皮内针、灸法、推拿、穴位注射、耳穴等疗法以取得更好疗效。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等。

对于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的患儿,经皮神经电刺激可以有效减少NE晚上尿床次数,且安全、
无创、不良反应少。

但是,整体治愈率较低。

膀胱容量小的患者适当进行有计划的憋尿训练有一定的好处。

NMNE病情相对复杂,治疗方案存在争议,没有大型随
机对照实验研究。

如果患儿发现泌尿系感染或便秘,需要首先治疗这些疾病。

对于伴有打鼾、扁桃体肥大等夜间呼吸困难的患儿,手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也有助于NE的治疗。

因此,在
治疗NE时,应同时治疗合并疾病和白天排尿异常症状。

ICCS对NE的初治疗效分类包括无效、部分有效和痊愈。

对长期疗效分类,每月出现1次症状为复发,治疗后6个月未复发为继续有效,治疗后两年未复发称为痊愈。

治疗效果不佳最常见的原因是患儿为NMNE和依从性差。

因此,患儿治疗
期间应记录每日是否使用警铃或服用药物情况,医生可通过发放表格的方法增加患儿和家长的记录依从性。

其他常见原因包括膀胱过度活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便秘、睡眠呼吸困难、社交和情绪因素等。

常用术语包括单症状性夜间遗尿、非单症状性夜间遗尿、夜间遗尿、膀胱尿道功能分型、警铃、M受体拮抗剂、
DDAVP、ICCS、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等。


解这些术语的定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治疗NE。

患儿不仅在夜间遗尿,还出现了白天下尿路症状,如尿急、尿失禁和排尿困难等。

原发性遗尿症(PNE)是指自幼就出现遗尿,没有连续6
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并且已经排除了器质性疾病。

继发性遗尿症(SNE)是指之前有连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
不尿床期,但之后又再次出现尿床现象。

夜间多尿(NP)是指至少50%的尿床夜晚夜间尿量超过
同年龄段儿童预期膀胱容量的130%。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主要特征
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能伴有急迫性尿失禁。

预期膀胱容量(EBC)的计算公式为:30+(年龄×30),单位为毫升。

最大排尿量(MVV)是指24小时内出现的单次最大排尿量,不包括早晨第一次排尿,该排尿量需要在膀胱日记中记录超过3天。

夜间尿量是指入睡后产生的尿液总量,计算方法为入睡前排空膀胱,夜间尿不湿增重量(1克≈1毫升)+尿量+晨起首
次排尿量。

膀胱容量小是指MVV小于预期膀胱容量的65%。

残余尿量:指排尿后膀胱内仍有残留的尿液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