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摘要:古代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长期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科技中心。
然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中心转移到了西方,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逐渐拉大。
本文从四方面谈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关键词:封建社会;科技落后;封建专制;传统文化;教育改革
有很多人在讨论中国为什么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化,但是到了近代却一落千丈。
然后从封建体制上,传统文化上,封建教育制度上列出这样那样的长长的弊端,大有要把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文化鞭尸的气势。
但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问题和解答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中国的封建制度、儒家文化不只是在近代才存在的,而是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弊端也存在了两千年了。
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科技灿烂,唯独近代就落了?所以上面的问题的解答两者都存在问题。
我大胆的认为,整个世界在近代以前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所以科技无从谈起。
科学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近代之前这种体系根本就没有建立。
比如说力学方面,难道说发现“两个不同重量铁球同时落地”就叫科学吗?难道发现你推别人时自己也会后退就是科学吗?表象的发现不是科学,只有当牛顿出来时,才有了力学的科学体系。
科学的力学解释了我们生活中一系列疑问,各种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等才会依托经典力学基础发展起来,同时会把古代所谓的“科学”纳入进来。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是因为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是因为地球引力大小与质量正相关,你推别人自己受力可以再牛顿第三定律找到解释。
我们会发现难道难道更谈不上谁的科技强于谁了。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从公元前6世纪到1500年 ,中国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一直在 54 %以上 ,所以中国长期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科技中心。
然而从 16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逐渐落后 ,到了近代一落千丈 , 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逐渐拉大。
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与局面时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在近代社会一度衰退呢?正确面对和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对于我们建立科技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就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作一分析。
一、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政权的长期存在, 是阻碍我国科技发展最主要的原因
与西欧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给近代科学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相比, 中国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直接限制和否定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是政治制度早熟的国家,在经济基础上没有做好统一的准备的时候,政治上就已经建立了帝国制的中央集权制,这使得必须在政治、文化上动用一切力量去遏止小农经济固有的分裂倾向。
那么怎么才能遏制呢,就要是要求全国整齐划一,在政治政策、文化上都要趋于一致,不能搞特殊化,但是各地又是有差异,强行要求各地一致会产生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统治阶层为了消弭冲突,在文化上就会倾向于追求一统,追求不求变不求新的文化,因为任何一种创新,不论是科技上的还是经济生产上的,都会破坏全国均衡的局面,而全国发展过于不均衡就会分裂,这是国家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为了统一,他们宁愿牺牲文化创新、科技进步的可能,强调全国步调尽可能一致,而不是鼓励率先脱贫致富,率先做出科技贡献。
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正确的科技政策。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 长期的官僚制度是科学技术赖以发展繁荣的民主制度的死敌, 统治阶级要求科学技术服从自己的利益,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大量的与手工业生产发展有关的与其切身无关的科学技术就得不到重视, 甚至被遏制。
历代封建王朝都以农业为“本”, 工商为“末”, 严重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导致中国工商业的落后和科学技术禀赋的先天不足。
明清时期,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封建王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更是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因正当西方国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进步的时候, 中国除了落后的官僚制度和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之外, 还开始实行“闭关锁国”。
尤其进入清朝后, 清王朝骄傲自大, 闭目塞听, 一直做着“天朝上日”的迷梦。
这使中国成了井底之蛙, 与世隔绝开来, 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正是由于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 使得中国即既有任何迅速提高生产的欲望, 也没有进行科学技术革命的要求, 要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最根本、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 是生产的需要给科学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课题, 才会使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和重大突破。
但中国的近代科技既没有自身发展的欲望, 又没有推动力, 也没外力刺激,
所以它落后于时代的列车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经济方面,落后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科技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这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这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经济形态只满足于一时的风调雨顺, 自给自足, 安
于现状,绝少有改变传统的开拓精神的创造精神。
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迫切需要。
15 世纪后中国之所以未能产生近代科技, 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缺乏对科技的社会需要。
所以, 当英国特使觐见乾隆皇帝, 要求通商时, 乾隆帝的答复竟然是“: 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连林则徐在禁烟之初也认为“: 我中原数万里版舆, 百产丰盈, 并不借资夷货。
恐尔各国生计, 从此休矣。
”这种心态充分反映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形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实际。
在一个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上, 严格实行封建专制的国度, 我们怎能指望它产生近代科技的社会需求呢?
三、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
( 一) 儒家重“道”轻“器”思想和“中庸”文化束缚了人们的创新。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儒家重“道”轻“器” , 重人文轻理工, 慎修身斥技艺, 提倡“君子不器”。
儒家所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是
“内圣外王” ; 在儒生们的心目中, “穷天理, 明人伦,讲圣言, 通世故”乃是做学问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因此, 儒家学者一般说来大都是思想者而少实行家, 这种思想观念确实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所以杨振宁先生认为: “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三个世纪抗拒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
”而且中国传统科学体系重视实效 ,轻视理论 ,重性质判断 ,缺乏量化分析。
如中医重视辩症施治 ,不重视生理解剖 ,导致中医严重不准确和模糊性。
如数学重视丈量 ,不重视演绎推理 ,与西方重视概念结局和理论抽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与近代科学技术有较大差距。
中国传统科学重视经验知识 ,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 ,重视性质判断 ,不重视量化分析。
中国传统科学本身明显缺乏理论概括、实验手段和教学工具 ,如火器(枪、炮)的发展不仅要有冶金工业作后盾 ,其性能要与动力学结合 ,并要使用“数学语言” ,在传统科学里这些都很脆弱。
在创新和守旧的抉择中。
中国古代应用科技比较发达, 但思辨与逻辑落后。
传统思维方式注重主观性, 忽视思维的理论性、精确性、抽象性; 注重笼统直观的领悟, 忽视通过科学实验、理性分析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重算术,轻几何。
例如《九章算术》中记载, 我国很早就有“勾三股四弦五”的认识, 但此后并未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因此不能像西方一样由直角三角形发现无理数。
中国人用经验归纳法多, 逻辑演绎法少; 整体论多,还原论少。
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从实地考察大量中草药后归纳提炼出来的伟大科学著作, 但中国人却没有建立起像欧几里德几何学和牛顿力学那样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
经受了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中国人, 从言语、行动、学术观点方面都小心翼翼谦虚谨慎, 不肯轻易跨越雷池一步。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 不善于追根结底的研究, 尊师敬长, 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推崇倍至, 后辈学者就算是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有异议, 也大多数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 不愿意指出其不妥之处。
然而, 在西方却不一样, 西方科学的发展往往都有一个较好的文化氛围, 如文艺复兴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增加了理性和科学的意识, 也就大大增强了这种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氛围, 几次科技革命则更是科技史上的辉煌。
四、封建教育制度的影响
开始是私塾教育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不求甚解。
后来盛行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单一狭窄 ,尤重于儒家理论 ,很少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 ,也就不可能保证自然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延续。
到了明清。
实行八股取士 ,答题死板 ,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妨碍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问由此而衰 ,心术由此而坏”。
科举制度诱导知识分子开始做官 ,鄙视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根本不能与西方倡导科学、实践、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相抗衡 ,使本应能促进科技发展的科举制度未能发挥出推动作用。
封建社会, 受官僚政治“学而优则仕”的影响, 我国大量的知识分子不是潜心于科学研究, 而是热衷于‘学而优则仕’的官僚仕道。
统治者出于巩固江山、维护统治的功利性目的, 其注意力主要放在‘文武之道’上, 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将社会上的“优秀人才”笼络在自己身边, 这就造成科技人才难以成长。
这种腐朽性、落后性在封建社会末期即世界进入近代后, 不仅没有得到消除或减
弱, 反而进一步加强。
而西方教育在近代则大力提倡科学、实验、技术三者之间的相互联合与循环。
与这种日益进步的教育制度相比, 中国曾在世界上占有优势的传统科学不得不在近代被西方自然科学全面超越。
中国历史上从有科举考试至清末,几千年里从来就没有哪个朝代把理科工程学纳入科考范围。
唐朝的武则天虽然开辟了殿试增加了武举,却也末能增加理科工程学。
在几千的历史长河中,工程`医学及一切理科学科都处在在野的位置。
就拿铁匠木匠来说,他们只能靠口授传递着技术,这就大大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不难想像,战国时期的四轮马车,是因为不能转向而消失的,到清末欧洲汽车进来了,中国人又才知道了四轮车还是可以转向的。
可见,中国的理科科学发展是何等的缓慢。
无论是从事机械技术的铁匠`土木工程的木匠`搞化学的方士还是游走街头的郎中,他们虽然有一些原始的技术纪录,却始终发展不到理论的高度,更不能出现唐诗那样的辉煌。
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更是很难彼此互补,这就又大大限制了技术发展。
在旧时代,技术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保守就成了很必然的事情,更无文人们那样的诗词歌赋的交流了。
另外,很大程度上朝廷和官僚们的排挤成了技术发展更为的主要障碍,中国历来的等级观念就划分得很分明,鲁班华佗之流是劳力者,属于下九流之流,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几千年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的二维思考方式,也就是平面思维方式,而非常有限的三维思考方式却掌握在极少数的手艺人身上,如木匠。
而这个很有限的思考方式且无外传的习惯,更无理论的支持,官方也不会重视,只要能给他们修上个漂亮舒适的府邸就足够了。
读书人也是不去学习这些的,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科考,而这个科考根本就不会考这个方面。
学会了也只能最多是个木匠或铁匠,又凭什么去中个状元当个官呢?技术性的东西自然就不是读书人的事情了。
所以,几千年也没发明出四轮马车的转向系也就是在情在理的了。
中国发明了的纸,也发明了中国的剪纸艺术,从剪纸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二维思考。
到底剪纸艺术流传了多少年,我没去考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自剪纸艺术发明至今,都没有能够上升到立体的剪纸艺术。
虽然我们可以保留古老的艺术,但是更应该发展它,不然我们就只有永远停留在古人的水平上了。
二维思考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它而养成三维思考的习惯是短时间不能够达到的,难怪有人说中国人缺乏机械幻想能力,也是不无道理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尤其在中小学的教育中三维思考方式的教育那真正还是个空白,这也就造成了中国的大学生为什么就没有美国的大学生那样的创造能力的结果的关键所在,这就是中国的教育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另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