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八课九课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八课九课课堂笔记
《那个星期天》是第三单元第二篇,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

《那个星期天》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一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课文主题归纳:
本文记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却未
能如愿的经历,记录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我”细腻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第二部分(2~6):描写“我”从满怀希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待,却终于彻底绝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叙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我会写:
媚:妩媚明媚献媚千娇百媚砖:砖瓦砖头砖坯地砖瓷砖蚁:雌蚁工蚁蚂蚁雄蚁
叨:叨叨叨唠念叨
绊:绊倒绊脚石绊马索绊手绊脚谅:谅解体谅原谅
耽:耽误耽搁虎视眈眈
揉:揉搓揉动揉面揉一揉
绽:破绽绽放绽开皮开肉绽搓:搓板搓洗搓衣服搓手顿脚惶:惊惶惶恐惶惑人心惶惶吻:亲吻吻别吻合唇吻
偎:偎傍依偎偎贴偎守
逝:消逝病逝去逝流逝
多音字:
应:yìng反应yīng应该
吓:xià惊吓hè恐吓
提:tí提醒dī提防
绿:lǜ绿色lù绿林好汉
近义词:
盼望——渴望答应——答允
想象——幻想耽搁——耽误
急遽——急速惊惶——惊慌
消逝——消失荒凉——冷清
反义词:
答应——拒绝明媚——昏暗
简单——复杂缥缈——清晰
漫长——短暂急遽——缓慢
课内词语:
明媚拨弄草丛画报翻箱倒柜念叨
停顿晃动耽搁沉郁漫长休止
时光惊惶亲吻依侵挽回荒凉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第二部分(2~6):描写“我”从满怀希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待,却终于彻底绝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叙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盼着母亲兑现在星期天带他出去玩的承诺,表现了小男孩由开始时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无奈以及对孩子的爱。

问题归纳:
1、“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变化?
兴奋期待、愉快、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绝望……
2、“我”是怎样等母亲买菜回来的?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母亲出去买菜,剩“我”一人在家苦苦等待,只好跳房子、拨弄蚁穴、看画报来打发时间。

反映了“我”孤独、寂寞、无奈的心理。

3、母亲为什么没有兑现承诺?
母亲洗衣买菜,翻箱倒柜地忙,没有一刻休息的时间,尽管一次次答应带“我”出去,却一次次耽搁了。

4、你如何评价“我”的母亲?
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

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课外拓展:
描写母爱的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2、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4、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5、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6、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描写母爱的诗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每课一题:
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从等待开始时的万分期待、心怀欢喜,到继续等待时的耐心、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时的焦急万分,直到最后等待结束、期盼落空的过程。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情感抒发都真切、自然。

不同点:《匆匆》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诗意的语言将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既表达了朱自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又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那个星期天》从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所描写的行为举止均充满浓浓的孩童气息。

这稚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作者看似随意而絮叨的语言表达出来后,更能够让人深受感染。

相关资料史铁生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政治人物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
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类文阅读插队的故事(第一节)一
去年我竟作梦似的回了趟陕北。

想回一趟陕北,回我当年插队的地方去看看,想了快十年了。

我的精神没什么毛病,一直都明白那不过是梦想。

我插队的那地方离北京几千里路,坐了火车再坐火车,倒了汽车再倒汽车,然后还有几十里山路连汽车也不通。

我这人唯一的优点是精神正常,对这两条残腿表示了深恶痛绝;就又回到现实中来。

何况这两条腿给我的遗憾又并非唯此为大。

前年我写了一篇关于插队的小说,不少人说还象那么回事。

我就跟几个也写小说的朋友说起了我的梦想。

大家说我的梦想从来就不少,不过这一回倒未必是,如果作家协会肯帮忙,他们哥儿几个愿意把我
背着扛着走一回陕北。

我在交友方面永远能得金牌,可惜没这项比赛。

作家协会的同志说我怎么不早说,我说我要是知道行我早就说了,大伙都说“咳——!”
连着几夜失眠。

我一头一头地想着我喂过的那群牛的模样,不知道它们当中是不是还有活着的。

耕牛的寿命一般只有十几年。

我又逐个地想一遍村里的老乡,肯定有些已经老得认不出了,有些长大了变了模样,我走后出生的娃娃当然更不会认得。

就又想我们当年住过的那几眼旧石窑,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又去想那些山梁、山峁、山沟的名字,有些已经记不清了。

我拦过两年牛,为了知道哪儿有好草,那些山梁、山茆、山沟我全走遍……
很快定了行期。

我每晚吃一片安定,养精蓄锐。

我又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当年在晋中插队,现在是北京某剧团的编剧,三十二岁成家,带着老婆到他当年插队的地方去旅行结婚,据说火车一过娘子关这小子就再没说过话,离他呆过的村子越近他的脸色越青。

进了村子碰见第一个人,一瞧认得,这小子胡子拉茬的二话没说先咧开大嘴哭了。

我想很多插过队的人都能理解,不过为什么哭大约没人能说清。

不过我想我最好别那样。

不过我们这帮搞文艺的是他妈好像精神都有点毛病。

不过我不这么看。

一行七人,除我之外都没到过陕北,其中五个都兴致很高,不知从哪儿学来几句陕北民歌,哼哼唧唧地唱。

我说,你们唱的这些都是被篡改过的,丢了很多人情味。

只一人例外,说要不是为了我,他干嘛要去陕北?“我不如用这半个月假回一趟太行山。

”他在太行山当
过几年兵。

一路上他总说起他的太行山,说他的太行山比我的黄土高原要壮观得多,美得多。

我说也许正相反。

他说:“民歌也不比你们那儿的差,”他说,于是扯了脖子唱:“干妹子好来果然是好,”我便跟他一块唱:“走起路来好像水上漂……”“扯淡!这明明是陕北民歌。

”“扯淡!”他也说,“当然是太行山的。


过了一会有人提醒我们:太行山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陕北也不过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他说,似乎找到了一点平衡。

十几年前我离开那儿的时候,老乡就说,这一定不晓今生再得见不得见。

我那时只是腰腿疼,走路有些吃力,回北京来看病,没想到会这么厉害。

老乡们也没料到我的腿会残废,但却已料到我不会再回去。

那是春天,那年春天雨水又少,漫山遍野刮着黄风。

太阳浑蒙蒙的,从东山上升起来。

山里受苦去的人们扛着老镢,扛着锄,扛着弯曲的木犁,站在村头高高的土崖上远远地望着我。

我能猜出他们在说什么:“咋,回北京去呀。

”“咋,不要在这搭儿受熬煎了。

”“这些迟早都要走哇。

”老乡们把知识青年统称为“这些”或“那些”。

仲伟帮我把行李搬上驴车,绑好。

他和随随送我到县城。

娃娃们追过河,迫着我们的驴车跑,终于追不上了,就都站下来定定地望着我们走远。

驴车沿着清平河走,清平河只剩了几尺宽的细流。

随随赶着车,总担心到县里住宿要花很多钱,想当天返回来。

仲伟说:“来回一百六、七十里,把驴打死你也赶不回来。

放心,房钱饭钱一分不用你出。


随随这才松了口气,又对我说:“这一走怕再不得回。

”随随比我大几岁,念过三年书。

“得回哩?怕记也记不起。

”他在鞋底上磕磕烟锅儿,蓝布鞋帮上用白线密密地纳了云彩似的图案。

我光是说:“怎么会忘呢?不会。

”村头那面高高的土崖上,好像还有人站在那儿朝我们望……
十几年了,想回去看看,看看那块地方,看看那儿的人,不为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