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12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2次形成性测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日期:2019.12.10)
第一部分(28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28分)
1.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散文类型多样:朱自清的散文凭借真实与诚挚.( ▲ )打动读者,茅盾笔下的白杨树以倔.( ▲ )强挺立的雄姿令人赞美,罗素的对人类苦难的不可è( ▲ )制的同情让人获得启迪,汪曾祺笔下的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的鲜yú( ▲ )使人动情。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2.默写。

(11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2)▲,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3)▲,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4)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5)▲,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6)香雾云鬟湿,▲。

杜甫《月夜》
(7)▲,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8)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9)▲,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10)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表现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达到悠然忘我的境界的诗句是:▲,▲。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他用口技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真是惟妙惟肖
....,让人叹服。

B.这苑中不论建筑还是景致的设计,都构思精致,巧妙绝伦
....的。

C.张老师教学水平很高,对学生总能因地制宜
....地发挥他们的长处。

D.他的作品虽称不上完美,但也自出心裁
....,别有一番风味。

4.下面有两处病句,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4分)
①为贯彻落实全民阅读行动,学校开展了一次“我与经典”读书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②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修养,而且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大家热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第▲句,修改意见:▲
第▲句,修改意见:▲
5.综合探究。

(6分)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
群被称为“低头族”的人,尽管他们来去匆匆,但总会作“低头看屏幕”状。

如今,“低头”早已不是一种现象,已是一种潮流。

认真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以下是目前流行的一些网络用语,试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语言文字规范化两方面简要分析这种语言现象,表达你的看法。

①肿么了;②神马都是浮云,神马都木有;③偶好无聊啊;④拍砖或拍板儿砖(论坛上的争论,多半指批评意见);⑤灌水(随意写,内容空洞无物,过长而言之无物),造砖(指认真精心地写);⑥见光死(比喻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等等。

网络语言特点:▲(2分)(2)认真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今在地铁、公交车等场所,许多人都会作“低头看屏幕”状。

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他们的视线与智能手机等数字终端相互交感直至难分难解。

每个人都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

材料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有丰富的应用程序,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彩。

智能手机具有很多功能,不但可以聊QQ、发微信、欣赏影视剧,还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信息。

要自驾游,打开导航功能可以轻松的查询线路;要学外语,可以下载相关的学习软件帮你翻译、帮你发音,还能智能的记住你的错题。

材料三:长时间接触手机、电视及电脑,脑部过度受刺激,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视力会不断下降,甚至降低自身免疫力。

同时由于手机社交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渐渐远离了人与人交流的温暖。

许多年轻人不知如何更得体地与人面对面交流,尤其是在家人面前。

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张先生家人聚餐时,孙子孙女只顾玩手机而冷落了家里的老人,气得老人愤而摔盘离席。

①读材料一,为“低头族”下一个定义。

(2分)
▲▲
②读材料二、三,说说你得到哪些信息?(2分)
▲▲
第二部分(62分)
二、诗歌鉴赏(6分)
6.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两小题。

(6分)
宿牛群头①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3分)
▲▲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3分)
▲▲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7--12题。

(20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
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人恒过. ( ▲ ) ②法家拂.
士( ▲ ) ③引刀裂.其织( ▲ ) ④以此诫.
之 ( ▲ )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2)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 ▲
9.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
孟 子 少 时 诵 其 母 方 织。

10.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
的一组是(3分) ( ) A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后作 B .然.后知/辍然.
中止 C. 自是.之后/是.焉得为大丈夫 D .呼而问之./畎亩之.
中 11. 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 ▲
12.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
识。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分)
▲ ▲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

(13分) ①时代呼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新型人才。

②当前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
们要求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当是最具创意和活力的。

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而又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他们充
满探索欲、求知欲、进取欲,具有永不停息的求新求变的勇气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意
志和毅力。

回溯科学史,没有对托勒密宇宙体系的背叛,哪来伟大的哥白尼变革?没有对
亚里士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哪来伽利略在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
超越,又怎么会有爱国斯坦的相对论?
③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及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适应性需求日益增强,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也应当是多功能的。

他们不仅一专一能,而且多专多能,具有多才多艺的特点。

仅以当前迅猛兴起的信息网络而言,它就熔铸了计算机、微电子、光电传输、卫星技术、自动化、半导体、多媒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尤其是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的人才。

④经济全球化时代,既充满激烈竞争,又亟待协调与合作,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还应当是善于协作的。

他们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团队拼搏的精神,他们善于在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思想与实践、精神与效益、个人与社会等等关系之间,不断地进行协调,化解矛盾,防止内耗,同心协力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

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机遇,竭尽潜力,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13. 根据全文内容,在第①段的横线处补入准确的文字,使第①段成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时代呼唤_ ▲▲的创新型人才。

(4分) 14.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它的位置应当在第▲段的末尾。

(填序号)(3分)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就提出“四合一”人才计划,要求培养有“科技内涵、艺术气质、经贸才干、外语本领”的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类社会活动全球化的需要。

15.这篇文章是总分式结构,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论证的方法。

(2分) 16. 第④段是怎样进行论证的?(2分)
▲▲
17. 汉语中许多成语都表达了创新的意思,如“革故鼎新”“别具匠心”等,请你再写出两个表达创新意思的成语。

(2分)
▲▲
五、阅读汪曾祺的《岁朝清供》,完成18—21题。

(12分)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

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

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

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

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

“橼”谐音圆,取其吉利。

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我家旧园有腊梅四株,主干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

这几棵腊梅磬口檀心,本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者为“冰心”,而给檀心的起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

我觉得狗心腊梅也很好看。

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腊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

这枝腊梅高可三尺,很壮观。

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

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腊梅增色而已。

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

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

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紫。

我驻足看了半天,
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

大概黟县土壤气候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看见一个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天竹。

我去时不是结果的时候,不能断定果子是什么颜色的,但看梗干枝叶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

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密。

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

或云此别是一种,湖南人谓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养水仙得会“刻”,否则叶子长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瘪。

但是画水仙都还是画完整的球茎,极少画刻过的,即福建画家郑乃珖就不画刻过的水仙。

刻过的水仙花美,而形态不入画。

北京人家春节供腊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

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风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

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

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

这也算代替了水仙了吧。

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广州春节有花市,四时鲜花皆有。

曾见刘旦宅画“广州春节花市所见”,画的是一个少妇的背影,背兜里背着一个娃娃,少妇著白上衣,银灰色长裤,身材很苗条。

穿浅黄色拖鞋。

轻轻两笔,勾出小巧的脚跟。

很美。

这幅画最动人之处,正在脚跟两笔。

这样鲜艳的繁花,很难说是“清供”了。

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这才是“岁朝清供”!
18. “很难说是‘清供’了”的“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
19.简析“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4分)
▲▲
20. 赏析第4段中“简直是岂有此理!”一句的表达效果。

(3分)
▲▲
21. 从“岁朝”之“供”入手,探究本文所表现出的民族风俗与人文精神。

(3分)
▲▲
六、名著阅读(11分)
22.填空题。

(6分)
《昆虫记》是(国家)昆虫学家写的科普巨著。

在本书中,我们读到了在地下“潜伏”四年的;拥有高超建筑才能和出色歌唱才华的;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做巢穴盖子的。

《昆虫记》无愧于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

23.阅读语段,完成以下各题。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用它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不大一会儿,它有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

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阔。

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蟋蟀出来吃草,它不吃洞口地方的那丛草的原因是:(1分)(2)读了这部分,你认为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2分)
(3)《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结合选文说说蟋蟀给你较大触动的有哪些方面?(2分)
第三部分(60分)
七、作文(60分,含书写5分)
24. 请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合适的材料
................,以“你是我的一本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和真切体验;(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提示与要求】
(1)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2)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2次形成性测试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zhìjué遏腴
2. (1)甲光向日金鳞开(2)报君黄金台上意
(3)烽火连三月(4)星河欲转千帆舞(5)折戟沉沙铁未销(6)清辉玉臂寒
(7)庭下如积水空明(8)沉鳞竞跃
(9)问渠那得清如许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C.
4. ①在“行动”后添上“计划”(或“方案”)。

②将“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调换位置
5.(1)①完全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规范标准的约束,
②这些词语往往运用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段,比如
仿词、比喻、谐音、拟人等,
③给人以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
④具有“随意性、情绪化、碎片化”的语言形态。

(2)①低头族,是指在地铁、公交车等场所,低头看屏幕,视线与智能手机等数字终端相互交感,以填满零碎时间的人。

②1)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彩。

2)长时间“低头”会给身体带来危害。

3)长时间“低头”会影响与人的交流。

6(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 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结合诗句回答即可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

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教导,因为长辈总是为我们好。

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

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7过:犯错误;拂:同“弼”辅佐;裂:割断;诫:告诫,劝勉
8.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10.C
11.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12. 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结合实际生活。

13、最具有创意和活力的、多功能的、善于协作(4分,三个特性,第一个占2分,后面各占1分)。

14、C (3分) 15、举例(或:事实;列举事实)。

(2分)
16、先提出本段论点,然后进行道理论证。

(2分)
17、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独出心裁、自出心裁)、独树一帜(别树一帜)、别开生面、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等等。

(2分)(写对两个即可得满分)
18、简约,淡雅。

19、(从结构上看)收束了上文关于家乡腊梅的描述,引起下文对其他地方岁朝供物的描述;(从内容上看)强调了“我”家腊梅的独特,表达了“我”对家乡春节习俗的深切感受。

20、正话反说,说明此株果多色红的天竹非常罕见,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喜爱之情。

21、(1)重视春节,不论贫富,不分地域,都有迎接新年的习俗,表达迎春祈福的美好心愿。

(2)有以供物迎接岁朝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岁
朝的虔诚。

(3)有鲜秾的供品,也有淡雅的清供,无论雅俗,都有以画为供的习俗。

(4)“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画中多天竹、腊梅花、水仙,表现了中国文人的雅趣;“清供”也表现出民俗的简朴。

(以上答出两点即可。


22、法国,法布尔,蝉,蟋蟀,切叶蜂,“昆虫的史诗”。

23、(1)那丛草可以遮蔽洞的出口。

(2)答: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3)答:(1)聪明,如:把住宅建在隐秘的地方。

(2)勤劳,如:钻在下面一呆就是两个小时。

(3)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它的洞随天气的变冷和身体的长大而加大加深。

(4)善于管理家务,如:改良和装饰的工作,总是经常地不停歇地在做着。

24. 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