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肩部问题---肩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肩痛问题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肩痛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0e2df52dd88d0d233d46ad5.png)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肩痛问题摘要】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在5%~84%。
通常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出现疼痛,严重时可有静息时自发痛。
患者非常痛苦,严重干扰康复训练,不仅延长了偏瘫侧肢体康复治疗时间,而且阻碍了整体康复进程,影响了生活质量。
肩痛的致因尚不清楚,但许多因素可能与肩痛有关,如肩周炎、盂肱关节排列不整齐或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或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肩肱节律丧失、肩关节粘连活动范围受限、旋肌袖撕裂、滑膜炎、肩部肌肉痉挛、抑郁及忽略症[1]等。
且常常是以上多种因素互为因果,互相叠加的结果。
我科于2009年1~12月收治此类病人36例,采用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肩痛;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168-0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 ~ 12月在我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出现肩痛者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6~68岁,入院时距偏瘫发病10天~18月,平均2.78±1.21个月,肩痛发生时间平均2.15±0.98个月。
其中左肩痛22例,右肩痛14例,兼有肩关节半脱位10例。
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证实,康复治疗前意识清楚且病情稳定,无感知觉障碍。
1.2方法1.2.1正确的肢体摆放可预防肩关节的损伤和疼痛,有利于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
具体做法包括仰卧位肩胛骨下垫软枕,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直;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健侧卧位时患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坐位时患侧上肢前方放一平桌,将患肢托起,坐轮椅时患侧上肢下垫一软枕,避免牵拉上肢;立位时使用Bobath肩托等等。
1.2.2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半脱位者按肩关节肩胛骨的正确位置及肱骨头在肩关节腔内位置进行纠正,恢复肩部固定机制,并行肩关节无痛范围内的主、被动运动,逐步加强各种手法刺激(拍打、刷擦等),诱发相关肌群活动[2]。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98e1df964bcf84b8d57b99.png)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手指挛缩,手功能丧失。
至今SHS无特异性疗法,而目前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中医药治疗进展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12% ~74.1%[1]。
根据临床表现,SHS可分3期:Ⅰ期表现为手部肿胀,色泽改变,肩、手部有疼痛性运动障碍;Ⅱ期表现为肩、手部疼痛性运动障碍减轻,肿胀和色泽改变部分减轻或完全消失,开始出现肌肉萎缩;Ⅲ期表现为手和肩部呈营养不良性改变,肌肉萎缩明显,关节活动受限,挛缩[2]。
SHS如不及时治疗,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手指挛缩,X线上有广泛的骨腐蚀,手功能丧失[3]。
至今 SHS 无特异性疗法,而目前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现将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针灸治疗1.1针刺治疗结合艾慈灸治疗吴雪梅[4]等采用针刺结合艾慈灸治疗SHS,针灸组用针刺加艾慈灸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方法:⑴针刺治疗取穴:肩髎、肩髃、肩贞、臂臑、臑会、曲池、合谷、条口(均取患侧),每日1次,留针30min,10次为l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
于每个疗程结束进行 VAS 积分评定。
3个疗程结束总结疗效。
⑵艾慈灸治疗取穴:肩髎、肩髃、肩贞。
操作:在每次针刺治疗结束,选取上述穴位,艾慈灸(舒适型)进行穴位贴敷,约10h取下。
l0次为l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3个疗程结束总结疗效。
疗程均为30天。
肩部的疼痛
![肩部的疼痛](https://img.taocdn.com/s3/m/9230d921b4daa58da0114a24.png)
②易造成迟缓和挛缩的肌肉:前锯肌・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三 头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等。肩胛骨不安定。 ③再有胸小肌也容易引起挛缩。
运动时疼痛的对应(续) 2)肌紧张(muscle tone)的均等化和肌的粘弹性恢复(续)
⑤若肩胛骨和肱骨的活动规律恢复的同时导 Nhomakorabeamobilizing 。 利用KP进行操作的部分肌肉同时可使用モービライズ。 使用筋筋膜リリース也比较好。 从胸背部肌群开始在肋骨的前方旋转和上提的运动之 间施加モービライズ来进行修正。
对胸背部肌肉的反复牵拉(stretch weakness)可促进肌肉 的收缩。 在胸廓部恢复机能性的对称性的姿势控制。 肩胛带的安定性与运动性
运动时疼痛的对应
1) 在初期迟缓状态进行移乘时为了防止细微性损伤(micro-trauma)在 瘫患侧要慎重使用上臂的KP,使用CKP比较好。 2) 肌紧张(muscle tone)的均等化与肌肉粘弹性的恢复
①易引起痉挛和挛缩的肌肉:胸大肌的锁骨枝・肱二头肌・喙肱肌・菱 形肌・背阔肌等。这些肌肉与迟缓肌夹杂在一起。易使肩胛骨与肱 骨活动规律发生障碍
3)偏瘫患者肩95关节造影中与亚脱臼相比,各关节包
粘连性变化多。整体肩关节粘连 阳性率也要比亚脱臼 多。肩关节受侵害( impingement )的现象比较少见
白野明:片麻痺肩の関節造影所見. 総合リハ、14 : 203-207、1986.
粘连 (adhesion) 4)在50例肩关节造影中肩关节部有粘连性变化的占80%, 其中14%的人可见肌腱断裂
小野幸子・他:片麻痺患者の肩痛. リハ医学、31 : 928-929、1994.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最新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最新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9f242ea0912a2161579296f.png)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最新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18-06-21T10:56:10.38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5期作者:李西忠1 史丽英1 刘颖2 吕福全[ 吕福全男(1961-[导读]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中风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1.天津市南开医院针灸理疗科天津 300100 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的最新治疗进展。
方法:在CNKI中以肩手综合征为篇名进行检索文献共计476篇,选取2009-2010年的最新的中医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文献进行综述。
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该病具有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的优势,且副作用小,疗效肯定,易于患者接受。
以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为主的综合疗法成为当前研究脑卒中的治疗热点并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中医药康复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中风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可达12.5%~70%,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且多在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主要表现为初期手的浮肿,皮温升高,肩手痛,手指关节活动受限,如不及时处理和控制,可引起手部肌肉萎缩甚至畸形[2],已成为脑卒中后仅次于跌倒、精神错乱的第三大并发症[3]。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预防肩-手综合征、改善其临床症状和运动功能的作用,综述如下:1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倪欢欢等[4]观察了浮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
治疗组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浮刺治疗,寻找患者肩部的压痛点,在距痛点10 cm位置浮刺一针,对照组给予美洛昔康药物治疗。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149da1e1ba0d4a7302763a8c.png)
肩手综合征的病因
三、长期患侧肢体输液时液体渗漏至
皮下组织,引起水肿;
四、患侧“忽略症”,致意外损伤导致水
肿。
康复护理干预
康复护理组在康复治疗的同时注重康复护 理包括良肢位的摆放、理疗、按摩、患肢 护理、皮肤护理、心理疏导等。
一、患侧屈肌痉挛模式,肘、腕关节被迫 处于屈曲位,由于手上的大部分静脉及淋
的运动,以利于患肢的静脉回流。
主动运动
让患者上肢保持上举,并结合有主动功
能的肌冲治疗
低频电治疗
心理干预
由于上肢功能对日常牛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对 肩手综合征患者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在与患者 的交流中,根据不同患者心理,进行个性化的护 理,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以赢得患者信任;其 次,应积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原理、预后情况,尽可能讲清各种正确肢体摆放 的原理及重要性,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主动训练 的作用等知识;使患者明白,只要积极配合护理 和训练,绝大多数可恢复。
3.为避免病人翻回平躺,可于背后垫一毛巾 卷或垫三角垫。
正确轮椅摆位:
股摆 可 双 着正 户 脚 力, 握 平 相头 于 放 同看 大 于 。前 腿 踏 方中板 ,间上 两,, 边身双 屁体手
侧 观 面 : 注 意 身 体 坐 直
二、对患侧各关节的过度牵拉,如肩、肘、 腕关节不适当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等,致使 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损伤,引起无菌性炎 症,出现水肿和疼痛; 护理:告知患者家属及陪护切勿过度牵拉 患侧关节。如出现水肿或疼痛时及时用冷 敷法处理。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Ⅰ期:
☆ 肩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痛,出现发红、皮温升高等血管 运动性反应。
脑卒中患者的肩部问题
![脑卒中患者的肩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d529d926fff705cc170afa.png)
2.4物理因子和药物等治疗[2,6]局部物理因子(如低中频电疗、超声治疗)的应用,某些镇痛和抗痉挛药物使用,局部注射类固醇制剂或交感神经阻滞,以及必要时手术松解肩内旋肌等治疗措施有益于缓解肩痛。按摩疗法、静息位夹板、压力手套,以及手指和腕关节适度的被动活动有助于改善手和腕关节的肿痛,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畸形。
2肩痛的预防与治疗
积极预防和早期诊治偏瘫肩痛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主动运动和功能活动能力的改善,对其整个康复进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1正确的肢位摆放[5,12]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患侧上肢主动运动尚未出现,或主动运动控制能力差时,正确的患肢摆放对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回缩和腕与手的肿胀,防止肩痛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患者在坐位时,患侧肘部、腕部和手应有良好的支撑,避免患侧上肢向下拖垂,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曲。在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需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同时,患侧上肢也应垫枕,并呈伸展位,掌心向上。在健侧卧时,患侧上肢伸直有支撑,并有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在患侧卧时,患侧伸直和肩胛骨前伸,并有掌心向健侧。正确的肢位可以获得正确的本体刺激,从而调整患侧上肢肌肉张力的失衡,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
2.3患肢负重与肩托[5,9]患肢负重是指患者在坐位下,重心稍向患侧移,患侧肩关节外旋并稍外展伸肘,手掌支撑,手指伸直并拇指外展。这是一种增加本体刺激和抑制异常肌张力的有效方法,对防治肩关节脱位和肩痛有效。在软瘫期,肩托的应用对防治肩关节半脱位有积极的作用,但长期和不适当的使用,可增强异常肌张力,从而影响上肢的功能活动,因此,合理使用肩托有助于偏瘫上肢的康复。
痛的原因
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肩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系统,它可在5个不同部位产生功能效应:盂肱关节、肩峰下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骨与胸壁的连接[4]。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是保证上肢功能正常和身体协调运动的基础。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异常,包括软瘫期的肌张力低下和痉挛期的肌张力增高,其中痉挛期患侧上肢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表现为患侧肩胛骨后缩并下沉,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并前臂旋前或旋后,腕关节屈曲、尺偏,手指屈曲、内收[5]。由于肩关节缺乏正常的保护性和反射性随意肌肉活动,而易于受到伤害。
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讲课讲稿
![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讲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a81786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c.png)
肩关节功能(gōngnéng)解剖分类
第七页,共45页。
三、偏瘫(piāntān)肩痛的原因
(一)局部软组织病变因素 1、肩袖、肱二头肌腱病变 ——肩袖肌腱末端(mò duān)病和撕裂(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肌腱炎、 ——滑囊炎
急性期最常见的是: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冈上肌肌腱炎、 肩峰下-三角肌滑囊炎。
肩胛上神经(Tsur)。
第十六页,共45页。
三、偏瘫(piāntān)肩痛的原因
(三)神经性功能障碍 2、中枢神经系统因素 (1)Ⅰ型复合型区域性疼痛综合征(肩手综合征SHS) 发病机制为肩部周围(zhōuwéi)软组织损伤引起伤害性刺激,经感觉
神经传入中枢系统,使患肢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炎症反应,血管痉挛,导致水 肿和疼痛。
第三十一页,共45页。
第三十二页,共45页。
五、偏瘫(piāntān)肩痛的治疗策略
一般肉毒毒素注射后第二天即可开始肩胛骨牵伸及主动控 制训练。以右侧为例,肩胛骨牵伸具体步骤:
• 痉挛期:肩关节肌肉的牵伸和关节的松动训练。 • 注意事项:肩胛下肌和胸大肌痉挛使肩关节处于内收
内旋位,导致肱骨头向前脱位,使得肩关节在活动时 出现疼痛。在治疗时要进行胸大肌牵伸,并给予相关 责任肌群注射肉毒毒素改善肌痉挛。将肱骨头归位后, 才不致于在活动肩关节时出现疼痛。屈肌痉挛模式使 肩胛骨下沉,上肢(shàngzhī)内旋,加重肩痛,恶性 循环。
第二十八页,共45页。
第二十九页,共45页。
五、偏瘫(piāntān)肩痛的治疗策略
• 肉毒毒素A注射方法 • 超声引导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右侧卧位,肩胛下
肌采用外侧(腋后线)入路。常规消毒铺巾,彩超引导选择穿 刺点,探头频率4.5Hz,边观察超声影像结合穿刺针刻度控 制进针深度。刺入肩胛下肌后回抽无血,行4点注射A型肉 毒毒素。给药方案:肩胛下肌30u×4个点位,共120u;大 圆肌40u×2个点位,共80u。 • 优点:定位操作精确,避免误伤动脉 • 缺点:疼痛(téngtòng)比神经阻滞针明显;无法确定最 佳注射点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采用中医康复治疗的效果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采用中医康复治疗的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74b427a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a.png)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采用中医康复治疗的效果【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采用中医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7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收治时间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7例,行西药、温针灸治疗,实验组37例,联合中医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VAS评分、水肿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给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医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症状,强化康复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中医康复[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post-stroke shoulder hand syndrome. Methods 74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houlder hand syndrome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7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from November 2020 to November 2021. They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warm acupuncture, and 37 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VAS score, edema score and joint activit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shoulder 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symptoms and strengthen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which has popularization value.【 key words 】 stroke; shoulder hand syndrome; TCM rehabilitation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出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1】,该病患者的患侧手部、肩部和上肢会出现浮肿现象,其皮肤温度明显升高,自觉疼痛【2】。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理疗护理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理疗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04e43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a.png)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772020年 第28期解和引导民众心理,促进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卢黎歌,岳潇,李英豪.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博弈与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06):75-79.[2]赵玉枝,谢玉进.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9,3(5):44-48.[3]侯天佐.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境遇与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7):106-107.[4]唐金权.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35(003):16-19,46.[5]孙洲.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面临的挑战与进路[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020(002):148-152.患者在发生脑卒中问题之后,肩手综合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通常情况下,此类问题发生于患者脑卒中发病之后3个月之内,发病率约为30%,在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的情况之下,患者的疾病会进一步严重,除了肩关节畸形的问题之外,患者还会同时出现手关节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出现肢体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进而增加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负担。
一、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问题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肩手综合症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现阶段临床上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定论,很多学者都认为,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肩手综合征的问题与他们患肢部位发生损伤的关节结构有关,同时也与患者自身存在的肌肉痉挛以及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不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从患者的发病机制的角度来讲,大脑的传导束以及大脑的皮质在发生损伤之后,血管的运动神经会出现麻痹的情况,进而引发疼痛以及水肿的问题。
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手腕部位长期受到压迫,同时处于屈曲的状态之中,导致手关节长时间被过度牵拉,液体在进入到手背之后,肌肉泵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导致发生损伤,且这种损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导至上肢以及交感神经,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脑卒中后肩部问题----肩痛
![脑卒中后肩部问题----肩痛](https://img.taocdn.com/s3/m/22f033cb5fbfc77da269b12e.png)
(3)松动肩胛骨:
• 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生一手握住患者 患肢上臂,一手拇指与四指分开,拖住 患侧肩胛下缘,向上外及前活动肩胛骨 10~15次。
治疗(1)负重治疗
• 患肢负重是指患者在坐位时,重心稍向 患侧移,患侧肩关节外旋并稍外展伸肘, 手掌支撑,手指伸直并拇指外展。这是 一种增加本体刺激和抑制异常肌张力的 有效方法,对防治肩关节半脱位和肩痛 有效。
(1)正确的肢体摆放:
•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患侧上肢主动运动 尚未出现,或主动运动控制能力差时, 正确的患肢摆位对预防肩痛有重要的临 床意义。其肢体摆放同肩—手综合征。
(2)肩关节早期活动:
• 早期活动可以防止因制动引起的关节粘连性病变,但 不适当的活动可以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和肩痛。
• 在软瘫期,应以被动活动为主,并配合主动助力活动, 在仰卧位作肩关节前屈上举被动活动时,注意伸肘和 使肱骨处于外旋位,主动助力活动可在仰卧位和坐位 进行,主要是在健侧上肢的带动下完成的。
脑卒中后肩部问题----肩痛
定远县总医院
李刚
• 肩部问题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伴随问题, 是半身不遂中最容易见到的典型的运动、 感觉、营养不遂(营养障碍),
• 其主要表现为肩痛、肩—手综合征、肩 关节半脱位等。
• 肩部问题的存在使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 肌肉主动活动减少,妨碍患者独立的日 常生活活动,影响患者主动的康复训练, 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6)中药治疗:
• 疏筋活血汤加减(当归、川芎、白芍、 赤芍、防风、荆芥、青皮、牛膝、五加 皮、片姜黄、红花、川断、枳壳)。
7)电刺激治疗:
• 包括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肌肉内 电刺激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
(8)运动治疗
脑卒中后并发症和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课件
![脑卒中后并发症和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6cd1bc5727a5e9856a61a1.png)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临床表现
• 临床经过通常分为三期
1. (早期):患手骤然出现肿胀,颜色变化,很快出现明显的运动障碍 。关节活动度受限,主要为手被动旋后受限;腕背伸受限,当被动增 加背伸活动度及做手负重活动时,可出现疼痛;掌指关节屈曲受限, 看不见骨性隆凸;手指外展严重受阻;近端指间关节强直肿大,不能 完全伸直,若被动屈曲,则出现疼痛;远端指间关节伸直位不能或只 能微屈,若被动屈曲,则出现疼痛。
• a.患者坐位时,其上肢要抬高置于前面的桌子上。为了帮 助抬高和保持舒适,可在臂下垫一枕头。当患者坐轮椅在 医院内活动时,应在轮椅上放一桌板,或保证患者的手不 悬垂在一边。
• 利用轮椅桌板保持坐位良肢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M治S与疗功方能法残损
• (1)良肢位摆放
• b. 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肘关 节伸展,背伸腕关节及伸直手指;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 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下部软枕支撑,肘关节伸展, 置于枕头上,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卧 位时,患侧上肢伸直有支撑并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 ,各种体位摆放均避免腕屈曲。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M治S与疗功方能法残损
• 大量报道发现,规范的良肢位摆放能有效预防SHS,可减 少由于腕关节及指关节屈曲时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改善局 部的神经营养,改善和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脑卒中 患者瘫痪侧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 力。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课件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d8693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0.png)
02
肩手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手部肿胀和 关节僵硬等症状。
症状
肩部疼痛、手部水肿、皮肤颜色改变、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
肩手综合征的成因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受损
脑卒中导致支配上肢的神经功能受损 ,引起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长期卧床和制动
不良体位和姿势
治疗
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药 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和症状的对症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针 对颅内出血或大面积脑梗塞等紧急情况;康复治疗则是针对 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长期的治疗和训练。
康复
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治疗、作 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
A2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康复训练、中医治疗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医生会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Q
A3
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是肩手综合征治 疗的重要部分。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 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如关 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训练等。
A4
同时,患者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 ,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以及避 免过度使用患肢。在训练过程中,如 果出现疼痛或者不适,应立即停止训 练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脑卒 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 脑卒中两大类。
脑卒中的症状与影响
症状
脑卒中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头痛、恶 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言 语不清等。
影响
脑卒中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包 括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 力。
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aae0abf31b765ce04081480.png)
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摘要】目的对偏瘫患者并发肩痛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预防护理方法。
方法对收治的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肩痛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解剖因素、年龄因素、肌张力异常、粘连性关节囊炎、肩袖撕裂、肩关节半脱位及肩手综合征、患肢体位及处理不当、臂丛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等是引起肩痛的常见原因。
结果早期为患者进行体位疗法及被动运动,搬运和转移病人时注重保护上肢,护理活动中避免引起肩痛的不适当运动,对家属及陪护进行健康指导等措施,可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发生。
结论尽早给予康复干预,做好康复护理及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肩痛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偏瘫患者肩痛预防护理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84%[1]。
肩痛一旦发生,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不但增加病人痛苦,严重时不得不停止患侧肩关节甚至是整个上肢的康复训练,严重影响了康复的进程。
有研究[2]表明,皮神经电刺激、中药熏蒸、运动疗法对肩痛有一定疗效,但临床上普遍认为肩痛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笔者对偏瘫患者发生肩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从护理环节提出预防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肩痛的发生。
1 临床资料2007年10月至2011年3月因脑卒中致偏瘫住院并发肩痛的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42~82岁,其中>60岁62例。
脑梗死53例,脑出血23例,左侧偏瘫32例,右侧偏瘫44例。
发生于痉挛期56例,迟缓期18例。
合并症:高血压65例,2型糖尿病53例,冠心病46例,心律失常32例,心肌梗死15例。
并发症:肩关节半脱位60例,肩手综合征27例。
发病后7天内接受康复干预(包括体位疗法、运动和作业疗法)15例,电针治疗40例。
药物止痛26例,封闭治疗止痛11例。
住院时间最长105天,最短12天,平均住院35天。
2 脑卒中偏瘫并发肩痛的原因2.1 解剖因素肩部由盂肱关节、肩峰下滑囊、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和肩胛胸壁关节等5个关节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特点是活动度大,稳定性小。
2 脑卒中康复——康复结局、健康教育6
![2 脑卒中康复——康复结局、健康教育6](https://img.taocdn.com/s3/m/7f95ed6d7e21af45b307a8dd.png)
第五节 脑卒中的康复结局
言语障碍的康复结局 • 卒中后失语症在我国约占卒中病人总数的22%~ 32%。 • 言语功能障碍影响医患沟通,直接影响运动功能 的恢复和其它康复治疗,应高度重视、与PT同步 进行。 • 经适当康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在数周内, 恢复一定的口语表达功能。
第五节 脑卒中的康复结局
九、脑卒中的特殊临床病症处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表现: • 患侧下肢肿胀 • 局部温度升高 • 关节受限 • 重时发绀或肢体远端坏死 治疗: • 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抬高下肢、穿压力筒袜、 压力回流、功能电刺激、溶栓、介入或手术
九、脑卒中的特殊临床病症处理
(三)肺炎 • 吸入性肺炎 • 沉积性肺炎
九、脑卒中的特殊临床病症处理
(六)废用综合征 局部表现与治疗 • 废用性肌无力及肌萎缩 • 关节挛缩 • 废用性骨质疏松
九、脑卒中的特殊临床病症处理
(六)废用综合征 全身表现与治疗 • 位置性低血压 • 内分泌改变 • 神经、情绪、认知的改变 • 代谢及营养改变 • 皮肤改变 • 深静脉血栓
九、脑卒中的特殊临床病症处理
九、脑卒中的特殊临床病症处理
(五)痉挛与挛缩 • 肌痉挛(muscle spasticity)是由不同的中枢神 经系统疾病引起,以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反应和速 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同义语。 • 肌肉过度活跃而导致不自主的收缩反应,病理基 础是由于 UMN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增强, 结果导致骨骼肌张力升高,其特点是肌张力随牵 张速度的增加而升高。
第五节 脑卒中的康复结局
脑卒中的康复结局影响因素: • 病变的类型,大小,部位 • 神经学治疗和康复学治疗开展的时机、方法、持 续的时间 • 康复的愿望或主动性 • 其他 如年龄、全身状况(如心、肝、肺、肾疾 患、恶性高血压、癌症、严重感染等)、认知障 碍、心理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平衡障碍 感觉障碍、空间忽略症、视觉缺损、以及肩-手综 合征、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肩痛症、肩关 节脱位、异位骨化、下肢深静脉血栓
脑卒中后肩痛的预防及护理
![脑卒中后肩痛的预防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605d591102020740be1e9b8a.png)
安贝贝 LOGO
脑卒中后肩痛的预防及护理
1 2 3 4 5
病因及发病机制
预防 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和治疗
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
护理措施
中风后肩痛的发生率和影响
中风后肩痛的发生率
肩痛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估 计为48% -- 84% 最早两周就可以出现,经典的发病 在中风后2-3个月。
安贝贝 LOGO
将肱骨头从掖窝突然上 提,可诱发牵张反射 令患者患肢保持屈肩、 伸肘位,治疗者用手握住 患手向肩关节方向反复快 速推压 , 同时,让患者 保持肩不后退并前伸对抗 推压. 目的:提高三角肌,冈 上肌的活动性及肌张力
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五)
治疗者用手从近端到 远端快速擦蹭患者患 肢的冈下肌、肱三头 肌、三角肌
肩部问题的存在使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肉主动活 动减少,妨碍患者独立的日常生活活动,影响患者 主动的康复训练,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的预防和正确的治疗可以防治脑卒中后造成的 肩部问题,为促进其上肢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肩关节相关的解剖知识
盂肱关节 Glenohumeral 胸锁关节 Sternoclavicular 肩锁关节 Acromioclavicular 喙锁关节 Coracoclavicular 肩胛胸壁关节 capulothoracic
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
早预防:脑卒中发病开始 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卧位)
垫高度适宜的软枕于肩背部 肩部保持前屈
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坐位)
患肢放于床前(轮椅)桌上,保持患肢前伸位
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立位)
肩吊带的应用
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一)
偏瘫的肩部并发症(精)
![偏瘫的肩部并发症(精)](https://img.taocdn.com/s3/m/80a32b25c281e53a5902ff2e.png)
• 动脉供养为旋肱后动脉。
冈上肌
• 冈上肌起于冈上窝内侧 2/3骨面及其表面筋膜, 移行为扁平短腱,止于 大结节上部。
• 冈上肌主要为肩的外展 肌
– 在肩外展30°之内,将肱 骨头向内下方拉向肩盂, 起稳定肩关节的作用
• 协助三角肌完成肩外展 动作。
冈下肌和小圆肌
下方骨面; –外侧头—桡神经沟外
上方骨面.
• 止点:尺骨鹰嘴. • 作用:伸肘关节、助
肩关节伸及内收(长 头)
连接躯干和肱骨的肌
• 胸大肌 • 背阔肌
胸大肌
• 按肌起点可分为三部分
– 锁骨部起于锁骨上面前部 内侧2/3;
– 胸肋部起于胸骨及与其相 连的上六肋软骨前面;
– 腹部起于腹外斜肌腱膜。
• 冈下肌起于冈下窝及其 表面筋膜,止于冈上肌 止点下方的大结节。
• 小圆肌起于肩胛骨外缘 中1/3的背面,止于冈下 肌止点以下的大结节。
• 冈下肌、小圆肌是肩的 主要外旋肌,在肩活动 时可稳定肩关节。
肩胛下肌
• 起于肩胛骨几乎全部 肋面,经肩关节前方 止于小结节。
–该肌由上下肩胛下神 经支配;
–由肩胛下动脉分支营 养,
肩胛骨的运动包括上提、下拉、 内旋、外旋、前伸、后伸
• 充分了解肩关节周围解剖后,就能很清 晰的理解偏瘫后肩关节的并发症。
• 脑卒中后肩部常见的问题有3种:
–肩关节半脱位 –肩手综合征 –肩痛。
肩关节半脱位
• 在解剖学上肩肱关节的骨性结构基本上 属于球- 面型结构,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 较大的活动范围,
• 下部纤维可下拉肩胛骨; • 中部纤维或上下部纤维同时
收缩可将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 斜方肌下覆盖三块小肌肉:
防重于治,关注脑卒中后肩痛
![防重于治,关注脑卒中后肩痛](https://img.taocdn.com/s3/m/9e0ce75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6.png)
医诊通慢病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10%—22%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3月内会出现偏瘫侧的肩痛症状,且易引发患肩活动受限、患侧上肢肿胀,令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造成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
早期预防、早期关注是脑卒中后肩痛的防治重点。
预防重点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复杂,肩关节的半脱位、脑卒中后痉挛、肩手综合征等常见诱发因素需引起医者及家属的重视。
增肌力、抗重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引发肩痛。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肩关节周围肌群早期常呈弛缓、软弱、瘫痪状态,对肩关节无法形成支撑和保护。
坐位、站位时由于重力作用,对关节囊、喙肱韧带、三角肌等软组织持续、过度地牵拉,逐渐使肱骨头从肩关节盂中脱出。
患者主诉肩痛后,家属往往能触摸到其肩关节周围的空虚、脱落感,X线检查可看到肩关节的半脱位影像特征。
肩关节的半脱位使患者遭遇脑卒中后的“二次痛苦”,由于肩关节周围的疼痛较为剧烈,夜间尤甚,严重影响了睡眠和日常功能训练恢复,且易滋生不良情绪,早诊断、早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避免脑卒中软瘫期的肩关节半脱位,首先必须注意在坐位、站位情况下的肩关节保护,防止肩关节因重力作用的持续牵拉而脱出肩关节盂。
可予三角巾进行外固定,托住手肘部以防止肩关节因重力作用的持续牵拉而脱出肩关节盂,坐位时前方建议放置支撑桌,能够将患肢托起,避免下垂;仰卧位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肩处于前伸位;鼓励早期健侧卧位(侧卧、患侧在上),肩前伸、前屈,肘伸直,前臂旋后。
其次,家属可用毛巾包裹冰块擦拭肩关节外侧的三角肌、肩胛骨外侧的冈下肌以及肩胛冈上窝的冈上肌,运用快速摩擦、拍打、挤压肌腹及肌腱的方式刺激瘫痪肌,恢复肌肉收缩力。
最后,须鼓励患者多做肩关节周围活动,如耸肩、肩前屈、肩外展等动作,主动收缩瘫痪肌是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根本方法。
如患者瘫痪程度较重,可向专职康复医师、治疗师求助行器械、徒手技术辅助无痛肩关节全范围活动,加快偏瘫侧肌力恢复,降低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概率。
医学-康复资料-肩关节0
![医学-康复资料-肩关节0](https://img.taocdn.com/s3/m/8f7d2199a0116c175f0e48be.png)
肩关节半脱位(G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脑卒中的早期尤其是整个上肢处于弛缓性瘫痪时,开始站或坐时,常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发生。
发病率在患侧上肢弛缓性麻痹时为60%~80%.临床表现主要是肩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上举时可有疼痛。
因此多数出现在卒中发病后3个月之内,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肢的功能恢复,应及时做好预防及康复治疗。
具体方法包括以下7个方面。
1.2.1 正确体位摆放正确体位能有效防止患者肩关节损伤,患者坐位时上肢要置于膝上或桌上,并可在轮椅上置一桌板或枕头,防止患者的手悬垂。
卧位时患者肩关节后垫一枕头;另起坐时,采用Bobath 握手姿势将上肢前伸放桌上,减少重力牵引肩部[4]。
1.2.2 主、被动运动为使肩胛骨向下、向后回旋的全部肌肉的张力过高得到抑制,可让病人抬举上肢从鼻侧方向向上、向前;为使移位的肩胛骨向中线靠近,可让患者向患侧翻身;为纠正肩胛骨向前突出,可让病人使健侧的肩向后方回旋;为使昼夜维持肩关节正确位置,当病人坐位时,应让患肢肘部放置在桌上或轮椅的扶手上。
不活动时上肢采用双侧活动时手的抗痉挛模式放在桌上,并常用健手帮助病手做上抬的活动。
经常进行用健侧手协助患肢上举的活动,让患者患侧上肢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屈;卧位时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然后让躯体向患侧倾斜,利用患者体重使患肢各关节受压及负重,以反射性地刺激稳定肌群,此时,PT师应协助病人保持肩关节正确位置。
其次是要把病人患侧肘伸直,同时用另一手在病人腋下把患侧上肢肱骨向上托起,然后PT师把患肢伸直、上举,同时沿上肢长轴通过病人患肢手掌反复施加压力;PT师尚可用手掌按摩病人患肢上肢,由近端向远端,这些手法均可刺激岗上肌、三头肌及肱三头肌的张力及活动[5]。
在不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条件下,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充分保持肩关节正常范围的关节活动。
1.2.4 低频治疗[7]为刺激稳定肩关节的肌群,选用15~150Hz频率,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电极为方形(107mm×62mm),并置放在患肩的岗上肌、三角肌,治疗时间20min,每日1次,共治疗20次。
磁振热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有效性评价
![磁振热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有效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5fbd3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8.png)
磁振热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有效性评价发布时间:2022-12-08T01:43:53.43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9期作者:周洁[导读] 目的:分析和评价磁振热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有效性周洁黄石市中医医院邮编:435000【摘要】目的:分析和评价磁振热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有效性。
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磁振热结合电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振热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磁振热;电针;脑卒中后肩痛脑卒中后肩痛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伴或不伴肩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表现的脑卒中后遗症,多发生在脑卒中后2-3个月内,相关数据显示,脑卒中后肩痛发生率高达21%-72%[1]。
该疾病不仅可引发患者患肩出现被动活动痛、放射痛、夜间痛、手腕部肿胀等症状,随着病情持续进展,还易导致其颁发伴发肩关节脱位,故需要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治疗。
既往,临床多采用脑卒中康复指南推荐的电针对患者治疗,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整体疗效欠佳。
我院在电针的基础上增加了磁振热对患者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磁振热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5:15,年龄分布:35-78岁,平均年龄(55.49±2.08)岁,病程分布;1-3月,平均病程(1.53±0.26)月;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3:17,年龄分布:36-77岁,平均年龄(55.53±2.04)岁,病程分布;1-3月,平均病程(1.56±0.24)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O.05),具有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远县总医院 李刚
• 肩—手综合征( 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 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
• 脑卒中后的肩—手综合征通常是指脑卒中 后3个月内患侧上肢的肩部、手指、腕关节 疼痛,活动受限及血管运动障碍所致手背 部皮肤发红、发绀、皮肤温度增高,重者 可出现关节僵直、皮肤及肌肉萎缩或挛缩。 • 报道最早的是发病后第3天出现,发病率为 12.5%----74.1%。
• 口服泼尼松(强的松): • 对部分难治的水肿及疼痛可能会有帮助。 • 在认真权衡激素用利弊的前提下,一般采 用泼尼松30mg晨起顿服,见效后减量,每 3天减量5mg, • 为避免副作用,最多服用不超过2周
西医药物治疗
• 钙通道拮抗剂: • 钙拮抗剂疗效的可能治疗机制是:①扩张 血管,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对动、静脉作用; ②阻滞通道蛋白,干扰再生神经产生的异 位冲动。 • 主要药物有尼莫地平、硝苯地平硝苯地平 等,
冰疗:
• 适度冰冻环境可使血管收缩,加速血液循 环。方法是用一小塑料桶,内置半桶冰和 水,比例为2:1。将患者的患手伸没人冰 水桶中,每次不超过1分钟,取出患手数秒 后再插入水中,依患者的耐受程度,每一 治疗过程浸3次,每日做1次治疗。
针刺治疗:
• 针刺治疗有助于疏通经络,通畅气血,可 用体针及腕踝针。取穴:肩井、肩鹃、曲 池、手三里、外关、腕骨、八邪。采用平 补平泻,留针15—30分钟,10次为1疗程。
• 肩—手综合征于1994年被国际疼痛研究学 会归为与交感神经介导性密切相关的疼痛, 但其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
• 目前认为,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是多 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交感神经作 用、周围性损伤、神经源性炎症及中枢神 经系统的改变。
• 有很多证据支持交感神经系统在其发病机 制中起作用的假说,其中已经证实存在@肾上腺素受体上调、肾上腺素受体超敏感 及交感传出与传人纤维功能偶合。
临床分期
• I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指 肿胀,皮肤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 反应。X线可见手和肩部骨骼有脱钙的表现, 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活动受限。被动屈 曲可引起疼痛。此期可持续3-6个月,以后 转为治愈或者第Ⅱ期。
临床分期
• Ⅱ期:肩、手肿胀和自发性疼痛消失,皮 肤和手部的小肌肉萎缩,有时可引起挛缩 样掌腱膜肥厚,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 此期持续3个月,如治疗不当可进入第Ⅲ期。
中药治疗:硬瘫伴随的肩—手综合 征,
• 多经历了短暂的软瘫期后,其形成的肩部 疼痛延续至硬瘫期,较高的肌张力更加重 了原有的肩痛,甚至动则剧痛,患肢形成 刻板姿态,制动,久之则患肢肌力丧失。 临床以通络息风,养血柔筋,活血通络止 痛为主。
中药治疗:硬瘫伴随的肩—手综合 征,
• 中药外用采用乳香、没药各20g,当归15g, 甘草lOg,丹参50g,土鳖虫20g,生大黄 30g,僵蚕20g,姜黄30g。布袋装水浸湿 30分钟,蒸热外敷肩部,每次2小时,每日 1-2次,每剂药用3天,15天为1疗程。 • 中药内服以镇肝懈熄风汤加减。
中药治疗:①以软瘫伴随的肩—手 综合征,
• 常表现为肩胛骨后缩下沉,肩关节疼痛, 远段肿胀发紫,入夜尤甚,疼痛固定不移, 动则加剧。属寒凝血瘀,治疗以温阳散寒 止痛为主,佐以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之品。
中药治疗:①以软瘫伴随的肩—手 综合征,
• 中药外用采用:川草乌各15g,桂枝15g细 辛l0g,乳香、没药各12g,姜黄20g,制马 钱子(捣)Sg,黄芪30g,益母草(捣) 50g,用布袋盛装,洒水浸药放置30分钟左 右,再置锅中隔水30分钟,取出待稍凉, 趁热交替敷肩关节和手背,每日1-2次,每 次2小时,每剂药用2-3天,15天为1疗程。 • 中药内服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主被动运动:
• 在有水肿的情况下治疗宁少勿多,水肿消 失、疼痛减轻后,关节活动度可很快恢复。
向心性缠绕手指、手腕:
• 用直径1.0~2.Omm的线绳由远端向近端缠 绕拇指,然后缠绕其他手指。开始时在指 甲处绕一小环,然后适当用力向近端缠绕 至指根部为止,缠完后从指端小环处迅速 拉开线绳。将每个手指缠绕完后,开始缠 手,同样在掌指关节处缠一线环,然后由 掌指关节向近端缠绕,到达拇指根部时, 使拇指内收,将拇掌指关节一并缠绕,直 到腕关节后拉开线绳。以后可从腕关节向 前臂缠绕。每天2-3次。
• 正确的肢位可以获得正确的本体刺激,从 而调整患侧上肢肌肉张力的失衡,同时保 持上肢远端血流通畅,利于患肢的功能恢 复。
主被动运动:
• 分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主被动运动:
• 即使手完全瘫痪,在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情 况下,也应当做患侧上肢的主动肌肉锻炼, 发挥肌肉收缩时的泵作用,加速静脉回流, 减轻手臂水肿。
主要病因
• 3.在患侧肢体上长期输液及不能定时活动 肢体是一重要诱因。还有液体渗漏及手部 小的意外损伤等。
临床表现
• 患侧肩痛,腕和手肿痛,相应关节活动受 限,被动活动时可使疼痛加重。后期可有 软.组织萎缩,手指关节和腕关节、甚至 肩关节的挛缩,最终导致上肢功能受限。 患手掌指关节( MPC)的压痛对诊断肩—手 综合征最有价值。
正确的肢体摆放:
• 坐位时,患侧肘部、腕部和手应有良好的 支撑,患手不能下垂,应当在轮椅上横放 一块木板,让患者肘屈位平放在木板平面 上
正确的肢体摆放:
• ;固定坐位时,可在面前放置一个可调高 的桌子,让上肢与躯干中轴线垂直平放于 桌面;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需垫枕, 使其处于前伸位,同时患侧上肢也应垫枕, 并呈伸展位,掌心向上。
西医药物治疗
• 抗惊厥药物的效果良好,Mellick采用抗惊 厥药物加巴喷丁治疗SHS,效果满意
西医药物治疗
• 。神经安定药物主要有三环类抗抑郁药, 如阿米替林,对于SHS有一定的作用,可 以辅助神经阻滞治疗以减缓因疼痛产生的 明显心理情绪改变。
西医药物治疗
• 降钙素及骨再吸收抑制剂也具有良好效果, 如:阿仑膦酸钠( alendronate)可改善骨质 疏松,故可缓解疼痛。
• 外周静脉区域交感神经阻滞的经典药胍乙 啶、利皿平也有良好的疗效。
• 利血平可减少交感神经末梢囊泡对儿茶酚 胺的再摄入,缓慢耗竭其内部的去甲肾上 腺素;
• 胍乙啶可作为假神经递质为神经末梢所接 受,从而达到短暂的交感神经化学阻滞作 用。
• 经交感神经阻滞等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 可以考虑交感神经切除术,包括药物性切 除(主要方法是用6070碳酸和50070乙醇, 促使神经变性,中断交感神经冲动)和手 术切除。
正确的肢体摆放:
• 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伸直且有支撑,并 使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
正确的肢体摆放:
• 患侧卧位时,患侧伸直和肩胛骨前伸,并 使掌心,向健侧;
正确的肢体摆放:
• 练习步行时,可以暂时把患侧上肢悬吊起 来,但不能在任何时候都悬吊上肢,以免 肩胛骨过度上抬,加重肩痛。
正确的肢体摆放:
临床分期
• Ⅲ期: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显著,手指完全 挛缩,X线可见骨腐蚀样改变。
预防
• 预防 消除所有引起水肿的原因。 • (1)注意患者卧位和坐位时的体位摆放,防 止患肢长时间的屈曲受压。 • 2)在运动训练时注意患肢的保护。 • (3)尽量避免在患肢输液。
治疗
• 减轻水肿和疼痛,改善手、腕关节的活动 度。
西医药物治疗
• 兴奋性谷氨酸( NMDA)受体拮抗剂和Y2氨 基丁酸( GABA)受体兴奋剂: • NMDA受体参与中枢性致敏环节引起疼痛, GABA受体对其有拮抗作用,故平衡两者的 作用能产生治疗作用。 • 代表药物为氯胺酮、右美沙芬及巴氯酚。
西医药物治疗
• @神经节阻滞剂、抗惊厥药物、神经安定 药物、降钙素等。 • @神经节阻滞剂酚苄明早期使用效果好, 主要副作用为头晕、恶心、呕吐。
推拿治疗:
• 肩关节周围采用拿法、揉法、捏法,远端 采用推法,可由手指尖向心性推拿,动作 轻柔,每个部位推1-2分钟,每日1次。
其他
• 较为常用的物理康复方法有冷水—温水交 替浸泡法、经皮神经电刺激、光疗、超声 波疗法、温热磁场治疗、肌电反馈治疗以 及早期使用矫形器等,都具有良好的治疗 效果。
西医药物治疗
• 神经阻滞及手术疗法:交感神经封闭和切 除被认为是目前治疗SHS最有效的方法之 一。
• 通过对局部交感神经进行阻滞和切除,阻 断了自主神经系统介导的异常反射,从而 达治疗SHS的目的。
• 交感神经阻滞方法包括星状神经节阻滞和 外周交感神经阻滞,常用药物有12%利多 卡因和布比卡因混合液。
• Mays对10例患者以吗啡2mg稀释到7ml生 理盐水中,行星状神经节封闭,8例完全缓 解。
主被动运动:
• 方法:无论卧位还是坐位,健手与患手交 叉,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尽量使手部伸 直,上举过头,每次做3-5分钟,每天做3-4 次。如果患手能抓握,可以做些力所能及 的事,如拧毛巾、抓健身球等,都有利于 肿胀消失。
主被动运动:
• 被动运动即在无痛范围内轻柔地做各关节 的被动运动,以及前臂的旋后运动,卧位 下的上肢上举也有利于静脉回流。但注意 不要心急,活动过度,损伤关节,反而不 利于恢复。
主要病因
• 1.脑卒中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 可 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 ‘管痉挛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 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 痛刺激又进一步经神经末梢传至脊髓,引 起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 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
主要病因
• 脑卒中早期不正确的运动 损伤肩腕关节, 破坏上肢体液回流。患者在卧床及坐位时, 常常未注意到手臂长时间地放在体侧,腕 处于屈曲位,造成肩带后缩下沉及前臂内 收旋进一步增加了腕的压力,腕关节屈曲 受压使上肢静脉回流受阻使手腕及前臂肿 胀,尤其是手指及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