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机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藏分布规律
根据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的构造、储层和流体 特征,可以将油藏分布规律分为3个主要类型:构造地层复合型、地层型和岩性型。其中,构造-地层复合 型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地层 型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的南部地区;岩性型油藏 则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的中部地区。此外,根据油藏 形成动力学机制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不同类型油藏 的形成与分布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运 动、地层沉积和热力学作用等。
地层油藏
由于地层沉积和岩性变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较好封存条 件的岩性或地层圈闭,这些圈闭能够有效地聚集和保存油 气,形成了地层油藏。
构造油藏
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断层、褶皱等构造形态 ,这些构造形态控制了油气聚集和运移的空间,形成了构 造油藏。
岩性油藏
由于岩石物理性质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较 好渗透性和储油能力的岩性圈闭,这些圈闭能够有效地聚 集和保存油气,形成了岩性油藏。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 扶杨油层油成藏机 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三肇凹陷源区地质特征 • 内扶杨油层油成藏条件 • 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条件 •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机制 •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模型构建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三肇凹陷是松辽盆地中一个重要的含油区域,研究其油成藏机制对于提高石油勘 探和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烃源岩是白垩系青山口组湖相页岩,其有机质丰度高, 类型好,是良好的烃源岩。
烃源岩热演化程度
该地区的烃源岩成熟度较高,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能够 生成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储层条件
储层岩性
扶扬油层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其粒度较细,分选较好,有利于油气的储集。
储层物性
扶扬油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有利于油气的渗透和流动。
源区内的烃源岩是扶杨油层油成藏的重 要条件之一。
源区外的多种地质作用对扶杨油层油的 聚集和保存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展望
需要深入研究扶杨油层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以更好地理 解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需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对比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扶杨油 层油成藏机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需要进一步研究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机制的细节, 包括烃源岩的性质、断裂和构造圈闭的形成机制等。
运移条件
运移路径
油气从烃源岩运移至储层的路径多样且复杂,包括初次运移、二 次运移等过程。
的成熟度和聚集程度。
运移压力
油气在运移过程中会受到压力的影响,压力的变化会导致油气的聚 集和分散。
04
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条件
油源条件
松辽盆地烃源岩
油藏动态监测
03
通过实时监测地下情况,可以及时调整勘探和开发策略,提高
油藏预测的准确性。
油藏模型构建与评估
油藏三维可视化
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构建油藏的三维模型,直观展示油藏 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油藏地质模型
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多种数据,可以构建 精细的地质模型,为评估油藏潜力提供支持。
油藏形成动力学机制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造运动可以改变地层的原始倾斜 和厚度,从而影响油气的聚集和运移;二是构造运动可以形成断层和裂缝等特殊地质构造 ,为油气的聚集和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层沉积
地层沉积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沉积相带和岩相变化的控制作用上。不同相带和岩 相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和储层物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油气的聚集和运移。
烃源岩类型
不同类型烃源岩的发育,如腐泥型/腐殖型混合有机质烃源岩和腐殖型有机质烃源岩,为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样化的物质基础。
储层条件
储层岩性
内扶杨油层油储层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具有较 好的渗透性和储油能力。
储层物性
储层的物性特征,如孔隙度和渗透率,对油藏的 形成和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储层结构
储层的结构特征,如层理和节理,对油水的运移 和聚集具有控制作用。
油藏评估指标
通过分析油藏的规模、品质、开发难度等指标,可以对油藏进行 综合评估,为后续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依据。
07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机制是复杂的 ,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扶杨油层油的成藏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 压力、流体性质等。
扶杨油层油的运移和聚集受到多种地质 条件的控制,包括断裂、构造圈闭和岩 性圈闭等。
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是三肇凹陷的重要含油层位,研究其油成藏机制有助于更好地 了解该区域的石油分布和聚集规律。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的油成藏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地质资料,包括地层、构造、岩性、测井、地震等资料 ,结合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的油成藏机 制进行深入探讨。
06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 层油成藏模型构建
油源贡献率定量计算
1 2 3
盆地模拟技术
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可以精确地模拟和预测烃源 岩的生烃过程和油气运移过程,为定量计算油源 贡献率提供基础数据。
油源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已发现油藏的原油与盆地内烃源岩的地 球化学特征,可以确定不同烃源岩对油藏的贡献 率。
断裂系统
源区内的断裂以北西向和 北东向为主,对油气运移 和聚集有重要影响。
构造演化
三肇凹陷的构造演化可划 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印支 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
源区沉积特征
沉积类型
源区内的沉积类型包括河流相、 湖泊相和三角洲相等。
沉积环境
扶扬油层组沉积时,松辽盆地处 于坳陷期,湖泊相沉积发育,形 成了大面积的滨浅湖和水下三角
热力学作用
热力学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压力等物理参数的变化上。这些变化可以 影响岩石的物理性质、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从而影响油气的聚集和运移。
油藏保存条件及分布规律
油藏保存条件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主 要表现在源区周边的断裂系统和沉积环境的稳定性上 。这些因素有效地防止了油气向外扩散和流失,从而 保持了油藏的完整性。
运移条件
运移路径
油气经过源岩的初次运移后,通过断层、不整合面等通道,在外围的扶扬油层中聚集。
运移时间
油气在扶扬油层的运移时间较长,有利于油气的充分充填和聚集。
05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 层油成藏机制
油藏类型及特征
油藏类型
根据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的构造、储层和流体特征 ,可划分为3种基本油藏类型,包括构造油藏、地层油藏 和岩性油藏。
洲沉积体系。
沉积相特征
扶扬油层组沉积相特征表现为多 旋回性,可划分为6个旋回,每 个旋回都包含水下分流河道、分 流间湾、水下决口扇和水下天然
堤等沉积微相。
03
内扶杨油层油成藏条件
油源条件
源岩分布
三肇凹陷源区存在多个发育良好的烃源岩,包括煤系源岩和暗色泥岩,能够提供充足的油源。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这些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利于生成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数值模拟技术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构建油藏数值模型,模 拟油气在地下运移和聚集的过程,为定量计算油 源贡献率提供支持。
油藏数值模拟与预测
油藏预测技术
01
利用地震、地质、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可以预测有利勘探区
域的油气分布特征。
数值模拟参数
02
通过对已发现油藏的数值模拟,可以获取如压力、温度、饱和
度等参数,为预测未来油藏提供依据。
需要进一步评估扶杨油层油的资源潜力,以指导未来的 勘探开发工作。
THANK YOU
感谢观看
02
三肇凹陷源区地质特征
区域地质背景
01
02
03
位置与范围
研究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 坳陷区,三肇凹陷北部。
地层特征
包括新生代地层,如扶扬 油层组、沙河子组等。
构造特征
三肇凹陷是松辽盆地中央 坳陷区的主要沉降中心, 具有多期构造活动的特点 。
源区构造特征
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构造特征,三肇凹陷 源区可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 ,分别为北部断阶带、中 央坳陷带和南部断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