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记老朋友——中共领导人与张学良六十年的情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忘记老朋友——中共领导人与张学良
六十年的情谊
"不能忘记老朋友",这
是中共历代领导人六十多年
来对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先
生的特殊尊重.
在海峡两岸阻隔,张学
良软禁不释的阴冷岁月,中
共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传递
对在台湾的原国民党老朋友
的关切和惦念.在一次纪念
"西安事变"的活动结束后,
周恩来特意对张学良的弟弟
分析","弄清真相",批语最
后,周恩来用颤抖的手一连
写下了4个"托"字.
1975年12月20日,周
恩来在弥留之际召见中央对
台领导小组负责人罗青长部
长,把他找到病床前,吃力地
嚅动嘴唇,关照他一定不要
忘了"在台湾的老朋友".罗
青长明白,这是专指张学
良.周总理托付说,"对于过
束后,邓颖超遵照他生前的
遗愿,将他的骨灰移到台湾
厅存放了一夜.1976年1月
16日,周总理的骨灰洒在北
京密云水库,天津,黄河口,
让骨灰能够随着海潮,流向
台湾.
"我与共产党
是一致的立场"
张学良与周总理是在
中共领导人与张学良六十年的情谊口文/吴跃农
张学铭说:"我近来很想到你
家吃东北菜.如果哪天汉卿
获释,我是要亲自去接他回
来的."
"不要忘记老朋友"
1975年,周恩来总理已
是重病缠身了,多次昏迷.就
在这种情况下,当他苏醒过
来时,还是强撑病体,找有关
人员研究台湾问题,关注台
湾的老朋友.1975年9月4
日,周恩来就3日《参考消
息》转载香港《七十年代》编
辑部专稿《访蒋经国旧部蔡
省三》一文作出批示,要罗青
长,钱嘉东找王昆仑,屈武等
对有关蔡省三的材料"进行
去帮助过我们的朋友,后会
有期,你们做对台工作的人
千万要记住,对于帮助过我们的老朋友,一定要记住他, 不要忘记他."周总理特别提到张学良,嘱咐罗青长一定要设法关注张学良,并通过各种渠道与在台湾的张学良保持联系,关心张学良的生活和安全.
台湾回归祖国,是周恩
来总理生前最大的未了之愿.周总理生前留下的遗嘱是,他死后骨灰盒一定要放在台湾厅,骨灰要洒进台湾海峡,让他永远和台湾同胞在一起,能与台湾的老朋友更近一些.周总理追悼会结"西安事变"发生那年结识的.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 但他个人太重义气,率性而为,有时处事便显得草率,看问题简单化.他在历史的危急关头与中共积极联络,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剿共命令完全是正确的,之后,请出中共代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也是功彪千古的事.然而,面对东北军内少壮派要杀掉蒋介石的呼声,他感到在东北军内部有人挑战他的最高控制
力,对他的权威是一大威胁.为摆脱内外夹击可能产生的突变危机,他连中共代表周恩来也不通知了,连与杨虎城打个招呼都顾不上
了,独自决定送蒋介石回南京.他本意是为了避免东北军杀害蒋介石,但实际上这个决定太过匆忙,使自己再也无法积极参与历史进程之中,被囚半个世纪,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也难以有所作为.
周恩来接到东北军少壮
派报来的消息,迅即驱车赶往机场.从来镇定自若的周恩来,此时额上冒出冷汗,神情冷峻,他心中不由得对自己唠叨道:"张学良这一着, 简直是政治上的幼稚病."此举大大出乎周恩来的意料, 想不到张学良会突然行动, 因为他觉得,张学良去送蒋介石,不仅张学良自身面临不测,更重要的是会使西安事变的结局显得很不严肃, 变得怪诞,难以善始善终. "西安事变"这个"终",不是
张学良能做到的,理应由中共代表团来收尾,由中共高级领导人比如周恩来本人送蒋介石回南京.只有这样,才是从大局出发,才有利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尽快建立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政治效果.
1936年12月25日下
午,张学良送蒋介石至机场, 并在机场边写下手令,在他离开西安期间,东北军交于学忠统帅,听从杨虎城指挥.等周恩来赶到机场,飞机已腾空而去,自此,张学良身陷囹圄半个多世纪,再也没有可能当面见到中共领导人了.周恩来气喘吁吁地赶来, 仰望张学良送蒋介石所乘飞机抛出的长长尾气,怅然地说:"张汉卿这是看旧戏《连环套》中毒太深了,他要送黄天霸.他不但摆队送黄天霸, 还要负荆请罪,以感情代替政策,总是要吃亏的!"
1960年,周恩来在谈到
张学良的处境时,伤心欲泪, 连声说"没有保护好他!"张
学良也一直对中共怀有敬佩之情,在失去自由后,他没有拿崇高的感情去作换取自由的交易.1946年,蒋介石曾想给张学良一定的自由,让手下人去与张学良谈,要他作"幡然醒悟"的表白,承认他联合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上了共产党的当,中了周恩来的圈套,现在痛悔莫及.张学良不为所动,对来劝他醒悟的人侃侃而谈,说:西安事变前,我根本就没有与共产党商量过要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与周恩来也没有谈起过, 我做事,我一人来担当.兵谏后,我提出的条件蒋委员长不答应,南京方面企图搞混水,大兵压境,亲日派蠢蠢欲动,东北军内少壮派要杀掉蒋介石的情绪也已经点燃, 剑拔弩张,西安形势极为危急,有违我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我才请周恩来到西安来,参与对事变的解决,是为了实现联共促蒋抗日,实现拯救民族灭亡的危机,这怎么可海内与海外勰
以说我是上了共产党的当了呢?只能说在抗日的问题上, 在不打内战的问题上,我与
共产党是一致的立场,这也
是中国人应该的爱国立场, 这怎么能说我中了周恩来的圈套呢?如果要我说违心的话,说我是上当被共产党骗了,那我是不会说的.我张学良从来不说谎,如果为了自
由要我这样说,我还是张学
良么?
"为国珍重.后会有期"
1961年,祖国大陆有关
部门曾经向张学良传话,要他"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
途有望,后会有期".八十年
代初,在纪念辛亥革命7O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耀邦在新的历史时期公开对张学良先生表达关注,胡
耀邦热情邀请张学良回到故土来看看.
"莫叹少知音,伯牙悔碎琴"——叶剑英元帅一直惦记在国共合作中结识的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国民党老朋友.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中与叶剑英建立了相知之情,然
而,世事沧桑,两人之后一直未能谋面,但心是相通的.叶帅数十年来一直珍藏着一帧张学良在"西安事变"时送给他的照片,在这张照片的边页空白处,叶剑英当年写下一行图注:"汉卿送蒋回南京前留影."他也曾多次托人给张学良传话说,我们是西安事变患难与共的朋友,我很惦记你,
欢迎你回来看看,回来以后, 还可以再回台.
邓小平当年与张学良也
有过一段"生死交情",只是
张学良本人不太记得了.邓小平得知张学良在台湾的九秩寿庆,当即决定由邓颖超出面,代表中共拍去祝寿电报,邀请他来大陆回东北走走看看.张学良"救"邓小平
的事也是在西安事变那年. 1936年,西安事变前半年,红军抵达陕西,张学良的东北军已开进陕北,担负蒋介石的"剿共"任务,几仗打下来, 碰了个头破血流,进犯延安地区的三个师被红军整锅端掉.张学良早在上海戒毒时
就开始与中共联系,现在被逼着打中共,本身并不情愿, 不打不相识,与红军的联系也更密切了,实现了双方不再打的协定,还开展了边区贸易,张学良成了向红军输送重要物资的人.
邓小平当时是红一军团
政治部宣传部长,长征途中染上了伤寒,到陕西后,身体极为虚弱.党中央一声令下, 邓小平的部队过黄河开赴东征抗日前线,然而,邓小平此时此刻的身体已经到了不好好治疗就很危险的地步,但由于红军军需供应极为困难,缺医少药,随军医生对邓小平的伤寒病束手无策.为了抢救邓小平,担架抬着邓小平进了一座规模颇大的县城,这里也是无药可用,怎么办?部队将此情况报告给正在西安与张学良接触,谈判的叶剑英,请他出面通过东北军想办法找到药品.
叶剑英将包括邓小平这
样的高级领导人与红军战士一
样还穿着单衣的情况,以
及红军急需药品抢救得了伤寒病重危急的邓小平之事向张学良说了.尽管张学良当时接触的是中共的周恩来, 叶剑英,李克农等,确实不太知道邓小平,但只要中共需要他出面解决的事情,他是不会推诿的.他二话没说,当即把东北军后勤军官找来, 下令从东北军的军需中,拨出一万套棉衣和各类急需药品急运中共驻地,并划给叶剑英五万法币作应急之用. 张学良送来的棉衣很及时, 战士穿上了,邓小平也穿上了,张学良送来的药品更是雪中送炭,使邓小平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尽管张学良已不太记得
当年与邓小平的这段往事, 但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邓小平在多次内部讲话中提到此事,感念之情,溢于言表.同时,邓小平也在不止一次场合提出,欢迎张学良到祖国大陆走走看看,由他出面或请国家主席杨尚昆出面发出邀请都可以.张学良对邓小
平很是敬佩,他在台湾时就很注意祖国大陆的情况,他知道邓小平在"文革"中被两次打倒,又两次复出,这位"打不倒的小个子",这位务实的中共领导人,正在承前启后,大刀阔斧地推进祖国的改革开放,领导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现代化腾飞,他心中自然十分惊喜.
张学良到美国后,他也
尽可能地向到访的来自海外或辗转来自祖国大陆的友人询问祖国大陆的情况,询问邓小平的近况.这时,张学良送药救邓小平已成为媒体报道的一大热点,把张学良与邓小平的关系想到一处,大家也是从祖国统一的良好愿望出发来谈这段佳事的.但他对来访者说,我确实不记得这事,就是做了,也是应该的.我现在知道邓小平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共政治家和军事家.
492004年第12期
"得民者昌啊!"
1990年5月的一天,秘
书给邓小平送来一堆文件,
最上面的是新华社《内参》, 《内参》通常刊发一些比较重要的人事信息,供领导人决
策之用.这天邓小平看到台
湾的一条信息《国民党元老张群等拟发起张学良九秩寿庆》,消息称,已有200多位
国民党军政人员在张群的发起函上签字担任共同发起人,准备在台湾为张学良隆
重举行九十寿辰的庆贺宴会.这条消息让邓小平深思
良久,他想,中共方面也要出
面向自己的老朋友表示祝贺,于是拨通了时任中央对
台工作小组组长,全国政协
主席邓颖超的电话.在电话里,邓小平说:"邓大姐,看到《内参》上这条消息了吧.张学良是我们的老册友了,台
湾国民党方面他的朋友们在庆祝他的九十寿辰,我们中共,一直没有忘记老朋友,这
个时候,应该有所表示,对他
表示祝贺和尊敬."邓颖超一
听就明白,现在与张学良认
识相熟的像周恩来,叶剑英
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已大都
去世了,邓颖超尽管没有与
张学良直接见过面,但作为
周恩来夫人,以她的名义和
全国政协主席身份代表中共给张学良拍发祝寿电报,是
最恰当不过的了.
在台湾复兴岗居住的张
学良,那天正与夫人赵四小
姐阅读来自各地的诸多贺电,突然,发自"北京"的电报
使赵四小姐几乎惊叫起来. 张学良接过来一看,泪水立
即涌满眼眶,这是周恩来夫
人邓颖超在5月30日拍给他的电报,全文是——
"汉卿先生如晤:
欣逢先生九秩寿庆,颖
超特电表示深挚的祝贺.
忆昔五十四年前,先生
一
本爱国赤子之忱,关心民
族命运和国家前途,在外侮
日亟,国势危殆之秋,毅然促成国共合作,实现全面抗战; 去台之后.虽遭长期不公正
之待遇,然淡于荣利,为国筹思,赢得A-417景仰.恩来在时,每念及先生则必云:先生乃千古功臣.先生对近代中
国所做的特殊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所幸者,近年来,两岸交
往日增,长期隔绝之状况已成过去.先生当年为之奋斗, 为之牺牲之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大业,为期必当不远.想先生思之,亦必欣然自慰也.
我和同辈朋友们遥祝先
生善自珍重,长寿健康,并盼再度聚首,以慰邦人之思耳! 问候您的夫人赵女士.
邓颖超
一
九九.年五月三十日
"我和同辈朋友",这是
多么亲切的称呼和问候,张学良当然清楚这种称谓的特定含义.是啊,这是现在中共领导人对他的祝贺,多少历史的烟云和朋友的情感瞬间涌上心头.张学良反复展读这份电报,泪水横流,赵四小姐也是唏嘘不已.张学良对这封电报特别珍视,请人抄成"大字报",高挂在他祝寿会场台北圆山饭店昆仑厅的正中央,那天,这封贺电成为祝寿会的一个注目焦点,引
得国民党元老们一片感叹. 邓颖超的贺电是张学良
的思乡曲,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林.1991年2月,张学良即将迎来九十一华诞,对故国山河的思念之情难以抑制,遂萌生还乡愿望.他将一位世交的美籍华人学者请到台北过春节,表示不久要去纽约看望朋友,可能逗留一段时间.因为时值"九?一八事件"六十周年,他很想从美国回沈阳和海内与海外5o
东北父老见面,中央领导得知后明确表示欢迎张学良,并决定由邓小平或国家主席杨尚昆发出邀请信.
张学良到美国后,回祖
国大陆之事尽管因台湾方面阻挠,一时未能成行,中共领导人还是记挂着他,希望他能够回祖国走走看看.邓颖超想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吕正操是张学良将军的旧部,与中央商量,派吕正操到美国夏威夷去看望张学良. 1991年6月,在张学良91岁生日时,吕正操遵命代表中共中央前往美国看望张学
良."西安事变"之后的几十年,周总理和邓颖超一直关注着张学良,就是让吕正操做与张学良的联系人."西安事变"后,吕正操与张学良已一
别54年,不过此期间吕正
操和张学良一直未失去联系,他们有时通电话,有时写信.由于蒋介石控制着张学良,信会被事先拆看,他们心照不宣,有时写信不具名,有时就是谈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互道一声平安.张学良被软禁时,还偷偷让四弟张学思转告吕正操,参加共产党这条路走对了.1990年5月, 吕正操收到张学良的信:"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谒延平祠旧作, 书寄正操学弟正,九十老人毅庵(张学良的号)书".渴望祖国统一之情跃然纸上.
张学良与吕正操在美国
的相见是激动人心的,当年西安分手,张学良35岁,吕
正操31岁,谁知一别竟是54
年,双双都已是耄耋老人了.一见面,张学良就拉着吕正操的手说:"必之(吕正操的字)呀,我现在迷信了."张学良晚年信奉基督教早有传闻,可在吕正操的心中,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当年的少帅会真正相信上帝.他回答说: "我也迷信了."张学良纳闷: "你迷信什么?"吕正操说: "我迷信老百姓."张学良一听就明白了,抗日战争时的吕正操是"冀中名将",地道战,地雷战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张学良说:"我知道,你有个外号叫地老鼠."吕正操说:"那不是我的功劳,是冀
中老百姓的创造."张学良大为感慨:"真心话,得民者昌啊,这就对了."
吕正操向张学良递交了
邓颖超的亲笔信,并转达了党中央领导人对他的问候. 在信中,邓颖超受邓小平委托,诚恳欢迎张将军在方便的时候回家乡看一看.张将军没有使用放大镜,脸几乎贴到信纸上,一字一句地看着,看到未尾邓颖超的签名
时,他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替我问候邓女士."
张学良答应条件成熟一
定回国,说,他一生一直希
望中国统一,只要国内需要他,他会尽力为中国统一做工作.吕正操回国后,向中央汇报了此行的详情,中央同意由吕正操负责,专门组织了一个迎接张学良回国的筹备接待班子.张学良住的地方都准备好了,就在钓鱼台国宾馆.不久,张学良还给邓颖超亲笔复信,其中写道: "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国土."
1992年邓颖超病逝时,
张学良委托他在北京的侄女张闾蘅送花篮祭奠,挽带上书:"邓大姐千古,张汉卿,赵一
荻敬挽".
情义相通,爱国者不朽
共产党称张学良是老朋友,张学良也一直把共产党称为朋友.1937初,张学良失去了对东北军的指挥权,少
壮派也被国民党残酷镇压, 其余的东北军接受国民党统一
调遣派往安徽,名为抗日,
实际上是为了对新四军加以监督制衡.东北军将领前往奉化探望张学良,自然是忧心忡忡,生怕东北军与共产党再次形成水火之势,做出有违张学良意愿的事.张学良写了一封亲笔信,让来人带给东北军统帅于学忠和诸将领,在信中,他叮嘱道:"我为国家牺牲一切,交了一个朋友(指共产党),希望各位
袍泽今后维持此一友谊." 张学良对共产党认得很准,他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及其军队失去了信心,腐败猖獗,派系丛生,既缺乏战斗力,也得不到民众支持,而共产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 表现出可贵的民族大义,与人民血乳交融,根扎的深,心连得紧,认为他们一定会得中国之天下.因为,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前,东北军与红军率先实现了停火,张学良在会见从南京来拜访他的一行
九十位青年学生时,也有过一
段公开的"亲共"言谈.当
时学生问,你看共产党能成功么?张学良脱口而答:"一
定能够成功!"学生追问,为
什么?张学良说:"因为共产
党代表穷人的利益,而穷人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
正是基于此,张学良在西
安允许中共驻西安联络处正常运作,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全国救亡同盟,全国学生联合会等都可以公开组织活动,张学良同时给予中共领导的上海工人运动以财政支持.张学良本人曾不止一次当面向周恩来提出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为了有利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也为了团结东北军全体将士,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对张学良加入中共的要求充分肯定,并表示他留在中共之外,以共产党的朋友身份,以目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身份与中共合作共事,对抗日的最后胜利和民族的解放更为有利,更合适.周恩来还向张学良保证,对于他这样的
共产党的朋友,只要张学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共产党能够帮助的,决不会推托不
办,红军与东北军是一家亲. 张学良十分羡慕共产党
红军的军事素质,特别是红军指挥员钢铁般的战斗意志.他希望共产党帮助东北军培养军事指挥员,周恩来当即应允.叶剑英率中共代表团抵达西安后,立即承担了帮助张学良改进东北军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组织的任务,在西安以南的王曲镇建立了军官训练团.
说到底,西安事变的一
个核心,是在对待中共的态度上张学良与蒋介石产生了水火不容的分歧.张学良认为,共产党也是中国人,是爱国的,是可以信赖的朋友.他们有鲜明的抗日主张,应该联合共产党共赴国难.而蒋介石则认为,中国的最大敌人不是日本人,而是共产党, 共产党是"匪".蒋介石清楚, 有了共产党,国民党必然大势尽失,因为国民党不可能
与共产党相提并论,不能够获得人心,为此,必须趁共产党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时歼灭之.所以,蒋介石怒斥张学良说:"你现在就是拿枪把我打死,也不能改变围剿共产党的计划."
张学良凭着一腔爱国热忱,用枪逼着蒋介石改变了政策,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危机关头的一次壮举.张学良逝世后,全国政协发给张学良家属的唁电对张学良将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代表人士表示沉痛哀悼和深切怀念! 作为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将军曾和杨虎城将军一起, 为了联共抗日,结束内战,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
变',为促成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推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性贡献.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涯中,张学良先生爱国怀乡,始终关心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昌盛.我们将永远铭记张学良先生的不朽
功绩和爱国精神,为推动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努力." (上接第72页)傻了,现在
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急诊室.小小的急诊室放置了许多拥挤的病床,病床与病床之间相隔的帘子,就像还没有染上颜色的万国旗,乱七八糟地随手挂着.病人被包扎的各部位肢体,因疼痛而不能自制地蠕动,在帘子后面若隐若现.所有的床位都被今晚的幸运者占满了,而不幸的依旧被放置在担架上,被抛弃在急诊室各个不醒目的角落.
一
位热心的年轻医生
(大多是实习医生)停下手里的工作,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做了简单的检查与问话,便告诉我,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是长牙.长牙?
我这么大了还长牙?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接过了他开的药单,大概是消炎片,止
痛片这些常见药吧.交完五十几元的医药费后,我便离
开了医院.当我终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里,倒头就睡着了.
可我没想到的是:自己
失踪的一夜,惊动了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前几天学开车出了车祸,又没有买保险,要赔一大笔钱,我姨妈
怕我一时想不开,没办法跟国内亲人交代,急得都快要疯了,几乎哭着找了我一夜.表弟到警察局报案,得
到的回答是24小时后再做处理.一个美国朋友骑着摩托车满大街狂奔到天亮,找海内与海外52
遍了所有他认为我可能去的地方,最后还因为超速行驶让警察开了一张罚单……
后来,那位和蔼可亲的
医生给我寄来了第一张账单300多美元,我如数交上.接着又是一张600多美元的账单,我的回答是:"要钱没有, 要命一条!"结果不了了之.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我花300 美元买了一句格言:"秀色可不是随便可餐的."而撞车应赔偿的3200多美元,经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