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中位数和众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 择与设计
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
建立概念,逐步完善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知结构。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为引入主题做好
准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
恰当
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
组例题: 教学过程
问题 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小明得到 78 分。全班共 30 人,其
他同
学的成绩为 1 个 100 分,4 个 90 分,22 个 80 分,
以及一
个 2 分和一个 10 分。
师:是的,看来一组数据中的极端数据不可小视。
问题 2: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 阿冲在某公司的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员工 经理 副经理 职员 A 职员 B 职员 C 职员 D 职员 E 职员 F 杂工 G
数、众数在数据中所反应的信息时没有留下充足的时 述
间。
学学习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如在探
究定义时所有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的问题来进行,都没有
根据数据的特点提出自己的想法。
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 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 均水平”的认知冲突。
[板书]本节两个重要概念 中位数——把 n 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 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 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接下来继续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发现并完善 概念。 生:如果数据有偶数个时,如何求中位数? 师: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用彩色粉笔板 书补充) 生:如果数据中两个数据出现次数相等,众数是哪 一个? 师:两个都是。(用彩色粉笔板书:众数可以有多 个) 生:如果数据中每个数据都只有出现一次呢? 师:这组数据没有众数。(用彩色粉笔板书:众数 也可能没有) 生:一组数据总是重复一个数呢? 师:这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用彩色粉笔板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中位数和众数》
称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
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a.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 教材分析
别。
b.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
出评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 力分析
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因此本节
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
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根据教材内容和 8 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
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 教学策略选
书补充)
以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
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
性。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
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
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
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如在归纳平均数、中位 课例研究综
b.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结合具体
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培养
学生统计数据应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
免机械地、片面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
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主要是让学 学生学习能
月工资元 6000 4000 1700 1300 1200 1100 1100 1100
500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 2000 元。
职员 C 说:我的工资是 1200 元,在公司算中等收 入。
职员 D 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 1100 元。 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 2000 元是否欺骗了阿 冲? 平均月薪 2000 元能客观反映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 吗?若不能,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 平均水平更合适? 如果你是阿冲的朋友,你能帮他对这些数据作出合 理的判断吗 接着上升为数学问题: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数 据代表只有一个平均数吗? 师: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平均数真能客 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根据以上问题组织学生们讨论问题,目的是引起学 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
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
建立概念,逐步完善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知结构。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为引入主题做好
准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
恰当
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
组例题: 教学过程
问题 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小明得到 78 分。全班共 30 人,其
他同
学的成绩为 1 个 100 分,4 个 90 分,22 个 80 分,
以及一
个 2 分和一个 10 分。
师:是的,看来一组数据中的极端数据不可小视。
问题 2: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 阿冲在某公司的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员工 经理 副经理 职员 A 职员 B 职员 C 职员 D 职员 E 职员 F 杂工 G
数、众数在数据中所反应的信息时没有留下充足的时 述
间。
学学习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如在探
究定义时所有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的问题来进行,都没有
根据数据的特点提出自己的想法。
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 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 均水平”的认知冲突。
[板书]本节两个重要概念 中位数——把 n 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 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 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接下来继续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发现并完善 概念。 生:如果数据有偶数个时,如何求中位数? 师: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用彩色粉笔板 书补充) 生:如果数据中两个数据出现次数相等,众数是哪 一个? 师:两个都是。(用彩色粉笔板书:众数可以有多 个) 生:如果数据中每个数据都只有出现一次呢? 师:这组数据没有众数。(用彩色粉笔板书:众数 也可能没有) 生:一组数据总是重复一个数呢? 师:这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用彩色粉笔板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中位数和众数》
称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
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a.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 教材分析
别。
b.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
出评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 力分析
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因此本节
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
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根据教材内容和 8 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
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 教学策略选
书补充)
以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
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
性。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
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
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
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如在归纳平均数、中位 课例研究综
b.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结合具体
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培养
学生统计数据应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
免机械地、片面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
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主要是让学 学生学习能
月工资元 6000 4000 1700 1300 1200 1100 1100 1100
500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 2000 元。
职员 C 说:我的工资是 1200 元,在公司算中等收 入。
职员 D 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 1100 元。 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 2000 元是否欺骗了阿 冲? 平均月薪 2000 元能客观反映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 吗?若不能,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 平均水平更合适? 如果你是阿冲的朋友,你能帮他对这些数据作出合 理的判断吗 接着上升为数学问题: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数 据代表只有一个平均数吗? 师: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平均数真能客 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根据以上问题组织学生们讨论问题,目的是引起学 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