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给予是快乐的 人教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给予是快乐的人教新课标
课题
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饶有兴趣”、“宽裕”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
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
4. 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
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
文中的对话部分
教具学具 Ppt
教学流程 设计理
念 集体智慧
一、师生对话,初读解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
2.小结:是的,我们得到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往往很快乐。
但有一种快乐不是来自于物质的获得,而是人精神上的愉悦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我想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一定会获得另一种快乐。
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jǐyǔ理解词义)。
齐读课题。
1.给予为什么会快乐呢?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努力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
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了别人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2.检查反馈
(1)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难读的段落?(交流,抽读,正音。
相机理解:饶有兴趣、宽裕)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别人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哥哥→保罗男孩→弟弟三、精读课文,感受快乐
(一)感受获得的快乐
1.(指着板书)保罗、男孩、弟弟都得到了别人所给予的东西,他们快乐吗?再一次读读课文,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快
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
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的男孩、弟弟、保罗会想些什么呢?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
(交流)
2.是啊,分享是快乐的。
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出示、齐读)“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点题)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轻声读读《给,永远比拿快乐》(见课文中的阅读链接),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
“给,永远比拿快乐”,读了短文后你对高尔基的这句话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是啊,给,永远比拿快乐,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交流)
给予是快乐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这样难忘的一课。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
我们也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它就是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先让学
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凸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
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
六、作业自选厅
1.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同学们,你会为自己留什么作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类、引导)
常规性作业:
·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到小组长那儿过关。
·同桌之间互相背诵课文。
拓展阅读
·每个同学到课外找相同主题的文章阅读。
·举行读书展示活动,把课外找到的相同主题的文章进行交流。
·课外搜集“给予是快乐的”名人名言。
三、实践作业
·今后,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予他们。
·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
2.最好的作业就是永远记住这世间最美好的语言“给予是快乐的”,向文中的小男孩、保罗学习,共同播撒爱心,赢得真正的幸福。
生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别人什么?”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凸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
本环节
在学生
充分感
悟文本
的基础
上,通过
想象、交
流,将结
构化后
的以符
号为主
要载体
的书本
重新“激
活”,与
学生经
验世界
沟通。
激
活学生
学习的
内在需
要、兴
趣、信
心,提升
他们主
动探求
的欲望
及能力。
再次点
击“中
心”,收
到画龙
点睛的
功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