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为支点,撬动整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字为支点,撬动整篇阅读
作者:李祖海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0期
阅读、积累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三大板块,其中阅读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如果说积累和写作是鸟之双翼的话,那么阅读无疑就是鸟之躯干,鸟飞翔的速度和高度表面上看取决于翅膀的力量,但实际上躯体蕴含的能量才是决定其飞翔的根本性因素。
由此看來,阅读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视阅读为畏途,读也读了,看也看了,仍然还是找不着北,在阅读面前逡巡徘徊束手无策,甚是苦恼。
而阅读教学一般也只是按着惯用模式,沿着整体感知——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固定路子走,很多学生首先就在整体感知上卡住了,他不知道怎样去感知,当然更谈不上去提出问题了,至于合作探究的事最后只好交给老师一人去自问自答唱独角戏了。
教师累,学生懵,师生齐说,阅读,要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打开阅读教学大门的钥匙在哪呢?牛顿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这说明这个点是多么的重要。
同样,我们要走进文本深处,也必须要有一个切入点。
在这方面,许多语文教学名师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有从作者的身世入手导入文本的解读,这就是有名的知人论世;有通过背景介绍切入文本解读,这是从写作的缘由来解读文本;有从相关的引文导入本课的学习,这是比较解读。
在诸多的解读方法中,余映潮先生的切入点教学似乎更为明确,他指出语文阅读的教学设计可以是板块式、线索式、选点式、主问题式、微话题式等等,其中的选点式教学以小见大,由点到面地铺展开,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是进行阅读教学比较适用的方法。
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通过选择一两个关键词来解读文本,提挈全篇,课堂教学简洁高效,大受学生欢迎。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谈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
意思是说读书要做到披沙拣金,找到全书的主旨与精髓,抓住行文的思路与脉络,是为由厚到薄。
据此回归原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掌握的思想在生活中得到运用,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更加生动和灵活,这是为由薄到厚。
他的成功的读书经验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第一步由厚到薄的功夫极为重要,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陶渊明读书也“不求甚解”,然这两人都是把书读透了的典范。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指导学生观其大略,找到“文眼”,通过一两个字来解读文本,势必会事半功倍。
一、从厚到薄:寻找,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个“文眼”它掩藏在众多的文字丛中。
如何将它找出来呢?这需要遵循一定的思路,顺藤摸瓜将它找到,或是从不同的角度考量,发现它的隐身之所。
1.思路。
顺着一定的思路去寻找这个关键字,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余映潮先生讲解《小石潭记》时,认为题目中的小、石、潭、记这四个字都可以作为关键词,从它身上解读文本都能
抓住全文内容。
我认为这只是抓住了文本的浅层次内容,只注意到小石潭而忽略了游览小石潭的作者了。
如果按照作者游览小石潭的行踪这个思路去考虑,结合作者当时游览时的心情,选“乐”这个字应该更适合。
因为开篇作者先听到小潭的流水声,“心乐之”,然后再决定“伐竹取道”去寻找小潭所在,可见作者先是去寻找这快乐的“源泉”,接下来作者写在潭边所感受到的快乐:巉岩的石头,青翠的树木,清澈的溪水,欢快的游鱼,都给作者带来了身心的愉悦,但“悄怆幽邃”的氛围分明使作者感到了冷寂,快乐转瞬即逝,作者赶快逃离。
故以“乐”为核心,按“寻找——感受——失去”的思路去梳理全文,感觉更容易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心境。
2.思想。
从文中思想的角度考虑,直指中心,单刀直入,更加简洁高效。
如《岳阳楼记》,作者“忧”“乐”的思想可作为解读课文的主线,“迁客骚人”情随境迁的“悲”“喜”之情反衬作者胸怀天下的忧乐观。
再如《醉翁亭记》,顺着文章脉络理清内容,我们发现通篇的山水之乐,滁人游乐,太守宴乐,众宾欢乐,都是太守与民同乐思想的具体表现。
所以抓住一“乐”字,整篇课文所表现的主题自然就豁然开朗了。
这里的“忧”与“乐”字都比较明显,容易从文中找得到。
如若找不到,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个恰当的词。
比如《桃花源记》是记叙的文本,文中没有现成的中心词,但我们从作品细致的描写中,感受到桃花源世界的风景美,风尚美,人情美。
如果抓住一个“美”字,由此展开“美”点寻踪,就能把作者着力刻画的他心目中的桃源这个理想社会再现出来。
3.情感。
一篇经典的文章里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往往是凝练的、深沉的。
在《石壕吏》这篇经典的诗文中,我们可以试着抓住“苦”字来分析人物形象。
“妇啼一何苦”中的“苦”字集中体现了老妇人悲苦的形象:沉痛的失子之苦、无奈的生命之苦、穷困的生活之苦、老迈的从军之苦,把一位坚强而自我牺牲的母亲形象刻画得催人泪下。
如果说诗中的老翁是家破之苦、诗人是奔波之苦倒也能理解,而要说石壕吏也能用“苦”字来形容恐怕你会反驳的,因为诗中明明是“吏呼一何怒”,多么凶神恶煞似的官差,他们苦什么?其实你想一想,这个“怒”字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官差们的无奈,更何况还要他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捉人,这难道不是一件“苦差事”?由此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安史之乱给整个大唐王朝所带来的深重悲苦。
这样分析,才能真正体会诗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4.形象。
仔细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北冥有鱼》里鲲的形象,“不知其几千里也”,是形体之“大”;从北海往徙于南海,不肯安于现状,是志向之“大”;“水击三千里”,是力量之“大”;“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善借外力而行,是智慧之“大”。
由此,抓住一个“大”字就把鲲的形象分析的比较全面透彻了。
从分析形象入手找到作者刻画形象的某一共同特征,以此分析课文,自然是势如破竹淋漓尽致了。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作者情感思想表达的集中体现,大多数“文眼”往往隐藏其中。
这由厚到薄的功夫做好了,就为接下来的运用打好切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学以致用。
否则,抽象出来的东西只是干巴的教条。
二、从薄到厚:运用,手持彩练当空舞
寻找到这一个字只是拿到了钥匙,打开大门登堂入室,去欣赏满眼的繁华还需要用好这把钥匙。
1.抓住一个字,把文章脉络梳理出来。
还是以《北冥有鱼》为例,我们找到了“大”这个字,知道了鲲的形象是“大”。
那么我们可以寻着这个线索,返回去探寻作者是如何来表现鲲之大的呢?首先通过形体的描写,接下来写了它的志向,以及实现志向所需要的力量和智慧条件。
这样从外形到精神上一个鲜明生动的鲲的形象便昂然奋飞在读者想象的天空,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去大胆追求。
《社戏》里,我们可以抓住开头一段“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中的“乐土”一词梳理行文思路。
平桥村为什么是“乐土”?如何来表现?原来,这块土地上有有趣的事,美丽的景和热情活泼勇敢善良的双喜们。
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淳朴浪漫的乡村世界,一股天真温馨的童年生活之风似乎扑面吹来,令人陶醉。
2.围绕一个字,让人物形象清晰起来。
《故乡》中闰土“苦”的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闰土是鲁迅创造的一个经典,他“苦”的形象是中国旧社会广大农民苦难形象的缩影。
我们要怎样去分析揣摩这个形象呢?围绕“苦”字设计问题逐层推进。
文章先写出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外形上的变化,从中看出其外形的穷苦;接下来写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这是神情凄苦;语言中“非常难”表现其内心的凄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写出了他经受苦难的原因,“像一个木偶人”揭示其精神的困苦。
因此,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苦得像一个木偶人”这个句子,从中提炼出“苦”这个中心词。
再分段概括,逐点揣摩,依次从外貌、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中抓住一两个关键词具体分析,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的站立起来。
3.翻转一个字,让思想内容深刻起来。
有时候,有的文章写得有点凝练含蓄,需要透过文字背后方能看出作者的本意。
韩愈的《马说》不是来说马的,他是通过马来说人才,说统治者的愚蠢昏聩而又狂妄骄横,文中先后用了11个“不”字,作者否定了什么?他在对谁说不?既然有否定就必然有肯定,作者肯定但没说出来的是什么?作者的希望是什么?分析课文,作者认为“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因为食马者的无知,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
“策不以道”“食不以材”“鸣不通意”表明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反过来思考,作者是希望能遇到“策之以道”“食之以材”“鸣通其意”的明君圣主,这是古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希望借此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理想追求,而“伯乐不常有”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沉重感叹!明白此,我们对课文的主旨便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4.深挖一个字,让情感思绪鲜明起来。
感人的文章都是情感表达充分抒情方式多样的,那些蕴涵在叙事字里行间中的抒情尤值得深入的探究。
比如杨绛《老王》中的“愧怍”,粗看,这是怎么回事呢?作者并没有亏欠老王什么,“愧怍”从何谈起?只有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深挖,其中滋味才能慢慢明朗。
表面上看,我们家对老王没有歧视,也比较照顾,这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平等的观念,但也仅仅止步于同情吧,并未能上升到关爱的层面,从老王临终前送鸡蛋来时“我”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一点。
老王要表达的是什么?老王需要的是什么?“我”却全都选择“无
视”。
事后,作者由知识分子的良知深入反思,觉得“幸运者”给予“不幸者”的不仅仅是尊重和同情,还需要帮助和关爱。
这样想来,我们便能理解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勇气,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深意所在,是为呼唤更多的对“不幸者”的关爱。
三、由厚到薄:能力,一枝一叶总关情
如果说由初始的整篇文章获得的整体感知,这个由厚到薄的过程获得的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那么接下来的由薄到厚的过程是使之具体化的过程,是真正走入文本深处的过程,是尽情领略文本内涵的过程。
如同去逛商城,在购得你所需要的物品的时候便可以离开。
同样,带着从一字一词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带着从形象的分析和内容的比较中获得的方法,带著对文本思想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再从文本中走出来,实现由厚到薄的过程,达到丰富思想提升技能的目的。
这一步至关重要,学是为了用,而用是需要能力的。
这最后的由厚到薄的过程,它不是第一阶段的简单重复,它其实应该是个充分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再次提炼的过程。
它发现的是文字背后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它提炼的是思想的精髓,是解决问题的规律。
用一个字撬动整篇文本的阅读,是简洁高效容易操作的文本解读方法之一。
它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在阅读——分析——发现——概括的过程中把握文本内涵提升思维品质。
在这个多次反复的过程中,通过走进去,跳出来的几个来回,完成对这一篇文本的深入解读。
如同一座宫殿,第一次进去以游客的身份,你会为其外表的华美所吸引。
当你第二次再踏进去的时候,你会以建筑师的眼光去审视领略其精巧的设计艺术。
一个字,就是一个世界,去发现一个有太多风景的世界。
李祖海,安徽省肥西上派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