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6篇完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一〕: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专题,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对他们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令我们感动。
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
此刻我们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自学提示,拿起笔标上序号,说说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3、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4、反响交流:
⑴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⑵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资料.〔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后代。
〕
三、再读课文,感悟奇迹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大家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
学生答复,教师出示句子:
①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60平方米,那同学们来计算一下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
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请同学们一齐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过渡:课文的哪些局部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②窗外是参天的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能够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
多美的风光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小结: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③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先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构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如臂如股什么意思.劲挺呢.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要是没有这些树,没有这树林,会怎样.
小结:是呀!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那守住了这土,我们就守住了什么.〔庄稼、家园、期望〕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四、奇迹背后
过渡: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创造奇迹的.
〔一〕体验绿洲所处大环境的险恶。
〔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点拨A什么叫肆虐.任意地残杀或迫害。
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B除了狂风肆虐,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2〕那么你们明白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教师这儿有一那么资料,我们一齐来看:
〔出示资料〕师读(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能够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3〕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二〕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辛〔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齐读读,体会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样.
〔81岁、就剩一人、五人离世、老伴去世〕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下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能够找找文中的句子来答复,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取,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取了吃苦,选取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辛之路,因为他明白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
断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2、那作者对老人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但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指导朗读:老农不仅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珍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齐再读一读这句话。
3、老人的这些精神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于我们心中。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你是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应对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二〕: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状况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一提示为我带给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从这位老农身上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的坚决决心。
2.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那我们一齐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教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翻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资料。
好,请读书吧!
2.教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
谁来认读生字词语。
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
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资料呢请大家试着用教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能够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能够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
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奉献,板书:山沟。
多么令人敬仰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局部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展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风光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上下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述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奉献啊。
)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情绪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
)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
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抓环境:
这一奇迹终究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明白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
教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应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明白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辛,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下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展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那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取,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辞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外表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好处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齐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齐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
但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能够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明白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抑制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抑制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应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能够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奉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珍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珍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齐再读一读描述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样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那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课外拓展。
1.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请你替他填一份简历。
:性别:年龄:住址:
主要外貌特征:
生活习惯:
主要感人事迹:
2.稳固小练笔:你如果有时机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了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亲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能够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能够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能够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知识潜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透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透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
1.能透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
这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
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画出描述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仰、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
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
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
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辛: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状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状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
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绿化了
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
〔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
预设二
窗外是参天的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资料怎样样.
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
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预设三
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
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先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构成一层层的梯。
师: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生: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
老人铁锹下的孩子,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而永不言弃。
师: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
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应前面,总结课堂,领悟青山不老
师:老人已是81岁高龄,看着他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取,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能够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应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能够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奉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
师:此刻你明白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吗.
师:老农不仅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珍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齐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中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
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这青山会老吗.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表达的精神。
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
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
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就应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就应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时机。
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四〕: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资料,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这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这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
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也就是透过15年的艰辛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先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
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状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
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
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你为他感动吗.
3、所以,在作者辞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让生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
带着对老人的无限敬仰读一读。
教师点拨:老人的生命不仅仅仅是指转化为他所创造的一片绿洲,还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
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好处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价值无限。
〕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长。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