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古镇——岭南民间建筑文化博物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6 |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建筑与文化| Architecture & Culture
早已听闻沙湾古镇很美,虽然到那里的路程并不远,但几次都错失了机会。

最近,我终于如愿领略了古镇的风采。

沙湾古镇始建于宋代,因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古海湾的半月形沙滩之畔,故名“沙湾”。

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镇,独具广府乡土韵味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特质文化遗产资源,砖雕、木雕、石雕和灰塑等民间工艺精湛,是著名的 “广东音乐之乡”、“飘色之乡”、“醒狮之乡”、“兰花之乡”。

游客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笑容可掬,周到地提供资料并加以说明。

游人只要购买了65元的门票,即可参观留耕堂、衍庆堂、三稔厅等10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分别解读沙湾的民俗风情、宗祠文化、建筑艺术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等。

沙湾古镇
——岭南民间建筑文化博物馆
图文/
谢 浩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拿着门票和游览图,顺着鳞次栉比的商铺进入古镇。

因为镇上的房屋刚翻修过,似乎没有古镇的感觉。

话说回来,对于一般民居,本来其建造质量就比官吏财主的房屋差,若不加固又怎能保证几百年屹立不倒呢?徜徉古镇,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时间仿佛在不经意间慢慢地凝固。

我在古老的清水井旁踮起脚尖,试图透过一个个镬耳屋顶,瞭望远方的青山。

其实,在参观常规景点之余,我更喜欢在有故事的小巷里穿梭。

悠然自得,没有任何负担,只有淅淅细雨和浓浓乡情。

鞋跟敲击着麻石铺就的青石板,发出清脆的声响,使古巷显得尤其悠长。

透过各家各户的门窗,可以了解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民宅的门联通常贴上“神荼、郁垒”,这是出自《山海经》的传说,它们是能降伏恶魔的神圣,后来成了门神。

墙上还写了一些老广州的童谣,我小时候曾经念过,颇感亲切。

一位骑自行车的老汉从身旁匆匆通过,留下了清脆的铃声。

街巷的名称反映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同德巷、仁和巷、达义巷、升平人瑞巷、敦厚里、文林坊大街、进士里巷、孝友巷、步云里巷、华光巷和承芳里等,彰显出儒家忠孝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也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崇尚。

他们向往美好
. All Rights Reserved.
117
2013.1-2|
建筑与文化|Architecture & Culture . All Rights Reserved.
118|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的生活,认为子孙后代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道。

我热衷于向村民了解每条街巷、每座祠堂古庙、每间老屋的来历。

“进士里巷”是为了纪念宋代进士何起龙及其曾孙明初进士何子海的,正所谓“一门两进士”。

加上由著有《广东通志》的明代学者黄佐(号泰泉)所题的匾额,自然不同凡响!巷道上再也没有遗落一枝柴禾,因为樵夫早已无需上山砍柴了,也没有人再挑着柴担从这里经过,于是,暗含心酸的“官巷归樵”只能被文人写进黄卷里。

店铺摆卖的是令人怀旧的日用杂货,光着上身的店主斜躺在摇椅上,似乎在瞌睡,又似乎在沉思。

去沙湾当然要吃最出名的姜撞奶了,这里的照相馆给人重新体验儿时拍照的感觉。

在这
里,我还发现了剪头的老店,而且理发
的价格也不高(7元)。

岭南文化在这
里世代相传,并逐渐融入了当地人的血
脉中。

沙湾古镇的选址背靠青萝嶂,面
朝沙湾水道,中部有文塔岗,是传统的
南方村镇风水格局。

虽历经近千年,沙
湾古镇“三街六市”的粤中地区典型商
业市镇规划仍保存完整。

总体来说,沙
湾古镇基本上是属于广府建筑的梳式布
局,即以一条街为中轴线,巷子在街道
的两侧,民宅在巷子的两侧,形成巷子
连巷子、院落套院落的格局。

若无地形
的限制,大街小巷都是垂直或平行的。

人们只要稍有方向感,绝对不会迷路。

沙湾古镇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
筑,民居的式样繁多,亲水性和实用性
也很强,是珠江三角洲建筑风格的典型
代表。

全镇现存古祠堂100多座,还有
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和自由式民
居等建筑。

遗憾的是,里面却惨杂了几
栋现代风格的小洋楼,显得与周边环境
极不协调。

古宅虽然比较破旧,但残留
在屋脊、墙角、门楣等处的各种雕塑和
蚝壳墙仍然清晰可辨。

从前,当地人出
海捕鱼,经常会打回大量生蚝,聪明的
沙湾人就地取材,用蚝壳建造房屋,既
牢固又冬暖夏凉。

值得一提的还有屋顶
. All Rights Reserved.
119
2013.1-2|
设计,密密麻麻的柱子高低错落,通常是两边高中间低,雨水会轻易地排走。

沙湾古墙长约20米,高约4米,墙上布满了从明代早期就出现的痕迹,墙根下长出的小草更显生命的顽强,不愧为古镇兴衰的见证。

沙湾人不断的传承着祖先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镶嵌在建筑中。

我抚摸着这些极富岭南色彩的建筑装饰,感觉自己也沉浸于现代与历史的穿越之中。

现代人喜欢从“废墟”中去找感觉。

其实,传统文化之神,一般不在眼里而在心中。

来到沙湾古镇,留耕堂是一个必去的地方,也是沙湾的标志性建筑。

据资料记载,留耕堂又名何氏大宗祠,始建于元朝至元十二年(即公元1275年),是番禺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

可以说,它是集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特色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宫殿。

“留耕”二字取自于“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

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建筑布局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山门、仪门(牌坊)、丹墀(天井)、月台(钓鱼台)、享殿(象贤堂)、寝殿(留耕堂)以及东西庑廊和衬祠。

山门前是用大青石铺成的宽阔大天街(广场),它正对一个池塘,池塘两边是驻马石和8个安装旗杆的石座,这是古时考取功名
建筑与文化|Architecture & Culture
后用于竖旗褒扬的。

我仔细欣赏了正门
顶部的横梁,上面的木雕美轮美奂,特
别是在古建筑学上被称为“驼峰”的33
个三重如意斗拱,雕刻内容花样百出,
或奇花异卉,或飞禽走兽,或历史人物
故事,构成了一组组栩栩如生的岭南建
筑艺术珍品。

进入正门,一座高大的石
碑坊耸立在眼前,其正面的“诗书世泽”、
背面的“三凤流芳”,是明朝理学家陈
献章(陈白沙)书写的。

这是为了表彰
沙湾何氏祖先在北宋后期考取进士的三
兄弟,他们在当时被尊称为“何家三凤”
而流芳后世。

我发现,留耕堂的特色是
柱子多、雕刻精、书联丰富。

它共计有
112条石柱和木柱,木柱是当时从东南. All Rights Reserved.
120|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121
2013.1-2
|小贴士
交通: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沙湾,总面积52.7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毗邻穗、港、澳。

它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北与广州番禺中心城区一河之隔、东望东莞深圳、南邻中山珠海、西连顺德南海,交通四通八达。

沙湾古镇为广州市番禺区管辖,在珠江三角洲番禺沙湾水道北岸,青箩嶂以东,市桥河以南,与番禺中心城区的市桥仅一水之隔,是广州通往顺德、中山、珠海的门户,也是穗港澳交通的重要枢纽。

游客可以在广州火车东站,改乘地铁至番禺下车,在地铁市桥站B 出口右转坐67路公交车,沙湾文化中心站下车就到了。

民俗文化(饮食):沙湾古镇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打造出了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孕育出名震四方的四大文化品牌:广东音乐、沙湾飘色、沙坑醒狮和沙湾兰花。

特别是在饮食文化方面,姜撞奶、鱼皮角等各色传统小吃,更是享誉省港澳。

还有桂花糕、云吞,其中当推“岭南第一锅”的牛杂和面筋。

传统的菜色如鸡丝酿芽菜、沙湾别茨鹅、豉椒碌鹅、狗仔粥和牛奶宴等也极具吸引力。

这些构成了沙湾的丰富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创造了岭南宝贵的人文景观。

镬耳屋:镬耳屋是典型岭南传统风格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

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

鑊,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鑊耳屋因其形状像炒菜锅子的手柄亦称为“锅耳屋”。

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

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屋檐又像一顶官帽,代表房屋的主人是一位大官。

据说在元明清时期,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有资格建造这种房屋,镬耳的大小代表官位的高低。

镬耳屋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镬耳山墙。

亚国家进口的。

柱子虚实相间,犹如钢琴的琴键,人们仿佛在欣赏一曲古典音乐,悠扬婉转,跌宕起伏。

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中保留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灰塑,充分体现了岭南庭园高超的建筑艺术。

在古镇的大街小巷里,总会不时响起传统的音乐声,让人勾起缠绵的思绪。

三稔厅是富豪何高尧家的小宗祠,始建于清代中叶,现作为广东音乐纪念馆。

可以想象,在三稔厅里坐下来,带着喜悦的心情聆听民间淳朴的音乐(如《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一定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广东的音乐史中,有“沙湾何氏三杰”之说,而何少霞(1894~1942)便是其中一位。

他自幼深受粤剧熏陶,为广东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代表作有《春光好》、《桃李争春》、《将军试马》、《夜沉沉》、《白头吟》、《游子悲秋》和《一代艺人》等。

从整体上看,何少霞故居是一栋花岗岩石脚的青砖墙小平房,是典型的三间两廊式民宅,简单而朴素。

难以想象,在这么一条深深的小巷里,能诞生这么一位音乐名人。

我在沙湾古镇度过了半天,虽然远未深入了解它的内涵,但仍然心满意足。

来过以后还可以再来,希望传统的东西得以保留。

富有岭南特色的沙湾古镇是目前广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能在古镇中感受古朴的气息,在古祠堂内接触岁月的脉搏,在广东音乐发祥地体验历史的回响,在街头巷尾品尝地道的小吃,寻找久远的记忆和远离喧嚣的简单生活,感受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激烈撞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我在临走时询问了工作人员:“为什么还有两个印章未盖?”她们回答:“因为正在建,所以还没对外开放。

”我体会最深的是,沙湾古镇旅游不同于自然风光和人造景观,也有别于单纯的吃喝玩乐,它是璀璨历史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的集中展示。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