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的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的案例
话说有个爱美的姑娘叫小美,她特别迷国外的一款小众护肤品。
有一天,她在一个跨境电商平台上看到有商家在卖这款护肤品,价格看起来也挺划算的,就心动了。
这个跨境电商平台是个挺知名的平台,上面写着各种保障条款,比如商品保真、售后无忧之类的。
小美就和商家签订了电子合同,这个合同呢,就在她下单的过程中,以那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勾选“我已阅读并同意”的方式达成了。
过了好些天,小美收到了包裹。
她满怀期待地打开,却发现护肤品的包装有点破损,而且里面的瓶子好像也被开过封。
小美那个气啊,这和商品页面上展示的全新、完美包装的产品可不一样。
于是小美就赶紧联系商家。
商家呢,回复说这可能是运输过程中的问题,让小美去找物流。
小美就觉得很委屈,自己在你们这儿买东西,合同里可没说遇到这种情况就直接推给物流啊。
她就仔细查看了当时签订的电子合同,发现合同里关于商品损坏这一块写得特别模糊,只是说商家会尽力保证商品完整送达,但没说清楚到底谁该负责这种包装破损还疑似开封的情况。
小美又去找平台客服,平台客服开始也是和稀泥,说会协调。
可是协调来协调去,就是没个结果。
小美越想越气,她觉得这个合同虽然是跨境的,自己在网上点几下就达成了,但也是有法律效力的呀。
她就开始研究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知识,发现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规定,这种情况下商家是有责任去解决问题的,要么换货,要么退款。
于是小美再次强硬地和商家还有平台交涉,还拿出了自己研究的法律条文。
平台和商家一看小美不好糊弄了,而且要是闹大了对自己名声也不好,最后商家给小美退了款,平台还送了小美一张小优惠券表示歉意。
这个案例就告诉我们啊,跨境电子商务合同虽然签订起来很方便,但是里面的条款可得看仔细了。
消费者得知道自己的权益,商家也不能在合同里玩文字游戏,平台呢,也得好好起到监管的作用,不然就容易出这种闹心的事儿。
杰克是个科技迷,一直想拥有一块国外某品牌的新款智能手表。
他在一个跨境电商网站上看到有个商家在售卖,而且价格比在本地买便宜不少呢。
杰克就像发现宝藏一样,迅速下单,在下单的过程中就签订了那个跨境电子商务合同。
这个合同有好几页的条款,杰克大概扫了一眼,什么支付方式啊、预计发货时间啊之类的,看到有自己想要的手表型号,价格也合适,就没太细究其他条款。
结果等了好久,手表才到货。
杰克兴奋地打开包裹,结果发现手表的表带颜色和自己订购的不一样,而且说明书都是外文,没有任何中文的使用指南。
杰克想,这怎么行呢?
他去找商家理论,商家说在合同里有个小条款提到了由于产品是从国外直接发货,可能会存在颜色差异,以实际发货为准。
杰克就傻眼了,他说这不合理啊,商品页面上展示的是特定颜色的手表,我才下单的呀。
商家就坚持说按照合同条款来。
杰克又仔细看了看合同,发现这个合同关于产品描述和实际差异的处理方式真的很偏向商家。
他觉得自己被坑了,但又不想就这么算了。
于是杰克开始在网上找同样遇到这种跨境电商问题的人,加入了一些维权群。
在群里,大家给他出主意,说可以根据跨境贸易中关于产品描述准确性的一些国际惯例来维权。
杰克就又去找商家,说按照国际惯例,商品页面展示的内容也是合同的一部分,你们这样属于违约。
商家开始还不太理会,但是杰克不断地向平台投诉,还把国际惯例的相关文件找出来发给平台。
平台看到杰克这么较真,而且也知道如果不处理好可能会影响平台声誉,就介入调查。
平台判定商家确实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要求商家给杰克换货,并且对商家进行了一定的处罚。
这个案例说明啊,在跨境电子商务合同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条款可能藏着大陷阱。
消费者在签订合同之前,哪怕再兴奋地想买东西,也得把合同条款看清楚。
而
商家也不能利用复杂的合同条款来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不然总会有较真的人让你付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