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科技前沿 寄语中国发展——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谈世界与中国科学

合集下载

20位科学家震撼人心的爱国名言,最后一句令人泪崩

20位科学家震撼人心的爱国名言,最后一句令人泪崩

20位科学家震撼人心的爱国名言,最后一句令人泪崩作为科学家,他们不仅在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是对祖国充满了深深的热爱。

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彰显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以下是20位科学家震撼人心的爱国名言,最后一句令人泪崩。

1. 陈景润:科学无国界,但我心系祖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2. 杨振宁:祖国的崛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我愿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竭尽全力。

3. 朱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要不断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智慧。

4. 钱学森:祖国的未来在科技,我们要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终身。

5. 丁肇中: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我心系祖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6. 陈省身: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要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7. 朱自清: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8. 杨振宁:祖国的崛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我愿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竭尽全力。

9. 丁肇中: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我心系祖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10. 陈省身: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要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11. 朱自清: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12. 钱学森:祖国的未来在科技,我们要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终身。

13. 陈景润:科学无国界,但我心系祖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14. 杨振宁:祖国的崛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我愿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竭尽全力。

15. 朱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要不断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智慧。

16. 钱学森:祖国的未来在科技,我们要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终身。

17. 丁肇中: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我心系祖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18. 陈省身: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要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19. 朱自清: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20. 杨振宁:祖国的崛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我愿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竭尽全力。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倡导学习中国国学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倡导学习中国国学

1993年5月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财富。

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养育人类,是人类智慧之果,精神之花。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形成了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如:诚实笃信、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

经典是文化的载体,其价值历久弥新。

这么好的文化遗产,如果一代代的孩子不去了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拥有的正在失去呢?。

赞美中国科学家的句子

赞美中国科学家的句子

1.邓稼先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

2.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仅是中国核科学的先驱,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3.邓稼先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4.科学家们以坚毅和勇气面对困难,用智慧和才华揭示自然奥秘,令人敬佩。

5.科学家们以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科学家们不畏艰难险阻,致力于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为人类的福祉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7.钟南山院士,您的学术造诣极高,您所取得的成就,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您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8.邓稼先先生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他的研究工作不仅在核物理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和国家的安全防御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科学家们不仅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人类智慧的代表,他们的探索和发现,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丰碑上。

10.科学家们以超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破解着一个个未知的谜团,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11.科学家们用他们的严谨态度和无私奉献,为人类认识世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2.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3.邓稼先在科学探索中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14.邓稼先先生是中国科学界的璀璨明星,他的一生致力于核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她的发现,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人类对自然的新理解。

她的成就,无疑是最美的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典范。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访谈录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访谈录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访谈录一、屠呦呦的生平与研究成果屠呦呦,中国药学家,原名屠洪刚,1930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屠呦呦是中国现代药学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她以其在抗疟疾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屠呦呦的荣誉之旅始于2015年,当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女性。

屠呦呦的突破性发现和开创性研究为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挽救了数以亿计的生命。

二、回望科研旅程在参加本次访谈中,屠呦呦分享了她的科研旅程和研究心得。

她谦虚地回顾了自己的研究历程,强调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充实。

屠呦呦始终坚守初心,她抱着对抗疟疾的责任和使命,投身于研究工作。

她与团队一起长期从事抗疟疾药物研发,历经多年的艰苦努力,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三、药物青蒿素的发现与开发青蒿素是屠呦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访谈中,她细致地解释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其重要性。

青蒿素是由中国古代药物青蒿中提取得来的一种有效成分。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成功从青蒿中提取出纯净的青蒿素,并证明了其对疟原虫的强大杀菌作用。

这项突破性的发现为全球抗击疟疾提供了新的希望。

四、贡献与荣耀在访谈中,屠呦呦分享了获得诺贝尔奖后带来的荣耀和责任感。

屠呦呦表示,获得诺贝尔奖对她来说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中国科学界的认可和鼓励。

她坚信,荣誉带来的责任更加重大,她将继续致力于科研事业,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多贡献。

五、展望未来屠呦呦在访谈中也畅谈了对未来科研发展的期望和展望。

屠呦呦表示,科学研究没有止境,她希望更多的年轻科学家能够投身于医药领域的研究工作。

她鼓励年轻人追逐自己的梦想,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屠呦呦相信,在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科学研究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和幸福。

六、结束语通过这次访谈,我们更加了解了屠呦呦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她在抗击疟疾领域的卓越贡献。

她的科研成果不仅改变了世界,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诺贝尔奖得主寄语中国未来的科学发展

诺贝尔奖得主寄语中国未来的科学发展

生态本底而盲目地植树造林, 不能简单地把“ 生态建设” 归结为植树造林, 甚至把植树造林 当成“ 生态环境建设” 的同义语, 把盲目提高林木的覆盖率作为生态改善的指标。在年降水 其自然本底是草原生态系统, 应退耕休牧还草, 而不是 量 '"" 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 退耕还林。 水资源配置的原则 ( +) 要解决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所造成的问题, 就要加强对社会经济需水的管理。首先要 防止一些认识误区, 例如误以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用水必须不断增长; 误以为 水利部门的职责就是以增加供水来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随着经济 的增长, 用水效率和效益应当不断提高, 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应从微增长到零增长或负增长。 水利部门需要审慎把握开源和节流的关系, 应当将国家投资首先用于节流防污, 在此基础 上考虑开源。 现在社会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有两种极端认识: 一种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绝 对主体, 应当也可能按照自己的发展要求更加彻底地改造自然; 另一种则过分降低人类的 地位, 认为人类没有权力也不可能改造自然, 应当尽量使自然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原始状 态。我们认为: 这两种极端认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行不通。在人与自然共处的理念中, 人是自 然界的相对主体, 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 同时, 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和自然资源的有限, 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 实现可持续发展。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欧洲核子中心教授丁肇中 : 如果一个社会将自己局限于技术转移, 那么一段时间 后, 就会没有了源于基础研究的新知识和新发现, 也就没 有什么可转移的了。 基础研究需要有实质性济发展将难 以维系。 中国政府应该更多地支持科学家出于个人兴趣而 自由开展的研究, 因为这类研究获得的才是真正具有原创 性的前沿研究。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的物理志中国情和科学观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的物理志中国情和科学观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的物理志中国情和科学观程民治;王向贤;朱爱国【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传奇的成长经历,勇于创新和情系中华的人生风采以及深邃的科学观.其宗旨在于以他献身于科学的精神风范来激励、启迪和鞭策我国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广大教育界人士.【期刊名称】《物理与工程》【年(卷),期】2010(020)005【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丁肇中;诺贝尔奖;中国情;科学观【作者】程民治;王向贤;朱爱国【作者单位】巢湖学院物理系,安徽,巢湖,238000;巢湖学院物理系,安徽,巢湖,238000;巢湖学院物理系,安徽,巢湖,238000【正文语种】中文J粒子的发现奠定了丁肇中在世界物理学的地位,诚如前美国总统福特当年向他致电祝贺中所说:“这种基本知识上的重大进展,能导致科学的更进一步的突破,进而造福人类.”[1](P.iii)正因为如此,丁肇中当之无愧地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最有实验能力、最有潜力的实验物理学家”[2].为了弘扬丁肇中在科学及其思想上的卓越贡献以及作为一个海外华人关爱祖国的高尚品德,笔者特撰此文.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诞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镇,但其祖籍却在中国山东省日照市.父亲丁海观和母亲王隽英都是教育家,他俩原先均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1936年4月初,襁褓中的丁肇中就在母亲的怀抱里回到了中国,与先期回国在河南焦作工学院任教的父亲团聚.当时正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年仅一岁半的丁肇中随父母度过了动荡不安、饱暖不定、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连绵的战火也使得童年时代的丁肇中无法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1948年,12岁的丁肇中随父母辗转到了台湾.次年秋,丁肇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通过转学考试,他又进入了台北市首屈一指的建国中学就读.开学的第一天,丁肇中就被建国中学校园内悬挂的一条横幅所深深吸引.横幅上写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按:我国北宋文学家苏轼语).但更加使少年丁肇中的心灵深受震撼的则是由他父亲讲述的或者他自己阅读的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或传记.他非常景仰、钦佩牛顿(I.Newton)和爱因斯坦(A.Einstein),特别崇慕法拉第(M.Faraday).从中学时代起,丁肇中就暗下决心:“我要探求自然的奥秘”.[1](P.26)立志以后也要像法拉第那样,成为受人尊敬和仰慕的科学家.1955年,19岁的丁肇中以优异的成绩从建国中学高中刚一毕业,就被校方确定为保送对象,即无需参加高校升学考试就可直接到台南市的成功大学就读.但倔强的丁肇中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保送的资格,参加了全省的联合考试,竭尽全力向自己理想的目标——台湾大学冲刺.最终因文科成绩拉了分,丁肇中没能如愿.但通过这次挫折,却使他变得更加成熟、越发勤奋了.渐渐地,丁肇中感到自己对于物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于是,他放弃了原在成功大学所学的机械工程专业,于1956年9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就读,并于次年夏转学到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在这里,丁肇中在物理学的知识海洋中扬起了风帆,努力学习,刻苦攻关.当1959年夏他从密歇根大学毕业时,同时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两个理学学士学位.1959年秋,丁肇中被留在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当研究生,攻读理论物理.1960年4月的一天,他与该研究院担任实验物理教学的马丁·佩尔(Martin Perl)教授的一次偶然相遇,成了丁肇中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转折点.由于佩尔十分赏识丁肇中的才能,要他趁着暑假的空隙到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实验中心去当帮手,在加速器上做一项关于π介子和质子撞击的实验.当时丁肇中担任的工作就是监视机器的工作电压,并把计数器的数据记录下来.丁肇中的工作干得认真而出色,深得佩尔的满意.他不仅很快登堂入室,领悟到了实验结果中一根根曲线、一组组数据的深刻内涵,而且他与佩尔教授等同事们在这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以题为“在3、4、5GeV/c2处的π介子与质子的弹性散射”的论文,发表在1962年的美国《物理评论通讯》上.这也是丁肇中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专业刊物上.丁肇中在加州伯克利的加速器中心紧张地工作了近两个月,出于佩尔的热情挽留,他决定由理论物理学转向实验物理学.从此,当一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就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1962年,已经分别获物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的丁肇中,以一位实验物理学研究者的身份,从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提前毕业了.他居然先后在1960年和1962年两年内连中双元,这在密歇根大学的校史上,还是十分罕见的.迈出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大门的丁肇中,面对着犹如雪花般飘来的大学或研究所盛情的招聘申请单,果断地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尼文斯实验室,师从著名的华裔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对于这位新来的同是中国血统的年轻有为的博士,吴教授自然倍加关爱和赏识.然而一年后,当丁肇中获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有一个任期一年的职位,虽然它的薪金只有尼文斯实验室的三分之一,但丁肇中并不计较待遇的优劣,决意要去西欧.因为在那儿,他可以跟随慕名已久的柯克尼(G.Cocconi)教授.1963年,在取得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之后,丁肇中去了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这个真正的国际性研究机构.在柯克尼手下工作,并发表了一些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包括柯克尼参与的合作性研究论文.在这里,丁肇中从他的导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实验技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正如后来丁肇中在他的自传中所描述的那样:“在那里,我有幸与柯克尼在装有质子加速器的地下室里一块儿工作,并从他那里学会了许多物理学知识.他总是用简单的方式看待复杂的问题,做实验也非常认真.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P.65)1965年春天,丁肇中从西欧返回哥伦比亚大学教书.此时的尼文斯实验室可谓是人才济济.除了李政道和吴健雄两位教授之外,还有莱德曼(L.Lederman)、拉比(I.I.Rabi)、施瓦茨(M.Schwartz)等.这些一流的物理学家个个才华横溢,有各自别具匠心的研究风格和独创性的见解.丁肇中在同他们一起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这时的丁肇中已经成长为世界高能物理学领域内著名的青年实验物理学家了.他不仅参加了由莱德曼教授担任主任的实验小组,而且还参与了普林斯顿大学与宾州大学合办的加速器实验室的工作.1965年秋,丁肇中又接受了世界著名的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DESY)主任延奇克(W.Jentschke)的邀请,到那里去进行了一项用电子和正电子碰撞,制造“重光子”即寻找新夸克的实验,这是丁肇中有生以来第一次主持实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维护量子电动力学的权威地位,丁肇中不顾莱德曼教授的善意劝阻,并以20美元作赌注,暂时放下了对重光子的研究,于1966年3月在联邦德国汉堡的DESY,全力以赴进行着另一项重要的实验,即检验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一些著名学者各自所观测到的一个“异常现象”的真伪性.因为他们原先分别在电子加速器上相继做了一个由光子同核靶碰撞产生电子—正电子对的实验,由此他们看到了一种好像与量子电动力学相违背的现象,即宣称他们测得了电子的直径.结果,丁肇中仅仅在半年之内,就以他自行设计的新颖而精湛的实验,纠正了上述两所美国著名大学的物理学家的错误结论,以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经测量电子是没有体积的,以此深刻地揭示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莱德曼教授因此而输掉了20美元,而丁肇中却赢得了与20美元的价值无法攀比的崇高的国际声誉.这不仅使德国汉堡的DESY为丁肇中保留了“客座”的待遇,而且为他日后完成荣获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此,丁肇中在给他父亲的信中曾写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在未来的10年内,我将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1](P.72)在汉堡初露锋芒之后,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伟大的科学抱负,1967年,丁肇中受闻名全球的物理学家韦斯科夫(V.F.Weisskopf)教授作为校方代表的邀请,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头两年担任该校物理系的副教授,1969年晋升教授,并且他是这所学校唯一不上课的教授.丁肇中的任务是在他的亲自挂帅下,挑选一些既年轻又能干的实验物理学家,组建成一个“丁肇中实验小组”,一分为二被安排在大西洋的两岸,其中一批在联邦德国,另一批留在美国.不分节假日,日以继夜地用实验的方法寻找和捕捉丁肇中原先所中断研究的重光子.但是,经过5年的辛劳,他们仍然没有取到预期的结果,所看到的只是3种别人早已发现的重光子.在非议与批评甚至病魔(按:丁肇中因过度劳累曾于1970年春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面前,他们丝毫没有退却.面对着了解内情的同事苦口婆心的劝阻,丁肇中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即使这也许是波士顿的雨季里,仅在一秒钟内降下的一颗带颜色的雨滴,我也要把它找出来.”[1](P.83)随后,丁肇中等在重新审查了5年来的实验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和逐步改良提高实验仪器精密度的基础上,最后决定在世界上3个高能实验基地(按:德国汉堡的DESY、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和纽约的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里,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寻找新的重光子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8月,丁肇中实验小组终于在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3倍、对应的能量是3.1GeV、寿命是10-20s的新粒子,并命名它为J粒子.但为了谨慎起见,丁肇中直到11月才公布有关发现J粒子的消息.同年11月,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的伯顿·里希特(Burton Richter,1931—)和他的小组正好也独立地发现了同一粒子,他们称其为ψ粒子.这样,丁肇中和里希特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几乎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重粒子.后来人们称这种新粒子为J/ψ粒子.鉴于丁肇中和里希特探测到的J/ψ粒子直接导致了粲夸克(c)的发现,丰富和完善了夸克理论,被国际物理学界誉为:“基本粒子领域的最大发现之一.”[3](P.224)因此,他俩共同分享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按照惯例,获奖者要在颁奖典礼上用本国语言发表讲演.在颁奖仪式之前,丁肇中心潮澎湃,母亲临终前留下的遗言:“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1](P.59)又一次在他的耳边响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驱使着丁肇中致信向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出了一个请求:先用中文发表讲演,然后再用英文复述.虽然当时遭到了美国驻瑞典大使的几次阻挠,但丁肇中理直气壮的回答,严辞拒绝了对方,他说:“这不是你的事情,你管不着!”[1](P.108)于是,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登上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授奖典礼厅的讲台,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发表了精彩的演讲.这是自1901年以来,在近500多位获奖者中,第一次有人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汉语在这里发表的获奖演说.他指出:“……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是从实验中产生的.……”[3](P.225)一段近200字的发言,包含了丁肇中对人生、对科学的真知灼见,也倾注了他对中华民族,对祖国母亲的一片深情. 为了表彰丁肇中在粒子物理学领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除荣膺诺贝尔奖外,他还分别于1975年、1976年、1977年先后获得了美国文理学会研究基金、美国政府劳伦斯奖、美国工程科学学会ERINGEN奖章;1988年4月还成为荣获意大利颁发的卡斯贝里科学奖的首位外籍科学家.在现代实验物理学界,丁肇中既是一位眼光超前、思维敏捷、始终站在粒子物理的前沿阵地、不断追求卓越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海外赤子.为了帮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培养新一代的高能物理学家,丁肇中利用自己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及其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实验技能,通过各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渠道,全力以赴予以帮助.首先,他为中国年轻的学者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粒子物理实验基地,率领他们参加了一些国际性的高能物理前沿领域的科研项目.例如,在J粒子发现后的1979年,由他在联邦德国汉堡的DESY主持的马克—杰(Mark-J)实验组,其中就有20多位中国科学工作者参与.该实验组所首次发现的“三喷注现象”,就证实了胶子的存在.从而又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其次,频繁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搞合作研究.例如,2000年10月和2004年2月,丁肇中来华后,曾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山东大学,分别作了题为《探求自然界的基本构造》和“AMS实验课题介绍”的学术报告.正因为如此,从1982年至2005年期间,丁肇中先后被我国的许多高校:诸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等聘为名誉教授或名誉校长,并于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当然,这位怀着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的华人科学大师,对中国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也充满着信心和寄予厚望.他曾断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必将对世界的科学技术贡献达到四分之一的水平.”[1](P.174)丁肇中曾指出:“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并没有绝对的秘密的方程式.”[1](P.206)在他看来,必须最先占领制高点,这是一个在崎岖小道上攀登科学高峰的人,只能抱有的一个惟一的念头.“一是因为自然科学新的、重大的突破,是少数人破除多数人观点的结果;二是能在自然科学上有所突破的,仅仅是极少数人关键的发现,大多数人默默无闻;三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向来以第一个发现为主,不承认第二、第三个人的类同的发现.”[4]由此,丁肇中又进一步重申“科学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5]那么,一个试图在科学征途上标新立异、勇往直前的人,怎样做才能独占鳌头呢?丁肇中在长期的科学研究生涯与科学教育实践中所逐步形成的深邃的科学观,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极其深刻而有益的启示.现分述如下:我们知道,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形成和检验科学假说与理论的实践手段.实验方法能够克服“自然观察”的局限性,更便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明显地表现出科学研究的目的性.这是通常人对于实验的作用及其地位的一般性理解.然而,长期通过实验方法探索自然奥秘的丁肇中,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看法,层次则更高、更精辟.他指出:“做实验确实非常重要,因为任何理论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没有用的.实验可以推翻理论,理论绝对不能推翻实验.‘相对论’要是没有实验证明的话,是没有意义的.”[6]于是,在丁肇中看来,除数学以外,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是实验科学,它们最主要的目的是解释自然现象,所以理论是次要的,实验是主要的.他还以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生动地说明了:科学的增长是先有理论,人们通过实验证实或证伪,或是找出破绽,再得出新的理论,再经过实验求证,从而使这种理论不断完善,不断向真理靠拢.对于物理学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循环式发展的进程,丁肇中的解释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因此,“不断进行假设,不断进行实验论证,不断检验和打破旧的观念,不断得出新的智慧成果.”[1](P.208)才是物理学等实验科学发展的模式.另外,丁肇中还谈到,虽然理论与实验相比较,前者的地位次于后者,但“还应该有个观念,就是说,一个好的实验物理学家,你一定得懂理论,不懂理论只会动手,只能是工程人员,是技师.”“我每一次做实验以前,通常都要找几个世界上很有名的物理学家讨论一下.……和最好的物理学家讨论,并不是照他所说的做,而是了解这些人的看法.……找几个特别好的物理学家讨论一下,对我个人来说很有好处.”[6]正因为“物理学是从实验中产生的”,丁肇中才在如上文所述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演说中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重理论、轻实验的弊端,强调了实验工作的重要性.重兴趣而不唯功利、大胆质疑而小心求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唯书本、不盲从权威而勇于挑战等多种因素融为一体,构成了丁肇中独特的治学方法.他认为这样做的结果,“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有伟大的成就”.[1](P.211)丁肇中认为,兴趣既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也不是受功利欲所制约的.他说:“学自然科学,应该以兴趣为主,不能以求名求利为主.……自然科学的发展,通常是很多人做贡献,而做出最重要贡献者总是极少数.假如你参加这个工作,一心求名求利,那以后会痛苦的.”[1](P.211)并提醒人们:“为了名和利去做科学是很危险的”.[7]更难能可贵的是,丁肇中还将兴趣与事业心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曾指出:“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8]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如果缺乏事业心,就不会产生很大的动力,即使是你在某一个时期对某一事物有着浓郁的兴趣,但也不可能持久.关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他在中学时代的求学经历中得到佐证.如上所述,虽然他在少年时代早就立志:“我要探求自然的奥秘”.可是读高中时,丁肇中却感到“最有兴趣的是中国历史,其次才是化学,物理是第三.”[8]但当他发现到:“在历史学中寻求真理比在自然科学中寻求真理要困难得多”[9]时,于是又很快将探索的目光重新转向自然科学,意识到这才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从此,物理实验研究就占据了他的整个事业心,成了他最感兴趣的学科.并宣称:“既然选择了这门学科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要有为了科学什么都不顾的牺牲精神,并为此付出一生的努力.”[9]丁肇中所成功进行的J粒子实验,就是从质疑开始的.面对着1964年以来人们所相继发现的3种夸克,即“上夸克(u)”、“下夸克(d)”、“奇异夸克(s)”,丁肇中没有像其他一些微观物理学家那样盲目乐观.而是有的放矢地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这些重光子在原子核内有什么行为?自然界里究竟有多少种重光子?大概不会就是眼前所知道的那3种吧?”[1](P.67)于是,从1966年开始,经过8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丁肇中的实验终于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即发现了J粒子.于是,他声称:“创造发端于质疑”.[10](P.206)为了确保所获得的结果做到万无一失,针对实验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他都要进行小心的求证.他说:“我不断地对我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能力表示怀疑,为此,我总是反复检查自己的工作,这样,我们到现在为止,实验结果还没有出过错误.”[1](P.210)如前文所述,丁肇中虽然强调“实验可以推翻理论,理论绝对不能推翻实验”,但他决不是一个重实验、轻理论的科学家.他每一次做实验之前,之所以要和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交换意见,为的是找到更准确的理论依据.因为他深知搞实验没有理论不行.他还进一步指出:“一个实验科学家应当彻底了解理论,只有彻底了解理论后,才能做出出色的实验成果.”[11]与此同时,丁肇中也不是一个“唯书本”的科学家.告诫人们:“作为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不断探寻在教科书之外的事”,[1](P.209)以便“对客观物理现象有深刻、独到的见解.”[12]他常常“突破书本描述的局限去理解物理现象.对于确实不理解的事物,提出问题而不含糊问题.”[9]并且通过实验去揭示这一事物的本质.不盲从权威,不论反对的意见是多么不可一世,仍然毫不犹豫地坚持自己的科学观点,勇于挑战,敢于竞争,也是丁肇中治学方法的一大特色.他说,由于“自然科学的进展是多数服从少数,所以一个科学家能够有成绩,一定有很多人反对.我所做的实验,每一个实验都有阻力,不单是美国人反对,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不能因为别人反对就不做.要明白,为什么人们反对呢?因为人的观念是由以前的知识来的.科学的进展呢,是要把以前的知识推翻,才能前进.所以要做新的东西,一定会有挫折.”[1](P.210)正因为丁肇中敢于摒弃一般流行的见解,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竞争中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超过别人.才使他在科学竞争中出人头地,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丁肇中的治学方法还包括:坚持独立思考、勤于自己动手、不被分数牵着鼻子跑以及反对实用主义、重视基础研究等.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丁肇中在每次做实验之前,不仅要和一些世界上顶尖的物理学家共同商讨,征求他们的看法;而且对仪器的选择、安装、调试等方面,都要亲自过问、进行反复检查,籍以确保万无一失.每次实验后,他都要对实验的方法和结果提出质疑,小心地进行求证.这实际上已经表现出他的研究风格是何等的严谨.但更有甚者,就是他对实验的过程也作了硬性的规定.他说:“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索.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1](P.208)因为他深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仪器精密度的提高,实验研究的难度和对实验人员的要求也随之增大.这既需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1](P.209)又需要一丝不苟的科研风格.因为“只有严谨的作风才可能做到少出错或不出错,把真伪分开.”[8]才能“确保实验得到的每一个数据的有效率接近百分之百”[8],并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丁肇中以身作则,带头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6小时.并以能长时间连续工作和特别珍惜时间而闻名遐迩.丁肇中指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1](P.209)一贯认为“做实验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而不是基于理论上的争论”[9],指责那些完全“按照理论家的理论进行实验实在是浪费时间”.[13]因此,他从来既不重复别人已做过的事,也不去做所谓的求证工作,即用实验来论证那些由理论家综合、总结许多实验结果或研究旧学说后所提出的新假说或猜测.而是“一向争取去做自己认为重要的实验”,[1](P.209)追求自己的实验结论,从而直接达到探索本质世界之目的.丁肇中还极力主张“一个实验物理学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加速器上选择正确的实验.”[14]因为“科学研究是要做前人未做。

世界顶尖科学家获奖年龄与授奖时滞的周期演变特征——以诺贝尔奖得主为例

世界顶尖科学家获奖年龄与授奖时滞的周期演变特征——以诺贝尔奖得主为例

理论研究*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海量科技文献的潜在‘精品’识别方法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CTQ031)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科学领域文献价值分层与识别机制研究”(19TQC004)研究成果。

世界顶尖科学家获奖年龄与授奖时滞的周期演变特征——以诺贝尔奖得主为例*胡泽文,屈静,周西姬摘要诺贝尔奖得主授奖时滞和获奖年龄的周期变化特征能够揭示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获奖年龄差异,以及获奖成果取得后的检验周期长短。

文章以1901-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以及1969-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分析样本,通过划分6个时间周期阶段,计量分析每个周期阶段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和授奖时滞分布及其周期演变特征。

研究发现: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形态,46-70岁诺贝尔奖得主比例较高,偏年轻和偏老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比例较低。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偏年轻化,25-45岁获奖者占2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偏老年化,25-45岁获奖者仅占2%。

诺贝尔奖获奖难度越来越高,获奖年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3个学科诺贝尔奖得主各周期阶段平均年龄从第I 阶段的55.4岁快速增长到第VI 阶段的66.2岁;诺贝尔奖获奖年龄和授奖时滞较高且随时代发展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年龄和授奖时滞随时代发展上升速度最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平均授奖时滞最长,达到31.06年;博士阶段是培育诺贝尔奖得主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最早获得诺贝尔奖初创成果的年龄都在博士毕业后,初创成果经历很长的培育期后,最终获得诺贝尔奖。

关键词诺贝尔奖获奖年龄授奖时滞周期演变正态分布计量分析引用本文格式胡泽文,屈静,周西姬.世界顶尖科学家获奖年龄与授奖时滞的周期演变特征——以诺贝尔奖得主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2,42(12):48-56.The Time-changed Features of World-class Scientists'Ages and Awarding Time Lag :Taking Nobel Laureates as an ExampleHU Zewen ,QU Jing &ZHOU XijiAbstractThe changing features (or ,time-chang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lag and the age of the recipientwhen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can reveal the differences in the bestowal ag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how long it takes for importa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to be tested before the prizes are ing the data for Nobel Prize winners in physiology/medicine and physics from 1901to 2019and those in economics between 1969理论研究0引言世界人才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价值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价值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价值诺贝尔奖作为全球科学领域最高荣誉之一,被公认为对人类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至高肯定。

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价值。

本文将以三个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分析他们的科研成果及其对社会的价值。

一、医学奖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价值以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卡尔·拉夫纳斯为例,他发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不仅可以识别外来病原体,还能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为人类认识和治疗各种免疫相关疾病提供了基础。

这一重大发现对于免疫学研究和免疫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项科研成果的应用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价值。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科学家们通过利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特性,研发出了树突状细胞疫苗,用于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

这种个体化免疫治疗的方法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推动肿瘤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物理奖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价值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例,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颠覆了牛顿的经典物理观念,对物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能量的认识,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构架。

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拓展了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提出了引力场概念,解释了引力的本质。

这些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推动了物理学领域的进步,也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例如,广义相对论中的黑洞概念激发了科学家们对宇宙的探索与研究,并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此外,狭义相对论中的质能方程E=mc²也为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人类社会的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学奖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价值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为例,他对贫困现象的研究和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使他获得了该奖项。

阿马蒂亚·森提出了“人本发展”理论,指出经济的发展应该以人的幸福和社会福利为核心,而非仅仅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最顶尖的科学家寄语

最顶尖的科学家寄语

最顶尖的科学家寄语
1. 爱因斯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只有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2. 霍金:勇敢地去面对未知,不断学习、探索,实践自己的热爱和信仰。

3. 达尔文:在面对自然界的复杂和多变时,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秉持严谨的科学方法,以真实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4. 居里夫人:作为科学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谦虚和勤奋的态度,以实证为基础,不断追求真理和创新。

5. 牛顿:知识的积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更深层次的世界和事物。

6. 卢瑟福: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要勇于创新和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思路。

7. 波尔:科学的核心在于思想的交流和合作,只有将思路和想法相互交流,才能够达到理论上的突破和进步。

8. 马克思: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了解社会的本质和动力,以此来推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9. 菲利普·安德森: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的热爱,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人类和自然的尊重和关注。

国庆节向中国的优秀科学家致敬

国庆节向中国的优秀科学家致敬

国庆节向中国的优秀科学家致敬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这是一个庆祝中国建国的重要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向那些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辈们致敬,还要向那些优秀的科学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科学家们的努力和创新,中国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一些中国的优秀科学家,并向他们致敬。

一、杨振宁杨振宁是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他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为中国在国际科学舞台上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他提出了镜像对称性的重大发现,被公认为是现代理论物理学的里程碑。

杨振宁的成就不仅令人瞩目,更鼓舞着无数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年轻人。

二、屠呦呦屠呦呦是中国的药学家,被誉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母亲”。

她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

屠呦呦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积极推动科学合作与交流,为国际科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的事迹鼓舞着更多的科学家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三、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火箭技术和航天科学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为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技领导者。

他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发了无数科学家的热情和创造力。

四、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袁隆平的成就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关键领域中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

五、侯德榜侯德榜是中国的地质学家,被誉为“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

他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和贡献极为突出,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侯德榜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还为中国的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进步的力量——潘建伟开讲啦演讲稿

科学进步的力量——潘建伟开讲啦演讲稿

科学进步的力量——潘建伟开讲啦演讲稿:大家好!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感到骄傲。

中国科学家的成果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步。

今天,我很荣幸来参加中国科学家潘建伟的演讲。

他是华裔物理学家,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他的演讲题目是“科学进步的力量”。

在潘建伟的演讲中,他分享了很多有关科学进步的思考。

他强调了科学家必须有创新和冒险的精神。

他说,创新和冒险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核心动力。

只有在冒险的过程中,科学家才能发现新的东西,推动科学前沿领域的探索。

在座的各位可以回想一下,我们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家为什么能创造出伟大的发明和创新?因为他们敢于冒险,他们勇于承担风险,他们不断地挑战自己和人类的极限。

正是因为他们的创新和冒险,才有了拉瓦锡电池、蒸汽机、航空发动机、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一系列科技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潘建伟还分享了他和同事用量子计算机模拟氧化铁还原成金属的过程。

这个模拟的实验过程,让他们领会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间的关系。

他们可以对材料的表面质量进行调控,可以设计新型材料以及新型合金材料。

这个研究领域的开启将会为未来的资料技术发展提供空间,对于人类的工业生产有着巨大的潜力。

潘建伟和他的团队的研究是量子科学研究的一砖一瓦,将推动人类的科技进步。

科学家的研究不仅仅给他们的研究者们带来了荣誉,更拓展了人类的认知和理解。

在科技的快速改变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中,科技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驱动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发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又会推动哪些科学进步?会有哪些创新和冒险?潘建伟表示,我们正处在重大的历史时刻,每个人都在遇到新的机遇。

这个机遇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请勇敢地跳进这个未知中探索。

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对于一个大发展的国家来说,一个显著的科技进步是必不可少的。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致辞全文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致辞全文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致辞全文12月7日晚上21点17分,XX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洛琳斯卡学院进行中文主题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

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

历代国家领导人对科技的名言

历代国家领导人对科技的名言

历代国家领导人对科技的名言有关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金句值得回味1.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2.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3.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4.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5.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

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

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

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

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经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并形成的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指南。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是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幸福。

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同时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结合。

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兼顾国内国际、发展与安全、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关系。

要坚持独立自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制度有效整合。

五、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成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一理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

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

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有哪些?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5篇,欢迎大家分享。

1994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1994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1994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1994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物理学严方昔在诺贝尔奖设立的80多年间,物理奖被授予对物质原子结构研究有重大成就者十居七八。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物理学成就的评估上对原子结构情有独钟。

今年亦不例外。

本届物理奖授予两位以中子研究原子结构及特性的物理学家。

这两位得主...
【总页数】4页(P18-2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3
【相关文献】
1.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科研活动和创新思维的特点探析 [J], 曹伟
2.21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高龄化现象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 [J], 宋亚杰;胡雨宸;陆建隆
3.展望科技前沿寄语中国发展——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谈世界与中国科学 [J], 龚旭
4.“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叶玉如 [J], 李占军
5.卓越科学女性的家庭资本研究--以诺贝尔科学奖女性得主为案例 [J], 周小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用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用

科技导报2015,33(20)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用王洪鹏中国科技馆,北京100012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将科学类诺贝尔奖收入囊中,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20世纪60—70年代,在非常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合作开展研究,开创了疟疾治疗新途径。

屠呦呦从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医籍入手,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

其中,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最终,屠呦呦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过去,很多人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不够重视。

诚然,认为要尽快发展科学技术,首先要紧跟国际前沿,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在故纸堆中找答案只会南辕北辙。

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人类世代相传总是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科学有积累性,适当的回头看一看,整理和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现今科学。

科技史既要研究科技发展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又要探讨科技与社会中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科技的产生、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科技史却是比较冷门的综合性学科。

科技史的研究范围横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既不是一般的自然学科,也不是单纯的历史学科。

在中国,科技史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不太为人熟悉。

其实,科技史对于科技和教育事业却可以产生长久的影响力。

1)科技史可以为新的科学理论提供佐证和启迪。

著名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在《科学史与现代科学》中指出:“除以思想方法和资料运用与现代科学相交叉外,科学史还以本身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科学提供借鉴。

”古今中外,很多科技工作者从古代典籍中吸取智慧,为当代科学前沿问题寻找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如席泽宗院士对古代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纪录的证认及整理工作,蜚声于天文学和科学史两界,长期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中国科学院利用中国古代地震历史记载资料,编制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为工业建厂选址和和防震抗震提供了科学支撑;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学者戴念祖考订了中国古代北极光的记录,并整理出北极光年表,借此来研究地磁轴的漂移和太阳活动的规律,为持“周期说”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的贡献中国科学家的杰出贡献不仅为国家带来了荣耀,也深刻影响着全球科学发展。

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智慧,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在物理学领域,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例如,中国科学家王淦昌在太阳能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形成与演化规律,为我们深入了解太阳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同时,中国科学家邱成西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宇宙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在宇宙背景辐射研究中发现了温度各向异性,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科学家在医学领域也有着显著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还挽救了无数生命。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发现和研究使得青蒿素成为抗疟疾的有效药物,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中国科学家张福瑞的研究成果为人类解决心脑血管疾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他发现了心脏瓣膜钙化与血管钙化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家在工程技术领域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他们的创新成果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例如,中国科学家朱熹平在高速列车技术研究中提出了磁悬浮列车的设计理念,并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

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还为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中国科学家在环境保护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中国科学家郑树棠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修复和生态保护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发现了湿地对水质净化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湿地保护和恢复的理论和技术。

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更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科学家的杰出贡献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中国科学家名言

中国科学家名言

中国科学家名言一、科学与国家1.1 科学家的职责与使命•无私奉献,献身科学事业,造福人类•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1.2 国家对科学家的期望•构建创新型国家,依靠科学家创新力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3 卢嘉锡:“科学是国家的一面旗帜”•科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强盛•科学家应当是国家进步的引领者二、科学与社会2.1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研究成果要造福人类,回报社会•科学家应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2.2 宋健:“科学的价值正在于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与社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学家要承担引导社会发展的重任2.3 科学家的公众形象建设•科学家要具备科学素养和科普意识,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家的形象对促进公众对科学的认同和支持至关重要三、科学与教育3.1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3.2 陈景润:“科学家不仅要做科学的研究者,还要做科学的普及者”•科学家要积极参与科学教育,推动科普工作•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未来的科学家3.3 科学家与教育改革•科学家要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科学家的智慧和贡献四、科学与创新4.1 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家要具备创新思维和敢于挑战传统的精神•鼓励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突破4.2 袁隆平:“科学是一种创造的活动”•科学家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与实践•创新是科学家推动科技进步的核心动力4.3 科学家与科技创新•科学家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支撑五、科学与国际合作5.1 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科学家要积极参与国际科学研究,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增强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促进科技创新合作5.2 朱李月华:“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是全人类的事业,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科学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5.3 科学家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科学家是国际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交流•科学家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推动科技全球化进程六、结语中国科学家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吸引在国外接受过教育并且 已经取得一定科研业绩 的中国学者
回国效 力?1 或 2 年前就负笈到国 5 0
外学习的中国学者 , 对于他们离开中 国之后中国的大学所 发生的巨大变 化知之甚少 。既然如今中国各大学已 经有了这么多漂亮 的大楼 , 那么现在 迫切需要的是一笔 “ 种子钱” 以鼓励 , 学有所成的中国科学家在暑期利用 8
煤或石油、甚至汽油与水结合来产Biblioteka 氢气。氢能经济将成为未来无污染交
通极具前 景 的产 业 。 燃料 电池 也是一 个正 在成为全 世
付陪同科学家一起 回国的配偶和子
女 的费用 。 当前世 界 ,能源对 世界 每个 国家
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 因为展示创造性 和想象力以及探索新理论与实验方 法, 都需要时间; 五是发表文章太快 , 可能导致科学 家对具体 的研究和批
动来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不能仅仅从
经济利益出发使用现阶段相对廉价的 化石燃料,而是应该从保护资源和环 境出发, 尽量少地使用化石能源, 尽可 能使用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 农业能源是一个新的科技领域 , 对每个 国家都具有发展新产业的潜 力。 其中, 生物燃料是一个很基础的研 究领域。生物燃料包括生物乙醇和生 物燃油,生物乙醇产生于糖或玉米等 的发酵过程 ,而生物燃油则不必有发
的高低取决于大楼里从事研究的人。漂亮的大
楼和精 良的设备有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但人 比大楼更重要! 研究质量是由全世界的同行来评价的。评 价的方式包括 , 科学家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宣讲 自己研究工作的次数 , 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被其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 , 对导电聚合物 因“
的发现 和发展 ” 而分 享 2 0 年 诺贝尔化 学奖 。 00
判性 思维关 注不够 。
界 日益重视的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 我的预言是 , 将来汽车的动力将是从 仅仅使用空气 和生物 乙醇或生物燃 油的燃料电池中产生的电能。这样的 话,我们就可以使用如生物乙醇和生 物燃油之类的无污染 、 可再生、 又节能
都极其重要。 在人类未来 5 年所面临 0 的十大问题中, 毫无疑问, 能源首当其 冲。如果世界人 1 3以目 前的增长率继 续增长的话 , 25 年世界人口将从 到 00 现在的6 亿增长至 10 3 0 亿。 按照我们 现在的了解 , 还没有足够的能源来满 足 10 0 亿人1的需要。世界每天都在 : 3

定能实现, 也一定必须实现。
氢能经济 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 科学技术难题 。人们都希望未来的汽
科 学技术 进步 推动 者 的重要 性
Hen c h e in h Ro r r
车将 以氢气为动力 , 即用燃料电池使
储藏在汽车里 的某种形式的氢和空 气中的氧进行反应产生电能 , 而从汽 车中产生的尾气将 只是水汽 , 这就将
必 要性 , 中国科学事 业的发展 寄予厚 望。 对
本刊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政策局龚旭整理编译的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演讲主要内容 摘编刊登 , 供读者研阅。
突飞猛进的发展 , 许多大学的研究条件也大为
中国要 重视 基础 研 究
Aln G. c ar d a Ma Di mi
改善。 但是, 漂亮的大楼和实验室并不创造新的 科学技术, 只有人才能创造科学技术 , 研究水平
维普资讯
按: 今年五月下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成立 2 周年之际, O 在北京举办了“ 1 2 世纪
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 高层论坛 , 三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高层论坛会上发表了演讲。 作为科学大师, 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 自己对科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见, 阐 述基础科学对社会进步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 强调学术自由和自主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的
IM 公司 苏黎世研 究 中心 研究 B
员, 发明扫描穿隧显微镜” 因“ 而分享
大为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但现在的
农业部 门以及各石油公司、各电力公
司 、 国政府 、 各 各大学相互合作 , 建立 伙伴关系 , 以实现每个参与其中的国
家和机构的互惠互利。 今天 的基 础研究 就是明天的技
术。中国发展的现阶段 ,保持在技术 或工程领域的充分投资是很重要的 ,
但为了在一些重要的领域“ 追赶” 其他 国家,中国应当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
的原料作为汽车动力原料。现在我们
迫切需要的是开展一项 “ 紧急计划” , 类似于 目前在许 多国家进行 的空问 探测计划。这样一项计划在本质上不 是世界各国和各个机构的相互竞争 ,
而是需 要不 同国家 、 同行 业 、 同的 不 不
使用越来越多的能源 ,我们正在耗尽
地球的能源。 因此, 必须采取果断的行
从我 自己的科研经历以及与世界各地科学
家长期合作的经验中, 我想强调的是 , 科学的关
键 在 于人。 中国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 学事业 有 了 科
他国家的同行参考或引用的频次, 等等。 因此对
I 决策蔗 怨(半 刊 卜月 )
T Fn 州 e d Ie h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麓毒蠖 叠 ≯
的, 那么其后果将对一个国家的科学
声 誉产 生灾 难 性 的 影 响 ; 是 “ 发 四 不 表就 发臭 ” 的政 策 对 国家科 学 发展 也
周 的时 间 回国 , 中 国的大 学 开展合 与 作研究 。这 笔经 费最好应 当还足 以支
酵过程而是从谷物等农作物 中提取。 我们希望未来更多地依靠纤维质原料 来提供生物乙醇,利用纤维质酶将纤
维质原料转化为生物乙醇,对于可再
生能源 的开发 利用是极为重要 的。
更多的经费。我希望,未来几年之内 世界各 国的科学家为 了在一些 中国 领先的领域“ 追赶” 中国, 都想来中国 开展研究 。 我的这一希望一定会实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