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与下表内容相符合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
2.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镇国之宝,每每遇事,祈鼎占卜。

史传此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

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该现象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特点。

这一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B.夏商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
C.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水平低下
D.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的必然结果
3.西周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仿照中央官制设官分职,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

这说明诸侯国
A.与中央保持一致
B.有相当的独立性
C.成为独立的国家
D.力量强不尊王命
4.《中国史纲》记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

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

”对此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受封的郑始祖在当时属于郑国的小宗 B.郑国在春秋争霸中是首位霸主
C.郑国版图变化是分封制遭破坏的体现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5.《方氏支祠碑记》记载:“古者诸侯之适子嗣为诸侯,其支子之为大夫、士者,不得祖诸侯”。

该记载反映的本质是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6.下图是一份族谱的照片截图。

其序中文字主要体现了
A.本族族谱编订的时间
B.本族族谱的编订人员
C.宗族世代和睦的愿望
D.宗族在当地地位崇高
7.以“尊王”为口号的政治共主姿态随着公元前334年以降诸侯的竞相称王而土崩瓦解,列国间愈演愈烈的攻伐,亦不复“攘夷”的道德色彩,而成为赤裸裸的权势倾轧。

材料描述的历史时期是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朝
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下列属于“新制度”的是
A.县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度 D.宗法制
9.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郡守
10.战国时期,用人和监察仍混为一体。

有学者评论历史上某一制度的形成时指出,“从此,行政、军事、监察被认为是国家权力的三项最主要职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格局”。

该制度是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1.钱穆认为:“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

”这里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A.实行郡县制 B.中央设置三公
C.实行分封制 D.确立皇帝制度
12.以下关于下图“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B.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
C.历史上秦朝首次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
D.秦律的颁行改变了传统的人治社会的现实
13.“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度
14.8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
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
15.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下的机构时指出,“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该政治制度应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皇帝制
16.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隶属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
17.下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
司制A .《汉书》 B .
《史记》 C .《宋史》 D .《元史》 19.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

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20.《明代政治史》中记载:“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291事。

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审批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

”造成上述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
B .设立军机处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C .明初社会矛盾激化,政务繁忙
D .内阁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21.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22.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要求六部向内阁报告工作,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监察官受内阁节制。

从明太祖确立的政治传统来看,这一做法
A.整顿了吏治,维护纲纪 B.削弱了官员权力,加强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皇权 D.侵犯了皇权和六部职权
23.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24.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初年两次分封
——据《史记》等材料二西周的封邦建国,增强了王室控制四方的力量,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使西周成为一个幅员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大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的势力逐渐扩大,终于导致王室的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

这是西周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

——摘编自朱彦民《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郡县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次分封目的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分封的主要积极作用。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柳宗元(773-814年)提出郡县制要比封建制好。

在防止叛乱上,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他列举“有叛民无叛吏”、“有叛国无叛郡”、“有叛将无叛州”等史实说明这个观点。

郡县制的用人机制比较好,因为能够有效地控制官吏,使他们不能胡来。

郡县制度下的官吏,“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在人才的选拔上,郡县制更公平、合理,因为封建制的诸侯是世袭的,不能保障居上者一定贤明。

郡县制的守宰是任命的,因此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摘编自牛铭实《从封建、郡县到自治: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材料二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出自中学历史教科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柳宗元的核心观点和依据。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第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本朝惩唐朝和五代(梁、唐、晋、汉、周)藩镇割据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久困弱。

——摘编自《朱子语录》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将“一切收了”的。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把首领之位传给贤能的人的一种制度,反映了“公天下”的特点,故选A项。

分封制是规范西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政治制度,不选B项。

在王位世袭制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与“公天下”不相符,不选C项。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不选D项。

2. 【答案】C
【解析】通过占卜等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是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的表现。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是中国早期政治的一个特点。

古代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推动了王权出现,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认知水平无法达到科学解释世界现象的程度,人们往往只能停留在迷信与幻象层面,王权自然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原始的神秘色彩,故选C项,不选A项。

B项是中国早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的重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不选B项。

D项只是陈述了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现象,用现象不能解释成因,不选D项。

3. 【答案】B
【解析】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税,说明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选B项。

诸侯国仿照中央官制不能表明诸侯国在其他方面也能与中央保持一致,不选A项。

材料虽然表明诸侯有很大的权力,但诸侯国还是要服从周王,并不是独立的国家,不选C项。

材料没有反映“不尊王命”的信息,不选D项。

4.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可知,郑的始祖在郑国
属于大宗,不选A项。

根据材料中周幽王的信息可知,此时处于西周后期,而且春秋争霸中的首位霸主一般认为是齐桓公,郑国并没有成为霸主,不选B项。

D项的“开始遭到破坏”,不符合史实,题干材料内容也无从体现,不选D项。

郑国以前封地在陕西华县,后“别建新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侵占了其他封国的土地,这是西周后期分封制遭破坏的体现,故选C项。

5.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宗法制下形成了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便于维系政权的稳定。

这体现的是宗法制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

故本题选D项。

AB两项说法“都有”“都不能”是错误的,不选AB两项。

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C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序文在图片的左侧,其文字表述为“谱者所以敦本源序昭穆尊尊而亲”。

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让子孙后代都能够知道自己的祖先和宗族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尊宗敬祖。

故其包含了宗族世代和睦的愿望。

所以本题选C项,不选AB两项。

材料没有涉及宗族在当地地位的情况,不选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时间信息和“诸侯的竞相称王”的表述可知,此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C 项,不选ABD三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这说明了此制度为皇帝制度,故本题选C项,不选ABD三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协助天子处理日常事务的中央官职是丞相,故选B项。

太尉负责军事,不选A项;御史大夫负责掌管奏章和监察百官,不选C项;郡守是地方长官,与题目要求的“中央官职”不符,不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材料提到“战国时期,用人和监察仍混为一体”,这说明材料所述制度是在战国之后。

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在中央设置了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因此选B项,不选ACD三项。

11.【答案】A
【解析】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
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中“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相符,故选A项正确;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即三公,属于中央官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不选B项;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不选C项;皇帝制度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不选D项。

12.【答案】A
【解析】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官员监察,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共同对皇帝直接负责,地方上普遍推行郡县制。

故选A项,不选B项。

春秋后期已经有诸侯国采用郡县制,秦朝并非首次,不选C项。

秦律颁布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人治社会的现实,不选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

因此“中间路线”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选A项。

BC分别是指西周和秦朝的地方制度,D是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都与题干不符,不选BCD三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八世纪中期,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节度使把持地方大权,它的平定并没起到实质作用,所以A选项排除。

B选项不是主要因素;C选项是客观因素,是外部因素。

D选项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符合体重要求,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5.【答案】C
【解析】行省制下各行省长官相当于是由中央机构中书省派出的官员来管理地方,故选C 项。

分封制下分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不能说是行动的中央政府,不选A项。

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不能算是宰相的派出所,不选B项。

皇帝不可能是宰相派出的,不选D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户部负责财政等。

材料“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可以判断出他供职的部门应该是尚书省,中书、门下省主要负责决策、审议。

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

17.【答案】D
【解析】宋代设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处理政务,同时为了限制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因此根据题干图表的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宋代的中枢权力体系,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

18.【答案】D
【解析】由“命浙江行省……”可知材料所述是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元代为加强对地方控制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所以记载这一制度的史书有可能是《元史》,故选D项。

汉代、宋代都没有行省制度,《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著作,所以《汉书》、《史记》、《宋史》中都不可能记载,不选ABC三项。

19.【答案】C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是分封,而且指出了变化:明朝时分封的诸侯王到封地去居住,而清朝的分封大都是礼节性的且被封的人一律在京居住。

这体现了对所封的诸侯王控制加强,从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本题应选C项,不选D项。

题目中未涉及君权的强化,不选A 项;B项中“徒具其名”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清分封的王仍拥有一些特权,而且,传统的分封制早已崩溃,不选B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洪武十七年,可知当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

再根据“...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说明了皇帝事无巨细的弊端,结合明朝的史实,主要是因为废除了宰相制度。

故选A项,不选C项。

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不选B项。

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不选D项。

2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可知内阁大臣并没有实权,决策权属于皇帝,故选C项,不选AD两项。

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始终没有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始终不是法定机构,始终不能统领六部,不选B项。

22.【答案】D
【解析】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而规定六部向皇帝汇报工作,而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要求六部向内阁报告工作则显然侵犯了皇权,所以从明太祖确立的政治传统来看,这一做法只能是侵犯了皇权,侵犯了六部职权。

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

2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可知,密折制度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所以选B项。

材料没有涉
及中央政府机构办事效率问题,不选A项。

C项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不选C项。

材料所述现象主要是日常行政决策问题,与巩固国家统一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不选D项。

24.【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在于皇帝高度集权。

分析选项,A、B、C 三项分别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选拔途径、组成及办公地点,因此均反映不出加强皇权的目的。

D项体现了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

所以应选D项,不选ABC三项。

二、非选择题
25. 【答案】(1)相同点:根本目的相同,即统治殷商遗民、屏藩周王室。

不同点:第一次:酬谢开国功臣、奖励圣贤之后彰显德行。

第二次:加强对边远诸侯国等地方诸侯的控制。

(2)第一次:巩固了周王室对中原的统治。

第二次: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扩大统治区域。

【解析】(1)通过表格对比可知,西周的两次分封背景不同,武王分封的背景是推翻商朝,新政权开始建立对全国的统治,此时是要论功行赏;周公分封的背景是三监之乱被平定,需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虽然两次分封具体情况不同,具体目的不同,但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2)积极作用需要根据两次分封的背景分析。

两次分封各面临怎样的问题,是分析积极作用的基础。

因为,分封解决了所面临的问题就说明分封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所以,本问答案要结合材料二的提示和材料一两次分封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来分析。

26.【答案】(1)核心观点:郡县制比封建制好。

依据:郡县制比封建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官吏;郡县制更能保障居上者一定贤明;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是任命的,可以随时更换,保证有效统治地方。

(2)西周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
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解析】(1)本问较简单,柳宗元的核心观点在材料的第一句话中已经明确指明:“柳宗元提出郡县制要比封建制好”。

后面的表述均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进行阐释的,即核心观点的依据。

注意不能照抄材料表述,要进行适当的概括。

(2)学生首先要确定角度对分封制、郡县制作比较,如分封制诸侯由世袭产生,郡县制下长官由中央任命。

分封制之下,诸侯权力大,有爵位、封地。

而郡县制之下长官只有俸禄。

此外,要分析郡县制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27.【答案】(1)制度:郡县制。

进步性: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

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挑选地方军队精锐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官知州,通判牵制;财政上:转运使理财,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部分上交中央。

(3)认识:朱熹的论断有道理。

宋朝以分化、并置的方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果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这使得自秦确立郡县制以来地方权力日益被削弱,致使地方陷入困弱境地。

(其他表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注意材料中“秦始皇将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的关键词句。

由这些关键词句可以判断秦实行的是郡县制;结合材料可以总结出其进步性,解答第二小问:行政地域取代血缘关系,官员由皇帝任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军权收归中央;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措施属于容易题,不应轻易失分。

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综合归纳为收精兵,制钱谷,削实权三个方面,展开作答即可。

(3)首先要表明观点,其次,史论结合作答即可。

结合材料二可知,朱熹的观点是正确的,根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并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联系秦确立郡县制以来历代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对朱熹论断给予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