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高中北湖校区2026届高一年级下期7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他们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中回归,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重新走红,成为“心头好”。

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崭新的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

这股风潮不仅让年轻人更愿意抽时间读书,也使阅读变得更加富有乐趣。

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读书感悟,与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互动……这些行动表明了当代青年对阅读的需求。

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社交化阅读提供了技术平台,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人特别容易接受和适应这种阅读方式。

与此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阅读与社交结合到一起,也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

事实上,阅读不只是读者从书本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读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得出感悟与结论的过程。

对于这些感悟,倘若有交流的渠道,大多数读者都不想敝帚自珍。

事实上,“阅读社交”并非全然
是一个新现象,只不过在过去往往要依赖读书会等线下活动。

今天,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何其便利,社交化阅读的风潮再度兴起,并不令人意外。

社交化阅读以人为核心,倡导共同创造和多向互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阅读价值。

这一过程不仅强调参与和分享,还激发了青年参与社会交往的热情。

多媒体集成的特性,也让社交化阅读有更多的“讨论素材”,增强了社交的有效性。

此外,网络时代的社交化阅读,几乎没有门槛限制,这使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全民阅读”的队伍之中。

尽管社交化阅读在青年群体中大受欢迎,但也有人担忧,这种阅读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确实,以社交为导向的阅读,可能导致“浅阅读”现象,使部分读者不求甚解,只把读书当作社交的“必要成本”。

与此同时,社交化阅读也容易导致读者以“切片”的方式阅读严肃著作,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导致误解和庸俗化解读。

但是,笔者想要强调: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只有先踏过“开始阅读”这道门槛,才能去谈阅读质量的高低,“深阅读”或许比“浅阅读”更好,但“浅阅读”无疑胜过“不阅读”。

除此之外,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并非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

为了提升社交化阅读的效果,读者不妨试着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个人的阅读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这包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做笔记的意识,在讨论中注重观点的原创性等。

其次,提供在线阅读与分享交流服务的平台,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社交化阅读体验。

最后,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创造健
康、丰富的阅读环境,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阅读习惯。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社交化阅读的质量,使之成为一种更加积极和持久的文化趋势。

“阅读社交”的流行,既是技术进步使然,也是青年精神世界的一种发展。

年轻人的热情参与,与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结合到一起,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更深层次,更全面的阅读体验。

社交化阅读的前景值得期待,而要将美好愿景化为现实,需要社会对阅读文化持续关注,悉心培育。

(摘编自杨鑫宇《年轻人爱上“阅读社交”,读书可以更有趣》)
材料二:
身处信息纷繁的当下,有人感叹“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有人疑惑“为什么我懂得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走不好人生的道路”。

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

如何重读经典,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或可一试。

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任何作品在创作时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包含着著述者面对时代之问时的思考,是时代的产物。

由于时空不复再见,经典与读者间往往有着深深的鸿沟,连孔子都曾感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

带上自己的“问号”。

读书、考试时,老师常常说要带着问题找答案。

面对经典中浩如烟海的人生启迪,如果只是埋头苦背或是照搬照抄,那将永远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

不断“输入输出”。

重读经典不是简单的“再看一遍”“再读一次”,而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清醒,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道理”才能成为“道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句句箴言自孩提时代起就萦绕在我们耳边,期待着我们用人生阅历与经典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经典有经典的伟大,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时,亦有着自己的目标与方向。

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

”理想的人生也应如经典,经得起重读,经得起审视。

(摘编自《为何要重读经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阅读社交引领的风潮增加了年轻人读书的时间,也使阅读更有乐趣;社交化阅读让阅读的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

B.材料二认为重读经典应带有理论清醒,要做到既有输入,又有输出,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引领自己的实践。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重读经典的问题,材料一以经典重新走红引出阅读社交的话题,材料二重在探讨如何重读经典的问题。

D.材料一认为当下碎片化阅读是主流,但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
餐式的无效阅读,所以一些年轻人转向阅读严肃、经典作品。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交化阅读还存在浅阅读、不连贯、不系统等弊端,但对年轻人阅读还是有价值的。

B.社交化阅读质量可在个人,平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提高,前景值得期待。

C.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阅读与社交相结合,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D.阅读社交早已存在,只是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线上交流促进了社交化阅读的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朱光潜说:“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B.张宗子说:“读书的问题就在这里:好书内容丰富,到处都是学问。

一个细节,一句话,放过了,也许就错失了某个关键。


C.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给一代一代。


D.周国平说:“我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对世俗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而是来源于读书中的思考。


4.下列选项,属于“阅读社交”现象的是()(3分)
A.很多人因为没时间读书,就下载短视频观看,每天看两集,一本书往往一个月才看完。

B.周末,学校组织两个班的同学一起去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C.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之后,纷纷在群里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D.暑假期间,小明同学拒绝外出游玩,在家里一口气读了三部名著,并认真做了批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阅读经典,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意义的认识。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绣鞋
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她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

她想简单地弄点饭吃吃,就到黄瓜园贵他姑家去。

她想躲过这一天,免得自己看到麦苗出嫁伤心,也免得麦苗难受。

刚刚做好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

麦苗进了屋冲她叫了一声“婶”,就到西间里去了。

平日她就不常往西间里去。

那是贵住的房间,贵参军前就住在西间里。

过了一会儿,①麦苗从西间里出来了。

七婶抬眼看了一下麦苗,见麦苗脸上竟是出奇的平静。

她知道麦苗是个挺有主见的闺女,就放心了。

麦苗说:“婶,做饭了没”
七婶说:“做了,刚做好。


麦苗说:“婶,我来晚了。


七婶说:“看你说的。

今儿个是啥日子!”
麦苗麻利地将平日吃饭的小方桌用抹布擦净了,又在桌边放一把小靠椅,就拉七婶往上坐。

②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了。

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肯往椅子上坐。

七婶说:“苗儿,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你上坐。


七婶说:“这妮子,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我有话说。


七婶说:“妮子,哪能那样哩,不兴不兴。


到底没有麦苗的力气大,被麦苗连推带拉地按到了小靠椅上。

七婶说:“屋里有爹有娘的,那可不兴。


麦苗不答话,麻利地抹了一只碗,盛了一碗红薯稀饭,又拿了一个馍,一双筷,小心地来到七婶面前,庄重地跪下。

七婶仰起头,闭上了眼,眼泪却止不住地淌了下来。

麦苗说:“娘,吃饭吧!”
麦苗说:“麦苗今儿个就要走了,再给娘端一次饭。


麦苗说:“往后,娘再想吃麦苗端的饭,就难了。


七婶只好睁开眼,将饭接过来,放到桌子上。

抬眼去看麦苗时,见麦苗早已哭成了泪人儿。

两个人遂抱在一起,③畅畅快快地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七婶首先止了哭,又扳起麦苗的头,用手给她擦脸上的泪。

七婶说:“苗儿,今儿个是你的喜日子,高高兴兴地走。


七婶说:“啥也不怨,怨俺贵没福。


停了一下,抬起头,面向西间,深情的说:“你说你咋恁傻哩!一个团一千多号人,人家都平平安安地回来了,偏你……”
隐隐约约地,远处传来了欢快的音乐声。

七婶细细地听。

麦苗也细细地听。

欢快的音乐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

又响起了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七婶说:“苗儿,快回吧,人家来了。


麦苗点点头,刚走了两步,又转回来说:“啥我都给麦叶交代过了,担水、劈柴……”
音乐声和鞭炮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七婶推着麦苗往外走。

走到大门口,七婶看到一辆披红挂彩的汽车正从村街北头开过来。

麦苗凑近她的耳朵大声说:“娘,你回吧,过了三天我回来看你。


④音乐声和鞭炮声铺天盖地地压过来了。

七婶一把将麦苗推出门外,转身“哐”地一下将大门关上,背靠着大门,一时间脑子里一片空白……
不知过了多久,音乐声和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

七婶踉踉跄跄地走进堂屋,又朝西间里走去。

她想给贵说几句话。

掀开门帘,七婶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桌子上,贵的遗像面前,是一片耀眼的红。

那是一双新鞋。

一双红绣鞋。

(选自《王奎山小小说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麦苗用抹布擦净小方桌,并在桌边放一把小靠椅,拉七婶往上坐,在推让之间,更显两人美好的人性。

B.麦苗临行又转回,表现麦苗对七婶日后生活的忧虑、担心;七婶把麦苗推出门外,则表现七婶对她的决绝之情。

C.麦苗称呼七婶由“婶”到“娘”,可见麦苗将真心地把七婶当成自己的亲娘,表现了她的情深和不舍。

D.麦苗在贵的遗像前放的那双新红绣鞋,表现出麦苗那颗金子般的爱心和真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麦苗从西间里出来了”为结尾七婶在西间看到绣花鞋埋下伏笔,使情节更为合理。

B.句子②中的“意思”,是指麦苗想要真心视其为亲娘,体现麦苗为人的善良,品德的高贵。

C.句子③中的“畅畅快快地哭”,缘于二人隔阂的消解,感情的加深,各自心理负担的减轻。

D.句子④中的“压过来”与上文“噼噼啪啪”“越来越响”相呼应,
表现与七婶分别时间的紧迫。

8.本文是如何刻画麦苗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5分)
9.小说评论家认为,《红绣鞋》“用最经济的方法写出了传统美德的纵深”。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经济”二字的理解。

(“经济”:提示从人物、情节、语言、时间、场景等角度作答。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

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

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

”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

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

若据常律,未至极刑。

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五覆奏,自蕴古始也。

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

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刑法》)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自今A以后B门下C省覆D有据法令E合死而F情可矜者G宜录H奏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文中指一向、向来,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意思相同。

B.于,介词,相当于“在”,与《六国论》“赵尝五战于秦”的“于”用法不同。

C.安,文中为使动用法,与李斯《谏逐客书》中“故能明其德”“明”用法相同。

D.度,文中指限度,与《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意思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好德从张蕴古那得知唐太宗会从宽处理自己后,仍继续博戏,引起唐太宗大怒,被斩杀于东市。

B.“五覆奏”制度的拟定和实施,表现了唐太宗勇于自责,善于反思,体现出一代明君的风范。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希望唐太宗简能而任,择善而从,使大臣各尽其才,避免自己劳神苦思,代理臣下管理职事。

D.材料二“十思”角度各有不同,提醒唐太宗从各个侧面进行关照,期待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4分)(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分)14.材料二中魏征认为“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出“滥刑”的具体事例及改进措施。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独山梅花①
王安石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②颜色空。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迫罢相之后,隐居钟山时所写。

独山,在今江苏溧水。

②上林:秦汉时皇家园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点题,并巧妙设问,交代梅花的生长环境,颇有一种“寂寞开无主”之感。

B.颔联紧承上文,以零落的美人、憔悴的志士比喻梅花,进一步突出梅花的不幸命运。

C.颈联中以叠词“亭亭”“漠漠”分别状梅花之姿与梅花之香,描写精准,声韵和谐。

D.“带”“随”二字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刻画出孤梅映夕阳、幽香飘荒野的凄清意境。

16.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黑格尔的“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3)“鼓”是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夏天,大家喜欢吃西瓜,但有传言说,西瓜放一夜,就会滋生很多细菌,吃了可能导致腹泻,甚至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

那么,①?隔夜西瓜是否影响健康,取决于西瓜上滋生的细菌是否有致病性。

导致食物中毒主要是食用了被致病菌或其分泌毒素污染的食物造成的。

生活中,②,包括沙门菌属、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而这些细菌在西瓜里很难独立存活。

所以,使用干净的刀具和案板切西瓜,之后再包上保鲜膜放进冰箱,就不容易被致病菌污染了。

如果切过肉类的刀用来切西瓜,③,过夜后,就不宜再吃。

18.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B.此印章法匠心独具,不失大家风范。

C.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凝心聚力才能办大事。

D.下午孙主任带领大家参观了新校区。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的名字,注定她与青蒿一生结缘。

50多年来,屠呦呦带领团队①,倾尽一生心血研究,让我国从谈“疟”色变到实现无疟疾。

在众人眼里,屠呦呦拥有着克服困难的巨大勇气,就像一株挺立的青蒿,倔强、执著地向高处生长:皓首穷经埋在古籍中,收集2000多种方药、筛选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只为快速找到抗疟灵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在②之际,却意外在古籍《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得到灵感……执著于真理、躬耕于医药,屠呦呦使青蒿素及其制剂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她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医药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坐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面对③的荣誉,潜心科研的屠呦呦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依旧钟情科学、向医而行。

在屠呦呦心中,虽然青蒿没有艳丽的花朵、扑鼻的香气,却能挽救许多生命,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

她说:“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我喜欢青蒿一样的宁静、淡泊和正直。

”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最近自媒体给人类贴的标签又多了一组,叫“浓人”和“淡人”。

二者主要是生活态度的不同,浓人做什么都“浓浓的”,精力旺盛,情绪外放,对工作、爱好和人际关系,都投入极大的热情;淡人面对一切都“淡淡的”,内敛低调,心境平和,为人处世平淡如菊,顺其自然,主打一个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要打造怎样的人设才算不负青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信阳高中北湖校区2026届高一年级下期7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D.“无效阅读”错,属于无中生有。

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但不等于无效阅读。

故选D。


2.C(C.“是为满足”错误,原文是“符合”心理需求,“是为满足”只强调目的。

故选C。


3.A(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是带着问题去重读经典。

A.也是强调带着问题去读书;B.强调的是好书内容丰富,读时要注意细节;C.强调的是读书对于传播思想的价值;D.强调的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让人收获很多。

故选A。


4.C(A.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

B.是参观活动,不是“阅读”。

D.是个人阅读。

故选C。


5.①阅读经典能提升年轻人社交化阅读的质量;②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处理大部分的人生困惑,做好未来抉择;③阅读经典能让人获得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润泽;④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思考,并用到生活与工作中。

⑤重读经典提醒我们用人生阅历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

(①结合“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可知,阅读经典能提升年轻人社交化阅读的质量;②结合“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可知,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处理大部分的人生困惑,做好未来抉择;③结合“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可知,阅读经典能让人获得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润泽;④结合“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可知,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思考,并用到生活与工作中;⑤结合“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可知,重读经典提醒我们用人生阅历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

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6.(3分)B(“七婶对她的决绝之情”错误)
7.(3分)C(“消除隔阂”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