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ù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
役,犹得备晨炊。
y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五言古诗: 汉、魏时期形 成的一种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 格律,不限长 短,不讲平仄, 用韵灵活自由, 全篇均由五字 句构成。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石壕吏
杜甫
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
者
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
简
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
介
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
“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
《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
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背景链接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 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 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 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 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 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
拓展延伸
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 个字是“__苦___”。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 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 《春望》抒发的是_忧__国__思__亲__的__情__怀__;而《石壕吏》则表达 了作者_对__处__于__悲__惨__境__遇__的__劳__动__人__民__的__深__切__同__情__和__对_战__争__的__强__ _烈__控__诉__。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 差 役 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 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 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 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 平静。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 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háo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古体诗, 石壕吏
应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全诗 可按照“二三”式朗读。
杜甫
y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yè shù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
(因为)有孙子在,(所 完整的衣服。裙, 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这里泛指衣服。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妇。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子在,他的 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年老力衰, (但)请允许我连夜跟你们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 备早饭。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课文主旨
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 ,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含蓄地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 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 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开端——有吏夜捉人
吏——奴
石 壕
发展
妇——哭
吏
三子亡二子
高潮——听妇前致词 有孙母未去
同 情 人 民
请从吏夜归 结局——独与老翁别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天__明__登__前__途__, _独__与__老__翁__别__。 (2)《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 罪恶的诗句是:_一__男__附__书__至__,_二__男__新__战__死__。
投宿。
越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老头儿 越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察看。
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捎信回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 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活 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2.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 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 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 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 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 写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夜久语声绝,如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声消失,隐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 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精读课文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 人”?
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捉人”二字为诗眼。不说“征兵”“招兵”而说 “捉人”,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5.《石壕吏》中“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考点 品析诗歌字词
释含义: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
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 作用
明手法 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 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词性 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 角度 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增强画面感
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独”字是“只”的意思,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照应开头,收束全篇;
于叙事中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6.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3.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 表现在那些地方?
老妇的“苦”表现在: 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 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 ③苟活无奈:存者且偷生。 ④生活困窘:出入无完裙。 ⑤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
4.“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 解的?
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 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 旧伤添新痛,隐忍苟活;哭泣的也可能是“我 ”,“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 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 感、担忧。
7.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 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 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 ”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 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 国,他支
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 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 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 含蓄地予以揭露。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
役,犹得备晨炊。
y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五言古诗: 汉、魏时期形 成的一种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 格律,不限长 短,不讲平仄, 用韵灵活自由, 全篇均由五字 句构成。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石壕吏
杜甫
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
者
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
简
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
介
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
“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
《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
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背景链接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 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 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 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 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 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
拓展延伸
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 个字是“__苦___”。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 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 《春望》抒发的是_忧__国__思__亲__的__情__怀__;而《石壕吏》则表达 了作者_对__处__于__悲__惨__境__遇__的__劳__动__人__民__的__深__切__同__情__和__对_战__争__的__强__ _烈__控__诉__。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 差 役 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 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 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 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 平静。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 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háo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古体诗, 石壕吏
应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全诗 可按照“二三”式朗读。
杜甫
y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yè shù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
(因为)有孙子在,(所 完整的衣服。裙, 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这里泛指衣服。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妇。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子在,他的 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年老力衰, (但)请允许我连夜跟你们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 备早饭。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课文主旨
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 ,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含蓄地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 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 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开端——有吏夜捉人
吏——奴
石 壕
发展
妇——哭
吏
三子亡二子
高潮——听妇前致词 有孙母未去
同 情 人 民
请从吏夜归 结局——独与老翁别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天__明__登__前__途__, _独__与__老__翁__别__。 (2)《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 罪恶的诗句是:_一__男__附__书__至__,_二__男__新__战__死__。
投宿。
越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老头儿 越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察看。
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捎信回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 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活 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2.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 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 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 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 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 写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夜久语声绝,如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声消失,隐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 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精读课文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 人”?
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捉人”二字为诗眼。不说“征兵”“招兵”而说 “捉人”,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5.《石壕吏》中“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考点 品析诗歌字词
释含义: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
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 作用
明手法 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 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词性 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 角度 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增强画面感
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独”字是“只”的意思,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照应开头,收束全篇;
于叙事中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6.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3.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 表现在那些地方?
老妇的“苦”表现在: 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 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 ③苟活无奈:存者且偷生。 ④生活困窘:出入无完裙。 ⑤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
4.“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 解的?
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 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 旧伤添新痛,隐忍苟活;哭泣的也可能是“我 ”,“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 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 感、担忧。
7.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 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 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 ”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 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 国,他支
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 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 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 含蓄地予以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