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期末总复习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与金融》期末总复习指导
第一章财政导论
1、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个经济(分配)范畴和历史范畴;
财政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财政的含义。

2、财政的发展。

财政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

(1)封建社会财政范畴的延伸——公债和国家预算。

(2)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主要收支情况。

3、财政的特征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
(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财政职能的概念:
(1)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2)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3)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

第二章财政收入总论
1、财政收入按社会产品的价值分类。

2、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因素。

3、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上限因素。

第三章税收
1、税收的特征:
税收征税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

税收的形式特征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税制要素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1)纳税人。

(2)课税对象:含义。

(3)税率:我国现行税率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三种。

3、起征点和免征额的概念。

第四章国债
1、国债的含义。

2、国债的特征:(1)有偿性(2)自愿性(3)灵活性
3、国债制度:
(1)以国债利率的变动状况,国债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含义)和保值国债(概念)。

(2)国债的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溢价发行。

(3)世界各国偿还国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预算资金、预算盈余、发行新债收入、偿
债基金。

(4)我国国债状况:(1950年?1954~1958年?改革开放以来?)
第五章财政支出总论
1、财政支出在理论上的分类
(1)以资金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2)以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概念)和转移性支出(含义)。

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

3、财政支出的原则:
(1)量入为出原则。

(2)统筹兼顾、全面安全的原则。

(3)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

4、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5、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内容与基本内容。

第六章购买性支出
1、行政管理费与国防经费支出的性质。

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内容按支出的用途分类包括的内容。

第七章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
(1)社会保险(核心内容)。

(2)社会救助。

(3)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

(4)社会优抚。

2、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

3、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

4、财政补贴的性质(主体、对象)
第八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1、国家预算
(1)在综合财政计划中国家预算处于主导地位。

(2)国家预算的原则。

(3)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概念)。

(4)国家预算的编制: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5)国家预算的执行: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

2、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特点。

3、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实质。

(2)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3)分税制的概念、内容及其优点。

第九章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
1、财政政策的概念。

2、财政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3、财政政策工具分为财政措施和财政信用措施的主要内容。

4、内在稳定器包括哪些内容。

5、相机抉择稳定器的概念及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6、财政赤字现象分为两类:决算赤字与预算赤字(赤字财政)(含义)
7、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作用主要取决的内容。

第十章金融导论
1、信用的概念。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概念)。

3、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的含义。

(2)银行信用的含义。

(3)国家信用的含义。

(4)消费信用的含义。

(5)民间信用的含义。

4、金融(信用)工具。

(1)金融工具的特征。

(2)商业票据的种类。

(3)银行券的含义。

5、信用的职能
(1)资金再分配(基本职能)。

(2)提供和创造货币。

6、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

第十一章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1、我国货币流通两大领域;现金流通与转账结算。

2、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

3、货币流通规律。

4、制约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第十二章金融机构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1)金融机构体系包括的三个环节。

(2)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3)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非银行金融机构三大类别。

2、政策性金融机构
(1)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

(2)我国现有的政策性银行。

3、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概念
第十三章商业银行
1、股份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

2、商业银行业务
(1)负债业务:银行资本金;存款负债;借款负债。

(2)资产业务:贷款;投资;票据承兑;储备资产。

(3)中间业务:转账结转;信托业务。

3、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与收缩
(1)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策源地。

(2)制约信用扩张与收缩的因素。

(3)派生存款总量的计算步骤与方法。

4、商业银行的管理原则与方法
(1)管理原则
(2)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利率灵敏性管理方法)。

第十四章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概述
(1)中央银行的性质和三大职能的含义。

(2)我国的中央银行。

2、中央银行业务
(1)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流通中的货币;政府部门的存款;商业银行存款。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政府贷款;商业银行贷款;金银、外汇储备;证券买卖。

3、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概念。

(2)货币政策目标的概念。

(3)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及其一般性政策工具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方法。

(4)中央银行的一般性政策工具的内容。

4、货币政策传导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及其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超额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利率;基础货币。

第十五章信托与保险
1、信托的概念、特点、职能和分类
(1)信托的概念与两种方式。

(2)信托的成立应具备三要素。

(3)信托的职能。

2、保险的概念、职能和种类
(1)保险的概念、;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

(2)保险的职能。

(3)保险的种类。

第十六章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的功能:融通资金;积累资金;降低风险;宏观调控。

2、货币市场的业务:同业拆借、票据承兑、票据贴现、其他业务。

3、票据贴现付现额的计算方法。

4、证券交易方式:现货交易、期货交易、信用交易、期权交易。

5、外汇市场。

(1)外汇市场: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之分。

(2)外汇交易方式: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套汇交易、套利交易。

第十七章通化膨胀
1、通货膨胀概述
(1)通货膨胀概念
(2)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紧密相关,但不等同。

2、西方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

(1)需求拉上论。

(2)成本推动论。

(3)菲利普斯曲线论。

(4)结构失调论。

(5)国际传导论。

3、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4、通货膨胀的效应与治理
(1)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效应。

(2)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措施。

第十八章国际金融1、外汇与汇率
(1)汇率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概念)。

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三种关系。

(2)汇率的含义与种类。

基本汇率的含义。

2、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内容。

3、国际租赁包括内容。

贸易收支的含义。

4、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及其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