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 13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1.识字辨形
卷帙.(zhì ) 已臻.佳境(zhēn ) 豁.然开朗( huò)
苍穹.(qiónɡ ) 点缀.(zhuì)
2.辨清词义
(1)做客作客
[辨析]读音、词性相同,都有“当客人”的意思。

从时间上看,“作客”时间长,“做客”时间短;从参照对象看,“作客”者是相对于“当地人”而言,“做客”者是相对于“主人”而言;从处所看,“作客”之处一般是地方、区域,“做客”之处一般是单位、家庭;从目的来看,“作客”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现实功利性较强。

“做客”则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目的是沟通感悟,交流思想等。

[运用]①应“艺术人生”主办方邀请,冯巩________该节目,与主持人朱军品酒、品情、品人生。

②在________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

(2)偶然偶尔
[辨析]都表示不经常性。

“偶然”着重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跟“必然”相对;“偶尔”着重于数量,次数少,跟“经常”相对。

[运用]________预测到一项诺贝尔奖也许并不难,但是能够连续预测九项诺贝尔奖,就不能仅仅归结于________吧。

[答案](1)①做客②作客(2)①偶尔②偶然
3.积累词语
(1)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

(2)牵强附会: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

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1.走近作者
(1)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

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2.探寻背景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世界文学是一个丰富无比的宝库,因为太丰富了,以致常使我们有不知从何处下手阅读之感,黑塞这本书正是作为阅读世界名著初阶而写的。

黑塞是个优秀的作家,具备了作家本有的、深具人性的智慧,同时又是一个善于读书、博览书籍的人,由他来写这样一本书,可说再恰当不过了。

他写书,他爱书,所以最能知道书的魅力。

他不以学者的立场,而以自由自在的笔法,足可信赖的知识,娓娓道出他对世界名著的看法,读者可以在本书中品味世界文学的全般风貌,同时锻炼出一把开启世界文学的钥匙。

了解黑塞的读书观,可以防止滥读之害,同时配合自己的爱好,从而逐步深入、系统地阅读欣赏各国名著的精髓。

因此这不仅是一本杰出的读书指南,同时透过本书可以了解黑塞一生写作与阅读遍历的足迹、思想演变、宗教的探求,了解这位世纪智者在书海畅游的历程。

3.积累常识
外国作家作品
(1)《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

(2)《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内容包罗万象,极富阿拉伯民间色彩。

其中“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渔夫、魔鬼和四色鱼”等脍炙人口。

(3)《宝岛》是英国作家斯蒂文生(斯蒂文森)的小说,又译作《金银岛》。

1.《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修养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而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首先在于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
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必须走一条爱之路。

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真正的阅读必须读杰作,而且要认真对待,舍得花力气,下功夫。

2.《上图书馆》
按照时间顺序,王佐良回顾上图书馆的三段经历,向我们介绍了他在四个图书馆——“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阅读的氛围和乐趣,成就了他的“上图书馆之乐”。

激励人们“上图书馆”,品味阅读的乐趣。

1.《读书:目的和前提》
2.《上图书馆》
上图书
馆之乐
⎩⎪



⎭⎪

⎪⎫
“公书林”——愉快
清华图书馆——灿烂
包德林图书馆——豁然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高贵、伟大
上“图书馆”
品味阅读的乐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学习和智慧学习的理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

如何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每个人诠释方式不同,氛围与乐趣亦不同。

关于读书,你有哪些感受?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写下属于自己的读书随笔。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送东阳马生序》等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读书求学的场景。

回顾读过的文学作品,看看其中有哪些比较难忘的求学场景,从人物的处境、具体的读书行为、所读书籍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评说。

[答案]示例一:
读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生存法则。

正所谓“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贵难久”。

生活的全部虽然不只是读书,可读书却是每个想成为智者的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风风雨雨,书中都有,当你看到《孙子兵法》的时候,那战马长嘶,鲜血成河的场景就会展现眼前。

当看到余秋雨的《霜冷长河》时,就会想起他的《文化苦旅》,聆听他的《千年一叹》。

当你见到徐志摩的诗词时,从“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中看见了人间的至美。

书让自己总是还不算成熟的心,在遇事时有了冷静坦然处之的冷静,让自己明白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根源。

更让自己见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豪迈。

这样的豪情,给了自己一种对生活充满理想与敢冲霄汉的气度。

读书能丰沛自己的精神财富,读书能够让自己的冀望结晶成形,读书能驱除生命中的寂寞辰光,读书能改变生命的面貌。

简言之,读书就是借助别人的工具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达致缩减缺点发展优点的目的。

但是,读书是一种学问,读深邃的书是一门技艺。

一本书的智慧并不见得都在书的内容,而在书外的灵活运用。

通过读书,使我们掌握了平日我们不知道的大悟大彻,然后通过我们自身的条件把书里悟出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一本书。

这时,你就可以在生活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及冷静的头脑,能在滚滚的红尘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能在繁杂平凡的琐事中,正确明了地辨别是非善恶,能果敢地决断命运乾坤时不矛盾不犹豫不彷徨。

书本是一个海洋,凭君在海洋中悠悠而行,乘坐着那一艘小船,终将带你到知识的岸边。

我们谦虚谨慎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自由自在地捕捉动人的情感,虽然有时难免暂时帆破船倒,但真理却在那里闪光……
示例二:
当我烦恼的时候,我捧起书,书就像一把梳子,将我的情绪细细地梳理,烦恼渐渐散去,好情绪渐渐起来,并带着我走进书中的美景,令我流连忘返,超凡脱尘。

当我寂寞的时候,我捧起书,书就像一位久违的故人,向我迎面走来,向我诉说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便与他一同经历兴亡荣辱,悲欢离合,一同品位人生、创造生活,享受那“一书在手交尽天下朋友”的幸福。

当我受挫的时候,我捧起书,书就像一首美妙悠扬的浪漫曲,撩人心弦,浸入心田,并随着血液流入全身,整个身心都被细致的淋浴一遍,感到淋漓酣畅,纯净如初。

当我愉快的时候,我捧起书,书便如锦上之花,为愉快添色。

书便如花中之蜜,使快乐升华。

高尔基曾说:“读书,这个我们能够习以为常的平常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心灵和上下古今
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然而,读书的最高境界,乃是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并在社会中以自己的人生实践“写”出一部优秀的“书”。

示例三: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我们要多读书。

读经典美文,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素养、完善人格;读幽默趣文,能够使我们的性格开朗;读脑筋急转弯,能够活跃我们的思维;读关于大自然的书,能够使我们开阔眼界和胸襟;读医疗方面的书,能够让我们懂得如何自救;读关于安全预防的书,能够让我们安然应对灾难的来临……
许多名人都劝导人们读书,也给了书很精妙的比喻。

我国古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别林斯基说:“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能够医愚。


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阐述了教养的内涵以及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意义,给我们深刻启示:阅读经典,追求教养。

请找出关键语句,并作阐释。

[答案](1)教养的内涵:教养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

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2)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熟悉地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黑塞的这段话告诉我们: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言的顶峰。

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

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也启发我们思考: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

(3)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

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
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有“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正反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的考查常体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上,分析论证内容,辨析论证方法是否正确。

而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正反对比论证也很常见,故应牢牢掌握。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作“横比”。

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作“纵比”。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

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使用正反对比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使用。

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第二,围绕中心论点选择对比材料,确定对比点。

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第三,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

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第四,对比之后进行适当的分析,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理。

比是基础,议是升华。

因此对比之后要旗帜鲜明地做出评价或者得出结论。

正反对比示例:
沉稳从无欲而来。

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

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

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败,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
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

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

文章论述中心是“新子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结合第二段“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新子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第三段“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第四段“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来看,文章
重点在谈“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联系,而不是差异。

此外,在论述这一观点时,根据原文信息“‘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也没有采用对比论证,而是使用了类比论证,将“新子学”与诸子之学进行类比。

[答案] A
课后作业(十四)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日臻.完善() 里胥.力欧()
白炽.灯() 间.隙()
[答案]zhēn xūchìjiàn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散心消qiǎn () 宽chǎnɡ()
àn()淡苍qiónɡ()
[答案]遣敞黯穹
3.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丧心病狂蜂涌而上同舟共济相得益彰
B.耳提面命世外桃源逆来顺受荡然无存
C.牵强附会赏心悦目乌烟瘴气叹为观之
D.自顾不暇眼花撩乱矫枉过正未可厚非
[解析]A项“蜂涌而上”的“涌”应是“拥”;C项“叹为观之”的“之”应是“止”;D项“眼花撩乱”的“撩”应是“缭”。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世贸大楼废址已成为纽约新的旅游景点,游人看后无不神色黯然,叹为观止
....。

B.他刚说过他能处理好自己侵权这件事,现在又矢口否认,这种首鼠两端
....的态度让人实在不解。

C.他性格热情、大方,豁然开朗
....,很让大家喜欢。

D.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幅梅花还差强人意
....。

[解析]A项“叹为观止”指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B项“首鼠两端”指迟疑不决。

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C项“豁然开朗”是指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道理一下子明白了。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

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你读了多少书,是把书读死了还是读活了,略略交谈几句,别人就知道了你的________。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
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___。

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
C.云集品味赞叹D.聚集品味赞扬
[解析]本题考查区分和使用近义词与同音词的能力。

“云集”和“聚集”都有“集合”的意思,“聚集”侧重“凑在一起”,“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

①句说的是记者,显然应用“云集”。

故可排除A、D项。

“品味”为“尝试滋味;品尝”意,动词。

而“品位”为“素质”意,名词。

②句选“品位”得当。

“赞扬”有“称赞”和“表扬”的意思;而“赞叹”只有“称赞”之意。

对于曹操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等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只能“称赞”而无法“表扬”,所以③句用“赞叹”贴切。

[答案] B
6.下列对作家作品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但丁是法国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为《神曲》。

B.赫尔曼·黑塞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生于德国,后加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荒原狼》《艰难时世》等。

C.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是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其文集以号命名为《韩昌黎集》。

D.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存《荀子》一书,是荀子及其门人的著作辑录。

[解析]A.但丁是意大利人。

B.《艰难时世》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

C.昌黎是韩愈的籍贯。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节选),完成7~9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