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料和食用油脂加工质量安全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11
月
植物油料和食用油脂加工质量安全控制
方哲孙日飞孔伟(中储粮镇江粮油有限公司,江苏镇江212006)
摘要: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要部分,食用油的质量
与加工安全问题一直是业内的研究重点,本篇文章梳理研究了植物性食用油中的几个风险来源及风险成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控制和脱除方法与技术。
毛油里的多环芳烃主要产生于油料本身及油籽在焙炒环节中的温度过高,在了解这一原因后我们主要通过保障原料质量和控制炒籽过程来达到降低油脂中多环芳经的目标,此外,通过优化吸附技术我们可以大幅度提高脱除油脂有害物的效率,保障油脂香醇。
而毛油里的PAEs 主要源头则是油料自身加加工助剂的带入,我们可以通过升级高温蒸馏脱除技术,有效脱除绝大多数的PAEs ,安装毛油里真菌毒素的具体含有数量,选择合适的碱炼脱除或碱炼-吸附-蒸馏三层深度脱除技术,就能够达到近百分之百的真菌毒素的脱除目标。
关键词:植物油料;食用油脂;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到国家战略与人民生活,而食用油的质量水平就属于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个关键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改革开放后国内食用油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攀升,食用油的质量问题越来越重要。
但是,当前的油料油脂加工标准尚未完善,故过程中还有许多质量安全隐患,植物油的原料选择集加工助剂应用,加工工艺中的具体把握、加工工具等等多个环节中如有一点不慎,就会导致油脂中存在有害成分,影响到油脂的质量与油脂食用的安全,所以,在油料油脂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应用有效的控制、脱除技术手段,有效控制有害成分的含量,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保障食用油质量及食用安全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所以,正确认识并识别油料油脂加工环节中的多种安全隐患,深入地系统地分析探索食用植物油的具体风险成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优化控制及脱除技术,研究其适用性与可推广性,以研究促进实践食用油生产安全,提高人们食用的安全性,具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1油料油脂质量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多年实践证明植物油原料和食用油脂内含有的安全隐患
要素一般包括多环芳烃,以黄曲霉、玉米赤霉为典型代表的各种真菌毒素,塑化剂、反式脂肪酸。
从风险来源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原料中本身存在的风险和在加工过程中因不利加工环境而产生的风险两种,一旦这些风险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超出范围就会给食用油的质量保障产生威胁。
下面我们对几种典型的风险因素进行了逐一的分析:1.1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在诸多环境污染物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根据性质的区别,可以将其划分为轻质多环芳经、重质多环芳径两种,这一环境污染物一般呈现为无色或者淡黄色的结晶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其典型特点是低蒸气压,辛醇-水分配系数高,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对人体健康危害大且不容易治愈。
如果植物油脂原料存在污染或者生产、运输、存储等过程中存在
问题就容易导致食用油脂中混进不定量的多环芳经,如果人们
使用了这些存在污染的油脂就可能产生皮肤癌、肺癌等癌细胞,甚至会导致不育等重大疾病。
所以,为了保障食用油脂的质量和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现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关于食用油中多环芳经含量限定的相关法规制度,严禁超标。
现在我们对于多环芳经的检测手段一般是LC/MS-MS 、GC -MS 等等,GC-MS 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重复性,并且它可以降低溶剂消耗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科学研究与检测的需要,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1.2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在本质是各种真菌在生长、繁殖的各个阶段中分泌出来的容易导致人类和其他动物产生病理变化或生理变态的一些次级代谢物,截止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真菌毒素就多达三四百种。
按照世界粮农的调查,地球上每一年都会有四分之一的农作物被真菌和真菌毒素所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不下千亿。
而这一问题就导致了植物油原料的大面积污染,花生、玉米胚芽两种主要的植物油原料极为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这给花生油、玉米胚芽油的安全问题带来了源头上的污染问题。
1.2.1黄曲霉毒素
这一类毒素一般为黄曲霉、寄生曲霉代谢物。
现在,世界上已经被人发现并认识的黄曲霉毒素在二十种以上,且这一毒素致癌性强,对人体免疫力机制,动物肝脏及等都具有较强的负面作用。
目前这一毒素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和多个过程中,在植物油原料和加工过程中都存在,例如花生、玉米等作物的种植、生长、保存、加工等环节中都会产生黄曲霉毒素,所以,在食用油中在容易被检出这一毒素。
现在,该毒素的检测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等手段。
1.2.2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是真菌毒素中的一个,由禾谷镰刀菌这一菌类产生,一般呈现出白色晶体状态,具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生殖毒性明显,容易激发人体肿瘤,诱发基因病变,小麦和玉米粮食作物深受其害,现在,我们一般可以应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手段进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和识别。
1.3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具有极为强大的渗入性,它能够经由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多种途径侵入人体之中,并影响到人体的荷尔蒙含量,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假性荷尔蒙”。
这一毒素会危及人体多个系统,若人们长期食用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油脂就容易导致生殖系统病变,且可能会把基因毒性遗传给后代,我们要特别警惕植物油脂的生产、加工中使用塑料包装品或者塑料生产工具而产生的塑化剂污染。
1.4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的过量摄入会引发或者加剧人体心脏疾病和肥胖症,还可以引发肿瘤性疾病。
并且,必须要注意的是反式脂肪酸会在胎盘的作用下传送给胎儿,并进而扰乱必需脂肪酸
115
2018年11
月
代谢过程而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发育。
经过试验证明,它还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降低人体免疫机能。
所以,在油脂提炼,高温焙炒等作业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监测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现在常用的检测手段一般是气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两种。
2油料油脂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技术
2.1多环芳烃控制技术
植物油脂里的多环芳烃可以分为两个来源:第一是植物油料,第二是油料油脂的生产环节。
其中植物油料的控制只有通过严格油料选择和检测来进行控制,而在油料加工环节中多环芳烃主要是在炒制的环节产生的,现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优化技术,控制炒制时间、炒制温度等环境来控制八成左右的多环芳烃,另外还要做好炒籽前的水洗工作。
2.2真菌毒素控制技术
真菌毒素的来源主要是由优质原料带入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在玉米、花生等油作物的种植、生产、保存的过程中下功夫,通过控制储存环境,改善玉米胚保存环境就可以有效降低玉米油中的真菌毒素含量,一般玉米胚保存环境要求通风干燥。
2.3PAEs 控制技术
植物油脂中的PAEs 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植物油料中的成分,第二是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加工助剂,第三就是油脂产品的塑料包装袋或者塑料包装桶等保障材料中PAEs 。
针对这三种主要污染源,我们首先要严格筛选油料原料,通过精确的检测,有效的油籽脱皮等技术控制第一环节——原材料的安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严格控制油脂加工添加剂中的各项成分,选择PAEs 含量较低的助剂;最后选择现有的PAEs 含量低的包装材料,并且注意包装过程、运输过程、存储过程中的环境控制,保持持续的稳定的避光低温环境。
3结语
食用油的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问题,故而食用油
安全一直是我国相关部门重点监管的领域,一旦发生重大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植物油具有庞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其生产过程较为复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生产部门在脱除油脂中的有害物质的同时还要保证油脂中的营养成分,兼顾到油脂生产的经济效益,油脂的口味及食用体验等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持续并深入地探索研究植物油料加工过程及安全保障技术并将其与实践中的油脂生产相结合,最终为人民生产出更加安全、营养、美味的食用油,具有十分深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希望各位同仁继续努力,为我国油脂业的继续发展献言献策。
参考文献:
[1]马珞,王晓昌,刘俊建.环境样品中多环芳烃的前处理
技术研究进展[J ].云南化工,2009,36(3):66-70.
[2]谢君红,姚祖江,冯辉.食品中苯并芘的来源和危害及预防[J ].中外食品,2014(1):51-53.
[3]杨若明.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与监测[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4]石龙凯.食用油脂中多环芳烃脱除方法的研究[D ].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4.
[5]GB/T 23213—2008植物油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6]陈媛,陈智斌,张立伟.食用油脂安全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西部粮油科,2001,26(2):42-45.
电磁波随钻测井影响因
素分析及优化探讨
郝建(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辽河分公司,辽宁盘锦
124011)
摘要:我国石油行业在近年来迎来了全面的发展,大斜度井、水平井等在石油钻井、测井以及石油的生产开采过程中实际的应用技术发展速度更加快速,与之相应的随钻测井技术也在石油行业相关测井技术发展的基础下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随钻测井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受到井眼、地层各向异性、泥浆侵蚀、围岩以及测井仪器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得随钻测井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主要针对电磁波随钻测井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优化随钻测井技术的建议。
关键词:随钻测井;数据传输;影响因素;优化
在钻机作业的过程中与之同时进行的测井施工作业技术就是随钻测井,在针对水平钻井、大斜度井、不间断收集钻井数据等进行作业的测井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钻测井技术不仅能够为钻井施工现场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同时还能对钻井作业的顺利进行起到很好的地质导向作用。
在传统的测井作业过程中,一般都会在钻井作业完成后在进行测井作业,但是由于在钻井完成一段时间后其井径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而且在钻井施工过程中钻井液的长期侵蚀等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后续的测井作业过程中,测井的质量以及测井的准确度等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而随钻测井是在钻井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测井作业施工,这样就可以避免了传统测井作业中出现的弊端。
1影响随钻测井的因素分析
1.1井眼围岩厚度的影响
电磁波随钻测井是使用电磁波传播随钻数据进行测井,在这种测井模式下,实际的探测范围比较大,如果目标层的层厚不太厚,那么实际的测试数值就会收到围岩电阻率的严重影响,导致实际的真实测试值比真实的测试值要小。
如果在钻进到目标层段后和目标井深的时候,围岩电阻率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会随着目标层厚的增加而减小,当目标层的厚度达到一定的数值的时候,围岩的电阻率影响就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
而如果目标层的厚度越小,那么地低阻的围岩就会对高阻层的测试造成严重的影响。
从而导致实际的测试数值要偏小,因此,对深井的探测有很大的影响。
当地层相同的情况下,围岩对衰减电阻率的影响要比对相差电阻率的影响大得多。
1.2井眼情况的影响
在测井作业的过程中地层倾角、井径的变化以及钻井液性能的差异都可能对测井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果井径出现变化或者钻井液的侵蚀会将测井仪器的探测对象进行改变,从而使得实际的探测曲线出现异常的状况。
地层中的泥岩在钻井的其中的黏土矿物会不断的吸收水分,从而导致泥岩层出现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