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专题6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8 “自由放任”的美国课时分层作业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自由放任”的美国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地均进行了时事报道,下列报道失实的一项是( )
A.德国的股票交易所正常营业,交易额又创历史新高
B.法国出现了社会动乱
C.美国人排队领救济
D.美国退伍军人上街游行
A[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爆发,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德国也难以幸免,故A 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
2.1929—1933年,美国不少著名文化人被卷入赤贫人群。

《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连一块肥皂都买不起,只好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导学号:97372075】A.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C.资本家的残酷剥削
D.生产绝对过剩
A[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1929—1933年”。

这一时期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由于生产相对过剩,资产阶级为维持产品价格,纷纷限制生产,销毁产品,广大人民则因为贫困而无力购买。

B项出现于1941年,C项与题意不符,D项错在“绝对过剩”,故答案为A 项。

]
3.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成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C.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D.经济规律的作用
B[之所以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后就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

]
4.“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 ) A.破坏性严重B.起因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C.持续时间长D.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
B[根据题中材料“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可知,这25年中国际贸易的增长几乎停滞,国际贸易的增长落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

这反映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的本质。

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
5.有一张汽车上的出卖说明,内容大致是:“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我所有的钱都已在股市中化为乌有了。

”与这种现象最相对应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供不应求”
B.“找工作如登天一般”
C.“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D.“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描述的是1929年经济危机时的社会现状:股市崩溃引起连锁反应,“工人大量失业”,分析各选项,B项符合题意。

]
6.1933年3月,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储蓄毁于一旦。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 )
【导学号:97372076】A.经济危机来势猛烈
B.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C.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D.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C[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很多的,但是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商业、工业、农业、个人家庭”多领域均遭到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所以体现了经济危机的“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故选C项。

]
7.“我曾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它与时间赛跑;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

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我曾建过一座塔楼,直逼太阳,用了砖瓦、铆钉和石灰;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

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这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歌。

这首歌流行的背景是( )
A.工业革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B.摇滚乐作为流行音乐在美国风行
C.自由经济带来美国经济的普遍繁荣
D.经济危机造成工人生活贫困
D[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在经历一场规模及破坏力空前的经济危机,本题选D项。

]
8.1932年,美国总统胡佛为缓解经济危机,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但是,在宾夕法尼亚,受救济者每天得到的救济金只有三分钱。

这反映出当时胡佛政府( ) A.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不够
B.通过以工代赈解决了失业问题
C.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A[题干中反映了美国总统胡佛为缓解经济危机,对经济进行了干预,但从材料中“受救济者每天得到的救济金只有三分钱”可知,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不够。

]
[冲A挑战练]
9.读下图,判断A点至B点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A[据图可知A点至B点的变化为失业率迅速上升,结合A点所处的时间可知这是由经济危机爆发而导致的,故选择A项;B项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并非失业率上升的直接原因,故排除B项;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因素之一,并非失业率上升的直接原因,故排除C项;D项是针对经济危机及失业率激增所采取的措施,并非原因,排除。

] 10.对1929年“大萧条”原因的解释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体制
C.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自由放任易导致经济危机爆发,而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故凯恩斯学派必然会认为自由放任体制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据此可知B项正确。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关的两幅图片。

黑色星期四时的华尔街廉价卖车
材料二美国总统胡佛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力发展的条件。

……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幅图片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危机?这种政策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胡佛对政府职责的看法如何?
【解析】第(1)(2)问,应注意将材料中的信息和课本知识结合组织答案。

第(3)问,则注意从“自由放任”政策的角度作答。

【答案】(1)股市崩溃,许多人因破产而廉价出售汽车;失业人员太多,使失业工人降低了求职要求,就业工人的工资收入(要求)也大大减少;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2)经济政策: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后果:使危机越来越严重,许多人生活贫困,无家可归,住在用破烂搭成的“胡佛村”里,给普通劳动者造成深重灾难。

(3)胡佛认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力发展的条件”,采取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名利场》杂志的漫画(下图)把“山姆大叔”描绘成受到小矮人攻击的格利佛。

材料二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材料三
自愿地不降低工资和物价,他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

此外,根据胡佛的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也增加了拨款。

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

他一再召集企业界领袖们开会敦促他们稳定物价,但他却只在私下提意见而不愿公开干预。

他虽然提出对各州的公共工程提供联邦补贴,但又坚决主张和维护传统的预算收支平衡原则,以避免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并一再运用总统否决权来阻止有关法案的通过,在胡佛看来,大国的主要企业“是建立在健全的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制和结构总的来看始终运转得很好,没必要对它们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调整”。

总之,在整个反危机过程中,他常常不得不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收回他的另一只手所给予的东西,致使自己的某些责任和承诺变成一纸空文。

(1)根据材料一,造成“山姆大叔”如此窘境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这一因素的实质。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胡佛反危机的措施。

【解析】第(1)问,注意分析造成“山姆大叔”如此窘境的原因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第(2)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普遍下降,说明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强;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进而影响到世界,说明了美国的经济地位和世界市场的存在;各国横向比较数据,美国和德国受害最大。

第(3)问,由材料中“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自愿地不降低工资和物价,他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国会对公共工程也增加了拨款”得出胡佛反危机的措施。

【答案】(1)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2)现象:经济危机破坏性强;危机中美国和德国受害最大;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等。

(3)措施:扶植企业,稳定工资和物价;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