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十番乐与承德清音会的渊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音十番乐与承德清音会的渊源
【摘要】:承德清音会存在于承德避暑山庄宫廷细乐中。

它与清音十番乐在民间、宫廷的传播,特别是清代在避暑山庄三百多年的历史流变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承德清音会; 十番乐; 流变
一、十番乐的流变
十番乐的流变最初与十番锣鼓的流变有关。

其发展经历了清锣鼓和新十番两个时期。

清锣鼓主要以锣鼓为主的打击乐演奏形式,而新十番则加入了丝竹乐。

明代万历年间,最初为鼓吹乐的十番锣鼓受昆曲伴奏”吴中弦索”的影响,于崇祯末年加入”弦子”和”箫管”,到清代中叶十番锣鼓开始有粗细之分。

其中细乐一般是指丝竹乐器加小件打击乐器的组合形式。

另外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十番鼓以丝竹乐为主,只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后增加了星、鈸。

再加上小锣、金锣、铙钹、号筒,则成为十番锣鼓。

从承德清音会的乐器构成看,除了火不思、月琴两件蒙古族乐器外更近似于新十番、细乐或十番鼓。

清代余怀的《板桥杂记·丽品》中对十番鼓曾有记载,”吹洞箫,唱时曲,酒半,打十番鼓。

” 还有清代吴伟业在《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也载,”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

”亦作”十番”。

该乐种盛行于江南,明清时期既作为一种民间合奏形式,又作过昆曲的帽戏。

杨荫浏在《十番锣鼓》中记述,十番乐在明武宗时用为军乐。

据《万历野获编》载:”武宗南巡(1519),自造靖边乐,有笙、有笛、有鼓、有歇落、吹打诸杂乐,传授南教坊。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另载,明代崇祯年间内苑乐工韦兰谷将蒲鈸之法传授给张九思,称为韦派。

在杭州、扬州一代盛行。

由此可知十番乐在明清两代的民间、宫廷是相当流行和使用广泛的乐种。

清朝沿袭明朝宫内旧制,设内廷乐部。

可推测,十番乐从明朝宫廷传到清朝宫廷是很有可能的。

另外,明末清初南方连年灾荒,昆曲艺人为了迫于生计来到了京津冀一代,昆曲在北方形成了北昆(北京昆曲)。

私以为,十番乐也有可能随昆曲的传播来到北方。

顺治十三年,宫内把承应杂剧及供宫中娱乐的音乐分离出来设在南花园,遂名以南府。

南府《养吉齐业录》载:”康熙年间即有南府之名”。

是承应演戏任务的另一个机构(还有沿袭明朝旧制由钟鼓司改称的掌仪司)。

南府中开设”十番学”科目挑选太监进行专业化的学习。

这时明代宫廷乐师、苏州文人韦兰谷曾传授的”南十番”逐渐演化成为太监代代相传的”北十番”。

乾隆年间,京城苏州的梨园子弟增多。

就在景山内西北隅供奉其学艺居住,俗称苏州巷。

当时南府与景山并置,梨园子弟常演奏江南一带丝竹细乐、十番等。

十番乐和戏曲受到青睐。

万依《清代宫廷音乐》记载,在南府时期对十番学多记载为”十番伺候吹打”。

可见十番学在清代宫内是一吹打乐队,奏十番乐。

清音十番即”十番”。

”清音”指乐器演奏如同单纯歌唱似”清唱”一样。

另一说法为”清越之音”,清亦清雅也。

关于清音十番的乐器编配,在道光二十四年编纂的《礼部则例》中
记有:”清音十番作乐十六名,俱传百花袍,司笙一名,司管两名,司笛四名,司萧一名,司星一名,司镗一名,司蒲鈸一名,司云锣一名,司弦一名,司板、木鱼一名,司堂鼓一名,司单皮鼓一名。

”此记载与乾隆时期的《扬州画舫录》所载十番鼓的乐器极为相似。

十番学演奏的曲牌档案记载有:《庆升平》《鸳鸯序》《普安咒》《新鹧鸪》《喜春光》《鸟明春》《万年欢》《下西风》《喜遇升平》《柳摇金》《普天乐》《水龙吟》《到春来》《得胜令》《秋江上月》《海宇升平》《新水令》《寿比南山》《月儿高》。

现在承德清音会存有其中的《水龙吟》《普天乐》及元、明北曲、明代宫廷宴乐曲。

十番学在宫内所应差事主要有月令承应、庆典承应、校射承应、临时性承应。

二、承德清音会的由来
随着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的音乐机构南府在避暑山庄建立了派出机构--南府行署。

乾隆年间奏乐演戏,十分盛行。

据《清宫热河档案》载:”大戏代用前往热河,衣箱戏箱十五个上车、靠箱戏箱二十个上车……弦索学十五名、钱粮处四十二名、中和乐二十一名、十番学十五名、官戏学十五名,以上共人五百五十名。

…… 催总领催写法听差人三十九名不在数内。

--奴才福安”由此可知十番学伺候吹打与宫内承应大戏有密切关系,并随承应大戏来到避暑山庄。

据《钦定热河志》卷三册载:”何处而无载月舟,谁曾塞上月湖游。

梨园小部浑无用,自有鹤鸣与鹿嗷。

”梨园即戏曲及十番吹打。

在避暑山庄内,常有打十番的场景。

此外,日本东方学者田边尚雄等组成的”满洲音乐旅行调查团”在热河承德的音乐调查报告中记载:”乾隆时期,一个叫陈九公的太监精通清音,虽然曾受到乾隆的宠信,因受某个案件的牵连,而被降职到了热河离宫。

陈九公利用闲暇时间,和内务府宫廷兵丁共同研究演练清音,久而久之,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因此在热河设立了升平署。

到乾隆皇帝在热河离宫避暑时,陈九宫就率清音的宫廷兵丁奏乐迎接圣驾。

又因向乾隆献礼赦免了陈九宫,随乾隆回了京师。

只有热河内务府的有志于清音的满族人士传播练习。

”私以为,田边先生所述可作为清音十番乐传到避暑山庄的一个线索。

根据田边先生的调查报告,”清音会”是有志于传授乾隆时期热河避暑山庄所演奏的宫廷音乐的团体,也被称为升平乐社,这种音乐与其他丝竹合奏音乐不同,是一种”独特”的音乐。

”清音会”最初是由离宫内务府人组成的业余组织。

每逢清帝来山庄时,都会欣赏此音乐。

自1915年”清音会” 负责人唐锡福将此乐传于白雪樵等人后,”清音会”及其音乐从宫中流入民间,流传至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2007年10月承德清音会举行了成立大会,标志着该组织成为了正式注册的合法正规音乐团体。

现任会长表示,承德清音会将依托避暑山庄文化,打造承德特色文化品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结语
乐种在传承过程中其构成部分的稳定性遗传基因,是该乐种在历史长河中流传演变的特征。

变异性更是一个乐种在传承中为了适应时代与环境变化所显示
的另一个特征。

从清音十番乐与承德清音会的渊源关系看,承德清音会保留的音乐就是十番乐种在我国北方京畿民间、宫廷流变的实证。

参考文献
[1] 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2] 袁静芳主编. 《乐种学》[M]. 北京:华乐出版社, 1999.
[3] 齐琨. 《历史的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D].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4,1.
[4] 万依, 黄海涛. 《清代宫廷音乐》[M].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
[5] 钱树信. 《老教授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社》[Z]. 《承德清音会申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未发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