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卓越学案》高考生物二轮训练:策略1-3强化闯关表格分析类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5·北京东城期末)在研究溶菌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得到了多种突变酶,并测得50%的酶发生变性时的温度(Tm),部分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酶半胱氨酸(Cys)
的位置和数目
二
硫
键
数
目
Tm
/℃
野生型T4溶菌酶Cys51,Cys97无
41.
9
突变酶C Cys21,Cys143152. 9
突变酶F Cys3,Cys9,
Cys21,
Cys142,Cys1643
65.
5
注:Cys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肽链的位置。
A.突变酶F的最适温度为65。
5 ℃
B.突变酶C的热稳定性提高与半胱氨酸的数目有关
C.突变酶中二硫键的形成与半胱氨酸的位置无关
D.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可能与空间结构的改变有关
解析:选D.依题意可知,65.5 ℃是突变酶F有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而不是该酶的最适温度,A错误;突变酶C的半胱氨酸数目与野生型T4溶菌酶的相同,说明突变酶C的热稳定性提高与半胱氨
酸的数目无关,B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二硫键数目越多,溶菌酶热稳定性越高,而二硫键的数目的增加可通过改变半胱氨酸(Cys)的位置和增加半胱氨酸的数目加以实现,C错误、D正确。
2。
(2015·湖南株洲月考)下表是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O2的释放速率变化与全部色素吸收光能百分比变化基本一致
B.光的波长由550 nm转为670 nm时,叶绿体中C3的量会增加C.该植物缺Mg时,叶绿素a吸收的光能百分比的减少幅度更大D.环境温度降低,该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降低
解析:选B.色素吸收的光能可以用于水的光解,水光解时产生[H]和氧气,故色素吸收光能情况与氧气释放速率基本一致,A正确;由550 nm波长的光转为670 nm波长的光时,色素吸收的光能增加,短
时间内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和ATP增多,C3的还原加快,CO2固定基本不变,故C3含量减少,B错误;由于Mg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元素,当植物缺乏Mg时,叶绿素a不能合成,因此叶绿素a吸收光能的减少幅度更大,C正确;表格中数据为适宜条件下的吸收光能情况,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利用光能的能力会降低,D正确。
3.(2015·安徽安庆模拟)如表所示为一对夫妇和几个子女的简化DNA指纹,据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基因Ⅰ与基因Ⅱ肯定在同一对染色体上
②基因Ⅳ与基因Ⅱ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③基因Ⅲ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④基因Ⅴ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②③
解析:选D。
分析表中记录可知,母亲有基因标记Ⅰ、Ⅱ,父亲没有,所以女儿1的基因标记Ⅰ、女儿2的基因标记Ⅱ均来自于母亲,基因Ⅰ和基因Ⅱ可能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①错误;父亲有基因
标记Ⅲ,两个女儿都有,儿子没有,说明基因Ⅲ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③正确;女儿2同时具有基因Ⅱ与基因Ⅳ,说明基因Ⅱ与基因Ⅳ可能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②正确;父亲有Ⅴ基因标记,但儿子没有,说明基因V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④错误,所以选D。
4.(2015·江西于都模拟)科学家R.L。
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解析:选D.根据表格可知,收割蚁同化量为31,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只有0.10,不到1%的同化量,A正确;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能量,因而盐沼蝗摄入食物未同化量为3。
71-1。
37=2.34,该部分的能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B正确;黄鼠的同化量为3。
80,而呼吸量为3.69,因而其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C正确;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未同化的能量不同,D错误。
5.(2015·甘肃兰州期中)下表为一定量的小麦种子(主要储能物质为淀粉)萌发过程中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和氧气吸收速率的变化数据,据表回答问题:
(1)在2 h之前,种子的呼吸作用方式为________.在36 h之后种子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2)在24 h时,无氧呼吸消耗的淀粉量是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
(3)如果以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速率来衡量呼吸速率,那么在0~12 h,小麦种子无氧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有氧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出现这些变化趋势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大量吸收________有关。
解析:(1)在2 h之前,种子的细胞呼吸不吸收氧气,因此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在36 h之后种子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在40 h时种子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2)在24 h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180×17。
6)/(22.4×6)g,对应产生二氧化碳量为17.6 L,则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55-17.6=37。
4 L,所以无氧呼
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180×37。
4)/(22。
4×2)g,在24 h时无氧呼吸消耗的淀粉量/有氧呼吸消耗的淀粉量=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错误!÷错误!≈6.375.(3)根据表格数据,在0~12 h,小麦种子无氧呼吸速率变强,有氧呼吸速率也变强,出现这些变化趋势与种子萌发过程中大量吸收水有关,自由水越多,代谢越旺盛.
答案:(1)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2)6。
375
(3)变强变强水
6.(2015·四川成都二次诊断)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释放的研究结果。
请回答:
(1)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为生物群落中有机碳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__作用;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可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草丛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______现象。
与草丛相比,灌丛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时,为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取样时应该__________选取多个样方,然后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在上表中。
(4)实验结果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为____________阶段时土壤微生物含碳量最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在成熟林阶段最小,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是指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含碳量的比值,代谢熵越低,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效率就越高.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成熟林中微生物代谢熵的值________于次生林,微生物对有机碳利用效率最低的是________林。
解析:(1)碳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有机碳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无机碳固定下来。
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可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或分解者。
(2)草丛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与草丛相比,灌丛的群落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所以灌丛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
(3)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时,为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取样时应该随机选取多个样方,然后将多个样方实测数据的平均值记录在表格中。
(4)从表格中看,植被类型为次生林阶段时土壤微生物含碳量最大;在成熟林阶段,由于此阶段微生物呼吸作用强,有机碳被快速分解,所以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最小。
(5)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是指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含碳量的比值,所以成熟林中的微生物的代谢熵是2。
265/2。
243 =1。
01(mg·g-1·h-1),因此成熟林中微生物代谢熵的值高于次生林。
从表格中看,成熟林中微生物的代谢熵的值最高,因此微生物对有机碳利用效率最低。
答案:(1)光合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2)分层群落的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3)随机多个样方实测数据的平均值
(4)次生林此阶段微生物呼吸作用强,有机碳被快速分解
(5)高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