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美食地理》实施案例--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中孑诃理教学参考轄题策划
■MBMB2019年第12期.上0^
编者按:2017版地理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要纳入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又要与国家设置的选修课程体系相衔接,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

本期专题策划以“地理校本课程选题与设计”为主题,从征集的稿件中选取了4篇稿件,通过这些地理校本课程案例的展示,以期为教师教研提供相关借鉴。

地理校本课程选题与设计
校本课程《美食地理》实施案例

—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
孙峰张建新/安徽省淮南市第五中学
摘要:《美食地理》是淮南五中校本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地理视角介绍
了世界和中国的各种美食及相关文化特点。

“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是根据《美食地理》设
计的一节选修课。

教学形式模仿电视访谈类节目,以春节为背景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理环境;饮食习俗
课程设计人:孙峰张建新
课程时长:一学期
已使用学校:安徽省淮南市第五中学
已使用时间:8年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吃”已经不仅是一种生理的需要,而且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体验、情感活动和文化追求,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美食地理》以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内容上力求科学严谨、丰富多彩,形式上力求语言生动、图文并茂。

为了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他们受到人文主义熏陶,书中设置了一定量的阅读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着重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美食地理》不同于一般的菜谱和烹饪教材,它重点介绍世界和中国各种美食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因素,全书分《世界美食巡礼》《中国饮食文化趣谈》《家乡的美食》三个部分,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介绍世界和中国的各种美食及相关文化特点。

特别是从地理的视角了解美食的地域性和差异性,让学生从中体会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

《美食地理》教材包括阅读材料、读图、活动等栏目。

一、《美食地理》教材结构
第一章世界美食巡礼
第一节中国菜系
第二节法国菜系
第三节土耳其菜系
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趣谈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异彩纷呈的节日饮食文化
第三节“四名”与美食
第三章家乡的美食
第一节徽菜
第二节源远流长的豆腐文化
二、"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课堂实录
1.设计理念
“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是根据淮南五中校本系列教材之一《美食地理》设计的一个课时的选修课。

教学形式模仿电视访谈类节目,请学生分别担任节目主持人和观众,教师为特邀嘉宾,以春节为背景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紧扣课标,主要体现两点:一是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二是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该教学活动和高中地理“必修3”研究区域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过程以饮食为样本、以区域为载体,运用比较的方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阐释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结合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知识,不拘泥于狭义的地理,富有生活情趣,同时给学生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饮食习俗的形成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区域地理环境与饮食习俗的变化过程;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区域地理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生活的情趣;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饮食习俗的形成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地理环境变迁对饮食习俗的影响。

4.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发放《美食地理》校本教材,组织学生阅读;带领学生编排小品《过年》;与担任主持人的学生共同备课。

(导入新课)主持人:大家都知道,我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注重待客之道。

咱们日常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是什么?
生:(笑着回答)“您吃了吗?”
主持人:由此可见,“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
轄题策划中F丄理教学参考
w■■MM2019年第12期•上地位,过年更是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吃的。

下面请欣赏小品《过年》。

(播放喜庆的动画和音乐,配合学生表演。


学生活动:表演小品《过年》(小品内容略)。

主持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仅要吃饱、吃好,还有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下面就请我们的美食嘉宾(孙老师)给大家介绍有关美食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由学生主持人来主导课堂,学生参与小品创作和表演,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另外,小品中涉及的各地饮食风俗,可作为贯穿整节课的教学主线。

师: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

准备年夜饭,大家首先考虑的是“吃什么”的问题。

(课件展示课题——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
吃什么—
—食材
(1)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师: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以我国为例,北麦南稻——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知识。

(课件展示:用动画字幕逐字呈现“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卷筒粉蒸肉,腌鲜桂花鱼”。


主持人:这是一首古诗吗?
师:这是徽菜中的四道名菜。

“雪天牛尾狸”是指冬天的果子狸,长的又肥又嫩。

“沙地马蹄鳖”是指生活在河滩沙地中的马蹄大小的老鳖,没有土腥味。

“卷筒粉蒸肉”是用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薄片沾上米粉,卷成筒蒸制而成的“米粉肉”。

“腌鲜桂花鱼”就是古诗“桃花流水蹶鱼肥”中的蹶鱼,俗名“臭蹶鱼”。

闻着臭,吃着香,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主持人:老师,听您一说,我们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师:(展示美食地图—
—中国政区图、放大的皖南地区地形图)请看美食地图,让我们了解徽菜原料的特点。

生:(学生看图,相互讨论回答)徽菜主要发源于皖南的古徽州地区。

该地区山区面积广大,有果子狸等山珍;长江、新安江和众多的湖泊,盛产老鳖、蹶鱼等河鲜;农业历史悠久,猪肉、大米等农副
6中F比理教学参考
2019年第12期•上
卷题策划
产品丰富。

师:以这四道菜为例,大家了解了徽菜的食材来源——主要以当地的物产为主。

主持人:老师,让我们再了解一下粤菜的特点吧!
师:粤菜可用“奇、杂,海味丰富”来形容它食材的特点。

大家看美食地图,探讨原因。

(课件展示:美食地图—
—中国政区图、放大的广东省地形图)
学生看图、相互讨论、自由回答。

师:(概括总结)广东纬度低,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食材丰富;又因濒临海洋,所以海产品丰富。

主持人:(总结提升)通过对徽菜和粤菜食材来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吃什么—
—食材主要来自当地物产,也就是说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师:(提示学生)果子狸、鲨鱼等都是濒危保护动物。

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生1:自己不吃。

生2:对周围的人进行宣传,告诉大家要保护野生动物。

生3:检举揭发捕杀、贩卖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人。

师:大家讲得很好。

许多山珍海味是国家濒危保护物种,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目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

我们不能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要树立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观念,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地方美食的点评,共同研究各地“吃什么”的问题。

师生互动多,学生参与度高。

通过对徽菜、粤菜发源地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区域差异性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在介绍美食的同时,启发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主持人:(过渡承转)我们淮南地处内陆,但同学们也想吃海鲜呀!看样子我们并不满足仅仅享受家乡的土特产,我们还要“嘴大吃八方”。

(2)嘴大吃八方
主持人:(课件展示学生活动“认认看”)下列蔬菜是我们常吃的。

大家认识吧?
生1:胡豆——蚕豆、豌豆;番椒——辣椒。

生2:番薯——红薯、山芋。

师:很好。

看样子“胡瓜”大家不认识,其实就是我们常吃的“黄瓜”,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内地的。

“番麦”就是玉米;西红柿、洋白菜大家比较熟悉;“洋芋”又名马铃薯、土豆,是17世纪引入我国的。

主持人:大凡从外国引进的植物,往往会被冠以胡、番、西、洋等字眼,以示其来历。

谁还能举出几个例子?
生:(气氛热烈、自由回答)西葫芦、洋葱、胡萝卜、胡麻....
师:(拓展延伸)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也是从国外引入的。

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我国内地从国外引进农作物的高峰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域的农作物被引入我国内地;新航线的开辟,使美洲一些农作物传入,丰富了我国食物的品种。

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商品经济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我们的饮食也越来越丰富。

设计思路:紧密结合生活,并和中学历史结合,使学生了解农产品和文化传播的关系,拓展学生眼界。

主持人:(过渡承转)老师,菜准备好了,咱们怎么做?
怎么做—
—烹饪方法
(1)烹饪方法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师:大家想想看,人类最先使用的烹调方法是什么?
生:生吃、烤着吃。

(课件展示:图片——北京猿人用火)
主持人:羊肉串是我最喜欢吃的烤制食品了!
师:(展示美食地图—
—中国政区图、新疆景观图)新疆自然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干旱。

师:为什么干旱地区的民族常常以烤制食品为主?(展示淮南的蒸馍和新疆的烤馒)刚蒸出来的馒头又松又软,放几天会怎么样?烤馔和我们本地的烧饼差不多,又有什么特点?
生1:蒸馍耗水多,烤镶省水。

爲题策划申孑比理教学参考
生2:馒头过不了几天就又干又硬,还有可能长毛;烤制食品保质期较长。

师:对,烤制好的谨可以放置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变质,非常适合干旱环境和游牧生活。

此外,烤制食品由于温度高,加热速度快,还可以节省燃料,克服当地薪材不足的问题。

(课件展示:美食地图—
—中国政区图、广东省位置图、老鸭汤图片)
主持人:老师,湿热地区又有什么饮食习惯呢?以广东为例您给介绍介绍吧!
师:广东人喜欢煲汤,汤的烹调方法主要是炖煮。

谁能说说原因?
生:(联系广东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淮南夏季的亲身感受)广东以热带气候为主,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人的食欲较差,还容易缺水,所以煲汤可以及时补充人体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

师:是的,东南亚地区地处热带气候,当地人也喜欢喝汤,甚至汤就是待客的主菜。

设计意图:馒头是本地常吃的食物。

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分析,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降低了教学难度。

本地夏季气候湿热,学生对此有亲身体验。

教学中东南亚知识的加入,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主持人:(过渡承转)一个地区烹饪方法也是随时间不断发展变化的。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我国烹饪方法的历史演变。

(2)我国烹饪方法的历史演变
师:(展示烹饪器具——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后转化为礼器。

鼎对我国文化影响深远。

主持人:让我们说说与鼎有关的成语好吗?
生:问鼎中原、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力相助……
师:(展示古代烹饪器具—
—鬲、釜)鬲是食器和礼器,腹下部做成中空的袋状,以便烹煮时扩大受火面积。

可见,鬲的热效率比鼎提高了。

釜实际就是平底锅,使用时,需悬挂起来在底下烧火,大多数情况下,釜是放置在炉、灶上使用。

师:(展示西南地区的火塘和吊锅)大家思考一下,这种加热方式的热效率如何?
生:不高,很多热量都散失了。

师:(展示炉、灶、节能炉图片)现在我们常见的炊具是炉、灶和锅配合使用的。

热效率又如何?
生1:有烟筒的灶,薪材燃烧更充分,不仅干净,还提高能源利用率。

生2:节能炉的使用,可进一步提高热效率。

师:(总结)炊具的改进提高了热效率。

所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推广节能灶。

主持人:(过渡承转)同学们,伴随着炊具的改进,烹饪方法是不是也在变化呢?
生:小组合作思考、讨论。

师:鼎、鬲比较适合炖、煮。

古代人往往大块吃肉,甚至将整头猪放进鼎里煮。

我们现在的烹饪方式主要是先将食材加工成片、丝等,以煎、炒、溜、炸为主。

除了考虑口味和营养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加热速度快。

师:对。

我们总结一下我国烹饪方法的历史演变及原因(见图1)。

薪材需求量增加
|人口増加
I炊具改进|---------
I烹调方法改变]---------
■I森林覆盖率下可
•I提高燃料利用垂
■I节省烹饪时间-
T燃料于足|
有效解决
T节省'薪材I
图1
设计意图:以历史素材为时间轴,从日常烹饪器具入手,直观生动,富有生活情趣,能很好地贯彻课标“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与语文知识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什么味
主持人:(过渡承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口味相差很大。

自古就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

(1)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生:口味的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很密切吗?
主持人:是的。

俗话说,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川菜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
8申理教学参考需题策划■■■■■■■2019年第12期•上
喜辣,大家分析一下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生: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夏热冬温,空气湿度较大。

吃辣椒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气,有预防风湿和关节炎的作用。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

(课件展示:中国美食地图、中国政区图、山西老陈醋和陕西口水面)
主持人:我国山西、陕西等地区喜吃酸。

山西的老陈醋就非常有名。

(课件展示:清代文学家李渔《闲情偶记》的图文资料)
主持人:清代学者李渔来到陕西关中地区,看见当地男子不像其他地方留辫子,而是光头,很惊讶。

他的陕西籍仆人告诉他,因为当地缺水,留光头洗头省水。

生:全班大笑。

师:“口水面”是陕西关中面食的一种吃法,当地称“浴(涎)水面”。

特点是,面中不放盐,汤是酸的;光吃面,面吃完,剩下汤回锅,来来回回煮面。

主持人:大家思考一下,我国西部地区喜食酸性食物的地理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自由回答。

师:(总结)西北干旱,土壤、水多呈碱性。

吃酸性食物,有助于维持人体内酸碱平衡,利于身体健康。

另外,吃酸性食品不宜口渴,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

设计意图:注重比较我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饮食口味的影响。

(课件展示:美食地图—
—中国政区图、淮南井下煤炭生产作业图)
主持人:说了半天各地美食,下面该说说咱们家乡的美食了。

大家认为咱们淮南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回答)牛肉汤。

(课件展示:动画----淮南牛肉汤)
(2)咸乎乎、辣乎乎、油乎乎——家乡的美食
主持人:淮南地处淮河两岸,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上,米面兼食,还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以牛肉汤为代表的淮南饮食,口味具有咸乎乎、辣乎乎、油乎乎的特点,这与淮南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联系淮南煤炭生产及井下作业环
境回答。

生:(相互讨论,回答)井下环境潮湿,辣有助于驱湿。

师:对。

淮南是煤炭城市,原来煤炭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重体力劳动需要力气,吃油大的鸡鸭鱼肉等荤菜,可以满足体力劳动的需求。

生:体力劳动好出汗,吃咸的有助于体内电解质平衡。

师:淮南重油、重辣、重盐口味的形成与井下煤炭生产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但是环境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现在井下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强度大大下降。

吃太咸和太油腻的食物,容易得高血压、高血脂,不利于人体健康。

主持人:看样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出健康,要选择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饮食方式。

所以,我们淮南的饮食口味也要与时俱进,适当清淡一些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家乡美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与“必修3”的内容密切结合,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处不在。

5.课堂小结
主持人: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大,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各具特点,从而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另外,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不相同,饮食习俗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6.问题探究
主持人:我们淮南是豆腐的发源地,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资料,了解豆腐的起源与淮南地理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

7.板书设计
略。

8.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有些紧张,学生活动不是太充分。

今后将教学时间安排成两节课,或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效果会更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