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官的生长》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北师大版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生殖器官的生长
教育教学目的知识方面
1、认识花的根本结构,说出花的各个局部的功能
2、学习解剖和观察花结构的方法。
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和分析、比拟能力。
思想教育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雄蕊和雌蕊,了解花的根本结构
难点花的功能
关键〔受精后花的变化〕一朵花最重要的局部
教法活动探究法教具花,解剖刀等
教学过程师生
互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课前复习:植物的生殖器官分别是什么?
导入实验: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
目的要求:
1、认识花的根本结构,说出花的各个局
部的功能
2、学习解剖和观察花结构的方法。
材料器具:
桃花,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镊子,载玻片和盖玻片。
方法步骤:
1、对照桃花的结构图,先观察花的形态,
识别花的各个局部:花柄,花托,
花萼。
花冠,雄蕊和雌蕊。
教师设疑
教师展示实验的目的.
学生有目的去学习
展示挂图
学生对照挂
通过观察、认识花的各局
部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
2子依次摘下花萼,花冠,雄蕊,,记录它们的位置关系。
3、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花丝和花药,用
显微镜观察花粉粒的形态。
4、放大镜观察雌蕊及子房内的胚珠。
5、画出桃花的平面结构简图。
讨论:
1、简述桃花的组成局部,列举两种与桃
组成相似的花。
2、你认为花的哪局部最重要?为什么?
小结:1:花的结构和发育
2:花的性别类型观察花的各结构
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花
蕊的结构和特点。
师生共同探讨
借助实验用具。
课题
第六章
第三节生殖器官的生长(二)
课型新授课
教育教学目的知识方面
2、说出植物的生殖器官包括哪些?
3、描述花的根本结构和各局部的功能,并说明花的主要结构是花蕊的理由,
3、解释两性花、单性花、无性花
能力方面培养观察能力
思想教育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重点了解花的根本结构,特别是子房的结构。
难点理解传粉、受粉、受精作用与随后子房和胚珠相应结构的变化。
关键受精后花的各局部结构的变化。
教法探究讨论、谈话法。
教具挂图
教学过程师生
互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课前复习:复习花的各结构?
导入新课:
第三节生殖器官的生长花的结构:
雌蕊
花蕊
花冠雄蕊
花萼
花托
花柄
两性花
单性花
无性花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回忆
展示挂图:花的各局部结构,
学生
借助挂图结合实验所观察的内
容进一步掌握花的结构。
因活动课时对花的各局
部结构已有所了解,因
此这局部知识以学生自
学为主,教师适当
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传粉和受精:
传粉:花药里散出的花粉以一定方式传递到雌蕊的柱头上。
受精:胚珠的卵与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花冠,雄蕊调谢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胚珠→种子
受精卵→胚
珠被→种皮。
小结:1:传粉和授精的过程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结合以前所学及学生所知,以
自学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观察
这局部内容学生们借助
于媒体,资料大多已有所
闻,所自学可得。
这局部知识虽是动态,
但也可通过师生共同探
究得出。
《发酵技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
〔3〕、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品尝酸奶,引出身边的发酵技术。
〔2〕、通过自制酸奶〔或制酱,或酿米酒〕的实践活动,了解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
〔3〕、通过制用沼气发酵装置,了解科学技术的关系。
〔4〕、通过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了解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验与生物发酵技术有关的职业。
二、教学重点
1、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三、教学难点
1、活动: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3、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1、生物技术成果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2、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调味品、米酒等。
3、师生各自制一份酸奶。
4、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一份米酒。
5、收集工业化的发酵产品:味精、抗生素、加酶洗衣粉等。
课前学生调查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面包、酸奶、醋等准备好的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酵产品?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发酵技术》。
可见,了酵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可不分,有极重要的意义。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答复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在课前自制好了酸奶。
4、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回忆制作酸奶的过程:一是器具和原料的消毒,二是微生物接种,三是微生物的发酵。
〔学生一边回忆自制酸奶的操作,一边对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
5、教师提问和酸奶制作有关的问题,学生答复。
如问: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
答:牛奶煮开可杀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的微生物,防止酸奶腐败。
问: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参加酸奶?
答:煮开的牛奶冷却后才能参加酸奶的原因是高温能杀死乳酸菌或减弱乳酸菌的生活力。
问:参加酸奶的作用是什么?
答:参加酸奶的作用是接种。
6、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其它几种发酵原理以及方法,争取能让学生当堂掌握并能够准确复述。
7、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准备好的器材制作发酵罐并交给教师检查。
8、学生利用自己所做的发酵器具,想象制作过程,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予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