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0-2011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副本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我的世界观
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 是社会进步上都是非常伟大的,请结合他这篇文 章谈谈你的体会。(确实伟大)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因此 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你觉得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是否有得也有失?(得到的是主要的,失去的微 不足道)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也以追求真善美作为 自己的理想,这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是否浪 费精力和时间?文要学点理,理要学点文,这能 有什么益处?文、理能够渗透、互补么?(能)
2.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 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 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 度。
3.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 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 “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 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 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 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 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 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 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 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 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 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A.娴熟论辩技巧。 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 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 悦诚服。 B.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 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C.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 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3. 孟子思想在哪道路的角度,谈谈 “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 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 周全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 境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 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 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
三、秋 水
1.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 何意义? 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 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不要囿于个人的见闻, 而故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人贵有自知之 明;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 耻而近乎勇;自大是由于无知。只有不断地超越 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 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等等。 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地 认识和处理事物。
4. 此诗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 写了中华民族和祖国的命运,但作者处于两个不 同的时代,诗中的形象和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二者都选择了众多的意象组成意象群象征祖 国的命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择了“破 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 ……古莲的胚芽、 挂着眼泪的笑窝…等意象和意象群来代表祖国不 同阶段的历史。《赞美》则用乌鸦的声音、干燥 的风、低压的暗云、埋藏的年代等看似祖国大地 上的实景,隐喻着民族命运的衰败、不祥和诗人 对民族生存环境险恶的认知,尤其注重对现实生 活中的具象进行准确的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民族 精神的定格。比如塑造了一个具体的农民的形象。
二、冯谖客孟尝君
1.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 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 客观原因何在? 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 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 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 良好品质。
2.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 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 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而 曹操的“唯才是举” 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 “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 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这在当时,就是人才制度改革 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较高 境界。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 今天,更需 各类大量的人才, 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完善 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 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样,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四、容忍与自由
1.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 王制》“四 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解释, 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 王制》“四诛”的全文 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 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 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 更重要的思想。
位置——亚洲,用“原是荒凉”意言其贫瘠与 凄凉且历史悠久。第四、五、六三句是进一步 暗示:这块土地及其生活在它上面的人民的长 久的不幸、苦难与悲哀。“野草茫茫”、“低 压的暗云”、“忧郁的森林”都象征着给这块 土地和人民带来灾难、不幸与悲哀的各种恶势 力;“呼啸着干燥的风”、“唱着单调的东流 的水”、“有无数埋藏的年代”意言其行为及 其带来的结果且已是漫长历史了。最后一句, 表达祖国、人民及其一切与诗人“我”的关系, 他们魂牵梦绕似的与“我”连在一起,实际上 是说诗人不法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牵挂,担 忧与关切之情。
7.阅读下列文字,回答相关问题。(10分)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 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 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 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A.这段文字说明什么道理? B.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C.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一个今天常用的成语。 1.人容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认识 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跟他谈大道理。 2.排比、比喻。 3.井底之蛙。
3.解释下列句子中染红的词语。 (1)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拉) (2) 翰以文章自名。(自负) (3) 疑畏死辞服于 贼。(言辞软弱不坚) (4) 二公之贤,其讲 之精矣。(评说) (5) 不能通知二父志。 (明白,了解) (6) 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神色不变,安详)。(7) 亦见其自比于逆 乱。(比,比并,逆乱:安史叛军) (8) 此 矢所以志也。(标志) (9) 因乱抽他帙以试。 (书套,此处指书本) (10) 嵩将诣州讼理。 (诣,到。讼理:诉讼)
2. 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 住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 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 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 又运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 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象的高度,使一个 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 的象征。
2.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 形象的?
整篇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若 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 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哲理与形象的 结合,达到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神奇效果。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点。
本文比喻,层见叠出。 一连用了井蛙、夏虫、 曲士三个比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生发。如用小石小木之在 大山、似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豪末之在 于马体这样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发的哲理论述得 十分清楚。
五、赞美
1.本诗表现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内心情感? 这些情感怎样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的庄严宣告? 本诗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激情 歌唱中流露出悲悯、痛苦、幸福、负疚、 激昂、深沉等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这些 民族情感,通过对一组组的意象群客观冷 峻的描写,得以飞升,构成了“一个民族 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3.诗歌是以意象来表达意念与情感,说说你对下面 诗句的理解。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七行显示三层意思:前三行交代赞美的对象——祖 国、民族。首句是从自然的角度,抓住“山峦”、“河 流”和“草原”三个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景物(意象) 来说明其大地;用“走不尽”修饰,说明其广大;第二 句是进一步说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民族),抓住 “村庄”、“鸡鸣”、“狗吠”三个意象,用“数不 尽”、“密密的”说明其人口之多、民族之大;第三句
2.具体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 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 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 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断。其次, 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 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 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 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 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 正气。
赞美则用乌鸦的声音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埋藏的年代等看似祖国大地上的实景隐喻着民族命运的衰败不祥和诗人对民族生存环境险恶的认知尤其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进行准确的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
2010-2011大学语文(本)
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齐桓晋文之事
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 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 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用“礼义” 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 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 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 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 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 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七、张忠丞传后叙
1.为什么说本文在艺术上议论与叙事并重? 试加以分析说明。
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 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 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 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 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 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 些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塑像立 碑。前、后两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内在联系: 前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 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 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展开。
八、我有一个梦想
1. 从内容与情绪两个角度,分析这篇演讲词的层次 结构。 这篇演讲词从内容上可分成两大部分 : 一、(1—16自然段)叙述美国社会黑人的现 状以及渴望改变现状的决心和意志。 二、(17—33自然段)描述渴望实现后的美 景,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 金博士用一连串的排比句鼓舞与会者,鼓动起 全场的热烈气氛;又通过在大段的热情激烈的话 语之间适度穿插“但是对于”、“我并非没有注 意到”一类内容,调节演讲的节奏,使得演讲者 与听众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地推向顶峰。
4.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 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 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 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 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 够严谨。 5.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6. 指出 本文中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坐井观天 太仓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