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25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本词通过描绘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及 回忆当年与革命战友同游橘子洲的生活,表现了 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改造旧世界的伟大 抱负,抒发了他们激流勇进、蔑视反动派,改造 旧中国的凌云壮志。
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 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 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思考讨论
1、上片的开头三句交待了什么?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 调? (1)交代了时间——寒秋 (2)交代了地点——橘子洲头 (3)交代了人物—作者 (4)作者独立寒秋,面对了滚滚北去的湘江,描摹了 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诗的抒情 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
思考讨论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思考讨论
7、思考“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中 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上片故地重游,自然引起下文对往 昔生活的回忆。并且通过回忆,巧妙的回答了上片的1、以乐景写哀情: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浓艳鲜明的色彩,动静结合的 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但是作者的 感情却是惆怅、深沉的。作者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越写山河的 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就在这种不一致中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深沉的思绪,展示诗 人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和思考革命形势的感受,突出了诗人强烈 的革命情怀。
思考讨论
5、国家的命运应由谁来主宰?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又是 一幅怎样的画面? 主宰国家命运的正是那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 山,激扬文字的百侣、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 这几句形象的概括了当时青年一代雄姿英发的风貌与气概,评论国家 大事,把权贵视为粪土,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 热情奔放。 表明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旺,充满主宰国家命运的壮志 豪情。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思考讨论
3、面对以上的景物,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思考讨论
4、诗人为什么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的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工农运动 蓬勃兴起,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 各派政治势力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国民党的右派分子和共 产党右倾分子之间的斗争尤甚。这首词正是作者要离开长沙去广州前, 重游橘子洲时写的,而作者此行去广州的任务正是要发动民众,开办 讲习所。
写作特点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词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遍”与 “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 “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写作特点
3、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在词中,“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 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他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 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 “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 的灾难深重。最后通过忆、记等词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 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 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 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 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 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上片: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 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是这首词 的词眼; 下片:回忆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改造旧 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并在结尾 三句,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第一单元
1.1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 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 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 天安门水晶棺内。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 《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峥嵘岁月图
思考讨论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
当年曾经与同学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层层波浪,甚至阻挡了飞速 前进的船只的情形。(中流击水图)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设问,巧妙地对“谁主沉浮”的问题作 了回答,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运用了象征手法,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立誓振兴中 华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课后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 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 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 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 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