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真题)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溃.退(kuì)黝.黑(yòu) 挟着(jiǎ) 不逊.(xùn)
B.颁.发(bān)迁徙.(xǐ) 悄.然(qiāo)凌.空(líng)C.翘.首(qiáo)屏息(bǐng)教诲.(huì)歼.灭(jiān)D.诘.责(jié)镌.刻(juàn)绯.红(fēi)锃.亮(.chéng)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
....,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B.近期,我县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
..
而止
..。

C.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
....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D.新版《鹿鼎记》将于2018年6月开拍,制作方所选的演员都是近年来炙手可
...热.的明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人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比喻)
B.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
C.小草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对偶)
D.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比喻,设问)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

②我国绿色食品行业民展也很快,日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了389种绿色食品。

③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

④现在国际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

A.①②④③B.②④①③C.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
7、默写课文
①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②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刘桢《__________》)
③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④八方各异气,_________________。

(曹植《梁甫行》)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
⑥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⑦默写《龟虽寿》中揭示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
(3)王数.封我矣(_______)
(4)而子辞.(_______)
2.翻译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3.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①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

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

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②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

”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

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简单,又
是这样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③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

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④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

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

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

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痛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

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

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⑤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

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⑥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

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

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⑦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⑧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

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

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⑨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

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

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⑩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
他回山西。

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

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

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

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⑪我不信。

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

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

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

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

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⑫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

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⑬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⑭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

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

这个真实就是友情。

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

(选文有改动)1.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

(每空8个字)
A.篡改歌词,欺负大华 B.___________________ C.母亲去世,遭受欺负D.___________________ E.深夜寻访,找到大华
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
..是大华!
(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4.“我”和大华,为什么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点回答。

2、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蒸饭匠
李靖
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

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

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

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

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

“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

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

”“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

他会烧。

”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

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

“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

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

(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

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

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

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

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

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

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

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

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

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

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

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

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

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

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

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

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

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

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
不小。

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

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

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

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

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

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

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

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

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

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

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

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⑥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

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

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

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

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

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⑦走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小三轮车上。

我把小本子还给了他,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

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

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名蒸饭的老人。

(C)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文章以爷爷的葬礼开篇,有何用意?
2.品味语言。

(1)第②段中“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一句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请品析其妙处。

(2)试从修辞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3.文中的蒸饭匠老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概括其人物形象。

4.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做红白喜事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文末(C)处划线句的理解。

四、写作题(40分)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所经历的事大多是平常的小事,但我们若深入观察,仔细领悟,会发现在凡人小事的背后,其实也有很多令我们感动或者让我们深思的东西。

请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参考答案:

C
C
B
C
C
①将以遗所思。

②岂不罹凝寒?赠从弟(其二)③狐兔翔我宇。

④千里殊风雨。

⑤盖竹柏影也。

苏轼⑥猿鸟乱鸣;沉鳞竞跃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发:起,指被任用衡:通“横”,梗塞、不顺数:多次辞:推辞,谢绝
2.(1)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3.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1.B黑夜遇袭,遭到报复 D学习游泳,再次交往
2.①“竟然”写出发现只有大华没有跟风嘲笑报复“我”,出乎“我”的意料,表现了“我”的惊讶,又流露出“我”的感激,还传达出“我”的愧疚。

②“又”写“我”夜晚再次到护城河边寻找大华,这个词一方面表现出“我”对大华的牵挂,另一方面凸显出“我”对大华有信心。

3.细节描写,表现大华想与“我”和好,又碍于自尊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4.①“我”和大华曾因年幼无知互相伤害,而大华却能在“我”遭遇不不幸时,谅解“我”,包容“我”;
②“我”和大华虽心有芥蒂,却能不计前嫌,敞开胸怀,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
③“我”在大华最脆弱的时候能挺身而出,我们开始建立真正的友谊;
④“我”和大华能够心心相通,心有灵犀,无需语言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并施以援手。

1.①渲染悲伤的氛围,表达对爷爷去世的哀痛之情②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蒸饭匠—老孙。

③为下文写我与老孙的温暖对话作伏笔。

2.(1)极凝炼的动作描写,只一个“干”就写出了众人非常爱吃老孙蒸的米饭,从侧面表现老孙的木桶蒸饭可口,技艺高超。

(2)A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老孙的木桶蒸饭比作“阳光晒过的空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蒸饭的味道独特,好吃可口,赞美了老孙的蒸饭技艺高超。

B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老孙蒸饭比作农民松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老孙蒸饭技艺娴熟高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①勤劳,从“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

”中可看出;②技艺高超有耐心,从“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中可看出;③好学、懂得实践,有钻研精神,可从“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劝我在写作上多实践”中可看出;④生活积极、乐观开朗,从老人蒸饭“面带微笑,滔滔不绝”,和我对话,畅谈人生等内容可看出。

⑤做事一丝不苟,作风严谨,可从“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中看出。

(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没有结合文章内容的分数减半)
4.以众人旁观老孙蒸饭和盛饭时的语言和动作等描写,从侧面表现老孙蒸的木桶米饭可口,蒸饭技艺高超;以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与老孙专注蒸饭作对比,表现老孙的专注与耐心。

5.示例: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老孙身上那种勤劳好学的精神、乐观上进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和温暖了作者,让作者明白了怎样积极面对生活,怎样不断充实人生,所以感到内心踏实。

作者在失去亲人的同时,通过和老孙的对话,弥补了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暂时转移了失去亲人的悲痛,所以作者觉得又是一种宽慰。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