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提升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提升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读语段,完成练习。

(9分)
腊八粥食谱
原料:小米、饭豆、红枣、板栗、花生仁、糯米。

配料:白糖两汤chí( )。

做法:①将所有原料洗净,放在wǎn zhǎn( )里用水泡软。

②锅内注入水,依次放入原料煮开,再转中火煮约三十分钟,áo zhǔ( ) nóng chóu( ).
③加入白糖,用kuài zi( )jiǎo bàn( )均匀后关火。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字词。

(6分)
2.妈妈按照食谱做了一锅腊八粥,光闻香味就够亮亮“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我可以用成语“”来形容亮亮的感受。

(1分)
3.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2分)
除了腊八粥,亮亮还吃了腊肉,但是吃了两块就有点儿腻.( )了。

第二天的习作课上,亮亮写了一篇关于腊八粥的作文,还被老师夸赞写得很细腻.( )。

A.食物油脂过多。

B.细致。

C.腻烦,因过多而厌烦。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

(填序号)(12分)
1.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终日不成章.李杜文章.在
B.相去复.几许何时复.西归
C.焜黄华叶衰.乡音无改鬓毛衰.
D.白日依山尽.今夜月明人尽.望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弟的一番俏皮话,把我逗得哄堂大笑
....。

B.春风拂过,草儿抽芽,花朵绽放,蜂蝶飞舞,一派万象更新
....的景象。

C.这种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
....,是不能动用的。

D.思考可以随心所欲
....,表达想法则必须谨慎小心。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民俗, 。

在文字出现以前,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有了,便有了。

文艺张扬民俗,民俗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变革中得到重塑和创新。

这样看来,是一个问题, 更是一个问题。

①是地域文化的沉积②探讨文艺话语保护和传承民俗
③文字记载和文艺话语载体④承载着博大深远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⑤寻找文艺介人民俗的有效切入点⑥生动鲜活、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A.①④②⑥⑤③
B.④①⑥③⑤②
C.①④③⑥②⑤
D.④①②⑤⑥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部电影勾起了老一辈人的回忆,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原因。

B.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元素。

C.《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在传承民族文明、宏扬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全国。

D.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但是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5.下列即兴发言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在亮亮的12岁生日宴上,欣欣即兴发言:“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B.在爷爷的七十岁寿宴上,点点即兴向爷爷祝寿:“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爷爷真是高寿!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祝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C.朋友搬入新家,力力说:“‘良辰安宅,吉日迁居’,恭喜你迁入新居!”
D.方方在学校运动会上夺得短跑冠军后发表获奖感言:“他们还没我奶奶跑得快!”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沈从文,文中有很多“京味儿”的语言,如“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B.《腊八粥》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的描写,表现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C.《十五夜望月》中每两句诗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的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

D.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8分)
1.仿照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2分)
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

爸爸今天买的橘子太酸了,。

2.家乡的端午,是质细而油多的咸鸭蛋;家乡的端午,是香浓的雄黄酒;家乡的端午, ;家乡的端午,。

(照样子,写句子)(2分)
3.中华民族的团结友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都蕴含在中秋团圆、新春拜年等习俗中。

你觉得还有哪些传统节日中的习俗需要我们重视呢?想一想,写下你的想法并说明原因。

(4分)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2分)
1.《腊八粥》主要写了和两部分内容,其中写得详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2.唐代诗人用“ , ”两句诗表现了权贵豪门蒙受皇恩,一派承平的气象。

《迢迢牵牛星》中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抒发了夫妇之间相思而不得言语的愁绪。

诗人的《十五夜望月》中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中的“百川东到海,? ,老大徒伤悲”教育我们。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了解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笔下有声有色有味的腊八粥,藏戏的和的艺术形式,以及古诗《》和《》所描写的传统习俗。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6分)
【材料一】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材料二】端午节,小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

她一直低着头玩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

母亲责怪她没和家人聊聊在学校的近况,埋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

”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所包含的三条信息。

(3分)
2.理解材料二中画“——”的句子,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

(3分)
六、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练习。

(9分)
【甲】生查子【乙】正月十五夜
[宋]欧阳修 [唐]苏味道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游伎①皆秾李②,行歌尽落梅③。

湿春衫袖。

金吾④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释】①游伎:出游的女歌舞艺人。

②秾李:《诗经·何彼秾矣》中有“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

③落梅:古曲调名。

④金吾: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

⑤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1.用自己的话说说甲词中“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描写的景象。

(2分)。

2.甲词抒发了词人的情感,可以从词句“,”中体会出来。

(3分)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2分)
(1)这两首诗词描写的都是元宵节的情景。

( )
(2)这两首诗词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 )
4.下列对甲词主要运用的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今年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B.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情思。

C.具体描写了元宵节的景色,借景抒情。

D.词人直接以议论抒发自己不见“去年人”时的内心感受。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4分)
故乡的吃食
迟子建
立春的那一天,家家都得烙春饼。

春饼不能油大,要擀得极薄,用慢火在锅里轻轻翻转,烙到白色的面饼上飞出一片片晚霞般的金黄的印记,饼就熟了。

除了吃春饼,这一天还要“啃春”,我们啃春的对象就是萝卜。

萝卜到了立春时,柴的比脆生的多,所以选啃春的萝卜就跟皇帝选妃子一样周折,既要看它的模样,又要看它是否丰腴,汁液是否饱满。

很奇怪,啃过春后,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

立春一过,离清明就不远了。

这一天人们会挎着篮子去山上给已故的亲人上坟。

篮子里装着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它们被上过供后,依然会被带回到生者的餐桌上,由大家分食,据说吃了这样的鸡蛋很吉利。

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了,这时端午节来了。

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

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线捆粽叶的话,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

粽子里通常要夹馅的,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

端午节之后的大节日,当属中秋节了。

中秋节是一定要吃月饼的。

我小的时候虫牙多,所以记得有两次八月十五吃月饼时,吃得牙痛,大家赏月时,我却疼得呜呜直哭。

中秋一过,天就凉了,秋风把黄叶吹得满天飞。

雪来了。

到了腊八的时候,人们要煮腊八粥喝。

腊八粥的内容非常丰富,粥中不仅有多种多样的米,如高粱米、小米、黑米、大米;还有一些豆类,如芸豆、绿豆、黑豆,这些米和豆经过几个小时慢火的熬制,香软滑腻,喝起来唇齿生香。

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我们那里一进腊月,女人们就开始忙年了。

她们会每天发上一块大面团,花样翻新地蒸年干粮,什么馒头、豆包、糖三角、花卷、枣山,蒸好了就放到外面冻上,然后收到空面袋里,堆置在仓房,正月时随吃随取。

人们一年的忙活,最终都聚集在除夕的那顿年夜饭了。

除了必须要包饺子,家家都要做上一桌的荤菜,少则六个,多则十二、十八个,看到盘子挨着盘子,碗挨着碗,灯影下大人们脸上的表情就是平和的了。

他们很知足地看着我们,就像一只羊喂饱了它的羊羔,满面温存。

(有删改)
1.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分)
2.作者描写了故乡不同节日或节气的吃食,其中对哪几个节日或节气的吃食写得较为详细?对哪几个节日或节气的吃食写得较为简略?为什么这样写?(4分)
3.画“——”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极富画面感。

(2分)
4.画“”的句子是对大人们的描写,同时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

(3分)
5.下列对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啃春”的习俗蕴含着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冬天的讨厌。

B.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吃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

C.作者没有花费很多笔墨描写自己的童年生活,但是从短文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八、习作。

(30分)
我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作品色彩丰富,形象生动,内容多样,美不胜收!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令人惊叹不已!
请你任选一幅自己搜集到的剪纸作品,仔细观察,并加以想象,完成一篇习作。

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1.匙碗盏熬煮浓稠筷子搅拌
2.示例:垂涎欲滴
3.A B
二、1. B 2. A 3. C 4. B 5. C 6. A
三、示例:1.酸得我的牙齿都软了 2.是清香的艾草是软糯可口的粽子 3.我觉得我们要重视重阳节的登高、赏秋、插茱萸等习俗。

重阳节又称老年节,在这一天晚辈会搀扶长辈到郊外活动,这是中华民族尊老美德的体现。

四、1.等粥喝粥等粥喝粥详略得当,表现了八儿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体现了普通老百姓对家和生活的热爱,突出文章中心 2.韩翃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长歌行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示例:要珍惜年少时的大好时光,努力奋进 3.示例: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沈从文形成独具特色寒食十五夜望月
五、1.①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学习;②大部分学生10岁以前就开始“触网”;③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上网且大部分上网时间较长。

2.示例:乐乐,手机确实很好玩,但我们也不能过度玩手机。

那样既影响学习,又伤害身体,还会淡化亲人之间的情感。

你认为呢?
六、1.示例: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上各种各样的灯亮堂堂的,照得花市就像白天一样。

2.对今日不见“去年人”的悲伤与惆怅不见去年人沮湿春衫袖 3.(1)√
(2) × 4.B
七、1.①红皮鸡蛋②粽子③端午节④月饼⑤腊八节⑥时间
2.对立春、春节的吃食写得较为详细,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的吃食写得较为简略。

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表现了故乡特有的饮食文化,突出了作者对家乡节日或节气习俗、风土人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3.比喻春饼由白到黄慢慢变熟的样子
4.神态比喻大人们看到年夜饭十分丰盛时的欣慰和看到孩子们衣食无忧的满足
5.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