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故土,归不得的家园——李陵、苏武,反映的是两代儒家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家故⼟,归不得的家园——李陵、苏武,反映的是两代儒家精神
李陵,字少卿,西汉龙城飞将李⼴之孙。
年少时便担任侍中建章监,后为骑都尉,与祖⽗李⼴
⼀样善于骑射,武艺⾼超。
为⼈谦和有礼,待⼠兵下属⼗分友善,继承了李家优秀的品质。
从李陵的爷爷李⼴,到李陵的⽗亲李当户,再到李陵的哥哥李敢,李家三代都是抗击匈奴的英
雄,年少有为的李陵在其后当仁不让,继承了他们的⾐钵。
他曾率领着⼋百将⼠,深⼊敌区两
千余⾥,未发现匈奴踪迹,从容离去。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陵过⼈的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对汉失去信⼼,转⽽⽀持原本为敌的匈奴呢?
李陵出征被捕诈降
汉与匈奴积怨已久,汉武帝即位之后,励精图治,誓要解决匈奴扰边的问题。
在李陵之前,他
的爷爷李⼴将军为此奋⽃⼀⽣,终是因为迷路⽽延误战机,深觉⽆颜⾯对天⼦,遂⾃杀⽽亡。
当年李⼴不幸被捕,佯装昏迷,趁敌⼈不备,遂顺⼿抢来⼀匹马,冲出敌围。
⽽当李陵⾯对降
与不降的问题时,他就没李⼴那么幸运了。
在李陵担任骑都尉的职务后,便率领五千步兵在张掖、酒泉⼀带练兵,训练射箭。
天汉⼆年,
他遇到了⼈⽣的转折点。
汉朝派贰师将军李⼴利率领三万⼤军向匈奴右贤王出击,同时派李陵负责接应护送辎重,作为
后援策应主帅。
李陵上⾔请求汉武帝同意他率领部队到兰⼲⼭以南地区与匈奴作战,分散单于
势⼒。
武帝本以兵马不⾜为辞拒绝了他,李陵求战⼼切,答道:⾂愿以少抗多,仅以五千⼠兵击
之。
武帝感其胆⽓,遂同意,并派原是伏波将军的路博德半路接应李陵。
路博德因耻为李陵后备,于是进⾔说:现在正值秋季,匈奴兵壮马肥,于我军不妙,不如等到明
年春天再战,定能⼤胜匈奴。
武帝以为是李陵夸下海⼝后⼜不愿出战,于是传信给路博德说:我原本准备给李陵骑兵的,他
说他愿意以多击少。
现在胡虏已经⼊了西河,你迅速起兵去西河,抵挡匈奴的攻势。
⼜传令给李陵,让他九⽉份就出发,到了东浚稽⼭查探敌情。
若未发现匈奴,就⾄城内休整,
并及时联系附近驿站上报军情,令他将他与路博德所讨论的事情叙述详尽上报朝廷。
李陵遂带着五千将⼠北⾏三⼗⽇,军队⾏进了千余⾥,到达浚稽⼭(即今天蒙古国图拉河与鄂尔
浑之间),在此处安营扎寨,暂时整顿。
李陵⼗分重视这次出⾏,甚⾄⾮常细⼼地将沿途的⼭川
地形绘制出来并派⼈送往朝中,受到了汉武帝的夸奖,这时候的他从未想到⾃⼰即将⾯临⼀场
灭族之灾。
在浚稽⼭汉军遭受了单于带领的三万骑兵的围追堵截,数量的悬殊、兵种的差距使汉军在⽅⽅
⾯⾯上不占优势,但李陵他们勇猛抗争,以匈奴⼤军的六分之⼀兵⼒苦战,浴⾎奋战,杀敌数
千,单于忌惮,于是增援⼋万,李陵拼的是弹尽粮绝,吓得匈奴闻风丧胆,匈奴见此觉得占不
到什么便宜,萌⽣了退意,准备撤退。
正在这时,汉军中有⼀⼈名为管敢,因受上司的侮辱,转⽽向匈奴投降,将李陵军队的内情全
部出卖给了匈奴,告诉匈奴当时汉军兵粮即尽、孤⽴⽆援的现状,建议匈奴应派精兵强将以箭
击之。
匈奴⾃是不再顾忌,凶猛反扑,李陵⽅⾯陷⼊⼭⾕,坚持奋战,终是不敌。
天⿊后李陵独⾃步⾏出营,预备刺杀单于,未果,哀叹道:看来只能等死了。
将⼠们劝慰他
说:将军可暂时投降,伺机逃跑,您看像浞野候被俘,最后逃回汉朝后,天⼦不是仍然厚待他
吗?李陵不愿再听下去,于是打断了他们的话,哀声说道:要再有⼏⼗⽀箭就可以脱险了,现
在我们没有兵器,等天亮后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眼看还有⼀百多⾥到达汉境,李陵命令余下的兵⼠准备分散突围。
半夜,李陵等⼈开始⾏动。
然⽽不幸的是,李陵及同⾏者共⼗余⼈被匈奴围困,突围失败,李陵泪流满⾯,觉得⾃⼰⽆颜
⾯对皇帝陛下,⽆奈投降。
五千军队剩下四百⼈成功突围回到汉朝。
⼀⼼报国,未曾想,君投我以砒霜
当时李陵其实并未完全绝望,⽽是存着找机会报效汉朝、将功赎罪的⼼。
当李陵投降的消息传⼊汉朝朝堂中时,汉武帝⼤怒,群⾂见汉武帝如此颜⾊,不敢为李陵辩护,皆随声附和武帝。
墙倒众⼈推,众⼈都开始议论批评李陵并请求严惩他。
唯当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敢于说真话,他进⾔劝慰武帝道:我虽然与李陵未有深交,没有⼀同喝过酒、⼀同享受过宴酣之乐,但我见他为⼈孝顺,讲信⽤,我相信李陵并⾮贪⽣怕死之徒。
况且他⼀⼼想精忠报国,绝不是诚⼼投降匈奴的,他应该是准备借机为朝廷做贡献故⽽伪降于匈奴的。
李陵是国⼠,他和匈奴打了那么长时间的仗,杀敌⼈数远远超过了汉军⼈数,成绩斐然,功不可没。
然⽽刚愎⾃⽤的汉武帝并未听进去,反⽽觉得司马迁故意与他唱反调。
盛怒之下下令将司马迁投⼊蚕室,施以腐刑,于是就有了万古流芳的司马迁和《史记》,可以说李陵对于《史记》的诞⽣也做出过贡献。
并且从这件事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陵的为⼈——就算平素未曾相处过,他的⼈格魅⼒也能使耿直的司马迁信服,可见他不失为名门之后。
⼀年后,武帝有些后悔,于是派公孙敖去往匈奴查探,有可能就接回李陵。
公孙敖因屡次败于匈奴,不敢仔细调查,匆匆回来汇报说:“李陵开始积极练兵准备对付汉军了”。
汉武帝怒,遂杀了李陵全家。
当亲⼈被杀的消息传⼊李陵⽿中时,他悲痛万分,待有汉使出使匈奴时,李陵向其询问得知⼀切。
痛苦地说:操练军队的不是我,⽽是李绪啊!李绪是汉朝⼈,同样向匈奴投降,居李陵上⾸。
后来李陵因恨刺杀了李绪,招致⼤阏⽒的记恨,被单于藏于北⽅,⾄阏⽒死后才回归。
不管是误会也好,巧合也罢,汉武帝终是灭了李陵全族。
李陵功成于汉匈之战,以五千⼠兵抗敌数万,令⼈惊叹,也因为最终投降⽽被⼈唾骂。
他在⽣死抉择中选择了⽣,却未放弃他的忠,然⽽汉朝却放弃了他。
他斩断了回家的路,不再留有当初投降时的幻想,他李陵不愿再踏⾜故汉的国⼟。
李陵的亲⼈已逝,单于因器重他,于是就将⼥⼉嫁给了他。
李陵在匈奴重建了⼀个家,那是他众叛亲离后唯⼀的慰藉。
放弃挣扎之后,他只觉愧对先⼈,故乡陇西的⼠⼈皆以他李⽒为耻,终其⼀⽣,他都将在这样的阴霾中度过。
⾃此,汉朝再⽆⼤将李陵,只留下匈奴右校王李陵。
再遇旧友
苏武本是汉朝使节,与李陵有旧。
天汉元年出使匈奴部落接留在那⼉的战俘归汉,但他的随⾏⼈员参与了匈奴的政变,在事情败露后被捕,连累了苏武⼀⾏⼈。
苏武⾯临匈奴的严刑逼供毫不畏惧,绝不⽰弱,最终重伤在床。
匈奴被苏武的硬⽓⽆畏折服,遂派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苏武不为所动。
在苏武被扣留匈奴的次年,李陵投降匈奴,⾃觉⽆颜⾯对旧友,不敢与其相见。
过了很长⼀段时间,单于命令李陵设宴说服苏武投降,李陵遂往海上寻苏武。
李陵真诚地对苏武说:单于诚⼼对待你,况且你如今⽆法回到汉朝,你的忠义⽆⼈所知,不如投降,省得⽩⽩受苦,你的两个兄弟皆因犯下⼩的过错,恐惧皇帝追责,⾃杀⽽死。
⽽在我来匈奴前,你的母亲已不幸逝去,我已经帮你⼀路送葬到阳陵。
你的妻⼦已经改嫁,独独剩下两个妹妹和三个⼦⼥,现已过去数年,忧未知其是否尚在⼈世。
我刚刚投降时,精神⼏乎崩溃,母亲尚被关押,你不想投降的⼼难道能超过当初的我吗?况陛下态度⽆常,归汉命运不可知,你⼜何苦⾄此。
苏武倔强地回答道:⾂⼦为陛下死是天经地义的事,我愿杀⾝以报陛下,你不⽤再说了。
李陵再劝,苏武仍强硬拒绝。
李陵叹道:我不及你的忠义,我同卫律罪恶滔天啊。
后流泪⽽去。
因为不想在苏武⾯前显⽰其富贵,李陵派妻⼦赠苏武⼏⼗头⽜⽺,助其缓解困境。
苏武持节眺望汉朝近⼆⼗年,⾄汉昭帝登基后才被放回汉朝。
⾛时李陵设宴庆贺,别离之际,⼗分不舍,万分凄凉。
李陵对汉的复杂情感
李陵在匈奴⼆⼗五年间,将⾃⼰禁锢在草原的⼀隅之地,躲避着关于汉的⼀切,⼏乎从未与汉作战,可以说是消极怠⼯。
唯⼀⼀次是在汉回击匈奴时,匈奴派李陵率三万⼤军与商丘成带领的两万汉军对垒。
李陵熟练战术,当年使五千对三万不见颓势,今李陵兵强马壮,若不是他故意放⽔,⼜怎么会⼤败于汉?
多年后,武帝驾崩,昭帝继位。
当权者与李陵私交甚好,遂派使者接李陵归汉。
使者于酒宴上三番五次以⼑环暗⽰“还之”,然李陵毫⽆回应。
到近前,使者劝之。
李陵看着⾃⼰的胡服,怅然道:归去⽆定数,再次受辱⼜何如?我不愿再经历侮辱了。
评价:
⼀、相较于其他降将,李陵显得格格不⼊。
卫律在好友李⼴利投降后,见李⼴利得到单于的重视,担忧其威胁⾃⼰的地位,遂进献谗⾔,使其被杀。
⽽李陵在好友蒙难之后,处处为苏武着想,不同于卫律的威逼利诱,李陵对苏武完全是推⼼置腹。
苏武荣归故⾥,李陵满怀的只有对旧友的不舍和祝福,并⽆⼀丝嫉妒。
可见他⼼有沟壑,胸襟宽⼴,为⼈质朴。
如卫律、李绪、赵信乃⾄李⼴利等⼈,都未在投降后表现出强烈的痛苦,⽽是随遇⽽安。
唯有李陵陷⼊了“降”的沉痛中,可见他继承了家族深⼊⾻髓的忠义。
⼆、李陵对归汉的拒绝是⾃尊的⼀种表现,对于汉的良⼼发现,他不愿意成全。
他认为⼤丈夫贵在专⼀,切忌反复⽆常。
被逼上梁⼭是辱,澄清后的平反也是辱,可见其傲然⽓度。
三、孔⼦反对愚忠的儒家思想认为:当君王有不义之举时,不必遵循,反对才是⼀种正义和忠义。
⽽在忠与孝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孝在忠之上,重孝⽽轻忠,必要时可舍忠⽽取孝。
这就是李陵不同于苏武的地⽅。
苏武反映的是汉在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中对思想的专制统治,苏武对以皇权杀其兄弟
的“认可”,除了满满的忠义,似可见封建专制的毒害之深。
⽽李陵则继承了先秦时期儒家的优良传统,反映的是纯粹的儒家⽂化。
除此之外,李陵和苏武的不同还在于他们⼀个是⾂⼦,⼀个是军⼠。
⾂⼦对君王唯命是从,俯⾸帖⽿。
⽽军⼈则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这句话出⾃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兵法》,意思是:当君王命令有误或者⽆法及时传达时,将⼠们可随机应变,不必死守军令。
可叹李陵是⼀位名将,独独做不了⼀个百依百顺的⾂⼦!毕竟君王最需要的还是听话的⾂⼦。
总结:
苏武去时正值壮年,归时满鬓⽩发,换来的是名流千古。
⽽李陵则同卫律这样的⼩⼈⼀样成为了苏武的陪衬,两千年来多被认为是叛徒,是贪⽣怕死之徒。
与苏武同样出⾝在名门世家的李陵何故成为了⼀个衬托主⾓的⼩丑呢?路博德的轻视、武帝的猜忌、公孙敖的陷害、众⾂的势利,这种种因素⼀环接⼀环,最后只能⽆奈地归结于冥冥之中不可知的命运致使他⾛向这⼀步。
李陵可以说是古希腊式的悲剧⼈物,具有显著的象征性,象征着冥冥中不可知的命运,历史⼜怎么说得清孰对孰错。
若不是李陵与武帝彻底离⼼,汉朝就多了⼀位⾜以和卫青、霍去病相媲
美的⼤将。
皇权的需要将苏武推到了伟⼈的⾏列,⽽李陵只能隐没在历史的⼀⾓,等待⼈们的发掘。
对于统治者来说,真相往往并不重要。
⽽对于我们来说,历史需要我们去探索那些隐藏的真相。
参考资料:
《史记讲读》张苏榕编著
《图解汉书·后汉书》班固 范晔著 崇贤书院释译
《汉书精粹》班固著 陈才俊编
《活在汉朝不容易》侯虹斌著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杨朝亮著
《汉武英雄时代》王⼦今著
《中国历代秘闻轶事(汉)》诸葛⽂编著
《汉匈四千年之战》周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