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期中模拟语文试题1.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期中模拟语文试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肖邦就是在那缱绻(quǎn)的秋日,怀着无限的依恋,告别了那个曾经给过他许多精
神庇(pì)祐的地方。

B.普希金的诗歌如自由的歌声,传进十二月党人苦役的洞窟(k ū),带给他们以希望和
温暖;鲁迅的杂文如投枪匕(bì)首,直刺向那些卖国求荣阿谀献谄(xiàn)的懦弱者,令
他们愧怍(zuò)不已。

C.车子行到半路抛锚(máo)了,后轮被扎,瘪(biě)了进去,在这样一个前不着村后
不着(zháo)店的地方,真叫人心急如焚。

D.如果因为嫉(jì)妒而互相攻讦(jié),彼此拒斥,那就永远都不可能进步。

【答案解析】C
2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暇思帆篷邃洞寥寥无几
B.羁縻座落肇事焕然冰释
C.取缔脉搏匮乏别出心裁
D.钳制污垢自栩残羹冷灸
【答案解析】C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大学的人文传承________在于学问传播,________在于大学精神的延续,而前辈名师大师的________包括________遗留在内,便是展示和承继大学人文精神传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拆了这些名师大师居住的地方,实质上等于斩断了大学精神传承的一根纽带。

A.不是      而是     行迹        物质
B.不仅      更        行迹        物质
C.不是      而是      形迹        物资
D.不仅      更        形迹       物资
【答案解析】B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

B.在对沿街乞讨的流浪人员和精神病患者的强制管理中,“影响市容”成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C.2005年6月,第一次来到风光旖旎青岛海边,小胡望洋兴叹:“我所见过最壮美的风景就是这片海了!”
D.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的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答案解析】C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B.一到春天,祖国的土地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的展现出盎然的生机和万卉争荣。

C.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D.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灵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作品之中。

【答案解析】A
6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
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互相观望。

C.这儿原先有牛栏、马厩,有牛,有马,有犁,有耙,有谷仓,还有干草垛。

D.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答案解析】C
7
依次填人下面语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思乡,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乡思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推清淡;乡情就是▲,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乡音就像▲,婉转悠扬,轻吟浅唱;乡容就是▲,退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①一阵和煦的风②一幅山水画③一首深情的歌
A.①③②B.②③①C。

①②③D。

②①③
【答案解析】B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氏春秋》。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修订的。

“左传”的“传”的意思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B.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作品有《离骚》
《楚辞》《九歌》《九章》《天问》等。

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我们所学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都选自《史记》。

D.惠特曼,美国诗人。

作品有《草叶集》等。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为悼念林
肯总统而写的。

【答案解析】B
9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范增数目项王
B.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C.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D.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答案解析】D
10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D.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答案解析】B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答案解析】A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最接近现代意思的一项是()
A.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D.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答案解析】C
1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指南录》取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心指南
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
屈的爱国情感。

B.《五人墓碑记》赞颂了蓼洲周公顺昌等五人面对强权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高度评价
了这场群众抗暴斗争,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

C.《离骚》诗中诗人崇仰真理,忧国忧民。

面对君王的昏聩误国,他痛心疾首,当仁不
让要引领君主。

强烈的道德觉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绝不卑微的顶天立地的“人”。

D.《谏太宗十思疏》针对唐太宗的骄奢忘本、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而上,以舟水关系喻君臣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其“用人”“纳谏”策略,成为了初唐时的治国方略。

【答案解析】B
14
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已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北方》)
(语言与姿态是一种文明与文化的象征,意味着这片土地给予华夏儿女无限的精神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 B.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
表皮。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
(用比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对“传统”的特点作了形象的诠释。


C.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希望破灭的沉重与痛苦。


D.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是显出一点进步了。

(《拿来主义》)
(运用反语,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
愈烈了。


【答案解析】C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A.首联中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而且写出了人生
之艰难。

B.颔联中的“无边落木”已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
波兮木叶下”的诗句,与下句中的“滚滚长江”共同营造了一个
旷远宏阔的意境,表达了韶
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

C.颈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联中的“无边”“不尽”相呼应,表达了诗人的羁
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派不尽,驱赶不绝,情景交融。

D.尾联中的“艰难苦恨”特指诗人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

诗人用
曲折顿挫的笔法,使感情表达更为深刻、沉痛。

【答案解析】D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8题。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

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
的内容。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

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

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觉得很陌生。

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16.文化传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请概括说明。

(2分) 17.从句式的角度概括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并说明表达效果。

(3分)
18.试举一例说明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分)【答案解析】16.(1)某些成分失去作用,淡化以至衰亡;(2)某些新的因素积淀,经筛选整合而成为新成分。

(每点各1分)
17.用整散结合的句式,使得语调铿锵,有力量与气势,更易于说服读者。

(答对句式得1分,答对效果得2分)
18.例:生育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女大不中留;消费观——勤俭节约,忽视消费拉动内需甚至拉动生产,促进生产技术发展的作用;家庭分工——男主外,女主内(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注意:所举例子必须体现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对当今生活的影
响。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一21题。

波兹曼的诅咒周国平
①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②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③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

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

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

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

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

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

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④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

“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⑤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

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

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

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

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⑥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

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

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

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

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19.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

(不超过40个字)(3分)
20.文章第五段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1.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3分)
【答案解析】19.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20.(1)阐述的观点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

(2)举例论证的方法。

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21.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一24题。

(共9分)
然五人之当刑也同,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2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1)颜色:(2)函:(3)编伍:
23.作者有“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评价,根据所选文段,写出“五人之死”对社稷的影响(2分)
2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4分)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答案解析】22.颜色:脸色。

函:用盒子装。

编伍:民间。

23.遏制钩党之捕,不敢复有株治;大阉畏义,不敢发动非常之谋。

24.(1)所以现在坟墓中完完整整的是五个人的尸首。

(2)大逆贼乱政之时,身为士大夫却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天下这么大,到底
有几个人呢?
19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则尽其天年,,安能
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夫在殷忧,;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傲
物则骨肉为行路。

(3)蔺相如固止之,曰:“?”曰:“不若也。

”“……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4),。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

【答案解析】(1)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
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
骨肉为行路。

(3)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
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归。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
援。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

(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20
仿写句子(4分)
在“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我们认识到了人的尊严和崇高,从这些道德先驱身上我们汲取到无尽的精神养份。

请你在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个,给他们写一句话。

要求在内容上能体现与人物相关的信息,句式、修辞等与例句基本相同。

例句:文天祥,你吹响的爱国号角,如同黑暗夜空中点燃的火炬,指引你一路奔波向南。

五义士,
屈原,
普希金,
林肯,
【答案解析】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读书,读经典,会使一个人的世界变得幸福、宽广和温暖。

然而,现代人读书,有了更多的实用和功利目的,也有了更多的条件限制。

有人说,为了各种考试、为了工作需要,我们要看的书已经够多了,
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所谓的经典、那些课余和工作之外的书籍?哪还有闲情逸致享受读书的过程?
请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发表议论、感想,等等。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除诗歌外。

【答案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