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育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166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
提高学生的有关设计能力,如:计算能力,绘图能力,使学生熟悉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等)的使用,掌握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
通过该课程设计,可以把学生所学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加于巩固、扩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随
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大,高职生的来源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近几年的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
课程设计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很枯燥,学生只是按照设计指导书的各个步骤机械地代数据,并没有真正思考问题,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到达设计的目的,需要在教学方面做一些改革。
笔者本着自己这些年来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设计的水平。
1 把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
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安排在理论课程讲授完之后进行,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期末两周时间。
设计结束之后面临期末考试,大多数同学把精力都放在考试课程上,对设计不能尽心尽力,有的同学是敷衍了事,机械地参照指导书抄写说明书,里面问题很多。
有的同学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时间紧张,就懒于修改参数,草草了事。
最后一周绘制的装配图效果也是不太理想,完全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
如果能把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比如讲完带传动就可以布置设计任务,把设计题目分组给学生,设计要求讲解清楚,把电动机的选择方法给学生讲解清楚,再讲解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可以着手设计内容,完成电动机
和带轮的设计计算。
在课程内容齿轮传动讲解完之后,学生可以接着前面的带传动设计内容进行齿轮的设计。
讲解完轴的设计内容之后,学生就可以设计轴的结构尺寸。
每上完一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后,就让学生接着进行设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设计的效果才理想,学生才得到真正设计能力的培养。
2 设计参数多组化
以往的设计参数虽然也有很多组,但数据相差不大,最开始学生对设计都很感兴趣,随着设计内容的不断增加,有的同学觉得大家做的都差不多,和设计指导书也相差不大,渐渐就会失去兴趣,等着别的同学做完了直接抄写敷衍了事。
可以把设计的参数变动大一些,每组的参数选择要求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互相抄写。
比如在带传动的设计中小带轮基准直径的选择,一个组的同学必须选择不一样的数值,带传动设计完了之后,让这组的同学互相对比,启发他们思考参数不一样会有什么影响,最终引导学生找出合理化参数设计。
设计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不同的参数比较,让学生更直观理解了设计内容,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设计的兴趣,不是简单的抄写,达到设计的目的。
3 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查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设计的成果,评定设计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设计是提前布置,参数选择让学生选择不一样,但如果不答辩,也难区分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还是机械地抄写设计指导书。
通过答辩,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弄清楚设计中每一个数据和公式的使用,对图纸上零件的
①作者简介:王桃芬(1975—),女,汉,云南陆良人,硕士,副教授,一直从事机械制图等课程教学和研究。
DOI:10.16660/ k i.1674-098X.2016.32.166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①
王桃芬 张彩芳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2260)
摘 要: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
近几年高职生基础参差不齐,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
该文从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设计参数多组化、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初步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关键词:课程设计参数选择 教学改革 绘图能力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66-02
(下转169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新教育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169
量标准时要严格遵循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高职实训教学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2)可衡量性。
质量指标是可以量化或者行为化的,在综合判断时要避免不同质的量化指标做简单的加减。
(3)可接受性。
质量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
(4)独立性。
整个指标体系中指标之间相对独立。
(5)简易性。
指标体系应简单易行。
3.2 设计目标
通过职业教育实训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主要职业教育实训改革的经验,以及ISO9000质量管理先进理念,针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实训质量问题,开展高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实践研究,注重实训教学过程控制,使得实训教学程序化、标准化、精细化,构建一套系统的高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确保实训教学实施与执行不走样。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实训质量标准实训质量标准如表1所示。
3.3.2 实训检查与评估质量标准实训检查与评估质量标准如表2所示。
4 结论
该研究虽然构建了一个较为科学、合理、可行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还不够完善,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构建和指标内容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有利于客观地评价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借鉴IS O 9000质量管理先进理念,使实训教学过程做到程序化和标准化,今后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较大规模的试评分析,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高职院校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在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时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 朱富丽.高职教育中实训教学探讨[J].青春岁月,2011(14):203.[2] 张健.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发展的走向[J].职教通讯,2011(16):3.
结构有着清楚认识。
学生在设计中完成的图纸和说明书还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只有通过答辩,才能看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
比如,有的同学设计带传动的时候,只是机械地选择带轮直径,但缺乏整个系统的考虑,有的同学的小带轮半径比电动机的中心大,学生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没有及时修改带轮直径,继续按这样的参数进行后面的设计,导致后面很多数据都不合理。
设计完成后,答辩就是引导学生对整个系统一个全面的考虑,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CAD绘图能力
以往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绘制一张装配图和两张零件图,大多数都是手工绘图。
由于设计说明书错误多,边绘图边修改说明书,有的尺寸是绘图过程中才能确定的。
反复修改数据,部分学生感到烦,设计数据太多,基础差的同学甚至不知道该修改哪个数据。
机械地参照指导书绘图,导致设计的尺寸和图纸中的尺寸不吻合,细节地方错误多。
如果设计任务及早布置出来,学生做完一个零件的设计就用CA D 绘制出零件图,并让老师检查。
比如齿轮的零件图,只需要修改轮毂的孔径就可以了。
最后集中几天到机房
完成装配图的绘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CA D能力,同时又能保证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尺寸,和说明书也吻合,达到设计的效果。
对于成绩好的同学,还可以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三维软件绘制零件,并进行装配。
在二维和三维之间不断转化,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于修改。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能较大程度改变课程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把课程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
参数选择的多样化,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提高了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9.
[2] 蒙晓烨.浅谈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J].科技信息,2011(29):298.
[3] 卜新民,崔德敏.浅谈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
计的现状与改革[J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4.
[4] 荆凯.浅谈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新
思路[J].科技导刊,2016(7):36-37.
(上接166页)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