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锻造讲稿.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含C量大于0.2%,就会出现脆性化合物碳化 钛(TiC)。所以C含量一般控制在0.1%。
O、N、C是提高α→β转变的温度,也就是说扩 大α相区的,是α稳定元素。
由Ti和H的相图可知: ● H在β钛中的溶解度比在α钛中大得多
● 且H在α钛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剧烈减少
Ti-H相图
H在α-Ti中的溶解度曲线
但条件变化了,如加热、大变形、高速变形, 那么,次要滑移面也将产生滑移。
在体心立方晶体中,主要滑移面+次要滑移面 共有48个。当然,滑移容易了,也就是说塑性好 了。
由此,给我们的启示: ● 钛合金为什么一般不能冷变形? ● 又为什么发展近β锻造、 β锻造?
(除了发挥材料性能) ● 为什么要严格控制钛合金终锻温度? ● 为什么在高速锤上变形、金属填充
讲到这里,你们可能会问,钛合金不要在氧 化性气氛中加热,而是在还原性气氛中加热不是 更好吗?
回答是肯定的:不行。即使没有电炉的条件 下,宁可在油炉中加热。
为什么? 氢对钛合金性能的影响远比氧大得多,要发 生氢脆。所以,技术条件控制的氢含量<0.012(简 称双零控制)。
● 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氧在金属内部扩散越 厉害。 氧对钛金属玷污的程度∝T·H ·CM成正比
溶体,过量时形成脆性化合物。
※O、N、C、H形成间隙式固溶体,因为这些元
素的原子半径很小,它们与钛不是置换式固溶, 而是间隙式固溶,只要钛原子之间有间隙,它们 就无孔不入。
从而使钛的晶格发生畸变,阻碍了位错运动。 所以强度提高,塑性下降。
加入0.05%的O、N或C,能使钛的σb分别提高: 6、12.5和3.5MPa。其中N的强化作用最大,但使 塑性剧烈下降。
这里,要特别介绍的,或者说要消除你们顾虑 的,更要引起注意的——热效应问题
钛合金摩擦系数大,那么锻造时金属流动激烈, 是否会引起摩擦生热而出现温升(热效应)?
答案是肯定的,会产生热效应的。 一般资料介绍可达30~50℃,有些教科书上写 着,可能高达100 ℃以上。 假定是这样,那么,国内外传统的相变点以下 40 ~50 ℃的常规锻造,也只能得到网篮组织,甚 至魏氏组织,无法得到等轴组织。
● H在β相中的溶解度为2%,是降低α→β转变温度 的β稳定元素。而H在α相中的溶解度很小,在 150℃,小于0.003%。
● 当含H的β-Ti共析分解以及含H的α-Ti冷却时,均 可析出氢化物TiH2。H含量低时,TiH2呈(黑色) 点状,H含量高时呈针(片)状,如左图。
TiH2 的 存 在 使 合 金 变 脆 , 称 为 氢 化物型氢脆。断口检查可发现裂纹是 沿着氢化物与基体之间的界面发展的。 这是因为基体金属与氢化物之间的结 合力较弱,受力后引起应力集中而形 成裂纹,并迅速扩展而导致断裂。
而将铁、钴、镍加入到钢中形成的铁基、钴基、 镍基黑色高温耐热合金,其使用温度可达到900 ℃。
那么为什么?
原因:高温下氧对钛的玷污速率很高
控制的杂质氧 含量<0.15%
氧化膜
基体金属 的界面
钛金属(如钛棒)在空气 中也会氧化的,形成一层很 薄的淡黄色的氧化膜,如图 黄色的外圈。
一般讲,技术条件控制钛金பைடு நூலகம்中杂质氧含量
所以,含H的钛和钛合金,置于真空炉中加热时, 由于真空炉中H的分压低,又是在加热状态,则H 很容易从材料中逸出。
● 真空退火的条件为800~900℃/真空度为10-3mm水 银柱(10-3帕真空度),保温时间1~6小时,视合 金成分以及要求的性能而定。
※Fe、Si与Ti形成置换式固溶体,尽管Fe、Si在纯
● 膨胀系数小
热收缩率为钢的一半左右,模具设计时 γ=0.7~0.8 ● 高纯度钛的强度很低
σb=250~300MPa, ψ≈70~80% 一般用于科研,没有工业应用价值。
但当其中含有一定杂质时,将强烈地改 变机械性能,但此时再也不能称为纯钛, 而叫工业纯钛。
● 杂质对纯钛机械性能的影响
钛中常见的杂质有O、N、C、H、Fe、Si。 这些杂质元素与钛形成:间隙式或置换式固
● 另一种微观指标 K1C 科学已发展到衡量材料性能,不能单从宏观角
度来考虑了,而是可用微观力学性能来表征了,
K1C就是表征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当然,微观指标比宏观指标更重要,更能评价
材质的优劣。
但是,不管用ψ或K1C表征材料(锻件或构件) 的稳定性,都属于表面稳定性。
影响材料(锻件或构件)热稳定性的另一个因
● 综上所述,钛中的间隙杂质虽然能提高钛的强度, 但建议不要采用提高间隙杂质来提高钛的强度。
汗手扶摸。
● 导热系数小
Al
0.52卡/厘米·秒·度
15倍
Fe
0.19卡/厘米·秒·度
5倍
Ti 0.036卡/厘米·秒·度
以此为1
所以,钛合金不采用快速加热,也不采用低温
预热,否则保温时间太长,而是炉温到预定温度后 一次直接放入高温区加热。
保温时间:0.5~1.0分钟/毫米,一般取0.6~0.8
分钟/毫米, 热态回炉减半。
● 摩擦系数大
就是说比较粘,金属流动性不好,因此注意以下 问题:
设计模具时,金属流动激烈处,圆角半角大一点。 锻造时,加强润滑。
● 毛坯喷涂玻璃润滑剂,其作用: a. 减少加热氧化 b. 减缓冷却 c. 润滑作用
● 在锻造时,最好再采用机油+石墨均匀地洒入 上下模膛内,这样: a. 冷却 b. 润滑,利于金属流动(对于大型锻件, 特别注意均匀润滑) c. 容易出模
●为了保证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在工业纯钛(TA1、 TA2 和 TA3 ) 和 钛 合 金 中 , 一 般 限 制 O 含 量 小 于 0.15~0.2%,N含量小于0.05~0.08%,C含量小 于0.1~0.2%,H含量小于0.015~0.02%。
● 近20年来,国内外发展了一些间隙(杂质)元素 特 别 低 的 高 纯 度 钛 合 金 。 如 美 国 标 准 纯 钛 的 Ti6Al-4V合金的O含量小于0.2%,C含量小于0.1%; 而高纯度的Ti-6Al-4V(ELI)合金的O含量小于 0.13%,C含量小于0.08%。因为O会增加Ti的冷 脆性,并严重降低断裂韧性。所以,高纯度钛合 金适宜于低温或要求高的断裂韧性时使用。降低 间隙元素含量可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
≤0.15%(为什么?)
因为氧增加一点点,塑性(ψ)大大下降。所以, 当σb低时,也不要轻易放松氧含量的控制要求。对 冶金厂来讲,提高强度并不难,降低海绵钛的品位 就可以解决,但是氧含量 ,ψ 。所以,冶金厂 也不会随便提高氧含量。
当金属钛(钛合金)在高温下加热时: ● 由于存在着较大的氧的梯度浓度,则给氧向基
对于六方晶体而言,一 个滑移面可以有3个滑移方向。 所以滑移系的数目是1×3=3 个。
镁就是这种晶体结构。所以镁和镁合金不好锻, 塑性很差,锻造容易产生裂纹,更没有听说镁可以 冷锻。
当然,变形条件改变了,如加热、大变形或高应 变速率下次要滑移面也可以开动。所以,镁在热态 塑性不坏,很好锻。
β-Ti(相)是体心立方晶 体,体心立方晶体原子排列最 密的晶面有6个{110},但滑移 方向只有2个,所以滑移系数目 6×2=12个。
钛合金锻造
内容
一、钛和钛合金的基本知识 二、钛合金锻造 三、钛合金热处理 四、钛合金整体叶盘锻造 五、钛合金锻造的计算机模拟
一、钛和钛合金的基本知识
1. 纯钛 1)高纯度钛的特性 ● 具有同素异晶转变的特性
钛在固态随着温度的改变,其原子排列的晶体结
构要发生变化(组织转变)。
高纯度钛的组织转变温度为882.5℃。也就是说, 在882.5℃以下,是密排六方晶体的α-Ti (α相), 在882.5℃以上,是体心立方晶体的β-Ti(β相)。 可见, 882.5℃这个温度是纯钛发生组织转变 (α相 β相)的温度。 因之,将其称为相变点。
● 宏观指标,ψ 在做室温拉伸时,可以测得一个断面缩率,叫
ψ1。 经过一定时间热暴露(在炉中加热一定时间,
一般100小时)后,再去做室温拉伸,又可测得一
个面缩率,叫ψ2, ψ2/ ψ1>50%,表示材料或工 艺是稳定的,因为稳定性好。否则就判为不合格。
当然,一般条件ψ2/ ψ1>50%,但β合金(Ti40) 或β锻造就不好说了。
可是,其危害不能小视。 为什么? ● 导致材料表面变脆,由于氧的渗透,在金属表 面形成一层富氧层(TiO2)。
众所周知,金属凡是与氧结合形成的氧化物, 几乎都是脆性的,所以富氧层更确切的含义应该 叫做富氧脆性层,实际上常说的“氧脆”就是这 个意思。 ● 形成微裂纹,使材料的热稳定性下降。
什么叫热稳定性? 简单地讲,金属材料(试样)或者构件在温度 场,或者在温度场和应力场共同作用下,其组织 和性能变化的程度。 ● 表面稳定性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呢?
由α-Ti 转变β-Ti( α相转变β相 ),其塑性变形 的能力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 因为金属塑性变形(锻造)时,首先是沿着晶体 中原子排列最密的晶面和晶向优先产生滑移。 为什么? 因为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原子间距小,原子结合 力强,而晶面的间距增大,则晶面间结合力较弱,滑 移阻力当然就小,显然易成为滑移面。而α-Ti是密排 六方晶体,其原子排列最密集的晶面只有1个,即 {0001}面。
性能特别好(一般一锤成形)?
α
均量 与有 含关
● 化学性能活泼、容易氧化 高纯度钛的熔点为1668℃±4℃,比铁(1539℃)、
钴(1500 ℃ )、镍(1450 ℃ )的熔点还高。 如果单从熔点来讲,似乎钛是很好的耐热材料,
可是很遗憾,自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低于400 ℃使用 的TC4钛合金以来,五十年过去了,钛合金的使 用温度仍然限于600 ℃。
钛中也是杂质,但不象O、N、C、H那样对Ti的 性能影响大。含0.05Fe或Si,仅使钛的强度提高 10~12MPa。
但Fe、Si作为杂质时(Fe与Si也可作为合金元 素 加 入 Ti 中 ) , 其 含 量 要 求 分 别 小 于 0.3% 和 0.15%。
Fe、Si不管是杂质还是添加元素,主要溶解于β 相中,它们是降低α→β转变温度的,是β稳定元 素。
体金属扩散(渗透)创造了条件,正如水由高 处流向低处一样,落差越大,水的流速越快。 高温下,氧很活泼,不断地向金属内部扩散。 ● 氧在固体金属钛中比氢(H)有较大的固溶度,就 是说氧在钛中比H有较大的溶解度,而且它不 是置换式的固溶,而是间隙式的。只要原子之 间有点间隙,它就可以钻进去,讲得明白一点, 干脆叫它无孔不入。因而,又为氧向金属内部 扩散创造了条件。
素内部组织转变。
● 冶金热稳定
主要是材料内部相分解、相析出引起的热稳定性
下降。
● β残余相中析出αs相(硬脆相) ● 形成有序相,致使晶体结构
发生变化
现在讲不清楚, 以后再分析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也是你们应该注意的,有三 点: ● 试样(热稳定)要求磨削加工,最好用60粒度的
TiS砂轮,乳化液冷却。 ● 试样加工后,用丙酮擦洗。 ● 装夹时最好戴上手套,特别是夏天,尽可能不用
网篮组织
魏氏组织
等轴组织
实际上,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常规模锻均获得 等轴组织。那么为什么呢? ● 以上数据是计算出来的。 ● 而且是瞬时可能产生的。
这里要告诫大家的: ● 锤或水压机上模锻时,不必担心热效应问题。
为什么? 润滑剂冷却;散热条件好;间隔时间长 ● 自由锻,特别是小锤上自由锻,必须担心热效 应温升问题。 由此,提出“控温打钛”新概念。 至于模锻锤(对击锤)、水压机上温升如何? 下面再介绍。
Ti-679(近α合金)合金氧的玷污深度
℃
900 940 1000
玷 污 深 度(μm)
15 min 29 43 82
30 min 41 61 104
60 min 57 87 168
120 min 80 122 206
由上表可见: ● 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玷污深度越大。 ● 比钢锻件产生的氧化皮小得多,最大只有0.2mm
纯钛中的氢化物(黑针) 含H0.023%(wt)
● H可用真空退火的办法来去除(O和N不能),为 什么?
原因:H在Ti中的溶解度是可逆的,也就是说Ti中 的H与外界保持着平衡关系。当外界环境中H的分 压力降低时,H就会从Ti中逸出来以维持平衡,即 使分解在。Ti中已形成了TiH2,只要加热到320℃以上也能
O、N、C是提高α→β转变的温度,也就是说扩 大α相区的,是α稳定元素。
由Ti和H的相图可知: ● H在β钛中的溶解度比在α钛中大得多
● 且H在α钛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剧烈减少
Ti-H相图
H在α-Ti中的溶解度曲线
但条件变化了,如加热、大变形、高速变形, 那么,次要滑移面也将产生滑移。
在体心立方晶体中,主要滑移面+次要滑移面 共有48个。当然,滑移容易了,也就是说塑性好 了。
由此,给我们的启示: ● 钛合金为什么一般不能冷变形? ● 又为什么发展近β锻造、 β锻造?
(除了发挥材料性能) ● 为什么要严格控制钛合金终锻温度? ● 为什么在高速锤上变形、金属填充
讲到这里,你们可能会问,钛合金不要在氧 化性气氛中加热,而是在还原性气氛中加热不是 更好吗?
回答是肯定的:不行。即使没有电炉的条件 下,宁可在油炉中加热。
为什么? 氢对钛合金性能的影响远比氧大得多,要发 生氢脆。所以,技术条件控制的氢含量<0.012(简 称双零控制)。
● 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氧在金属内部扩散越 厉害。 氧对钛金属玷污的程度∝T·H ·CM成正比
溶体,过量时形成脆性化合物。
※O、N、C、H形成间隙式固溶体,因为这些元
素的原子半径很小,它们与钛不是置换式固溶, 而是间隙式固溶,只要钛原子之间有间隙,它们 就无孔不入。
从而使钛的晶格发生畸变,阻碍了位错运动。 所以强度提高,塑性下降。
加入0.05%的O、N或C,能使钛的σb分别提高: 6、12.5和3.5MPa。其中N的强化作用最大,但使 塑性剧烈下降。
这里,要特别介绍的,或者说要消除你们顾虑 的,更要引起注意的——热效应问题
钛合金摩擦系数大,那么锻造时金属流动激烈, 是否会引起摩擦生热而出现温升(热效应)?
答案是肯定的,会产生热效应的。 一般资料介绍可达30~50℃,有些教科书上写 着,可能高达100 ℃以上。 假定是这样,那么,国内外传统的相变点以下 40 ~50 ℃的常规锻造,也只能得到网篮组织,甚 至魏氏组织,无法得到等轴组织。
● H在β相中的溶解度为2%,是降低α→β转变温度 的β稳定元素。而H在α相中的溶解度很小,在 150℃,小于0.003%。
● 当含H的β-Ti共析分解以及含H的α-Ti冷却时,均 可析出氢化物TiH2。H含量低时,TiH2呈(黑色) 点状,H含量高时呈针(片)状,如左图。
TiH2 的 存 在 使 合 金 变 脆 , 称 为 氢 化物型氢脆。断口检查可发现裂纹是 沿着氢化物与基体之间的界面发展的。 这是因为基体金属与氢化物之间的结 合力较弱,受力后引起应力集中而形 成裂纹,并迅速扩展而导致断裂。
而将铁、钴、镍加入到钢中形成的铁基、钴基、 镍基黑色高温耐热合金,其使用温度可达到900 ℃。
那么为什么?
原因:高温下氧对钛的玷污速率很高
控制的杂质氧 含量<0.15%
氧化膜
基体金属 的界面
钛金属(如钛棒)在空气 中也会氧化的,形成一层很 薄的淡黄色的氧化膜,如图 黄色的外圈。
一般讲,技术条件控制钛金பைடு நூலகம்中杂质氧含量
所以,含H的钛和钛合金,置于真空炉中加热时, 由于真空炉中H的分压低,又是在加热状态,则H 很容易从材料中逸出。
● 真空退火的条件为800~900℃/真空度为10-3mm水 银柱(10-3帕真空度),保温时间1~6小时,视合 金成分以及要求的性能而定。
※Fe、Si与Ti形成置换式固溶体,尽管Fe、Si在纯
● 膨胀系数小
热收缩率为钢的一半左右,模具设计时 γ=0.7~0.8 ● 高纯度钛的强度很低
σb=250~300MPa, ψ≈70~80% 一般用于科研,没有工业应用价值。
但当其中含有一定杂质时,将强烈地改 变机械性能,但此时再也不能称为纯钛, 而叫工业纯钛。
● 杂质对纯钛机械性能的影响
钛中常见的杂质有O、N、C、H、Fe、Si。 这些杂质元素与钛形成:间隙式或置换式固
● 另一种微观指标 K1C 科学已发展到衡量材料性能,不能单从宏观角
度来考虑了,而是可用微观力学性能来表征了,
K1C就是表征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当然,微观指标比宏观指标更重要,更能评价
材质的优劣。
但是,不管用ψ或K1C表征材料(锻件或构件) 的稳定性,都属于表面稳定性。
影响材料(锻件或构件)热稳定性的另一个因
● 综上所述,钛中的间隙杂质虽然能提高钛的强度, 但建议不要采用提高间隙杂质来提高钛的强度。
汗手扶摸。
● 导热系数小
Al
0.52卡/厘米·秒·度
15倍
Fe
0.19卡/厘米·秒·度
5倍
Ti 0.036卡/厘米·秒·度
以此为1
所以,钛合金不采用快速加热,也不采用低温
预热,否则保温时间太长,而是炉温到预定温度后 一次直接放入高温区加热。
保温时间:0.5~1.0分钟/毫米,一般取0.6~0.8
分钟/毫米, 热态回炉减半。
● 摩擦系数大
就是说比较粘,金属流动性不好,因此注意以下 问题:
设计模具时,金属流动激烈处,圆角半角大一点。 锻造时,加强润滑。
● 毛坯喷涂玻璃润滑剂,其作用: a. 减少加热氧化 b. 减缓冷却 c. 润滑作用
● 在锻造时,最好再采用机油+石墨均匀地洒入 上下模膛内,这样: a. 冷却 b. 润滑,利于金属流动(对于大型锻件, 特别注意均匀润滑) c. 容易出模
●为了保证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在工业纯钛(TA1、 TA2 和 TA3 ) 和 钛 合 金 中 , 一 般 限 制 O 含 量 小 于 0.15~0.2%,N含量小于0.05~0.08%,C含量小 于0.1~0.2%,H含量小于0.015~0.02%。
● 近20年来,国内外发展了一些间隙(杂质)元素 特 别 低 的 高 纯 度 钛 合 金 。 如 美 国 标 准 纯 钛 的 Ti6Al-4V合金的O含量小于0.2%,C含量小于0.1%; 而高纯度的Ti-6Al-4V(ELI)合金的O含量小于 0.13%,C含量小于0.08%。因为O会增加Ti的冷 脆性,并严重降低断裂韧性。所以,高纯度钛合 金适宜于低温或要求高的断裂韧性时使用。降低 间隙元素含量可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
≤0.15%(为什么?)
因为氧增加一点点,塑性(ψ)大大下降。所以, 当σb低时,也不要轻易放松氧含量的控制要求。对 冶金厂来讲,提高强度并不难,降低海绵钛的品位 就可以解决,但是氧含量 ,ψ 。所以,冶金厂 也不会随便提高氧含量。
当金属钛(钛合金)在高温下加热时: ● 由于存在着较大的氧的梯度浓度,则给氧向基
对于六方晶体而言,一 个滑移面可以有3个滑移方向。 所以滑移系的数目是1×3=3 个。
镁就是这种晶体结构。所以镁和镁合金不好锻, 塑性很差,锻造容易产生裂纹,更没有听说镁可以 冷锻。
当然,变形条件改变了,如加热、大变形或高应 变速率下次要滑移面也可以开动。所以,镁在热态 塑性不坏,很好锻。
β-Ti(相)是体心立方晶 体,体心立方晶体原子排列最 密的晶面有6个{110},但滑移 方向只有2个,所以滑移系数目 6×2=12个。
钛合金锻造
内容
一、钛和钛合金的基本知识 二、钛合金锻造 三、钛合金热处理 四、钛合金整体叶盘锻造 五、钛合金锻造的计算机模拟
一、钛和钛合金的基本知识
1. 纯钛 1)高纯度钛的特性 ● 具有同素异晶转变的特性
钛在固态随着温度的改变,其原子排列的晶体结
构要发生变化(组织转变)。
高纯度钛的组织转变温度为882.5℃。也就是说, 在882.5℃以下,是密排六方晶体的α-Ti (α相), 在882.5℃以上,是体心立方晶体的β-Ti(β相)。 可见, 882.5℃这个温度是纯钛发生组织转变 (α相 β相)的温度。 因之,将其称为相变点。
● 宏观指标,ψ 在做室温拉伸时,可以测得一个断面缩率,叫
ψ1。 经过一定时间热暴露(在炉中加热一定时间,
一般100小时)后,再去做室温拉伸,又可测得一
个面缩率,叫ψ2, ψ2/ ψ1>50%,表示材料或工 艺是稳定的,因为稳定性好。否则就判为不合格。
当然,一般条件ψ2/ ψ1>50%,但β合金(Ti40) 或β锻造就不好说了。
可是,其危害不能小视。 为什么? ● 导致材料表面变脆,由于氧的渗透,在金属表 面形成一层富氧层(TiO2)。
众所周知,金属凡是与氧结合形成的氧化物, 几乎都是脆性的,所以富氧层更确切的含义应该 叫做富氧脆性层,实际上常说的“氧脆”就是这 个意思。 ● 形成微裂纹,使材料的热稳定性下降。
什么叫热稳定性? 简单地讲,金属材料(试样)或者构件在温度 场,或者在温度场和应力场共同作用下,其组织 和性能变化的程度。 ● 表面稳定性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呢?
由α-Ti 转变β-Ti( α相转变β相 ),其塑性变形 的能力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 因为金属塑性变形(锻造)时,首先是沿着晶体 中原子排列最密的晶面和晶向优先产生滑移。 为什么? 因为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原子间距小,原子结合 力强,而晶面的间距增大,则晶面间结合力较弱,滑 移阻力当然就小,显然易成为滑移面。而α-Ti是密排 六方晶体,其原子排列最密集的晶面只有1个,即 {0001}面。
性能特别好(一般一锤成形)?
α
均量 与有 含关
● 化学性能活泼、容易氧化 高纯度钛的熔点为1668℃±4℃,比铁(1539℃)、
钴(1500 ℃ )、镍(1450 ℃ )的熔点还高。 如果单从熔点来讲,似乎钛是很好的耐热材料,
可是很遗憾,自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低于400 ℃使用 的TC4钛合金以来,五十年过去了,钛合金的使 用温度仍然限于600 ℃。
钛中也是杂质,但不象O、N、C、H那样对Ti的 性能影响大。含0.05Fe或Si,仅使钛的强度提高 10~12MPa。
但Fe、Si作为杂质时(Fe与Si也可作为合金元 素 加 入 Ti 中 ) , 其 含 量 要 求 分 别 小 于 0.3% 和 0.15%。
Fe、Si不管是杂质还是添加元素,主要溶解于β 相中,它们是降低α→β转变温度的,是β稳定元 素。
体金属扩散(渗透)创造了条件,正如水由高 处流向低处一样,落差越大,水的流速越快。 高温下,氧很活泼,不断地向金属内部扩散。 ● 氧在固体金属钛中比氢(H)有较大的固溶度,就 是说氧在钛中比H有较大的溶解度,而且它不 是置换式的固溶,而是间隙式的。只要原子之 间有点间隙,它就可以钻进去,讲得明白一点, 干脆叫它无孔不入。因而,又为氧向金属内部 扩散创造了条件。
素内部组织转变。
● 冶金热稳定
主要是材料内部相分解、相析出引起的热稳定性
下降。
● β残余相中析出αs相(硬脆相) ● 形成有序相,致使晶体结构
发生变化
现在讲不清楚, 以后再分析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也是你们应该注意的,有三 点: ● 试样(热稳定)要求磨削加工,最好用60粒度的
TiS砂轮,乳化液冷却。 ● 试样加工后,用丙酮擦洗。 ● 装夹时最好戴上手套,特别是夏天,尽可能不用
网篮组织
魏氏组织
等轴组织
实际上,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常规模锻均获得 等轴组织。那么为什么呢? ● 以上数据是计算出来的。 ● 而且是瞬时可能产生的。
这里要告诫大家的: ● 锤或水压机上模锻时,不必担心热效应问题。
为什么? 润滑剂冷却;散热条件好;间隔时间长 ● 自由锻,特别是小锤上自由锻,必须担心热效 应温升问题。 由此,提出“控温打钛”新概念。 至于模锻锤(对击锤)、水压机上温升如何? 下面再介绍。
Ti-679(近α合金)合金氧的玷污深度
℃
900 940 1000
玷 污 深 度(μm)
15 min 29 43 82
30 min 41 61 104
60 min 57 87 168
120 min 80 122 206
由上表可见: ● 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玷污深度越大。 ● 比钢锻件产生的氧化皮小得多,最大只有0.2mm
纯钛中的氢化物(黑针) 含H0.023%(wt)
● H可用真空退火的办法来去除(O和N不能),为 什么?
原因:H在Ti中的溶解度是可逆的,也就是说Ti中 的H与外界保持着平衡关系。当外界环境中H的分 压力降低时,H就会从Ti中逸出来以维持平衡,即 使分解在。Ti中已形成了TiH2,只要加热到320℃以上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