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界英文图书标点符号乱象研究--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出版界英文图书标点符号乱象研究--以《一朵红红的玫瑰》
为例
唐永辉
【摘要】在当今英语作为国际化越来越通用语言的过程中,中国出版界出版了越
来越多的各种英语教材和书籍。

然而,在注重出版物的语言文字正确性的同时,多家知名出版社却往往忽视了英语标点符号的正确标示,标点乱象特别严重。

以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分析了国内出版的英文图书中的标点符号乱
象问题,希望引起出版界重视,从而提高中国出版界的英文出版物质量,杜绝标点乱象再次发生。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7)006
【总页数】6页(P93-98)
【关键词】中国出版界;英文图书;标点符号;乱象;《一朵红红的玫瑰》
【作者】唐永辉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5
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部门曾先后三次以国家标准形式对标点符号的用法做了法律形式的规定,包括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的第一版《标点符号用法》
GB/T 15834-1951、1995年由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正式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1995,以及2011年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
息管理司组织制定的《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

这三次以国家标准和
法律形式规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得汉语标点符号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发展要求,获得了越来越多读者、作者和出版界的重视。

然而,在长期外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当今英语作为国际化越来越通用语言的过程中,虽然各种英文出版物越来越多,但是,在引进外国作品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重视语言文字的准确性的时候,这些英文出版物中的标点符号却非常混乱,随意使用标点符号,句逗号乱用,甚至是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地方却用了,仿佛英语标点符号没有多大作用。

本文将以多家知名出版社出版的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的经典名诗《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后文简
称《红玫瑰》),来说明国内出版物中的英文图书所存在的标点符号乱象问题,同时希望能借此引起出版界的高度重视,提高出版质量。

罗伯特·彭斯(1759-1796)是英国一位著名的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苏格兰著名
的民族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大都是用苏格兰方言写成,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全都可以演唱,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友谊地久天长》就是其经典代表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红玫瑰》也是彭斯的经典爱情诗歌,由于其所表达的热恋中的情人的火热爱情誓言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当然也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青睐。

在中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各种英语专业文学和诗歌教材中,绝大多数都刊载了《红玫瑰》诗歌。

然而,在笔者发现的二十多种不同版本中,同一首诗文字内容虽然一样,每一行诗歌句末的标点符号却各不相同,句号、逗号、感叹号等等随意使用,标点符号乱用现象尤为突出。

为了说明问题,首先引用作者出生地英国特别具有权威的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在1973年出版的《牛津英国文学选读》为例来看看《红玫瑰》原文及其相应的标点
符号。

A Red Red Rose
Till a'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
I 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
O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the seas gang dry.
And fare thee 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 thee 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1]2283
然而,在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红玫瑰》这首诗歌的标点符号却是五花八门。

出于版面的原因,下面只将它们的标点符号和出版社及出版时间等相关出版信息列出,以便发现其标点符号问题。

(“空”表示没有标点符号)
仔细对比《红玫瑰》诗歌中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版本的标点符号和国内二十二个不同版本的标点符号,让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国内出版物的标点符号居然没有任何一个版本和牛津大学出版物中的标点完全一样;不仅如此,国内出版物中的标点符
号也各不相同。

新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规定,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以及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24]1现代语言研究表明,标点符号无论是在语音、语义方面,还是在语言形态、语言结构等层次上都包含着大量信息。

标点符号具有语言文字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系统进行标示,从而利用停顿断句对文字系统进行梳理。

同一个句子,标上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采用不同的断句方式,能够表达一个截然不同的含义。

《红玫瑰》是罗伯特·彭斯用苏格兰方言创作的一首经典爱情诗歌,除了使用各种
修辞手法来表达爱情的甜蜜和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爱情誓言外,彭斯还灵活地使用了标点符号作为一种特殊手段来表达诗歌主题。

每一句话、每一种修辞手段、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完美地服务于诗歌爱情主题。

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威廉姆·华兹华斯所说的“诗歌是最好的词语放在最恰当的位置”(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s)这句话用于彭斯的这首诗歌中是最为恰当不过了。

这里所说的“最好的词语”,其实也完全包括标点符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玫瑰》中的标点符号发挥了语言文字也难以表现的作用。

在诗歌的第一节中,彭斯首先巧妙地使用了两个比喻来表现他心目中恋人的美丽可爱的甜美感觉:“啊,我的恋人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刚刚盛开。

啊,我的恋人就像一首甜美的乐曲,演奏得美妙又合拍。

”甜美感觉会让人感觉时间变快,所以,为了凸显这种相恋的甜美感觉,诗人使用了特殊标点符号来加快诗歌句子的节奏。

首先,第二行末尾本来是第一个比喻句的结束,应该是用句号作为句末停顿,但诗人却故意使用了分号作为句末停顿。

根据标点符号使用规则,标点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停顿,主要分为句内停顿(包括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和句末停顿(包括句号、感叹号和问号)。

在停顿时间长短上,句内停顿要短于句末停顿。

[24]1
所以,诗人在此破格使用分号代替句号明显是为了缩短停顿时间,从而加快诗歌节奏而特意为之的。

单单使用这一个写作手法似乎还不够表现主题,所以,为了达到表现轻快节奏的目的,诗人还在第三行末尾处本该使用逗号做短暂停顿的地方却使用了跨行句式这种不用标点的用法,从而加快了诗歌的节奏,起到了语言文字所无法达到的特殊效果。

然而,在国内各种版本诗歌的第一节中,标点符号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绝大多数版本都是按照一个逗号加一个句号这种普通规则标示的标点。

更有甚者,部分版本还使用了一个逗号打到底,到最后一行末尾才使用一个句号这种非常低级的错误标点形式。

在他们眼里仿佛就根本没有跨行句式这种特殊标点形式。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英国文学经典教程》在诗歌第一节最后一行句末也使用的是逗号。

这些版本的标点符号完全违背了彭斯诗歌的音乐节奏,与原诗主题截然不同,极有可能误导读者。

在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中,诗人使用了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心爱姑娘的永恒爱情的誓言和决心:“你是多么的美丽啊,我心爱的姑娘/我对你的
爱是多么深切/我将依然爱你,亲爱的/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亲爱的/直到太阳把岩石融化/我将依然爱你,亲爱的/直到我生命之沙还在
流淌。

//”这两节诗歌主题是表达永恒爱情和爱的誓言,音乐节奏上要比第一节稍缓一些,两节的标点符号分别是逗号、分号、逗号、句号,但总体上还是属于明快的,所以诗人在第二行上继续使用分号代替句号,却没有在第三行再使用跨行句式了。

根据图表里中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来看,第二、三节里除了少数版本标点没有问题外,绝大多数标点符号都是错误,其中有十个版本里面是连续三个逗号,到最后一行才使用一个句号。

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英国文学选读》和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国文学经典教程》中,第二节整节诗歌中连续使用了四个逗号,
连一个句号都没有使用。

诗歌的第四节主要表达的是恋人的离别愁绪:“再见了,我唯一的爱人!/我要离
开你一小段时间!/我一定会回来的,亲爱的,/哪怕是远隔万水千山!”诗歌第四节的节奏和前面几部分截然不同,尤其是和第一节轻快的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表达热恋中的情人离别愁绪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诗人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放慢了诗歌的节奏。

首先,诗人在这节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长元音和双元音词汇,比如“fare,thee, weel,fare,thee,weel,while,again,thousand, mile”等,利用发音时间比单元音长来放慢诗歌的音乐节奏。

同时,正如皮科·埃尔在他的著名散文《小小逗号赞》中所说的那样,“标点符号正是我们交通要道上一路设置的路标——用以控制速度,指示方向,避免迎头相撞。

”[25]520为了放慢诗歌的节奏,诗人在诗歌前三行中间每一行都使用了句中停顿(caesura),连续三个逗号强制性地放慢了读者的阅读速度。

不仅如此,诗人还在第一行末尾使用了句末停顿(感叹号)来取代句内停顿(逗号),除了表达恋人的强烈情感之外(这节四行诗中一共有三行使用了感叹号),由于在停顿时间上句末停顿(感叹号)要长于句内停顿(逗号),从而也起到了放慢诗歌节奏的特殊作用。

由此可见,标点符号在彭斯的手中起到了语言文字所难以表现的特别重要的作用。

然而,国内出版界出版的各种版本中,第四节里标点符号却又是五花八门。

有的第一行使用的是句内停顿所用的逗号(本该感叹号),第二行有的使用的是分号(本该感叹号),第三行使用的是句号(本来该是逗号),最后一行内容上本来是向恋人表达无论有多么艰辛都会永不变心的强烈决心的,本来只能使用感叹号,有的版本却使用了普通的句号,完全背离了诗人的意图。

在《红玫瑰》诗中,彭斯利用标点符号的特殊功能,巧妙地通过控制全诗的音乐节奏,从而向读者传达出了语言文字无法表现的细腻心理情感波动和微妙的心理态势,制造出了一种烘云托月般的特殊艺术效果,展示了标点符号的独特修辞作用。

然而,
正是这么一篇优秀的英语诗歌,到了中国出版界,其标点符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在国内不同出版社出版的《红玫瑰》诗歌中的语言文字都没有问题,但是其标点符号却各不相同,问题极为严重。

可以看出,在引进国外刊物文章的过程中,只重视引进文章的语言文字质量,而很少有人注意文章相应的标点符号问题。

其实,早在2000年,时任人民出版社编审的林穗芳先生就在其《标点符号学习与运用》一书的前言中严厉指出:“中国出版物中的标点符号错误率要大大高于错别字或者其它任何一类错误”。

[26]1标点符号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无所谓的事情,这种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编者和审稿者们疏忽大意,把关不严,从而出现了同一首诗歌却有几十种不同版本的标点符号的现象。

除了观念上的不重视之外,另外一个导致中国出版界标点符号乱象的重要原因就是编审业务上不精通。

很多编审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缺乏英语专业知识。

又或即便是英语专业毕业,但英语专业又分很多方向,包括语言学、文学、翻译等等。

文学方向又可以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具体学科。

有很多专业知识是很难知晓的,所以在编审过程中涉及到这些专业知识比较强的内容时(比如说《红玫瑰》诗歌中的跨行句式在句末没有标点符号这一现象)就很难发现问题。

出版社(编辑部)需要越来越多掌握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但由于人员编制有限,又不可能招聘那么多的专业人才。

这样一来,很多出版社就只能尽量把好文字关,以不出错别字为最高要求,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出版质量,导致国内出版界标点符号乱象越来越严重。

引进版本不权威也是中国出版界英文图书标点乱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在中国出版的二十多个版本的同一首诗歌《红玫瑰》中的标点符号各不相同呢?除了编审们的观念问题和业务不够精通而导致的疏忽大意和错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引进的英文原版图书质量本身就有问题。

以笔者2013年在美国中田纳西州
州立大学图书馆查到的美国本土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红玫瑰》诗歌中的标点符号为例:(“空”表示没有标点,“缺”表示没有该节文字内容)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各种美国国内不同出版物中的《红玫瑰》诗歌标点符号也是各不相同,错误很多,只有《诺顿英国文学选读》里的标点符号才和英国《牛津英国文学选读》里的标点符号完全一样。

而《牛津英国文学选读》和《诺顿英国文学选读》分别是英国和美国两国特具权威的两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

中国多家出版社出版的《红玫瑰》诗歌,其中部分很有可能就是引用了国外那些本身就有标点错误的版本。

所以,在引进国外相关资料时,特别是作为高校教材使用的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尽量引进国外具有权威的版本,从源头上确保出版质量。

在查阅相关国外版本时,笔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一本书由于出版时间很早,中途很有可能图书馆或是书的主人对书的保护不够好,书的老化问题严重,虽然文字还比较清晰,但标点符号有点模糊不清了。

在《红玫瑰》诗歌的第二节第二行,原来分号下面的蝌蚪尾巴由于长期翻阅和摩擦已经掉得差不多了。

这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版本第二、三节的第二行标点符号会是冒号,而另外一些版本的却是分号。

版本的老化也是导致现代版本标点符号乱象的一个偶然原因。

标点符号不是语言文字的附属品和点缀物。

标点符号有时候甚至具有语言文字所不能具备的特殊用途。

然而,从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著名诗歌《红玫瑰》的标点
符号乱象来看,当今中国出版界出版的各种英文图书中,标点符号乱象依然是非常严重。

国内各大出版社应该引以为鉴,高度重视和学习标点符号的用法,拓宽编审的知识面,提高责任感,严把审查关,同时注意引进版本的权威性,不仅高度重视出版物的语言文字的正确性,还要认真对待标点符号,确保出版物各个方面都没有错误,真正提高出版质量,从而避免国内出版物刊载的类似《红玫瑰》中的标点乱象现象再次发生。

【相关文献】
[1]Kermode,Frank and John Hollander.The Oxfor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王松年.英国文学作品选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刘洊波.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苏煜.英国诗歌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7]张小平.英美文学:诗歌小说戏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8]洪流.英美文学赏析:英国卷[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9]陆如钢.英语诗歌欣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0]吴翔林.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宫玉波.英国文学简读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2]刁克利.英国文学经典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3]胡家峦.英美诗歌名篇详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4]孙建.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5]张剑.英美诗歌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6]李正栓.英语诗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7]张伯香.英美文学简明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8]李正栓.英美文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9]黄家修.英美诗歌鉴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0]江涛.英国文学经典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1]周向勤.英汉诗歌比较鉴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22]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3]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4]标点符号用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GB/T 15834-2011.
[25]乔萍,瞿淑蓉,宋洪玮,等.散文佳作108篇[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6]林穗芳.标点符号学习与运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7]Crane,Ronald S.A Collection of English Poem:1660-1800[M].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 Incoporated, 1932.
[28]Bredvold,LouisL.EighteenthCenturyPoetryand Prose[M].New York:The Ronald Press Company,1956.
[29]Eliot,Charles W.The Poems and Songs of Robert Burns[M].New York:P.F.Collier&Son Corporation,1956.
[30]Henley,W.E.The Poetry of Robert Burns[M].New York:AMS Press,1970.
[31]Pickering,JamesH.Literature[M].3rd.New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0.
[32]McCordick,David.Scottish Literature:An Anthology [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1996.
[33]Greenblatt,Stephen.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M].8rd.New York:W.W.Norton&Compa⁃ny,2005.
[34]Spencer,Hazelton.BritishLiterature:Blaketothe Present Day[M].Boston:D.C.Heath and Company,19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